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卡諾莎之辱
帶著古人們看華夏曆史 作者:北郡的前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幕再次改變,接著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麵。
在冰天雪地之中,一位西方麵孔的男人跪在一座城堡前,似是在向城堡中的主人道歉。
雖然被凍的瑟瑟發抖,但他卻依舊跪在那裏,絲毫沒有動搖。
【眼前的一幕發生在1077年一月的意大利。】
【是時任德國皇帝的亨利四世,向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認錯時的場景。】
“什麽,皇帝向什麽教皇認錯?”
“這西方的教派勢力居然如此強大嗎?”
“對啊,居然逼的皇帝下跪道歉。”
天幕的話語一出直接驚掉了所有古人的下巴。
皇帝是什麽,那是上天之子,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
現在天幕居然說西方有個皇帝去向一個教派的教皇認錯。
而且這麽屈辱的方式,這在華夏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一時間所有人,尤其是帝王們全神貫注的盯著天幕,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發生了這一幕。
【事情還要從1506年說起。】
【歐洲的王權與神權之爭由來已久,而當時由於世俗君主利用教職的任命權,鬻賣神職,將其封給忠誠的下屬和家族成員。】
【導致了羅馬教廷的財產流失,道德聲望與威望的下降,教皇在宗教事務方麵的控製力也隨之受到挑戰。】
【所以當時興起了一股主張提高教皇的地位與控製力,並且反對教區世俗化的克呂尼運動。】
【而當時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就是堅定的克呂尼改革派,想要從樞機主教團和神聖羅馬帝國手中奪取教職授權。】
“還是不明白,所謂的教派哪來的這麽大權力。”
“沒錯,在我們這佛道兩家也就收收香油錢,幹預皇權?想多了。”
“不是吧,我們這裏佛門勢力很大的,還放印子錢。”
“這麽說我們這裏也有,我們的地都是寺廟的。”
部分寺廟冷汗直流中:“咳咳,施主請不要亂說,佛門清淨之地,絕不會做出這種事情!”
眼看話題要扯到自己身上,一些假佛門都有些瑟瑟發抖。
這種節骨眼上撞到皇帝眼裏,不是自己上趕著找死嗎?
【而在1056年,僅六歲的亨利四世登上皇位,機會出現了。】
【羅馬教廷趁著皇帝年幼,先是在1059年4月13日頒布著名的教皇選舉法,規定封建領主不再擁有幹預教皇選舉和任命治下紅衣主教團的權力。】
【隨後又在1075年又發布了著名的《教皇敕令》,其中共包含二十七條內容。】
【具體條令如: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
【唯有教皇一人有權製訂新法律。】
【一切君主應親吻教皇的腳。】
【教皇有權廢黜皇帝。】
【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等等等等。】
“簡直放肆!”
“敢如此侮辱皇權,這什麽教皇就該被五馬分屍。”
嬴政被氣得臉色通紅,破口大罵。
他原本隻是想到這西方人如此信仰神明,那麽相應宗派的權利自然也會很大。
甚至他也想到了可能會幹預皇權,但沒想到居然放肆到了這種地步。
居然能隨意廢黜皇帝,還讓君王親他的腳,簡直是活膩了。
而陷入憤怒中的顯然不止政哥,應該說所有的帝王都很憤怒。
雖然隻是蠻夷小國的皇帝,但那象征的也是皇權。
至高無上的皇權,怎麽能被一些所謂的教派所影響。
【並且格列高利七世還趁德國國內局勢未穩之際,命令亨利四世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甚至可以罷免皇帝。】
【但亨利四世並未照做,反而開始了與格列高利七世對抗。】
【於是格列高利七世發布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皇位,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
【同時德國國內以公爵魯道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
【就此亨利四世被逼上了絕境。】
“原來廢除皇帝不是說說而已,那教皇真的可以做到。”
“我更好奇為什麽那皇帝,也加入了什麽基督教。”
“確實很離譜!”
“我想那教皇隻是占據了一個大義,真正讓皇帝認錯的還是那些諸侯。諸侯借教皇的旨意威脅皇帝,而皇帝又沒有力量鎮壓諸侯,才導致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
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教皇實際上沒有那麽大的力量,還是因為德國國內諸侯才迫使亨利四世認錯。
【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讓亨利四世再也無法顧及自己皇帝的身份,他決定去向教皇認錯。】
【於是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帶著自己妻(和)子前往卡諾莎覲見教皇。】
【漫長而艱難的跋涉之後,他們終於抵達卡諾莎城堡的山腳下,亨利四世脫下皮帽和靴子,身著苦修士的簡陋服裝,僅僅披上一件氈毯與自己的妻子一步一步走上山頂。】
【盡管亨利四世已是極盡卑微,但教皇卻緊閉城堡大門,遲遲不讓亨利進入,但為了自己的皇位他隻能忍受。】
【最終在三天之後(據說)教皇才同意亨利四世進來見他,而亨利四世之後匍匐在教皇麵前,展開雙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淚流滿麵地懺悔自己的罪過。】
【然後又呈上自己服從教皇權力的保證書和宣布撤銷關於廢黜教皇法令的命令書,最終格列高裏七世才赦免了亨利的罪行。】
【而這一事件也被稱作“卡諾莎之辱”】
“的確是夠辱的,一個皇帝這麽屈辱的跪在地上祈求原諒,真是夠丟人的,這亨利就是廢物。”
“我倒不這麽認為,不過是形勢所迫而已,這亨利能這般隱忍,未來說不定就能扳倒教皇。”
這兩種觀點占據了主流,很多古人都圍繞著展開了討論。
而帝王們則開始思考起自己的王朝中,是否有宗教不服皇權,借宗教之名禍亂天下。
在冰天雪地之中,一位西方麵孔的男人跪在一座城堡前,似是在向城堡中的主人道歉。
雖然被凍的瑟瑟發抖,但他卻依舊跪在那裏,絲毫沒有動搖。
【眼前的一幕發生在1077年一月的意大利。】
【是時任德國皇帝的亨利四世,向基督教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認錯時的場景。】
“什麽,皇帝向什麽教皇認錯?”
“這西方的教派勢力居然如此強大嗎?”
“對啊,居然逼的皇帝下跪道歉。”
天幕的話語一出直接驚掉了所有古人的下巴。
皇帝是什麽,那是上天之子,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
現在天幕居然說西方有個皇帝去向一個教派的教皇認錯。
而且這麽屈辱的方式,這在華夏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一時間所有人,尤其是帝王們全神貫注的盯著天幕,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發生了這一幕。
【事情還要從1506年說起。】
【歐洲的王權與神權之爭由來已久,而當時由於世俗君主利用教職的任命權,鬻賣神職,將其封給忠誠的下屬和家族成員。】
【導致了羅馬教廷的財產流失,道德聲望與威望的下降,教皇在宗教事務方麵的控製力也隨之受到挑戰。】
【所以當時興起了一股主張提高教皇的地位與控製力,並且反對教區世俗化的克呂尼運動。】
【而當時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就是堅定的克呂尼改革派,想要從樞機主教團和神聖羅馬帝國手中奪取教職授權。】
“還是不明白,所謂的教派哪來的這麽大權力。”
“沒錯,在我們這佛道兩家也就收收香油錢,幹預皇權?想多了。”
“不是吧,我們這裏佛門勢力很大的,還放印子錢。”
“這麽說我們這裏也有,我們的地都是寺廟的。”
部分寺廟冷汗直流中:“咳咳,施主請不要亂說,佛門清淨之地,絕不會做出這種事情!”
眼看話題要扯到自己身上,一些假佛門都有些瑟瑟發抖。
這種節骨眼上撞到皇帝眼裏,不是自己上趕著找死嗎?
【而在1056年,僅六歲的亨利四世登上皇位,機會出現了。】
【羅馬教廷趁著皇帝年幼,先是在1059年4月13日頒布著名的教皇選舉法,規定封建領主不再擁有幹預教皇選舉和任命治下紅衣主教團的權力。】
【隨後又在1075年又發布了著名的《教皇敕令》,其中共包含二十七條內容。】
【具體條令如: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
【唯有教皇一人有權製訂新法律。】
【一切君主應親吻教皇的腳。】
【教皇有權廢黜皇帝。】
【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等等等等。】
“簡直放肆!”
“敢如此侮辱皇權,這什麽教皇就該被五馬分屍。”
嬴政被氣得臉色通紅,破口大罵。
他原本隻是想到這西方人如此信仰神明,那麽相應宗派的權利自然也會很大。
甚至他也想到了可能會幹預皇權,但沒想到居然放肆到了這種地步。
居然能隨意廢黜皇帝,還讓君王親他的腳,簡直是活膩了。
而陷入憤怒中的顯然不止政哥,應該說所有的帝王都很憤怒。
雖然隻是蠻夷小國的皇帝,但那象征的也是皇權。
至高無上的皇權,怎麽能被一些所謂的教派所影響。
【並且格列高利七世還趁德國國內局勢未穩之際,命令亨利四世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甚至可以罷免皇帝。】
【但亨利四世並未照做,反而開始了與格列高利七世對抗。】
【於是格列高利七世發布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皇位,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
【同時德國國內以公爵魯道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
【就此亨利四世被逼上了絕境。】
“原來廢除皇帝不是說說而已,那教皇真的可以做到。”
“我更好奇為什麽那皇帝,也加入了什麽基督教。”
“確實很離譜!”
“我想那教皇隻是占據了一個大義,真正讓皇帝認錯的還是那些諸侯。諸侯借教皇的旨意威脅皇帝,而皇帝又沒有力量鎮壓諸侯,才導致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
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教皇實際上沒有那麽大的力量,還是因為德國國內諸侯才迫使亨利四世認錯。
【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讓亨利四世再也無法顧及自己皇帝的身份,他決定去向教皇認錯。】
【於是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帶著自己妻(和)子前往卡諾莎覲見教皇。】
【漫長而艱難的跋涉之後,他們終於抵達卡諾莎城堡的山腳下,亨利四世脫下皮帽和靴子,身著苦修士的簡陋服裝,僅僅披上一件氈毯與自己的妻子一步一步走上山頂。】
【盡管亨利四世已是極盡卑微,但教皇卻緊閉城堡大門,遲遲不讓亨利進入,但為了自己的皇位他隻能忍受。】
【最終在三天之後(據說)教皇才同意亨利四世進來見他,而亨利四世之後匍匐在教皇麵前,展開雙臂,使全身呈十字形,向教皇淚流滿麵地懺悔自己的罪過。】
【然後又呈上自己服從教皇權力的保證書和宣布撤銷關於廢黜教皇法令的命令書,最終格列高裏七世才赦免了亨利的罪行。】
【而這一事件也被稱作“卡諾莎之辱”】
“的確是夠辱的,一個皇帝這麽屈辱的跪在地上祈求原諒,真是夠丟人的,這亨利就是廢物。”
“我倒不這麽認為,不過是形勢所迫而已,這亨利能這般隱忍,未來說不定就能扳倒教皇。”
這兩種觀點占據了主流,很多古人都圍繞著展開了討論。
而帝王們則開始思考起自己的王朝中,是否有宗教不服皇權,借宗教之名禍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