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楩身著一襲潔白如雪的孝服,神情肅穆地跪在靈堂之上。他身旁的袁巧兒同樣一身素白,美麗動人,卻滿臉淚痕。她很是感謝這位雖沒見過太多次的父皇,能讓她與身邊的夫君相守一生,所以此時的眼淚也是發自於內心。
由於朱元璋臨終留下遺詔,後宮嬪妃們無需殉葬。因此,所有的嬪妃都齊聚一堂,跪在靈堂之上,痛哭流涕。她們的哭聲誠摯而痛心,仿佛要將內心深處對朱元璋的哀思都傾訴出來。盡管逃過一劫,但她們仍需在七日之後前往孝陵為朱元璋守喪。
能保住性命,這些嬪妃已經感激涕零,不敢再有更多奢求。對於未來的安排,她們欣然接受。
然而,隻有楊妃和周妃明白,這件事情或許源於朱楩在朱元璋生命最後時刻與他的長談。朱元璋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禮部以最快的速度向各地發布通告。其中,給諸王的消息傳遞最為迅捷,在朱元璋去世當日即發出,基本在三日之內便送達諸位藩王手中。
遠在北平的朱棣看著手中自己父皇的臨終之言,雙眼通紅,淚水從眼角滑落。堂堂七尺男兒,此刻卻哭得像個孩子一樣。一旁的燕王妃徐妙雲輕輕撫摸著朱棣的後背,輕聲安慰著。
此時,他們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京城之中。然而,朱棣手中朱元璋的遺詔明確表示,不許他們這些藩王回京悼念。這無疑給了朱棣沉重一擊,讓他心中悲痛欲絕。
朱棣想起自己曾經對父親朱元璋心存怨念,甚至自暴自棄地投身於北邊戰事,幾年都不曾回到京城一趟。他怎麽也想不到,三年前的那個中秋,竟然成為了他與父親的最後一麵。每每念及此處,朱棣便痛心不已,哭聲愈發悲切。
朱棣蜷縮在地,痛苦地哭泣著,身體顫抖不停。周圍的王府下人們十分懂事,紛紛將門關上,不讓自家王爺痛心疾首的模樣被更多人看見。隻有那陣陣撕心裂肺的哭嚎聲,不斷回蕩在王府之中,令人聞之落淚。
與燕王朱棣相同的還有全國各地的其他諸王,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們無一不感到痛心疾首、淚流滿麵。他們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生骨肉,但如今連老父親的最後一麵都無法見到,心中自然充滿了悲痛和無奈。
其中,距離京城最近的兩位藩王——位於河南開封的周王朱橚,以及湖廣荊州的湘王朱柏,在得知消息後立刻做出了決定,馬上回京!然而,他們的行動並未得到未來新皇的支持。
當朱允炆得知此事時,他迅速讓當地的都指揮使前往攔截。盡管這二位藩王並沒有攜帶任何護衛與士兵,僅僅是帶著自己的家人希望能夠進京探望他們敬愛的父親最後一眼,但無情的阻攔仍將他們擋在了京城之外。而阻攔他們的理由正是先皇朱元璋留下的遺命:藩王不得入京。
如此決絕的行為,無疑是在藩王們的心裏埋下了一顆顆鋒利的釘子,刺痛著他們的心。他們無法理解,自己隻是想要帶著家人進京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親,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即使是他們父親的遺命,難道就不能有一絲人情味的通融嗎?
而此時此刻的朱允炆,早已在齊泰的建議下做出了決斷。他深知這些藩王們可能會不顧遺命擅自返京,因此在朱元璋尚未離世之前,就已經事先安排好了各地的都指揮使,命令他們不許藩王妄動,一概攔截。這樣一來,無論是哪位藩王試圖回京,都會被攔下,讓朱允炆得以從容應對局勢。
最終,湘王和周王都未能踏出封地半步,便被無情地遣送回各自的王府。與此同時,當其他藩王都被困於王府中,沉浸在對先皇的沉痛哀悼時,朱允炆精心編織的大網卻在悄無聲息地展開。
各地與藩王交好的布政使以及城防軍將領紛紛落馬,接連被替換掉。以周、湘二王為例,如今他們隻能調動自己王府中的區區三五百名親兵而已,甚至連他們自己親衛所的將領也已被來自京城的人所取代。然而,他們此刻對此事毫不關心,隻是靜靜地待在府邸中為先皇守靈。
然而,並非所有藩王都如此懵懂無知。例如,遼王朱植、寧王朱權以及燕王朱棣等,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變化,但無奈於這是朝廷的旨意,隻能默默接受這樣的安排。盡管城防軍的軍官已經換人,但他們仍保留著護衛所軍隊的指揮權。
安南那邊,當朱鬆接到讓他就藩安南的聖旨後,他立刻與袁成、解子綸等得力助手們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地清除安南境內的殘餘敵軍和匪患。經過不懈努力,如今的安南地區已經恢複平靜,百姓們在這半年間得以安居樂業,享受著安寧的生活。
朱鬆本打算回京述職,將安南的情況匯報給皇帝,但就在這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從遙遠的京都傳來,猶如晴天霹靂般擊中了他。原來,朱元璋駕崩了!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朱鬆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原本希望通過跟隨十八哥出征安南,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向父皇證明自己已成為能夠獨當一麵的藩王,然而,現在一切都太遲了,他再也無法聽到父皇對他的褒獎之詞。
與此同時,朱楩的處境則相對較為特殊。由於他本身就在京城內,且其護衛所全都留在安南,因此朱允炆目前尚未將手伸向雲南。在朱允炆眼中,此刻的朱楩不過是一隻失去獠牙的老虎,他隨時可以輕易地處理掉。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六,也就是朱元璋辭世後的第六日,朱允炆在百官的朝賀之下,於奉天殿外正式舉辦了自己的繼任大典
雖然朱元璋的棺槨還停留在大殿的靈堂之內,但是此刻按照禮製,朱允炆得完成他的繼任儀式了
這位區別於朱元璋霸氣威武的年輕儒君,今日也換上一身玄色冕服,這是皇帝登基或是祭祀等重要場合才穿的衣服,頭戴十二毓的平天冠,玄色冕服下為紅色的纁裳
朱允炆在百官的朝賀之下一步一步登上殿前封禪台,祭天祭祖,其下太監取出朱元璋的遺詔,大聲宣讀著傳位與太孫朱允炆的話語。
朱楩此時也身著朝服,與百官一同,隻是此時的他身邊已然沒有了那些與之交好的官員,轉眼一看,基本上此前維護燕王的那些官員都已經被革職或者邊緣化,就如同夏元吉與解縉,都被下放到了其他地方。
而朱楩的征虜大將軍之職雖然沒有被奪去,但是已然是個空掛的職務,調動不了任何兵權
在太監的宣讀完畢之後,朱允炆莊重的轉身麵對百官,太監取出第二份由禮部擬寫好的即位詔書,這份詔書的內容基本就都是朱允炆的自白,還有他登基之後的大赦天下,以及涉及到的要施行的新政策。
太監流利的朗讀著,這封詔書中的內容基本都是朱允炆與他的四位忠臣一同商擬的,無非就是尊重文教,寬刑省獄,還有恢複井田製和更定官製,沒什麽太大新意,隻是這後兩項充分體現了他與他的四位忠臣是儒家的信徒。
太監念完之後大聲道“奉天承運,新皇即位,改元建文!百官跪,賀新皇!”
百官跪伏齊聲高呼“恭迎新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由於朱元璋臨終留下遺詔,後宮嬪妃們無需殉葬。因此,所有的嬪妃都齊聚一堂,跪在靈堂之上,痛哭流涕。她們的哭聲誠摯而痛心,仿佛要將內心深處對朱元璋的哀思都傾訴出來。盡管逃過一劫,但她們仍需在七日之後前往孝陵為朱元璋守喪。
能保住性命,這些嬪妃已經感激涕零,不敢再有更多奢求。對於未來的安排,她們欣然接受。
然而,隻有楊妃和周妃明白,這件事情或許源於朱楩在朱元璋生命最後時刻與他的長談。朱元璋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天下,禮部以最快的速度向各地發布通告。其中,給諸王的消息傳遞最為迅捷,在朱元璋去世當日即發出,基本在三日之內便送達諸位藩王手中。
遠在北平的朱棣看著手中自己父皇的臨終之言,雙眼通紅,淚水從眼角滑落。堂堂七尺男兒,此刻卻哭得像個孩子一樣。一旁的燕王妃徐妙雲輕輕撫摸著朱棣的後背,輕聲安慰著。
此時,他們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京城之中。然而,朱棣手中朱元璋的遺詔明確表示,不許他們這些藩王回京悼念。這無疑給了朱棣沉重一擊,讓他心中悲痛欲絕。
朱棣想起自己曾經對父親朱元璋心存怨念,甚至自暴自棄地投身於北邊戰事,幾年都不曾回到京城一趟。他怎麽也想不到,三年前的那個中秋,竟然成為了他與父親的最後一麵。每每念及此處,朱棣便痛心不已,哭聲愈發悲切。
朱棣蜷縮在地,痛苦地哭泣著,身體顫抖不停。周圍的王府下人們十分懂事,紛紛將門關上,不讓自家王爺痛心疾首的模樣被更多人看見。隻有那陣陣撕心裂肺的哭嚎聲,不斷回蕩在王府之中,令人聞之落淚。
與燕王朱棣相同的還有全國各地的其他諸王,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們無一不感到痛心疾首、淚流滿麵。他們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生骨肉,但如今連老父親的最後一麵都無法見到,心中自然充滿了悲痛和無奈。
其中,距離京城最近的兩位藩王——位於河南開封的周王朱橚,以及湖廣荊州的湘王朱柏,在得知消息後立刻做出了決定,馬上回京!然而,他們的行動並未得到未來新皇的支持。
當朱允炆得知此事時,他迅速讓當地的都指揮使前往攔截。盡管這二位藩王並沒有攜帶任何護衛與士兵,僅僅是帶著自己的家人希望能夠進京探望他們敬愛的父親最後一眼,但無情的阻攔仍將他們擋在了京城之外。而阻攔他們的理由正是先皇朱元璋留下的遺命:藩王不得入京。
如此決絕的行為,無疑是在藩王們的心裏埋下了一顆顆鋒利的釘子,刺痛著他們的心。他們無法理解,自己隻是想要帶著家人進京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親,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即使是他們父親的遺命,難道就不能有一絲人情味的通融嗎?
而此時此刻的朱允炆,早已在齊泰的建議下做出了決斷。他深知這些藩王們可能會不顧遺命擅自返京,因此在朱元璋尚未離世之前,就已經事先安排好了各地的都指揮使,命令他們不許藩王妄動,一概攔截。這樣一來,無論是哪位藩王試圖回京,都會被攔下,讓朱允炆得以從容應對局勢。
最終,湘王和周王都未能踏出封地半步,便被無情地遣送回各自的王府。與此同時,當其他藩王都被困於王府中,沉浸在對先皇的沉痛哀悼時,朱允炆精心編織的大網卻在悄無聲息地展開。
各地與藩王交好的布政使以及城防軍將領紛紛落馬,接連被替換掉。以周、湘二王為例,如今他們隻能調動自己王府中的區區三五百名親兵而已,甚至連他們自己親衛所的將領也已被來自京城的人所取代。然而,他們此刻對此事毫不關心,隻是靜靜地待在府邸中為先皇守靈。
然而,並非所有藩王都如此懵懂無知。例如,遼王朱植、寧王朱權以及燕王朱棣等,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變化,但無奈於這是朝廷的旨意,隻能默默接受這樣的安排。盡管城防軍的軍官已經換人,但他們仍保留著護衛所軍隊的指揮權。
安南那邊,當朱鬆接到讓他就藩安南的聖旨後,他立刻與袁成、解子綸等得力助手們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地清除安南境內的殘餘敵軍和匪患。經過不懈努力,如今的安南地區已經恢複平靜,百姓們在這半年間得以安居樂業,享受著安寧的生活。
朱鬆本打算回京述職,將安南的情況匯報給皇帝,但就在這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從遙遠的京都傳來,猶如晴天霹靂般擊中了他。原來,朱元璋駕崩了!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朱鬆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原本希望通過跟隨十八哥出征安南,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向父皇證明自己已成為能夠獨當一麵的藩王,然而,現在一切都太遲了,他再也無法聽到父皇對他的褒獎之詞。
與此同時,朱楩的處境則相對較為特殊。由於他本身就在京城內,且其護衛所全都留在安南,因此朱允炆目前尚未將手伸向雲南。在朱允炆眼中,此刻的朱楩不過是一隻失去獠牙的老虎,他隨時可以輕易地處理掉。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六,也就是朱元璋辭世後的第六日,朱允炆在百官的朝賀之下,於奉天殿外正式舉辦了自己的繼任大典
雖然朱元璋的棺槨還停留在大殿的靈堂之內,但是此刻按照禮製,朱允炆得完成他的繼任儀式了
這位區別於朱元璋霸氣威武的年輕儒君,今日也換上一身玄色冕服,這是皇帝登基或是祭祀等重要場合才穿的衣服,頭戴十二毓的平天冠,玄色冕服下為紅色的纁裳
朱允炆在百官的朝賀之下一步一步登上殿前封禪台,祭天祭祖,其下太監取出朱元璋的遺詔,大聲宣讀著傳位與太孫朱允炆的話語。
朱楩此時也身著朝服,與百官一同,隻是此時的他身邊已然沒有了那些與之交好的官員,轉眼一看,基本上此前維護燕王的那些官員都已經被革職或者邊緣化,就如同夏元吉與解縉,都被下放到了其他地方。
而朱楩的征虜大將軍之職雖然沒有被奪去,但是已然是個空掛的職務,調動不了任何兵權
在太監的宣讀完畢之後,朱允炆莊重的轉身麵對百官,太監取出第二份由禮部擬寫好的即位詔書,這份詔書的內容基本就都是朱允炆的自白,還有他登基之後的大赦天下,以及涉及到的要施行的新政策。
太監流利的朗讀著,這封詔書中的內容基本都是朱允炆與他的四位忠臣一同商擬的,無非就是尊重文教,寬刑省獄,還有恢複井田製和更定官製,沒什麽太大新意,隻是這後兩項充分體現了他與他的四位忠臣是儒家的信徒。
太監念完之後大聲道“奉天承運,新皇即位,改元建文!百官跪,賀新皇!”
百官跪伏齊聲高呼“恭迎新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