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好似沒聽見。
“皇帝,還有一物。”小童又提醒了句,可皇帝還是沒有聽見。
為首的見皇帝似乎傻掉了,就走近了拿出另一盒子打開了。
登時一道金光閃出來,那皇帝雖然已經得意忘形了,可還是被那金光驚到了,“什麽東西?”
回頭一看,不是別的,正是一把寶劍。
“好東西!”
皇帝緊緊握住玉璽,快步走了過去,“這是何物?”
為首的青年一笑,“此乃,越王勾踐所鑄,卻邪劍。”
“哦?”
皇帝依舊緊緊握住手中國璽,眼睛卻看得他雖然發脹,卻根本不想眨眼,邊搖頭邊讚歎道:
“越王勾踐,一代雄主,滅吳國後,使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得昆吾之銅,采金而鑄,遂成八劍,名成千古。今日竟能得到這卻邪寶劍,實乃昊天眷顧,祖宗大德呀!”
皇帝左手握璽,右手把劍,提起的一瞬間,隻見皎月之下,兩尺有長,劍身鎏金,精光熠熠,隻引得那長空皓月,發出千萬裏天光簇擁而來。
收在目前,皇帝的瞳孔裂開一般,隻見精雕的蝌蚪花紋,如活如新,皇帝輕輕將劍身一翻,月光一灑,那蝌蚪花紋猶如飛環的遊蟲,齊齊綻出光彩,奪目而動人魂魄。那兩從刃此刻更加剔透,劍鋒所指,寒光攝人……
“天神?那是什麽玩意?”
殿門外的王繼恩透過門縫看得心驚膽戰起來,他在門外,除了裏說出的斷斷續續,不清不楚的話,其它的幾乎都沒聽著,卻被那寶劍的寒光照得兩目發顫,心內生虛。
不多時,那三位天上來客,便跟著皇帝出了門,直達歧王趙德芳的靈柩前。
王繼恩也不敢近前,隻遠遠地望著他們四個人,等他們又說了一些聽不清楚的話,就看到他們打開了棺材,幾個人朝裏頭望了望,可此時王繼恩早已憋不住了,他趕緊跑到一邊去解決內急。
隨後他趕緊跑過來,卻看到還是那三個道人打扮,朝皇帝鞠個躬,便齊齊朝上飛去,王繼恩隻往後退,“天呐,飛那麽高,真是神仙哪!”
可望著他們朝上飛不到十樓高的時候,便朝西邊轉彎去了。
“原來不是神仙。”
那呂端跟王繼恩同時說道。
新登基的大宋皇帝趙恒,時年二十九歲,正是健壯無比的時候,可守喪不到一個月就無緣無故地病倒了。
昏厥三天後他就上吐下瀉,麵色時而枯黃,時而煞白,且心悸體寒,失音猶如中風一般。侍醫們雖然多次進藥,卻沒有任何效用。
太後李氏怒不可遏,便將服侍皇帝的宦官們趕走大半,又痛斥諸位禦醫都是蠢物。
雷霆大發,卻無任何助益,這端莊仁厚的李太後平日裏盡得內外尊崇,今日卻咆哮翰林醫官們,不僅是為了皇帝之病,更因為那改朝易代,暗流湧動,不得不格外慎重。
一個月前,崇政殿上的龍椅托起的差點就不是這病倒的趙恒。彼時,副宰相李昌齡聯合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兩朝功勳太監王繼恩及禮部侍郎胡旦,結成黨羽,迷惑李氏,差點限她於不義,多虧元老呂端,才扶起趙恒上位。而他們私下謀立一心要扶植的,卻是並不知情的太宗長子趙元佐。
而諸位皇子一見這新皇帝病倒,一個個的心內便風起雲湧,大宋朝堂內外,時時都會有突變的可能。
那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宰相呂端,在痛斥諸位禦醫後也無可奈何,便奏請太後向禁外求醫。
就在這時,禁中丹鳳門外,正有一個跑腿“快行”抱著一封書信,狂奔內侍省而來。
待那小快行跨進北司(內侍省)大門後,便越三過五,直達左班都知李仁承跟前,“都知,小的剛才路過尚藥局,太醫令就告訴我說門前剛收到一封信紮,沒敢打開,就托小的送進宮來,您快看看。”
說著,這十六七歲的小快行已經滿額頭的大汗,驚喜尤甚,俯身等著李仁承誇他。
隻見那身著素服的李仁承,滿臉的厭煩,繼而一愣,沒來得及嗬斥小快行打擾了他的休息,就瞥見信封上的四個大字:
“龍體將豫。”
顏楷寫就,圓厚莊穆。
他那翹著二郎腿的右腳,像是被突然拎起來,整個身子忽的騰空而起。
“小祖宗!這,這是從哪來的?”
他剛想要動手拆,眼珠子滴溜溜一轉,一把摟開小快行,即往嘉慶殿跑去。
“太後,官家有救了,太後……”
自從新皇帝身體大病,李太後也茶飯不進了,素衣素麵,坐臥難安。
終於她累了,發起呆來,可她剛要休息一下,惺忪的兩眼,就閃進來一個身影。
“太後,太後,官家有救了……”
驚疑加上疲累,差點嚇倒了倚在靠背上李太後,“慌什麽?怎麽了?”
她強撐著身子,托起嘶啞的嗓音問道。
那李仁承本姓張,自幼侍奉李氏,後被賜姓李。真宗登基之後,太後想將他提升為“勾當皇城司”,還沒分封內外,小皇帝就病倒了。
李仁承也來不及回複,就把信件抱在太後手中。
“什麽大驚小怪的?嗬!”
太後朝李仁承掃了一眼,上下看了看信封就撕開了,“從,從哪來的?”
“回太後,尚藥局送來的,太後趕緊看看。”
說罷,那李仁承緩口氣,滿麵痛苦地悲傷道:“唉……官家的龍體,受這麽一遭,真是叫人心痛啊,上天耶!讓小人們受此罪過吧……”
“放屁!歎什麽氣!出去出去。”
李太後即刻又轉怒認真地看起信來。
而李仁承話還沒說完,就擰身朝延慶殿伏地磕頭,“皇天保佑,皇天保佑,保佑官家聖體快快好起來……,太後,您也多多保重啊……”
李太後看完,驚詫了半晌,“怎會有這般神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快!快快快!”
自從太宗皇帝駕崩,李氏便哭傷了身體,接著新皇帝又大病,宮廷內外,舉國大事,都得她去決斷,整個人憔悴得連李仁承都快認不出了,二十多天仿佛衰老了二十多歲。
然而看完這封信後,她好似年輕了二十歲,起身轉身,來回如風,“快快快,快去傳旨!召呂端過來。”
六十二歲的大宋顧命宰輔呂端,從都堂跑出來就被肩輿接走了。
兩位侍從官嫌肩輿太慢,就架起他奔跑而去,可還覺得太慢,於是他就被一個身材略小的侍從官背著飛走了。
“下來,快放下我,快到慈寧殿了,太後要看見了。”
身為一國宰相,執政一朝文武,白髯紫袍的呂端,感到趴在別人的背上來見太後,簡直失了宰相體統。
“快放老夫下來!”
呂端整了整歪斜的襆頭。
“還沒到呢相公!太後吩咐了,怎麽快就怎麽來。”
雖然呂宰相身軀高大,但侍從官隻覺得好似背著一隻空麻袋一樣,跑起來兩腿如乘奔禦風。
“那也不行!快放老夫下來!”
要是在平時,侍從官們見到宰相,那就如同見到了大宋官家一般,毫無二致。其地位,其威嚴,朝班文武們,都不敢直視。況且那病倒的大宋國主,確是呂端衝破各種陰謀,一手擁立的,皇帝待他都優寵無上,難於言表,更別提其他人了。
可今日,卻是太後懿旨,侍從官必須盡快送宰相入宮。
名重朝野的一代宰相,一刻之前絕沒想到如今會趴在一個小小的侍從官身上,隻能動口,全身百無一用。
“嗨……”
呂端苦笑一聲,“君子動口不動手,我這老骨頭既動彈不得,那你就快點吧……”
“相公恕罪,小的也是無奈,到了太後那,您再治小的犯上之罪。”
侍從官跑如飛,呂端卻喘著氣,“治罪不必了,你隻管快點就好,我這身老骨頭都快散架了……”
“謝相公寬恕。”
這位十八歲的大內侍從官,乃是從禁軍萬裏挑一選出來的,他萬萬不會想到今天會背起當朝宰相。他更不會想到,七年後,他將在三百裏外的澶州城,背起比宰相位置更高的大宋皇帝。
“你叫什麽名字?”
已經上氣不接下氣的呂端,下了他寬闊的肩背,就趕忙理了理朝服,正了正黃金附蟬七梁冠,緊了緊荔支金帶,蹬了蹬鑲飾著絇繶純綦的烏朝靴。
“小的多謝相公不罪之恩。”
他剛要伏身跪拜,呂端就說“免了”,謝身之後,他即回答道:“回相公,小的名叫張的盧。”
“張,張什麽?”
“張的盧,哦,的盧馬的那個‘的盧’。”
“的盧,好名字啊!跑得可真快,嗬嗬嗬……”
“回相公,小的因為跑得快,才從河南府老家被選入廂軍,後來先皇挑選禁軍,小的就被招入步軍司,去年……”
“好了好了,的盧,我記下這個名字了。”
那張的盧忽的頭一點,俯身道:“小的多嘴,這就告退。”
小跑來到殿內,那呂端憋住氣卻仍喘起來,一聲咳嗽李太後聽了趕忙吩咐賜茶就坐。飲下一氣“火前碧螺春”,他就把信接過了,隻見信內寫著如下文字。
“草民陳隱冒死上諫,伏聞盛朝建極以來,天下宴然,承平已端。太祖起自介胄,終乎五季,踐九五之位而偃武修文,遂限悍將武夫作亂之根始,揚碩學鴻儒治成之意誌。務農而興學,慎罰而薄斂,治定功成,禮樂複興。今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太宗又大行,江山為之震動,四夷為之哭嚎。
然西北邊事擾攘,契丹虎狼而視,至中原京畿臨危。幸賴東南富庶,臣民共襄,再造皇極須臾可待。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記》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又《陰符經》言:‘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陛下不豫,雖朝臣憂焚,而萬不能作凶斷,聖體自有天佑,必使天子之聖明達於萬方之福德,必使陛下之雄才施於生民之企望。則今之微疾當如淫雨疾風,東陽出而天下光矣。
草民駭聞陛下胸悶癲狂,昏厥不振,斷定此乃興龍一穴關隘不暢之故,草民雖愚昧,然受異人點化,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若入禁中,必能為宮廷分憂,則聖體良矣。
草民伏拜,恭請聖安,伏候天漢四海樓內。
至道三年四月。”
“皇帝,還有一物。”小童又提醒了句,可皇帝還是沒有聽見。
為首的見皇帝似乎傻掉了,就走近了拿出另一盒子打開了。
登時一道金光閃出來,那皇帝雖然已經得意忘形了,可還是被那金光驚到了,“什麽東西?”
回頭一看,不是別的,正是一把寶劍。
“好東西!”
皇帝緊緊握住玉璽,快步走了過去,“這是何物?”
為首的青年一笑,“此乃,越王勾踐所鑄,卻邪劍。”
“哦?”
皇帝依舊緊緊握住手中國璽,眼睛卻看得他雖然發脹,卻根本不想眨眼,邊搖頭邊讚歎道:
“越王勾踐,一代雄主,滅吳國後,使白馬白牛祠昆吾之神,得昆吾之銅,采金而鑄,遂成八劍,名成千古。今日竟能得到這卻邪寶劍,實乃昊天眷顧,祖宗大德呀!”
皇帝左手握璽,右手把劍,提起的一瞬間,隻見皎月之下,兩尺有長,劍身鎏金,精光熠熠,隻引得那長空皓月,發出千萬裏天光簇擁而來。
收在目前,皇帝的瞳孔裂開一般,隻見精雕的蝌蚪花紋,如活如新,皇帝輕輕將劍身一翻,月光一灑,那蝌蚪花紋猶如飛環的遊蟲,齊齊綻出光彩,奪目而動人魂魄。那兩從刃此刻更加剔透,劍鋒所指,寒光攝人……
“天神?那是什麽玩意?”
殿門外的王繼恩透過門縫看得心驚膽戰起來,他在門外,除了裏說出的斷斷續續,不清不楚的話,其它的幾乎都沒聽著,卻被那寶劍的寒光照得兩目發顫,心內生虛。
不多時,那三位天上來客,便跟著皇帝出了門,直達歧王趙德芳的靈柩前。
王繼恩也不敢近前,隻遠遠地望著他們四個人,等他們又說了一些聽不清楚的話,就看到他們打開了棺材,幾個人朝裏頭望了望,可此時王繼恩早已憋不住了,他趕緊跑到一邊去解決內急。
隨後他趕緊跑過來,卻看到還是那三個道人打扮,朝皇帝鞠個躬,便齊齊朝上飛去,王繼恩隻往後退,“天呐,飛那麽高,真是神仙哪!”
可望著他們朝上飛不到十樓高的時候,便朝西邊轉彎去了。
“原來不是神仙。”
那呂端跟王繼恩同時說道。
新登基的大宋皇帝趙恒,時年二十九歲,正是健壯無比的時候,可守喪不到一個月就無緣無故地病倒了。
昏厥三天後他就上吐下瀉,麵色時而枯黃,時而煞白,且心悸體寒,失音猶如中風一般。侍醫們雖然多次進藥,卻沒有任何效用。
太後李氏怒不可遏,便將服侍皇帝的宦官們趕走大半,又痛斥諸位禦醫都是蠢物。
雷霆大發,卻無任何助益,這端莊仁厚的李太後平日裏盡得內外尊崇,今日卻咆哮翰林醫官們,不僅是為了皇帝之病,更因為那改朝易代,暗流湧動,不得不格外慎重。
一個月前,崇政殿上的龍椅托起的差點就不是這病倒的趙恒。彼時,副宰相李昌齡聯合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兩朝功勳太監王繼恩及禮部侍郎胡旦,結成黨羽,迷惑李氏,差點限她於不義,多虧元老呂端,才扶起趙恒上位。而他們私下謀立一心要扶植的,卻是並不知情的太宗長子趙元佐。
而諸位皇子一見這新皇帝病倒,一個個的心內便風起雲湧,大宋朝堂內外,時時都會有突變的可能。
那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宰相呂端,在痛斥諸位禦醫後也無可奈何,便奏請太後向禁外求醫。
就在這時,禁中丹鳳門外,正有一個跑腿“快行”抱著一封書信,狂奔內侍省而來。
待那小快行跨進北司(內侍省)大門後,便越三過五,直達左班都知李仁承跟前,“都知,小的剛才路過尚藥局,太醫令就告訴我說門前剛收到一封信紮,沒敢打開,就托小的送進宮來,您快看看。”
說著,這十六七歲的小快行已經滿額頭的大汗,驚喜尤甚,俯身等著李仁承誇他。
隻見那身著素服的李仁承,滿臉的厭煩,繼而一愣,沒來得及嗬斥小快行打擾了他的休息,就瞥見信封上的四個大字:
“龍體將豫。”
顏楷寫就,圓厚莊穆。
他那翹著二郎腿的右腳,像是被突然拎起來,整個身子忽的騰空而起。
“小祖宗!這,這是從哪來的?”
他剛想要動手拆,眼珠子滴溜溜一轉,一把摟開小快行,即往嘉慶殿跑去。
“太後,官家有救了,太後……”
自從新皇帝身體大病,李太後也茶飯不進了,素衣素麵,坐臥難安。
終於她累了,發起呆來,可她剛要休息一下,惺忪的兩眼,就閃進來一個身影。
“太後,太後,官家有救了……”
驚疑加上疲累,差點嚇倒了倚在靠背上李太後,“慌什麽?怎麽了?”
她強撐著身子,托起嘶啞的嗓音問道。
那李仁承本姓張,自幼侍奉李氏,後被賜姓李。真宗登基之後,太後想將他提升為“勾當皇城司”,還沒分封內外,小皇帝就病倒了。
李仁承也來不及回複,就把信件抱在太後手中。
“什麽大驚小怪的?嗬!”
太後朝李仁承掃了一眼,上下看了看信封就撕開了,“從,從哪來的?”
“回太後,尚藥局送來的,太後趕緊看看。”
說罷,那李仁承緩口氣,滿麵痛苦地悲傷道:“唉……官家的龍體,受這麽一遭,真是叫人心痛啊,上天耶!讓小人們受此罪過吧……”
“放屁!歎什麽氣!出去出去。”
李太後即刻又轉怒認真地看起信來。
而李仁承話還沒說完,就擰身朝延慶殿伏地磕頭,“皇天保佑,皇天保佑,保佑官家聖體快快好起來……,太後,您也多多保重啊……”
李太後看完,驚詫了半晌,“怎會有這般神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快!快快快!”
自從太宗皇帝駕崩,李氏便哭傷了身體,接著新皇帝又大病,宮廷內外,舉國大事,都得她去決斷,整個人憔悴得連李仁承都快認不出了,二十多天仿佛衰老了二十多歲。
然而看完這封信後,她好似年輕了二十歲,起身轉身,來回如風,“快快快,快去傳旨!召呂端過來。”
六十二歲的大宋顧命宰輔呂端,從都堂跑出來就被肩輿接走了。
兩位侍從官嫌肩輿太慢,就架起他奔跑而去,可還覺得太慢,於是他就被一個身材略小的侍從官背著飛走了。
“下來,快放下我,快到慈寧殿了,太後要看見了。”
身為一國宰相,執政一朝文武,白髯紫袍的呂端,感到趴在別人的背上來見太後,簡直失了宰相體統。
“快放老夫下來!”
呂端整了整歪斜的襆頭。
“還沒到呢相公!太後吩咐了,怎麽快就怎麽來。”
雖然呂宰相身軀高大,但侍從官隻覺得好似背著一隻空麻袋一樣,跑起來兩腿如乘奔禦風。
“那也不行!快放老夫下來!”
要是在平時,侍從官們見到宰相,那就如同見到了大宋官家一般,毫無二致。其地位,其威嚴,朝班文武們,都不敢直視。況且那病倒的大宋國主,確是呂端衝破各種陰謀,一手擁立的,皇帝待他都優寵無上,難於言表,更別提其他人了。
可今日,卻是太後懿旨,侍從官必須盡快送宰相入宮。
名重朝野的一代宰相,一刻之前絕沒想到如今會趴在一個小小的侍從官身上,隻能動口,全身百無一用。
“嗨……”
呂端苦笑一聲,“君子動口不動手,我這老骨頭既動彈不得,那你就快點吧……”
“相公恕罪,小的也是無奈,到了太後那,您再治小的犯上之罪。”
侍從官跑如飛,呂端卻喘著氣,“治罪不必了,你隻管快點就好,我這身老骨頭都快散架了……”
“謝相公寬恕。”
這位十八歲的大內侍從官,乃是從禁軍萬裏挑一選出來的,他萬萬不會想到今天會背起當朝宰相。他更不會想到,七年後,他將在三百裏外的澶州城,背起比宰相位置更高的大宋皇帝。
“你叫什麽名字?”
已經上氣不接下氣的呂端,下了他寬闊的肩背,就趕忙理了理朝服,正了正黃金附蟬七梁冠,緊了緊荔支金帶,蹬了蹬鑲飾著絇繶純綦的烏朝靴。
“小的多謝相公不罪之恩。”
他剛要伏身跪拜,呂端就說“免了”,謝身之後,他即回答道:“回相公,小的名叫張的盧。”
“張,張什麽?”
“張的盧,哦,的盧馬的那個‘的盧’。”
“的盧,好名字啊!跑得可真快,嗬嗬嗬……”
“回相公,小的因為跑得快,才從河南府老家被選入廂軍,後來先皇挑選禁軍,小的就被招入步軍司,去年……”
“好了好了,的盧,我記下這個名字了。”
那張的盧忽的頭一點,俯身道:“小的多嘴,這就告退。”
小跑來到殿內,那呂端憋住氣卻仍喘起來,一聲咳嗽李太後聽了趕忙吩咐賜茶就坐。飲下一氣“火前碧螺春”,他就把信接過了,隻見信內寫著如下文字。
“草民陳隱冒死上諫,伏聞盛朝建極以來,天下宴然,承平已端。太祖起自介胄,終乎五季,踐九五之位而偃武修文,遂限悍將武夫作亂之根始,揚碩學鴻儒治成之意誌。務農而興學,慎罰而薄斂,治定功成,禮樂複興。今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太宗又大行,江山為之震動,四夷為之哭嚎。
然西北邊事擾攘,契丹虎狼而視,至中原京畿臨危。幸賴東南富庶,臣民共襄,再造皇極須臾可待。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記》曰:‘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又《陰符經》言:‘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陛下不豫,雖朝臣憂焚,而萬不能作凶斷,聖體自有天佑,必使天子之聖明達於萬方之福德,必使陛下之雄才施於生民之企望。則今之微疾當如淫雨疾風,東陽出而天下光矣。
草民駭聞陛下胸悶癲狂,昏厥不振,斷定此乃興龍一穴關隘不暢之故,草民雖愚昧,然受異人點化,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若入禁中,必能為宮廷分憂,則聖體良矣。
草民伏拜,恭請聖安,伏候天漢四海樓內。
至道三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