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之後,朱元璋才緩緩開口:“你前些天和朕說的,關於後宮殉葬的事,朕想過了。”
眾人皆是一臉詫異,不知道這句話究竟是對誰說的。就在這時,朱楩卻毫不顧忌地走上前來,站在了朱允炆的身後,說道:“父皇意下如何呢?”
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就連臥榻旁的朱允炆也不禁為之震驚。要知道,前幾日,也就是在今日太醫尚未給朱元璋的身體下定論之前,朱楩竟然就已經開始討論起當今天子的後事了,而且還是後宮之事。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行為。
每個人心中都懷著各自的想法,但在這個時刻,沒有人敢於發出聲音打破這凝重的氛圍。眾人皆默默地等待著朱元璋接下來的決定和安排。
朱元璋深深地凝視著朱楩,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複雜的情感。他緩緩開口道:“你這小子夠滑頭的,之前那句千古一帝,難道不是在暗示我?”
朱楩聽到這句話後,立即抱拳鞠躬,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是的,父皇。”他的態度堅定而果敢,仿佛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實際上,自從老朱允許朱楩經常進入太和殿開始,朱楩便時常向他講述自己在夢中所見的未來大明。起初,朱元璋將這些話語視為朱楩的癡人說夢,並未予以重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察覺到朱楩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繼續聆聽下去。
在朱楩描繪的世界裏,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國度。那裏的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而幸福;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之分,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可以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人們懷揣著各自的夢想,並為此努力奮鬥;男女之間不再存在地位差異,他們相互理解、支持,共同組建家庭並養育後代。這樣的景象,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朱元璋眼前。
朱元璋開始逐漸沉浸在這個未來大明的美好憧憬之中。他開始認真思考這些看似荒謬的想法是否真有可能實現。或許,正是因為他對未來的大明充滿了期待,才會如此著迷地聆聽朱楩講述那些離奇的夢境吧。
朱楩深知,自己的這番話對於朱元璋來說可能會產生影響。於是,他婉轉地談到了曆朝曆代後宮中的那些女人、那些妃子,以及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朱元璋靜靜地聆聽著,眉頭微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殉葬製度,這一陋習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被廢棄,然而如今,朱元璋卻將其重拾。他心中明白,這個決定必將引發軒然大波,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古以來,不少朝代都因外戚幹政而走向衰敗。盡管在他生前,沒有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當他離世後,他的子孫們又能否應對得了這些外戚?
為了確保王朝的穩定,朱元璋認為隻有一個辦法可行——那便是在離開人世時將所有妃嬪一並帶走。如此一來,那些外戚便失去了幹涉朝政的借口與機會。這樣做或許能讓朱家江山更穩固些,可這代價卻是無數無辜女子的生命……
朱元璋心裏清楚,自己的做法或許有些殘忍,但作為皇帝,他必須要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起初在朱楩剛提出來的時候,老朱臉色頓時一沉,非常不高興,甚至有些動怒,但他並沒有立刻發作,隻是冷著臉看著朱楩,想要聽聽他接下來會說什麽。朱楩深吸一口氣,提出了解決方案:“兒臣覺得,與其讓她們陪葬,不如讓她們披麻戴孝,做個守陵人,至少也能讓她們留條性命,沒有人是真的想死的,這些後宮之人也不過是些二十出頭的女人。”
這個提議雖然出乎了老朱的意料,但卻也讓他陷入了沉思。人殉這種事,確實過於殘忍,而且作為一個皇帝,他更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聲譽和形象。畢竟,他這一生已經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從一個鳳陽的佃戶,到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再到投身軍旅,驅除韃虜,恢複中原,建立大明王朝,這一切都是他一生的榮耀。如果因為身後之事而殺了一群跟隨自己的女人,那豈不是要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但是正是因為朱楩洞悉了老朱內心深處的那個點,千古一帝的美名可不是隨便一個帝王就能有的,那可得是開創了不世之功,如同秦皇漢武一般,顯然,他具備這個資格,既然如此,又怎麽能因為殉葬把自己一世功名撒上這麽一個汙點呢?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臉上的肌肉微微抖動著,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仿佛在思考著什麽重要的事情。過了一會兒,他緩緩地睜開了眼睛,眼中閃爍著堅定和決斷的光芒。他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說道:“罷了,朕死之後,後宮嬪妃不必為之殉葬,有所出者留宮守孝,無所出者,皆送往孝陵守孝三年。”
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帶著一種威嚴和莊重。眾人都靜靜地聽著,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們知道,這道命令意味著朱元璋對他重拾起來的殉葬製度又做出了改變,雖然不意味著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裏真正理解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但是至少他為了千古一帝的名號做出了改變。
朱楩站在一旁,看著朱元璋的表情,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他明白,朱元璋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非易事,但他在最後卻願意放下權力和猜忌。
朱元璋輕輕地咳嗽了一聲,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他的目光緩緩地從眾人身上移開,重新投向那片屋簷。他靜靜地凝視著,仿佛陷入了對過去歲月的深深回憶之中。他的眼神變得深邃而遙遠,讓人無法窺視其中的奧秘。
朱元璋微微抬起手來,輕輕動了一下,像是做出一個向外推的動作。在場的眾人立刻心領神會,紛紛向門外退去,隻留下朱元璋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
遺詔已經下達,接下來便是禮部官員們忙碌的時候了。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準備著剛才朱元璋所交代的各項事宜。這些事務包括喪葬儀式、新皇的登基加冕儀式等一係列繁瑣而莊重的儀式。
朱楩和朱允炆兩人是最後一批離開房間的人。當他們走出房門時,朱允炆的氣質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威嚴,原本溫文爾雅的形象此刻多了幾分君臨天下的霸氣。這種轉變令朱楩感到格外明顯,他不禁感歎權力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可以瞬間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朱允炆挺直了身子,步伐穩健有力,每一步都帶著一種不可一世的氣勢。他的眼神變得堅定而犀利。朱楩默默地跟隨著朱允炆的身後。
進屋前的朱允炆雖然已經在主理朝政了,但是更多的還是謙遜儒雅的感覺,不論這是真的還是裝的,但是退出房間來後卻多了一些傲視與傲慢,可能在他心裏那顆大位歸屬的石頭算是落下了。
十日之後,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
皇宮之中,喪鍾聲傳遍了京城,百姓哀悼,一片肅然,這位重新恢複江山由漢人政權統治的一代千古帝王朱元璋就這麽與世長辭了,臥榻之上,朱元璋交代了各地藩王不用入京悼念,但是閉眼前最後一句卻說的是,想兒子了。
眾人皆是一臉詫異,不知道這句話究竟是對誰說的。就在這時,朱楩卻毫不顧忌地走上前來,站在了朱允炆的身後,說道:“父皇意下如何呢?”
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就連臥榻旁的朱允炆也不禁為之震驚。要知道,前幾日,也就是在今日太醫尚未給朱元璋的身體下定論之前,朱楩竟然就已經開始討論起當今天子的後事了,而且還是後宮之事。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行為。
每個人心中都懷著各自的想法,但在這個時刻,沒有人敢於發出聲音打破這凝重的氛圍。眾人皆默默地等待著朱元璋接下來的決定和安排。
朱元璋深深地凝視著朱楩,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複雜的情感。他緩緩開口道:“你這小子夠滑頭的,之前那句千古一帝,難道不是在暗示我?”
朱楩聽到這句話後,立即抱拳鞠躬,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是的,父皇。”他的態度堅定而果敢,仿佛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實際上,自從老朱允許朱楩經常進入太和殿開始,朱楩便時常向他講述自己在夢中所見的未來大明。起初,朱元璋將這些話語視為朱楩的癡人說夢,並未予以重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察覺到朱楩所描繪的那個世界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讓他不由自主地想要繼續聆聽下去。
在朱楩描繪的世界裏,那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美好的國度。那裏的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而幸福;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之分,人人平等,相互尊重;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可以通過學習改變命運;人們懷揣著各自的夢想,並為此努力奮鬥;男女之間不再存在地位差異,他們相互理解、支持,共同組建家庭並養育後代。這樣的景象,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朱元璋眼前。
朱元璋開始逐漸沉浸在這個未來大明的美好憧憬之中。他開始認真思考這些看似荒謬的想法是否真有可能實現。或許,正是因為他對未來的大明充滿了期待,才會如此著迷地聆聽朱楩講述那些離奇的夢境吧。
朱楩深知,自己的這番話對於朱元璋來說可能會產生影響。於是,他婉轉地談到了曆朝曆代後宮中的那些女人、那些妃子,以及她們的結局究竟如何。朱元璋靜靜地聆聽著,眉頭微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殉葬製度,這一陋習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被廢棄,然而如今,朱元璋卻將其重拾。他心中明白,這個決定必將引發軒然大波,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古以來,不少朝代都因外戚幹政而走向衰敗。盡管在他生前,沒有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當他離世後,他的子孫們又能否應對得了這些外戚?
為了確保王朝的穩定,朱元璋認為隻有一個辦法可行——那便是在離開人世時將所有妃嬪一並帶走。如此一來,那些外戚便失去了幹涉朝政的借口與機會。這樣做或許能讓朱家江山更穩固些,可這代價卻是無數無辜女子的生命……
朱元璋心裏清楚,自己的做法或許有些殘忍,但作為皇帝,他必須要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起初在朱楩剛提出來的時候,老朱臉色頓時一沉,非常不高興,甚至有些動怒,但他並沒有立刻發作,隻是冷著臉看著朱楩,想要聽聽他接下來會說什麽。朱楩深吸一口氣,提出了解決方案:“兒臣覺得,與其讓她們陪葬,不如讓她們披麻戴孝,做個守陵人,至少也能讓她們留條性命,沒有人是真的想死的,這些後宮之人也不過是些二十出頭的女人。”
這個提議雖然出乎了老朱的意料,但卻也讓他陷入了沉思。人殉這種事,確實過於殘忍,而且作為一個皇帝,他更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聲譽和形象。畢竟,他這一生已經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從一個鳳陽的佃戶,到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再到投身軍旅,驅除韃虜,恢複中原,建立大明王朝,這一切都是他一生的榮耀。如果因為身後之事而殺了一群跟隨自己的女人,那豈不是要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但是正是因為朱楩洞悉了老朱內心深處的那個點,千古一帝的美名可不是隨便一個帝王就能有的,那可得是開創了不世之功,如同秦皇漢武一般,顯然,他具備這個資格,既然如此,又怎麽能因為殉葬把自己一世功名撒上這麽一個汙點呢?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臉上的肌肉微微抖動著,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仿佛在思考著什麽重要的事情。過了一會兒,他緩緩地睜開了眼睛,眼中閃爍著堅定和決斷的光芒。他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說道:“罷了,朕死之後,後宮嬪妃不必為之殉葬,有所出者留宮守孝,無所出者,皆送往孝陵守孝三年。”
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帶著一種威嚴和莊重。眾人都靜靜地聽著,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們知道,這道命令意味著朱元璋對他重拾起來的殉葬製度又做出了改變,雖然不意味著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裏真正理解了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但是至少他為了千古一帝的名號做出了改變。
朱楩站在一旁,看著朱元璋的表情,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他明白,朱元璋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非易事,但他在最後卻願意放下權力和猜忌。
朱元璋輕輕地咳嗽了一聲,仿佛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使命,他的目光緩緩地從眾人身上移開,重新投向那片屋簷。他靜靜地凝視著,仿佛陷入了對過去歲月的深深回憶之中。他的眼神變得深邃而遙遠,讓人無法窺視其中的奧秘。
朱元璋微微抬起手來,輕輕動了一下,像是做出一個向外推的動作。在場的眾人立刻心領神會,紛紛向門外退去,隻留下朱元璋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
遺詔已經下達,接下來便是禮部官員們忙碌的時候了。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準備著剛才朱元璋所交代的各項事宜。這些事務包括喪葬儀式、新皇的登基加冕儀式等一係列繁瑣而莊重的儀式。
朱楩和朱允炆兩人是最後一批離開房間的人。當他們走出房門時,朱允炆的氣質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威嚴,原本溫文爾雅的形象此刻多了幾分君臨天下的霸氣。這種轉變令朱楩感到格外明顯,他不禁感歎權力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可以瞬間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朱允炆挺直了身子,步伐穩健有力,每一步都帶著一種不可一世的氣勢。他的眼神變得堅定而犀利。朱楩默默地跟隨著朱允炆的身後。
進屋前的朱允炆雖然已經在主理朝政了,但是更多的還是謙遜儒雅的感覺,不論這是真的還是裝的,但是退出房間來後卻多了一些傲視與傲慢,可能在他心裏那顆大位歸屬的石頭算是落下了。
十日之後,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
皇宮之中,喪鍾聲傳遍了京城,百姓哀悼,一片肅然,這位重新恢複江山由漢人政權統治的一代千古帝王朱元璋就這麽與世長辭了,臥榻之上,朱元璋交代了各地藩王不用入京悼念,但是閉眼前最後一句卻說的是,想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