京城。
熊廷弼等待任官的期間,收到了王文龍從南京寄來的《林之洋漂流記》後續稿件,王文龍在路上又寫了三十幾章,但熊廷弼看完後卻更加鬱悶——王文龍路上所寫的內容把他的癮頭給吊了起來,接下去的稿件卻又不知什麽時候能夠發出。
熊廷弼鬱悶了兩天,決定想法子排解:就像後世讀者等待好書連載的時候排遣無聊方法就是將這書向朋友推廣,介紹書的過程也相當於將書籍令人激動的內容重新回憶了一遍。他打算去安利《林之洋漂流記》。
一天之後,閔夢得剛剛從衙門回來,就見熊廷弼已經在家等待。
“翁次兄,別來無恙乎?”熊廷弼笑著打招呼。
閔夢得頗為驚喜:“飛百,可是有什麽喜事?”
“也算是個喜事,”熊廷弼說:“我近日讀了一本小說,名叫《林之洋漂流記》,乃是王建陽所作,此書頗有新意,其中許多內容讀之仿佛身如其境……我一向知道翁次兄最愛書,是以專將此書拿來同翁次分享!”
閔夢得驚訝於熊廷弼安利的熱情,熊廷弼連晚飯也不留下來吃,放下書稿就離開,走之前還反複叮囑閔夢得一定要將這書趕快看完。
閔夢得今年五十多歲,和熊廷弼是萬曆二十六年的同科進士,他是弘治朝名臣閔珪的五世孫,他父親也曾考中進士,閔夢得兄弟幾人都在家鄉有才名。
閔夢得自己就是此時有名的文學家,加上閔夢得的老家是浙江湖州府織裏鎮——織裏是江南印書的一大中心,有名的織裏書船就是那兒出來的。
閔夢得家中幾代都有經營書坊產業,他自己也有相當深厚的刊刻經驗,後來閔夢得外放到漳州當官,在漳州府主導修編了《漳州府誌》,短短幾年時間就將一本府誌修完,可見其編書才能。
此時閔夢得在京城中當著工部主事,業餘時間還在京城搞了一個編書的會社,常和同好聚會,湊錢出一些自己喜愛的書本。
閔夢得吃過晚飯,也有些好奇是什麽書能讓熊廷弼如此喜愛,於是便翻開那遝《林之洋漂流記》的稿子,頗有興趣的閱讀起來。
和熊廷弼一樣,閔夢得一開始對林之洋在荒島上的種田經曆深深帶入,中期看到林之洋教授土人耕種的劇情,他的嘴角同樣泛起一抹笑容。自小深受儒家教育,閔夢得對於教化土人、移風易俗的做法同樣十分推崇。
可惜給熊廷弼給他的稿子隻有前三分之二,閔夢得快速閱讀下一個晚上就翻完了,依舊感到意猶未盡。
第二天正是旬休之日,閔夢得幹脆拿著《林之洋漂流記》的稿子去熊廷弼家拜訪。
一見熊廷弼閔夢得就問:“此書確實頗有意思,不過內容太少,稿子我用一晚上便已看完,後續的稿子你還有嗎?”
熊廷弼笑道:“還有幾十回。”
閔夢得:“賢弟快快拿來!”
熊廷弼拿出書稿笑著說:“翁次看書,午間還在我這裏用飯如何?”
“正有此意,”閔夢得點點頭道:“酒菜我都帶著來了。”
從熊廷弼那裏取來剩下幾萬字的書稿,閔夢得低頭就看,網文的文字沒什麽理解難度,閱讀速度賊快,幾十章上萬字的內容用不到半個上午就看完了,然而閔夢得感覺非但沒有解渴,甚至還對後續劇情更加期待。聽說熊廷弼那裏已經沒有書稿,閔夢得甚至有些後悔這麽快就把所有內容看完,想要等待接下來的更新,還不知要多少時間……
雖然閔夢得是第一次接觸網文這樣通俗的小說,但是作為名臣之後,閔夢得家中治學嚴謹,他的父親更是萬曆朝有名的清廉知縣,閔夢得十分崇尚儒家的正義理念。
王文龍寫作《林之洋漂流記》的時候按照的是網文套路,後世的網文有千般不好,但作為商業作品:遵守公序良俗、符合廣大百姓的價值觀這一點絕對是站得住腳的。
任何一本熱門網文,哪怕是自稱主角殺伐果斷的類型,也必然是有人先得罪了主角然後才會受到報複,主角基本不會是胸無大誌、鼠目寸光之輩。這是因為網文的情節內容必須要讓讀者看得舒服,盡量少去衝擊社會固有價值觀。
而《魯濱遜漂流記》的原作在這點上做的其實十分不好,魯濱遜和島上的土人星期五同生共死,但直到最後他還是把星期五當做一個奴隸對待,在後續劇情中更是自封島嶼領主,將島嶼上的土人婦女隨意送給船員享用,這情節在當初就給王文龍看的膩歪不已。別說是後世了,即使是在此時的大明,讀者對於這種情節多半也難以接受。
唐代道州有個土人民族多侏儒,皇家經常要他們上供“矮奴”作為小醜取樂。八百多年前的道州官員就拒絕上貢,並表示“道州水土所生者,隻有矮民無矮奴”。
儒家講究的是“編戶齊民”“化民為一”,一片土地從並入中華文明土地的那一刻開始,地上的百姓也就是中國人了,將這些人治理好,成為國家的一份子才叫本事,至於掠奪一塊土地,立刻將上麵的人口全部變為奴隸,這真不是儒家文明所推崇的。
即使是明代讀者也很難接受魯兵遜這種侍強淩弱的主角。
王文龍剛開始還拿了《魯濱遜漂流記》的框架,後續情節則越寫越是自己的味道,他在島嶼上引入了各種勢力,還加入了土人之間的鬥爭,一切都是為了換地圖和製造更多矛盾,引出更多情節,而不是像原著一樣主角在建立了定居點之後就變成了流水賬。
閔夢得和熊廷弼正為新小說入迷,最新一期《蘇州旬報》也從江南傳入了京城,兩人驚喜的發現,《蘇州旬報》的長篇小說板塊新刊登的作品正是《林之洋漂流記》,王文龍的書稿本來就是為了這報紙連載而寫的。
大明百姓還是第一次看這類種田流小說,最新一期的《蘇州旬報》出版之後,《林之洋漂流記》很快在小說讀者之中引起熱議。
閔夢得也在京城的報紙上撰寫評論:“《林之洋漂流記》此書近日連載,餘有幸先看了部份書稿,除開情節引人入勝之外,我以為此書還是幻想作品的一類新嚐試。自臨川派興盛以來,作品背景常在‘檀槐國’‘東郭國’,設烏有之鄉、未名之所作為背景,其目的乃是以一虛幻時空而承載作者的真實想法……人各有其所想,念想太過充實,以至必須發於筆尖,而翻遍古書又無一朝代可以對應,不寫烏有鄉又該如何?……而王建陽此書卻提供另一思路,作品背景可以不在烏有之鄉,而是虛指一海島……於此島上,林之洋正是王建陽內心投影之對應,他教民農桑、興修水利、審判冤獄、懲戒奸邪、鋤強扶弱、開疆拓土……這樣爽快事,自古世上何曾有一人可以獨享?而王建陽介林之陽之耳目,帶我等讀者共享其樂,讀此書,真大快人心也!”
(本章完)
熊廷弼等待任官的期間,收到了王文龍從南京寄來的《林之洋漂流記》後續稿件,王文龍在路上又寫了三十幾章,但熊廷弼看完後卻更加鬱悶——王文龍路上所寫的內容把他的癮頭給吊了起來,接下去的稿件卻又不知什麽時候能夠發出。
熊廷弼鬱悶了兩天,決定想法子排解:就像後世讀者等待好書連載的時候排遣無聊方法就是將這書向朋友推廣,介紹書的過程也相當於將書籍令人激動的內容重新回憶了一遍。他打算去安利《林之洋漂流記》。
一天之後,閔夢得剛剛從衙門回來,就見熊廷弼已經在家等待。
“翁次兄,別來無恙乎?”熊廷弼笑著打招呼。
閔夢得頗為驚喜:“飛百,可是有什麽喜事?”
“也算是個喜事,”熊廷弼說:“我近日讀了一本小說,名叫《林之洋漂流記》,乃是王建陽所作,此書頗有新意,其中許多內容讀之仿佛身如其境……我一向知道翁次兄最愛書,是以專將此書拿來同翁次分享!”
閔夢得驚訝於熊廷弼安利的熱情,熊廷弼連晚飯也不留下來吃,放下書稿就離開,走之前還反複叮囑閔夢得一定要將這書趕快看完。
閔夢得今年五十多歲,和熊廷弼是萬曆二十六年的同科進士,他是弘治朝名臣閔珪的五世孫,他父親也曾考中進士,閔夢得兄弟幾人都在家鄉有才名。
閔夢得自己就是此時有名的文學家,加上閔夢得的老家是浙江湖州府織裏鎮——織裏是江南印書的一大中心,有名的織裏書船就是那兒出來的。
閔夢得家中幾代都有經營書坊產業,他自己也有相當深厚的刊刻經驗,後來閔夢得外放到漳州當官,在漳州府主導修編了《漳州府誌》,短短幾年時間就將一本府誌修完,可見其編書才能。
此時閔夢得在京城中當著工部主事,業餘時間還在京城搞了一個編書的會社,常和同好聚會,湊錢出一些自己喜愛的書本。
閔夢得吃過晚飯,也有些好奇是什麽書能讓熊廷弼如此喜愛,於是便翻開那遝《林之洋漂流記》的稿子,頗有興趣的閱讀起來。
和熊廷弼一樣,閔夢得一開始對林之洋在荒島上的種田經曆深深帶入,中期看到林之洋教授土人耕種的劇情,他的嘴角同樣泛起一抹笑容。自小深受儒家教育,閔夢得對於教化土人、移風易俗的做法同樣十分推崇。
可惜給熊廷弼給他的稿子隻有前三分之二,閔夢得快速閱讀下一個晚上就翻完了,依舊感到意猶未盡。
第二天正是旬休之日,閔夢得幹脆拿著《林之洋漂流記》的稿子去熊廷弼家拜訪。
一見熊廷弼閔夢得就問:“此書確實頗有意思,不過內容太少,稿子我用一晚上便已看完,後續的稿子你還有嗎?”
熊廷弼笑道:“還有幾十回。”
閔夢得:“賢弟快快拿來!”
熊廷弼拿出書稿笑著說:“翁次看書,午間還在我這裏用飯如何?”
“正有此意,”閔夢得點點頭道:“酒菜我都帶著來了。”
從熊廷弼那裏取來剩下幾萬字的書稿,閔夢得低頭就看,網文的文字沒什麽理解難度,閱讀速度賊快,幾十章上萬字的內容用不到半個上午就看完了,然而閔夢得感覺非但沒有解渴,甚至還對後續劇情更加期待。聽說熊廷弼那裏已經沒有書稿,閔夢得甚至有些後悔這麽快就把所有內容看完,想要等待接下來的更新,還不知要多少時間……
雖然閔夢得是第一次接觸網文這樣通俗的小說,但是作為名臣之後,閔夢得家中治學嚴謹,他的父親更是萬曆朝有名的清廉知縣,閔夢得十分崇尚儒家的正義理念。
王文龍寫作《林之洋漂流記》的時候按照的是網文套路,後世的網文有千般不好,但作為商業作品:遵守公序良俗、符合廣大百姓的價值觀這一點絕對是站得住腳的。
任何一本熱門網文,哪怕是自稱主角殺伐果斷的類型,也必然是有人先得罪了主角然後才會受到報複,主角基本不會是胸無大誌、鼠目寸光之輩。這是因為網文的情節內容必須要讓讀者看得舒服,盡量少去衝擊社會固有價值觀。
而《魯濱遜漂流記》的原作在這點上做的其實十分不好,魯濱遜和島上的土人星期五同生共死,但直到最後他還是把星期五當做一個奴隸對待,在後續劇情中更是自封島嶼領主,將島嶼上的土人婦女隨意送給船員享用,這情節在當初就給王文龍看的膩歪不已。別說是後世了,即使是在此時的大明,讀者對於這種情節多半也難以接受。
唐代道州有個土人民族多侏儒,皇家經常要他們上供“矮奴”作為小醜取樂。八百多年前的道州官員就拒絕上貢,並表示“道州水土所生者,隻有矮民無矮奴”。
儒家講究的是“編戶齊民”“化民為一”,一片土地從並入中華文明土地的那一刻開始,地上的百姓也就是中國人了,將這些人治理好,成為國家的一份子才叫本事,至於掠奪一塊土地,立刻將上麵的人口全部變為奴隸,這真不是儒家文明所推崇的。
即使是明代讀者也很難接受魯兵遜這種侍強淩弱的主角。
王文龍剛開始還拿了《魯濱遜漂流記》的框架,後續情節則越寫越是自己的味道,他在島嶼上引入了各種勢力,還加入了土人之間的鬥爭,一切都是為了換地圖和製造更多矛盾,引出更多情節,而不是像原著一樣主角在建立了定居點之後就變成了流水賬。
閔夢得和熊廷弼正為新小說入迷,最新一期《蘇州旬報》也從江南傳入了京城,兩人驚喜的發現,《蘇州旬報》的長篇小說板塊新刊登的作品正是《林之洋漂流記》,王文龍的書稿本來就是為了這報紙連載而寫的。
大明百姓還是第一次看這類種田流小說,最新一期的《蘇州旬報》出版之後,《林之洋漂流記》很快在小說讀者之中引起熱議。
閔夢得也在京城的報紙上撰寫評論:“《林之洋漂流記》此書近日連載,餘有幸先看了部份書稿,除開情節引人入勝之外,我以為此書還是幻想作品的一類新嚐試。自臨川派興盛以來,作品背景常在‘檀槐國’‘東郭國’,設烏有之鄉、未名之所作為背景,其目的乃是以一虛幻時空而承載作者的真實想法……人各有其所想,念想太過充實,以至必須發於筆尖,而翻遍古書又無一朝代可以對應,不寫烏有鄉又該如何?……而王建陽此書卻提供另一思路,作品背景可以不在烏有之鄉,而是虛指一海島……於此島上,林之洋正是王建陽內心投影之對應,他教民農桑、興修水利、審判冤獄、懲戒奸邪、鋤強扶弱、開疆拓土……這樣爽快事,自古世上何曾有一人可以獨享?而王建陽介林之陽之耳目,帶我等讀者共享其樂,讀此書,真大快人心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