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敢犯錯的loser:嘉慶
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 作者:羅振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的曆史教科書有一個毛病,就是經常會出現大段大段的斷檔,整整幾十年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記載。比如說整個東漢曆史,剛開始記載的是劉秀奪了天下,然後一竿子就插到了三國,沒人告訴我們中間這200年發生了什麽。
再比如說唐朝曆史,安史之亂結束後,就一竿子插到了五代十國,這當中有100多年,發生了什麽?曆史教科書用四個字——藩鎮割據——來概括。好像那100多年,隻有一些詩人活躍在曆史舞台上,政壇上發生了什麽,則模糊不清。
再比如說清代,大家都對“康乾盛世”津津樂道,可是乾隆皇帝去世是1799年的事,然後曆史教科書一竿子就插到了1840年,這當中足足有41年的空白,發生了什麽呢?
這期間清代還有兩個皇帝: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因為鴉片戰爭還比較有名,最倒黴的,就是嘉慶皇帝了。
嘉慶當皇帝當了20多年,但是好像隻給大家留下了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似乎這個皇帝在龍椅上坐了20多年,就隻是在捧著一個大“棒棒糖”邊舔邊吃。這棒棒糖是從和珅府裏抄來的,所以他很幸福。但是,嘉慶皇帝真的度過了幸福而悲催到默默無聞的一生嗎?
這不符合常理。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試圖在曆史上留下自己光輝燦爛的一生,更何況是一個手握大權的君王呢?所以嘉慶皇帝一定做了些什麽事,而且在整個中國曆史這個大坐標當中,他一定有著什麽意義。
當然,對嘉慶一朝的研究,在曆史學界也不是什麽顯學,所以沒什麽人搭理這20多年。直到我看到一本書,是曆史學家張宏傑先生的《乾隆皇帝的十張麵孔》,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寫的就是嘉慶皇帝。
你看嘉慶皇帝多悲催,他的故事是附在他老子那麽厚一本書的最後一章,作為一個配角出現的。可是這一章的題目,我覺得太有意思了,叫作《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
一個皇帝如果一事無成,他怎麽可能英明偉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偉大,又怎會一事無成呢? 乾隆皇帝的三年考察期
要想破這個謎,就得把時間的指針撥到1796年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是嘉慶皇帝登基的日子。
在中國曆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沒什麽看頭的,因為新皇帝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死後才能當皇帝的。國喪期間,民間尚且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更何況皇家自己呢?所以在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那些黃鍾大呂“陳而不作”,因為老皇帝剛死,現在是全國服喪期間,皇帝不哭著登基就是不孝。
但是嘉慶皇帝沒這個問題,因為乾隆皇帝這時候當太上皇了,所以他的登基大典是比較熱鬧的,至少是有音樂的,這在中國曆史上非常罕見。
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這整整三年間,我們可以想見,嘉慶皇帝過的是什麽日子。老皇上還在,大權不在他的手裏。
而且,乾隆皇帝也是一個飽讀史書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沒那麽好當,唐太宗他爹李淵晚年當太上皇日子好過嗎?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日子好過嗎?他太明白了,所以他防微杜漸,做了一係列的準備。
比如說,他原來為自己建了一座新宮,叫寧壽宮,但是他當了太上皇之後仍住在養心殿,其實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皇權。連朝鮮使臣進貢這種小事,他都要跟使臣說,皇帝雖然換了,大事仍然是我辦。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權力欲還是如此旺盛。
但是對於這個帝國來講,也不能說乾隆皇帝做得沒道理,他確實要留一個觀察期。他想看看:原來的十五阿哥,我給他披上龍袍之後,到底會有一番什麽樣的表現?
在這三年期間,嘉慶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至少他對太上皇的孝心沒的說。按照當時朝鮮使臣留下來的記錄,嘉慶皇帝在老皇帝麵前,眼神都不帶離開一下的,老皇帝一高興,他就跟著齜牙樂;老皇帝把臉一沉,他馬上也不高興,視太上皇之喜怒為己之喜怒,嘉慶在這方麵做得是很好的。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嘉慶皇帝的皇後死了。做了20多年的夫妻,多多少少總是有感情的,但是嘉慶皇帝卻做出決定,喪禮按照當時最簡單的程序去辦。皇帝僅僅輟朝五天,文武大臣僅僅穿七天素服。
嘉慶皇帝為什麽這麽做?因為80多歲的太上皇還在養心殿待著,老人最忌諱的就是死,而且忌諱一切和死有關的不吉利的事。所以新皇帝就特別擔心這一點,即使到皇後的靈堂去,都是到了靈堂門口才換上素服,出了靈堂立即換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死了老婆,是個不祥之人,所以他盡量避開太上皇經常出沒的那些道路。
太上皇也不傻,頭腦精明得很,他派了和珅去查看小皇帝現在在幹什麽,有沒有因為死了老婆而耽誤國事。和珅回來報告說,新皇帝完全沒有一點點悲傷的樣子,天天在那兒批奏折呢!
這份答卷交上來之後,乾隆皇帝是很滿意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孤傲的人,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並給自己起了一個名號為“十全老人”。就是說,作為皇帝,他把什麽都占全了,不僅高壽,文治武功也是一時極盛。
所以在這三年當中,乾隆皇帝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是不是所托非人?我選擇十五皇子來接替這副擔子,他是不是一個對的人?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他心裏是滿意的。 兢兢業業的聖賢君主
嘉慶皇帝即位的時候已經36歲,年富力強,從體力到精力各個方麵都是最巔峰的時候,而且他從小接受的就是最標準的帝王教育。乾隆皇帝子女眾多,千挑萬選才選中嘉慶,所以在性格、道德、能力等方麵,嘉慶皇帝都是一時之選。嘉慶皇帝在他20多年的皇帝生涯當中,也確實當得起張宏傑先生給他的四個字的評價:英明偉大。
中國古代對一個聖賢帝王的所有要求,嘉慶皇帝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我們先說說他的儉,也就是摳。乾隆皇帝晚年的時候,對古玩字畫有一種遏製不住的貪欲。在他臨死之前,新疆葉爾羌地區發現了一塊重達兩噸的玉石,乾隆皇帝就命人速速運到北京。結果玉石還沒運到北京,乾隆皇帝就駕崩了。嘉慶皇帝馬上給押運的官員下了一封詔書,說不管運到了哪裏,就地給我扔掉,我不好這口兒。通過這件事情,嘉慶皇帝向全國人民做了一個表態:他不好這些玩意兒。他的一生對聲色犬馬、珍玩字畫都不屑一顧,甚至連玩,都是出於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比如說他恢複了“木蘭秋獮”,就是每年去承德打獵。這也是為了傳承列祖列宗留下的打獵、尚武的好習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嘉慶皇帝一點兒都不喜歡打獵,隻是象征性地比畫兩下,打兩隻兔子、兩隻麅子就收手,然後趕緊回去看奏折。
張宏傑先生在研究當中發現,嘉慶皇帝在“木蘭秋獮”時的路線和時間完全是按祖製來的,就是說當年他爺爺、他爹走的哪條路,哪天早上幾點鍾出發,晚上幾點鍾收隊,他也完全照著來。
還有一個“勤”的故事。清代皇室有一個經典的娛樂活動,就是看冰技,讓一些太監以及從外麵請來的藝人,在凍起來的湖麵上表演花樣滑冰。有一年冬天,嘉慶皇帝看完之後,就回到自己的辦公場所,命人把當天的奏折拿來。太監跟他說,大臣們覺得天氣這麽冷,皇上又看了一上午表演,可能比較累了,就沒有提交奏折。
嘉慶皇帝氣壞了,他下了一道諭旨,申飭大小官員,說我天天起五更為這個國家操勞,你們居然因為天冷,還借口心疼我沒有上奏折,讓我沒事幹,我是這麽勤政的一個皇帝,怎麽能讓我沒事幹呢?這在清代曆史上很少有,但在嘉慶朝就發生過好幾回。
還有一次,他參加完祭祀,大概早上十點鍾回到辦公場所,說要召見官員。結果當時主政的睿親王說:“今天天太熱,而且您上午已經為祭祀忙了半天,我把今天要接見的官員和明天要接見的給您合並了,明天一起見吧。”
嘉慶皇帝又是龍顏大怒:“你怎麽能這麽幹,我就是要靠勤政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地位,你居然讓我偷懶一天!”然後就命人把睿親王送到宗人府議罪,並罰俸。
嘉慶皇帝一直就是用這種執政方式,來確保自己是一個絕代的、英武的、按照聖德典範來行事的君王。
嘉慶皇帝的好處真的是說不盡,包括他過五十大壽的時候,有一個禦史上了一道奏折,說按照祖製,咱們在京城小小地熱鬧一下,演十天戲吧。
這奏折馬上就被嘉慶皇帝踢回去了,他說:“你可是禦史,怎麽能攛掇我這個做皇帝的人去玩呢?如果我要玩,你禦史的責任也應該是攔住我去玩。”嘉慶還把這個禦史發配到了邊疆極苦的地方去當差。這就是嘉慶皇帝,對自己要求極嚴。
可能有人會對嘉慶皇帝有些誤解,覺得他很殘暴,很嚴厲。但嘉慶皇帝還真不是這樣一個人,其實他是一個非常會體恤臣下的人。
史料中有這麽幾個小故事,有一次,湖北學政楊懌向皇帝匯報當地的情況。當時正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熱,但是一看到楊懌進門,他立即就把扇子給放下了,因為君臣奏對之間,臣子是不能揮扇的,臣子即使汗珠劈裏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這是禮製。嘉慶皇帝為表示與大臣同甘共苦之意,即使汗濕重衫,但是也沒有拿起過那把扇子。楊懌到晚年寫回憶錄寫到這一段的時候,依然感動得痛哭流涕。
嘉慶皇帝去木蘭秋獮,路上經常遇到百姓攔轎告狀,他每次都命人把轎子停下來,親自審理案件,如果不能親自審理,也會命人把這個案件立即批轉地方,要求盡快解決。
而且他在當時還推出了一次小改革,就是“紫禁城騎馬”,這是給功高大臣的一種恩賞,就是進了宮門可以不下馬,一直騎到要去的地方。可是有些漢族大臣不會騎馬,他又允許享受“紫禁城騎馬”待遇的漢族大臣坐轎,特別是那些年邁力衰或體弱多病之人。
但嘉慶皇帝也不是膿包。比如說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剛剛晏駕,正月十八他就把和珅幹掉了,三尺白綾賜死。所以,他又是一個非常決絕的人。 執政初期,堅決懲貪
嘉慶皇帝在他執政的20多年間,其實推動了當時他能夠想象到的最大力度的改革。
這個時候他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貪汙腐敗,是到要打蒼蠅、打老虎的時候了。可是這蒼蠅、老虎不是一天養成的。其實在乾隆朝後期,整個大清王朝的官員係統就已經到了通體皆爛的程度,蒼蠅、老虎已經形成了常態。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辦貪汙案,隻要辦一個,一定就是一個窩案,一抓就是一大坨。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案子是甘肅的“冒賑案”。當時,整個甘肅省官員都想搞點外快花花,於是就說甘肅這裏遭災了,把沒災說成有災,把小災說成大災,然後陸陸續續貪汙了800萬兩銀子。最後全省官員就按官職大小,生生把這筆錢給私分了。
“冒賑案”東窗事發之後,乾隆皇帝暴怒不已,但又無計可施。因為如果按照大清律例判罰,全省官員都得處死,可他們一死,整個甘肅省就沒官員了,這哪兒行啊?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重劃生死線,規定拿兩萬兩銀子以上的砍頭,拿兩萬兩銀子以下的準許戴罪立功,繼續辦公。清王朝到這個時候已經變得很荒唐了。
嘉慶皇帝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老虎,先把和珅給扳倒了。扳倒之後,從他的府裏搜出八億兩銀子。這是什麽概念?這筆錢足以抵得上當時大清王朝十年的歲入。
這還不算完,因為這隻是一隻大老虎,還有很多小老虎,很多大蒼蠅、小蒼蠅,所以嘉慶皇帝要接著來。在嘉慶執政初期,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勃勃向上的生機,至少在皇帝的諭旨裏,我們能看到這種決心:殺伐決斷,堅決懲貪。
就在和珅跌倒的第一年,全國十一個總督被幹倒了六位。據張宏傑先生研究,從嘉慶七年(1802年)到嘉慶十年(1805年),地方上幾乎每個月都有督撫的人事變動,說明那個時候皇帝是非常重視從人事上徹底解決貪汙腐敗問題的。
但是古代王朝的皇帝其實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要控製那麽大一個帝國,可以使用的手段卻很少。
當年的嘉慶皇帝也一樣,因為中國儒家發明的所有治理天下的技術裏麵,無非就那幾條,從政是寬一點兒還是猛一點兒,對待官員係統是嚴一點兒還是鬆一點兒。所以嘉慶皇帝剛開始懲貪力度非常大,但是後來發現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通體皆爛的問題。
舉個例子,他當時推出了很多廉政模範,其中有一個禦史是當年炮轟和珅的第一人,嘉慶皇帝覺得他幹得好,就派他去管四川的軍需。後來嘉慶皇帝發現這個人非常能幹,又把他調回北京當兵部侍郎。
此人當上兵部侍郎的第一年,就貪汙了四萬兩銀子!而在這一年當中,嘉慶皇帝反複讓全國官員向他學習。他這不僅是在貪汙犯法,還是在打皇上的臉。
就這樣,在力行懲貪幾年之後,嘉慶皇帝覺得非常有乏力感,不管自己怎麽做,是鬆一點兒、緊一點兒,不管自己怎麽苦口婆心地說,都沒有用。
在關於嘉慶朝的很多史料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王朝已經不隻是一個腐敗的王朝,還是一個癱掉的王朝,一個軟弱無力到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王朝。
比如說有一次皇帝出行,文武百官護駕,路上皇帝問起兵部尚書掌管的調兵大印。兵部尚書竟然回答說沒了。怎麽沒了呢?丟了。這還得了?萬一這個時候全國哪個地方出點事,皇帝在半道上連兵權都沒有。嘉慶皇帝就命人趕緊追查。
追查結果出來後,君臣上下全傻眼了——這大印三年前就丟了。原來兵部的司員一直瞞著這件事,導致兵部大印丟了三年居然都沒人知道。這種荒唐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而且追查也沒有下落。
嘉慶一朝還有很多這樣的荒唐事。有一年的武科考試典禮,皇上都出席了,整個大典卻進行不下去了,因為武狀元和武探花都沒來。沒來的原因也讓人瞠目結舌,原來是當職人員忘了給他們開門,武狀元和武探花圍著紫禁城轉了一圈,也找不著門,然後這大典就歇了。另外一次是皇帝舉行大典,一個親王竟然因為在家抽鴉片把這事忘了,也就沒有參加。
有一次,皇帝到皇宮周邊散步,發現宮門口有人養羊,而且就在禦花園裏吃草。原來這是太監為了補貼家用,在宮裏麵養的羊。事情竟然能荒唐到這種程度。
還有一次,皇帝在出行的過程中,有一個人窮極了,心想反正要死,就得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拿著一把明晃晃的鋼刀直奔皇帝的轎子而去。當時所有護從侍衛都目瞪口呆地愣在當場,沒有一人衝上去護駕。這個人一直衝到皇帝的轎子邊上,才被一個隨駕的親王拿袖子撲上去,把他的刀給搶了下來,這個時候護衛們才醒過神來一起把這人按住。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此人是受人指使的,結果一通毒打、上盡了酷刑之後才發現沒人指使。就這麽一個人,竟敢衝到嘉慶皇帝的轎子旁邊行刺,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
這樣奇怪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最奇怪的是一幫受當時的邪教——天理教蠱惑的教民,糾集了200多人,趁嘉慶皇帝不在北京的時候攻打紫禁城,而且居然攻進去了,因為有幾個皇室宗親和一些入教的太監裏應外合。
這些人最後打到了臨近儲秀宮的地方,後來出現了一個很神武的人,這個人就是道光皇帝旻寧,當時他還是皇子。旻寧帶領宮廷的侍衛,手持一些鳥銃、抬槍之類的武器,才把這次叛亂平定下去。
但是這件事情太荒唐了,曆朝曆代怎麽會宮禁不嚴到這種程度?嘉慶皇帝接到旻寧報告的時候,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覺得我遵從曆朝曆代對一個聖主的道德要求,什麽都沒有做錯,我又如此勤政愛民,如此體諒大夥兒,為什麽天下變成了這副德行呢?
所以他當天在郊外的行宮,用朱筆親手起草了一份罪己詔,大概意思就是這次全怪我自己,但是以後要勵精圖治,別把這個江山治理得對不起列祖列宗。
這份罪己詔當中有四個字,叫“筆隨淚灑”,就是一邊寫一邊灑淚。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可以體諒一下嘉慶皇帝,自詡為一代聖主,而且真的在這樣做的人,為什麽就把天下治理成這樣了呢?幾百年之後,我們再替這位老人家想一想,他當時又有什麽辦法呢? 財政危機的爆發
嘉慶王朝後期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在“錢”上。一個王朝所有的危機總爆發,最後都會體現為財政危機。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不是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嗎?他應該打著飽嗝才對啊,曆朝曆代皇帝都能缺錢,唯獨這位嘉慶皇帝不該缺錢啊。八億兩白銀,相當於十年的國家財政收入,平攤到嘉慶執政的20多年,省著點兒花也夠了,他最不應該缺錢。
如果你這麽想,就說明你不太理解一個封閉的財富係統的特征。一個封閉的財富係統,如果沒有新來的增量,僅靠一個確定性的存量,不管這個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銷一定會倒逼存量,最後還是不夠花。
舉個簡單的例子,《紅樓夢》裏的賈府不能說缺錢吧?白玉為堂金作馬,占著房躺著地,外麵有田莊,皇上還經常有賞賜。但那又如何?還是不夠花。王熙鳳說得好,大有大的難處,攤子鋪得太大,最後光太太、小姐、公子使喚奴仆的那些月例銀子,都會把賈府的財政掏空。
晚清著名的盛宣懷號稱富可敵國,那又如何?一旦喪失了權力,沒有了新來的生意,原來的那點兒錢根本禁不住家裏人敗。他們家的公子,娶了十二個姨太太,於是到第二代就敗落了。
當年的嘉慶皇帝也是一樣,雖然看著八億兩銀子挺多,但是打一場仗,鎮壓一下白蓮教,兩億兩就沒有了。而且當時他生活的時代,是中國的人口危機、土地危機、流民危機幾乎同時爆發的一個時代,那點錢根本就禁不住花。
怎麽辦呢?當時其實他眼中能看到的無非是向左、向右兩條路。所謂向右,就是簡政放權,激發民間經濟活力,允許大家做多種經營。但這件事情嘉慶皇帝看得很明白,卻不能幹。
比如說嘉慶四年(1799年)的時候,北京城有兩個平民給他上書,說我們要申請開礦,開了礦國家就有錢了。嘉慶皇帝親自下諭旨,說這事絕對不能幹。為什麽?第一,開礦會聚集大量的流民,這些流民聚到一塊兒,誰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麽事?
第二,我是儒家培養出來的聖主,怎麽能舍本逐末,讓大家放棄農耕而去追逐蠅頭小利呢?
所以,簡政放權,激發民間經濟活力這條路行不通,我們隔著200多年的時光來看,這是一條正路,但在當時的嘉慶皇帝看來,這卻是一條邪路。
那向左呢?就是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貪官汙吏,讓吏治更清明,讓政府更節約,以此解決財政危機。當時很多清流士子、士大夫也想到了這一條。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人,就是嘉慶朝的名臣洪亮吉,他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洪亮吉當時靠著自己清流的身份,給嘉慶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氣的奏折,大意就是說,這個王朝已經爛到根兒了,但這也不賴你,打你爹起那會兒就不行了。他說了些特別難聽的話,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罵了個遍。那他的解決方案是什麽呢?就是用我們清流,因為我們是儒家士子。
後來嘉慶皇帝確實也這麽做了,他任用了很多缺乏行政能力但是聲望很高的清流士大夫。但是這能解決問題嗎?尤其是洪亮吉這份奏折把嘉慶皇帝和乾隆皇帝一塊兒都罵了,這就已經不是反腐的問題了,幾乎觸及了嘉慶皇帝的底線。他是在否定皇帝執政的合法性,而且大清王朝真的慘到了你洪亮吉說的那個份兒上了嗎?所以,後來嘉慶就把洪亮吉下了獄,本來想要處死他,但後來改為發配流放了。
這當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嘉慶皇帝在把洪亮吉抓起來之後,給刑部下了個諭旨,說讀書人不可動刑。這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確實是一個仁德的好皇帝。洪亮吉後來從流放地回來之後,一輩子對嘉慶皇帝感恩戴德,就是因為這麽一句話。
但是不管怎麽樣,洪亮吉觸犯嘉慶皇帝大忌從而獲罪,也就標誌著嘉慶皇帝把用嚴刑峻法懲治腐敗貪官這條路走盡走絕了,他決定走回頭路。 走回頭路的守成之主
右也不能走,左也不能走,隻能走回頭路,要走到哪兒呢?放在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裏,隻有一條路:做一個守成之主。我要敬天法祖,意思是我心裏畏懼老天,然後按祖宗成法去做事。這個國家好也罷賴也罷,我認了。即使我到地下去見列祖列宗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大的責任,因為我是按你們教下來的這套辦法辦的。
所以在嘉慶十年(1805年)的時候,他帶著文武百官去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盛京,拜謁了各個祖先的陵寢。在路上,他寫了一篇他認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論》。
這一年,嘉慶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統治思想穩定下來了,就是別瞎弄,各朝各代到我這一階段的時候都容易出亂子。比如說宋朝,用王安石變法,變來變去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我們現在不變了,要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說的辦。
所以嘉慶十年之後,我們幾乎不認得這位皇帝了,他雖然還是那麽勤政愛民,還是那樣道德高尚,但是銳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去查前朝實錄,我爸爸、我爺爺、我爺爺的爸爸是怎麽辦這件事情的,然後就按他們說的辦,不再搞任何創新。
有一次宮城裏麵失火,幾個太監見狀趕緊把宮門關閉了。因為他們多了一個心眼兒,這幾年出事太多,天理教都能搞200多個人攻打紫禁城,他們怎麽知道這次失火是不是有人預謀的恐怖行動呢?如果外麵有人包藏禍心,先在宮裏點一把火,然後衝到宮裏麵假裝救火,就會釀成大亂。
嘉慶皇帝當時覺得這麽處理很好。可是過了幾天,他翻了翻乾隆朝實錄,突然發現沒遵祖製。原來乾隆皇帝當年也遇到過這種事,但乾隆皇帝禦筆親批,如果宮內著火,馬上打開宮門,讓外麵的人進來救火。所以嘉慶皇帝趕緊撤銷對太監的表揚,非但如此,他還把那幾個太監給處分了。
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去應變,去根據實事因果、環境的變化去處理自己麵對的問題了,這就是晚年的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晚年在和臣子的對話中,經常會有一些口頭語,比如說“哎呀,這可怎麽辦”“這可不得了”。晚年嘉慶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有點兒像一個村口曬太陽的老頭兒,生活的艱苦已經摧折了他所有的銳氣。
嘉慶皇帝執政20多年之後,就這樣撒手人寰了,他的死也是一個謎。有的曆史學家說,他是讓雷給劈死的。在中國儒家的傳統認知裏,如果一個人遭天打五雷轟,這說明他已經上幹天怒,下場非常慘,所以一個用聖主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潔的帝王,淪落到這樣的下場,真的是一個悲劇。 囚徒困局怎麽破
嘉慶皇帝所處的那個環境,是時代、民族、文化為他這個人打造的一個牢籠,他四麵碰壁而不得其解,這有點兒像堂吉訶德,拿自己的長矛和假想的魔鬼風車作戰,最後的結局是扔掉長矛,坐在地上長籲短歎。
從政治角度上講,我們不能妄斷嘉慶皇帝當年有更好的選擇,像他這麽聰明的人,道德又這麽高尚,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困局是無解的。這是作為政治上的嘉慶皇帝。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也許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我寧可看到一個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樣,有點兒小虛榮心,有點兒自信心爆棚,雖然對這個帝國也感受到了危機,但還在不斷地想各種新奇的辦法去解決它;甚至他會無視這些問題,表現得非常倨傲,等等。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比嘉慶皇帝那種灰暗的結局要好得多,所以我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特別想講一點人生的選擇,也是我認為應該做的人生選擇。 學著欣賞左衝右突的人
我們以另外一個羅胖子——羅永浩最近推出的錘子手機為例。有的人對這款產品切齒痛恨,說這款產品的某些方麵背離了羅永浩的人生觀,背離了他的世界觀,說羅永浩就是在搞傳銷,就是營銷做得好,就會吹牛皮,就是不要臉,他一定沒有好下場,錘子手機一定賣不好。
我假設這個批評者對,但這又有什麽用呢?毀滅掉一個商業神話,他的人生也沒有獲得什麽。就算他說對了,無非證明他有一個否定性思維的勝利,他預測了一次失敗,但這對他人生的成功毫無用處。
我們在嘉慶皇帝身上也看到了這種潛質,因為他一生都在追逐那些最正確的東西,所有偏離這個東西的,他的態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後他死在當場,抱著他那個正確死掉了,而且人生過得非常灰暗。
最近有記者問我:“你怎麽看老羅推出的錘子手機?”其實我們雖然都姓羅,而且都是胖子,但並不認識。我覺得老羅這個行動非常好,至於這款手機的成功與否,讓市場去做決定,我們在這裏不用評價。但是我覺得,羅永浩偏離了我們公眾認識的正確標杆,找到了世界的一個新方向,拚命而且認真。他打穿了一個小孔,從這個小孔裏折射出一些陽光,照亮了我們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有趣了一點點,這有什麽不好呢?
我們作為與此無關的人,哪怕不願意去當他這個手機的用戶,但我們隻要用一種欣賞的姿態,看著羅永浩和他自己的認真努力,又有什麽不好呢?
所以我想,也許我們不能對更大的國家、民族、人類負責,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們認可的那個絕對正確。我們可以用一種欣賞的思維,來看待每一個為我們左衝右突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被點亮一點,為什麽不這樣做呢?
再比如說唐朝曆史,安史之亂結束後,就一竿子插到了五代十國,這當中有100多年,發生了什麽?曆史教科書用四個字——藩鎮割據——來概括。好像那100多年,隻有一些詩人活躍在曆史舞台上,政壇上發生了什麽,則模糊不清。
再比如說清代,大家都對“康乾盛世”津津樂道,可是乾隆皇帝去世是1799年的事,然後曆史教科書一竿子就插到了1840年,這當中足足有41年的空白,發生了什麽呢?
這期間清代還有兩個皇帝: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因為鴉片戰爭還比較有名,最倒黴的,就是嘉慶皇帝了。
嘉慶當皇帝當了20多年,但是好像隻給大家留下了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似乎這個皇帝在龍椅上坐了20多年,就隻是在捧著一個大“棒棒糖”邊舔邊吃。這棒棒糖是從和珅府裏抄來的,所以他很幸福。但是,嘉慶皇帝真的度過了幸福而悲催到默默無聞的一生嗎?
這不符合常理。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試圖在曆史上留下自己光輝燦爛的一生,更何況是一個手握大權的君王呢?所以嘉慶皇帝一定做了些什麽事,而且在整個中國曆史這個大坐標當中,他一定有著什麽意義。
當然,對嘉慶一朝的研究,在曆史學界也不是什麽顯學,所以沒什麽人搭理這20多年。直到我看到一本書,是曆史學家張宏傑先生的《乾隆皇帝的十張麵孔》,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寫的就是嘉慶皇帝。
你看嘉慶皇帝多悲催,他的故事是附在他老子那麽厚一本書的最後一章,作為一個配角出現的。可是這一章的題目,我覺得太有意思了,叫作《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
一個皇帝如果一事無成,他怎麽可能英明偉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偉大,又怎會一事無成呢? 乾隆皇帝的三年考察期
要想破這個謎,就得把時間的指針撥到1796年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是嘉慶皇帝登基的日子。
在中國曆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沒什麽看頭的,因為新皇帝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死後才能當皇帝的。國喪期間,民間尚且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更何況皇家自己呢?所以在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那些黃鍾大呂“陳而不作”,因為老皇帝剛死,現在是全國服喪期間,皇帝不哭著登基就是不孝。
但是嘉慶皇帝沒這個問題,因為乾隆皇帝這時候當太上皇了,所以他的登基大典是比較熱鬧的,至少是有音樂的,這在中國曆史上非常罕見。
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這整整三年間,我們可以想見,嘉慶皇帝過的是什麽日子。老皇上還在,大權不在他的手裏。
而且,乾隆皇帝也是一個飽讀史書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沒那麽好當,唐太宗他爹李淵晚年當太上皇日子好過嗎?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日子好過嗎?他太明白了,所以他防微杜漸,做了一係列的準備。
比如說,他原來為自己建了一座新宮,叫寧壽宮,但是他當了太上皇之後仍住在養心殿,其實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皇權。連朝鮮使臣進貢這種小事,他都要跟使臣說,皇帝雖然換了,大事仍然是我辦。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權力欲還是如此旺盛。
但是對於這個帝國來講,也不能說乾隆皇帝做得沒道理,他確實要留一個觀察期。他想看看:原來的十五阿哥,我給他披上龍袍之後,到底會有一番什麽樣的表現?
在這三年期間,嘉慶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至少他對太上皇的孝心沒的說。按照當時朝鮮使臣留下來的記錄,嘉慶皇帝在老皇帝麵前,眼神都不帶離開一下的,老皇帝一高興,他就跟著齜牙樂;老皇帝把臉一沉,他馬上也不高興,視太上皇之喜怒為己之喜怒,嘉慶在這方麵做得是很好的。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嘉慶皇帝的皇後死了。做了20多年的夫妻,多多少少總是有感情的,但是嘉慶皇帝卻做出決定,喪禮按照當時最簡單的程序去辦。皇帝僅僅輟朝五天,文武大臣僅僅穿七天素服。
嘉慶皇帝為什麽這麽做?因為80多歲的太上皇還在養心殿待著,老人最忌諱的就是死,而且忌諱一切和死有關的不吉利的事。所以新皇帝就特別擔心這一點,即使到皇後的靈堂去,都是到了靈堂門口才換上素服,出了靈堂立即換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死了老婆,是個不祥之人,所以他盡量避開太上皇經常出沒的那些道路。
太上皇也不傻,頭腦精明得很,他派了和珅去查看小皇帝現在在幹什麽,有沒有因為死了老婆而耽誤國事。和珅回來報告說,新皇帝完全沒有一點點悲傷的樣子,天天在那兒批奏折呢!
這份答卷交上來之後,乾隆皇帝是很滿意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孤傲的人,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並給自己起了一個名號為“十全老人”。就是說,作為皇帝,他把什麽都占全了,不僅高壽,文治武功也是一時極盛。
所以在這三年當中,乾隆皇帝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是不是所托非人?我選擇十五皇子來接替這副擔子,他是不是一個對的人?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他心裏是滿意的。 兢兢業業的聖賢君主
嘉慶皇帝即位的時候已經36歲,年富力強,從體力到精力各個方麵都是最巔峰的時候,而且他從小接受的就是最標準的帝王教育。乾隆皇帝子女眾多,千挑萬選才選中嘉慶,所以在性格、道德、能力等方麵,嘉慶皇帝都是一時之選。嘉慶皇帝在他20多年的皇帝生涯當中,也確實當得起張宏傑先生給他的四個字的評價:英明偉大。
中國古代對一個聖賢帝王的所有要求,嘉慶皇帝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我們先說說他的儉,也就是摳。乾隆皇帝晚年的時候,對古玩字畫有一種遏製不住的貪欲。在他臨死之前,新疆葉爾羌地區發現了一塊重達兩噸的玉石,乾隆皇帝就命人速速運到北京。結果玉石還沒運到北京,乾隆皇帝就駕崩了。嘉慶皇帝馬上給押運的官員下了一封詔書,說不管運到了哪裏,就地給我扔掉,我不好這口兒。通過這件事情,嘉慶皇帝向全國人民做了一個表態:他不好這些玩意兒。他的一生對聲色犬馬、珍玩字畫都不屑一顧,甚至連玩,都是出於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比如說他恢複了“木蘭秋獮”,就是每年去承德打獵。這也是為了傳承列祖列宗留下的打獵、尚武的好習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嘉慶皇帝一點兒都不喜歡打獵,隻是象征性地比畫兩下,打兩隻兔子、兩隻麅子就收手,然後趕緊回去看奏折。
張宏傑先生在研究當中發現,嘉慶皇帝在“木蘭秋獮”時的路線和時間完全是按祖製來的,就是說當年他爺爺、他爹走的哪條路,哪天早上幾點鍾出發,晚上幾點鍾收隊,他也完全照著來。
還有一個“勤”的故事。清代皇室有一個經典的娛樂活動,就是看冰技,讓一些太監以及從外麵請來的藝人,在凍起來的湖麵上表演花樣滑冰。有一年冬天,嘉慶皇帝看完之後,就回到自己的辦公場所,命人把當天的奏折拿來。太監跟他說,大臣們覺得天氣這麽冷,皇上又看了一上午表演,可能比較累了,就沒有提交奏折。
嘉慶皇帝氣壞了,他下了一道諭旨,申飭大小官員,說我天天起五更為這個國家操勞,你們居然因為天冷,還借口心疼我沒有上奏折,讓我沒事幹,我是這麽勤政的一個皇帝,怎麽能讓我沒事幹呢?這在清代曆史上很少有,但在嘉慶朝就發生過好幾回。
還有一次,他參加完祭祀,大概早上十點鍾回到辦公場所,說要召見官員。結果當時主政的睿親王說:“今天天太熱,而且您上午已經為祭祀忙了半天,我把今天要接見的官員和明天要接見的給您合並了,明天一起見吧。”
嘉慶皇帝又是龍顏大怒:“你怎麽能這麽幹,我就是要靠勤政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地位,你居然讓我偷懶一天!”然後就命人把睿親王送到宗人府議罪,並罰俸。
嘉慶皇帝一直就是用這種執政方式,來確保自己是一個絕代的、英武的、按照聖德典範來行事的君王。
嘉慶皇帝的好處真的是說不盡,包括他過五十大壽的時候,有一個禦史上了一道奏折,說按照祖製,咱們在京城小小地熱鬧一下,演十天戲吧。
這奏折馬上就被嘉慶皇帝踢回去了,他說:“你可是禦史,怎麽能攛掇我這個做皇帝的人去玩呢?如果我要玩,你禦史的責任也應該是攔住我去玩。”嘉慶還把這個禦史發配到了邊疆極苦的地方去當差。這就是嘉慶皇帝,對自己要求極嚴。
可能有人會對嘉慶皇帝有些誤解,覺得他很殘暴,很嚴厲。但嘉慶皇帝還真不是這樣一個人,其實他是一個非常會體恤臣下的人。
史料中有這麽幾個小故事,有一次,湖北學政楊懌向皇帝匯報當地的情況。當時正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熱,但是一看到楊懌進門,他立即就把扇子給放下了,因為君臣奏對之間,臣子是不能揮扇的,臣子即使汗珠劈裏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這是禮製。嘉慶皇帝為表示與大臣同甘共苦之意,即使汗濕重衫,但是也沒有拿起過那把扇子。楊懌到晚年寫回憶錄寫到這一段的時候,依然感動得痛哭流涕。
嘉慶皇帝去木蘭秋獮,路上經常遇到百姓攔轎告狀,他每次都命人把轎子停下來,親自審理案件,如果不能親自審理,也會命人把這個案件立即批轉地方,要求盡快解決。
而且他在當時還推出了一次小改革,就是“紫禁城騎馬”,這是給功高大臣的一種恩賞,就是進了宮門可以不下馬,一直騎到要去的地方。可是有些漢族大臣不會騎馬,他又允許享受“紫禁城騎馬”待遇的漢族大臣坐轎,特別是那些年邁力衰或體弱多病之人。
但嘉慶皇帝也不是膿包。比如說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剛剛晏駕,正月十八他就把和珅幹掉了,三尺白綾賜死。所以,他又是一個非常決絕的人。 執政初期,堅決懲貪
嘉慶皇帝在他執政的20多年間,其實推動了當時他能夠想象到的最大力度的改革。
這個時候他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貪汙腐敗,是到要打蒼蠅、打老虎的時候了。可是這蒼蠅、老虎不是一天養成的。其實在乾隆朝後期,整個大清王朝的官員係統就已經到了通體皆爛的程度,蒼蠅、老虎已經形成了常態。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辦貪汙案,隻要辦一個,一定就是一個窩案,一抓就是一大坨。
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案子是甘肅的“冒賑案”。當時,整個甘肅省官員都想搞點外快花花,於是就說甘肅這裏遭災了,把沒災說成有災,把小災說成大災,然後陸陸續續貪汙了800萬兩銀子。最後全省官員就按官職大小,生生把這筆錢給私分了。
“冒賑案”東窗事發之後,乾隆皇帝暴怒不已,但又無計可施。因為如果按照大清律例判罰,全省官員都得處死,可他們一死,整個甘肅省就沒官員了,這哪兒行啊?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重劃生死線,規定拿兩萬兩銀子以上的砍頭,拿兩萬兩銀子以下的準許戴罪立功,繼續辦公。清王朝到這個時候已經變得很荒唐了。
嘉慶皇帝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老虎,先把和珅給扳倒了。扳倒之後,從他的府裏搜出八億兩銀子。這是什麽概念?這筆錢足以抵得上當時大清王朝十年的歲入。
這還不算完,因為這隻是一隻大老虎,還有很多小老虎,很多大蒼蠅、小蒼蠅,所以嘉慶皇帝要接著來。在嘉慶執政初期,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勃勃向上的生機,至少在皇帝的諭旨裏,我們能看到這種決心:殺伐決斷,堅決懲貪。
就在和珅跌倒的第一年,全國十一個總督被幹倒了六位。據張宏傑先生研究,從嘉慶七年(1802年)到嘉慶十年(1805年),地方上幾乎每個月都有督撫的人事變動,說明那個時候皇帝是非常重視從人事上徹底解決貪汙腐敗問題的。
但是古代王朝的皇帝其實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要控製那麽大一個帝國,可以使用的手段卻很少。
當年的嘉慶皇帝也一樣,因為中國儒家發明的所有治理天下的技術裏麵,無非就那幾條,從政是寬一點兒還是猛一點兒,對待官員係統是嚴一點兒還是鬆一點兒。所以嘉慶皇帝剛開始懲貪力度非常大,但是後來發現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通體皆爛的問題。
舉個例子,他當時推出了很多廉政模範,其中有一個禦史是當年炮轟和珅的第一人,嘉慶皇帝覺得他幹得好,就派他去管四川的軍需。後來嘉慶皇帝發現這個人非常能幹,又把他調回北京當兵部侍郎。
此人當上兵部侍郎的第一年,就貪汙了四萬兩銀子!而在這一年當中,嘉慶皇帝反複讓全國官員向他學習。他這不僅是在貪汙犯法,還是在打皇上的臉。
就這樣,在力行懲貪幾年之後,嘉慶皇帝覺得非常有乏力感,不管自己怎麽做,是鬆一點兒、緊一點兒,不管自己怎麽苦口婆心地說,都沒有用。
在關於嘉慶朝的很多史料中,我們會發現這個王朝已經不隻是一個腐敗的王朝,還是一個癱掉的王朝,一個軟弱無力到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王朝。
比如說有一次皇帝出行,文武百官護駕,路上皇帝問起兵部尚書掌管的調兵大印。兵部尚書竟然回答說沒了。怎麽沒了呢?丟了。這還得了?萬一這個時候全國哪個地方出點事,皇帝在半道上連兵權都沒有。嘉慶皇帝就命人趕緊追查。
追查結果出來後,君臣上下全傻眼了——這大印三年前就丟了。原來兵部的司員一直瞞著這件事,導致兵部大印丟了三年居然都沒人知道。這種荒唐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而且追查也沒有下落。
嘉慶一朝還有很多這樣的荒唐事。有一年的武科考試典禮,皇上都出席了,整個大典卻進行不下去了,因為武狀元和武探花都沒來。沒來的原因也讓人瞠目結舌,原來是當職人員忘了給他們開門,武狀元和武探花圍著紫禁城轉了一圈,也找不著門,然後這大典就歇了。另外一次是皇帝舉行大典,一個親王竟然因為在家抽鴉片把這事忘了,也就沒有參加。
有一次,皇帝到皇宮周邊散步,發現宮門口有人養羊,而且就在禦花園裏吃草。原來這是太監為了補貼家用,在宮裏麵養的羊。事情竟然能荒唐到這種程度。
還有一次,皇帝在出行的過程中,有一個人窮極了,心想反正要死,就得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拿著一把明晃晃的鋼刀直奔皇帝的轎子而去。當時所有護從侍衛都目瞪口呆地愣在當場,沒有一人衝上去護駕。這個人一直衝到皇帝的轎子邊上,才被一個隨駕的親王拿袖子撲上去,把他的刀給搶了下來,這個時候護衛們才醒過神來一起把這人按住。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此人是受人指使的,結果一通毒打、上盡了酷刑之後才發現沒人指使。就這麽一個人,竟敢衝到嘉慶皇帝的轎子旁邊行刺,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
這樣奇怪的事實在是太多了。最奇怪的是一幫受當時的邪教——天理教蠱惑的教民,糾集了200多人,趁嘉慶皇帝不在北京的時候攻打紫禁城,而且居然攻進去了,因為有幾個皇室宗親和一些入教的太監裏應外合。
這些人最後打到了臨近儲秀宮的地方,後來出現了一個很神武的人,這個人就是道光皇帝旻寧,當時他還是皇子。旻寧帶領宮廷的侍衛,手持一些鳥銃、抬槍之類的武器,才把這次叛亂平定下去。
但是這件事情太荒唐了,曆朝曆代怎麽會宮禁不嚴到這種程度?嘉慶皇帝接到旻寧報告的時候,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覺得我遵從曆朝曆代對一個聖主的道德要求,什麽都沒有做錯,我又如此勤政愛民,如此體諒大夥兒,為什麽天下變成了這副德行呢?
所以他當天在郊外的行宮,用朱筆親手起草了一份罪己詔,大概意思就是這次全怪我自己,但是以後要勵精圖治,別把這個江山治理得對不起列祖列宗。
這份罪己詔當中有四個字,叫“筆隨淚灑”,就是一邊寫一邊灑淚。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可以體諒一下嘉慶皇帝,自詡為一代聖主,而且真的在這樣做的人,為什麽就把天下治理成這樣了呢?幾百年之後,我們再替這位老人家想一想,他當時又有什麽辦法呢? 財政危機的爆發
嘉慶王朝後期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在“錢”上。一個王朝所有的危機總爆發,最後都會體現為財政危機。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不是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嗎?他應該打著飽嗝才對啊,曆朝曆代皇帝都能缺錢,唯獨這位嘉慶皇帝不該缺錢啊。八億兩白銀,相當於十年的國家財政收入,平攤到嘉慶執政的20多年,省著點兒花也夠了,他最不應該缺錢。
如果你這麽想,就說明你不太理解一個封閉的財富係統的特征。一個封閉的財富係統,如果沒有新來的增量,僅靠一個確定性的存量,不管這個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銷一定會倒逼存量,最後還是不夠花。
舉個簡單的例子,《紅樓夢》裏的賈府不能說缺錢吧?白玉為堂金作馬,占著房躺著地,外麵有田莊,皇上還經常有賞賜。但那又如何?還是不夠花。王熙鳳說得好,大有大的難處,攤子鋪得太大,最後光太太、小姐、公子使喚奴仆的那些月例銀子,都會把賈府的財政掏空。
晚清著名的盛宣懷號稱富可敵國,那又如何?一旦喪失了權力,沒有了新來的生意,原來的那點兒錢根本禁不住家裏人敗。他們家的公子,娶了十二個姨太太,於是到第二代就敗落了。
當年的嘉慶皇帝也是一樣,雖然看著八億兩銀子挺多,但是打一場仗,鎮壓一下白蓮教,兩億兩就沒有了。而且當時他生活的時代,是中國的人口危機、土地危機、流民危機幾乎同時爆發的一個時代,那點錢根本就禁不住花。
怎麽辦呢?當時其實他眼中能看到的無非是向左、向右兩條路。所謂向右,就是簡政放權,激發民間經濟活力,允許大家做多種經營。但這件事情嘉慶皇帝看得很明白,卻不能幹。
比如說嘉慶四年(1799年)的時候,北京城有兩個平民給他上書,說我們要申請開礦,開了礦國家就有錢了。嘉慶皇帝親自下諭旨,說這事絕對不能幹。為什麽?第一,開礦會聚集大量的流民,這些流民聚到一塊兒,誰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麽事?
第二,我是儒家培養出來的聖主,怎麽能舍本逐末,讓大家放棄農耕而去追逐蠅頭小利呢?
所以,簡政放權,激發民間經濟活力這條路行不通,我們隔著200多年的時光來看,這是一條正路,但在當時的嘉慶皇帝看來,這卻是一條邪路。
那向左呢?就是用嚴刑峻法來懲治貪官汙吏,讓吏治更清明,讓政府更節約,以此解決財政危機。當時很多清流士子、士大夫也想到了這一條。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人,就是嘉慶朝的名臣洪亮吉,他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洪亮吉當時靠著自己清流的身份,給嘉慶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氣的奏折,大意就是說,這個王朝已經爛到根兒了,但這也不賴你,打你爹起那會兒就不行了。他說了些特別難聽的話,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罵了個遍。那他的解決方案是什麽呢?就是用我們清流,因為我們是儒家士子。
後來嘉慶皇帝確實也這麽做了,他任用了很多缺乏行政能力但是聲望很高的清流士大夫。但是這能解決問題嗎?尤其是洪亮吉這份奏折把嘉慶皇帝和乾隆皇帝一塊兒都罵了,這就已經不是反腐的問題了,幾乎觸及了嘉慶皇帝的底線。他是在否定皇帝執政的合法性,而且大清王朝真的慘到了你洪亮吉說的那個份兒上了嗎?所以,後來嘉慶就把洪亮吉下了獄,本來想要處死他,但後來改為發配流放了。
這當中還有一個小細節,嘉慶皇帝在把洪亮吉抓起來之後,給刑部下了個諭旨,說讀書人不可動刑。這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確實是一個仁德的好皇帝。洪亮吉後來從流放地回來之後,一輩子對嘉慶皇帝感恩戴德,就是因為這麽一句話。
但是不管怎麽樣,洪亮吉觸犯嘉慶皇帝大忌從而獲罪,也就標誌著嘉慶皇帝把用嚴刑峻法懲治腐敗貪官這條路走盡走絕了,他決定走回頭路。 走回頭路的守成之主
右也不能走,左也不能走,隻能走回頭路,要走到哪兒呢?放在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裏,隻有一條路:做一個守成之主。我要敬天法祖,意思是我心裏畏懼老天,然後按祖宗成法去做事。這個國家好也罷賴也罷,我認了。即使我到地下去見列祖列宗的時候,我也沒有太大的責任,因為我是按你們教下來的這套辦法辦的。
所以在嘉慶十年(1805年)的時候,他帶著文武百官去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盛京,拜謁了各個祖先的陵寢。在路上,他寫了一篇他認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論》。
這一年,嘉慶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統治思想穩定下來了,就是別瞎弄,各朝各代到我這一階段的時候都容易出亂子。比如說宋朝,用王安石變法,變來變去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我們現在不變了,要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說的辦。
所以嘉慶十年之後,我們幾乎不認得這位皇帝了,他雖然還是那麽勤政愛民,還是那樣道德高尚,但是銳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去查前朝實錄,我爸爸、我爺爺、我爺爺的爸爸是怎麽辦這件事情的,然後就按他們說的辦,不再搞任何創新。
有一次宮城裏麵失火,幾個太監見狀趕緊把宮門關閉了。因為他們多了一個心眼兒,這幾年出事太多,天理教都能搞200多個人攻打紫禁城,他們怎麽知道這次失火是不是有人預謀的恐怖行動呢?如果外麵有人包藏禍心,先在宮裏點一把火,然後衝到宮裏麵假裝救火,就會釀成大亂。
嘉慶皇帝當時覺得這麽處理很好。可是過了幾天,他翻了翻乾隆朝實錄,突然發現沒遵祖製。原來乾隆皇帝當年也遇到過這種事,但乾隆皇帝禦筆親批,如果宮內著火,馬上打開宮門,讓外麵的人進來救火。所以嘉慶皇帝趕緊撤銷對太監的表揚,非但如此,他還把那幾個太監給處分了。
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去應變,去根據實事因果、環境的變化去處理自己麵對的問題了,這就是晚年的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晚年在和臣子的對話中,經常會有一些口頭語,比如說“哎呀,這可怎麽辦”“這可不得了”。晚年嘉慶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有點兒像一個村口曬太陽的老頭兒,生活的艱苦已經摧折了他所有的銳氣。
嘉慶皇帝執政20多年之後,就這樣撒手人寰了,他的死也是一個謎。有的曆史學家說,他是讓雷給劈死的。在中國儒家的傳統認知裏,如果一個人遭天打五雷轟,這說明他已經上幹天怒,下場非常慘,所以一個用聖主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潔的帝王,淪落到這樣的下場,真的是一個悲劇。 囚徒困局怎麽破
嘉慶皇帝所處的那個環境,是時代、民族、文化為他這個人打造的一個牢籠,他四麵碰壁而不得其解,這有點兒像堂吉訶德,拿自己的長矛和假想的魔鬼風車作戰,最後的結局是扔掉長矛,坐在地上長籲短歎。
從政治角度上講,我們不能妄斷嘉慶皇帝當年有更好的選擇,像他這麽聰明的人,道德又這麽高尚,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必須承認,有些困局是無解的。這是作為政治上的嘉慶皇帝。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也許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我寧可看到一個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樣,有點兒小虛榮心,有點兒自信心爆棚,雖然對這個帝國也感受到了危機,但還在不斷地想各種新奇的辦法去解決它;甚至他會無視這些問題,表現得非常倨傲,等等。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比嘉慶皇帝那種灰暗的結局要好得多,所以我在這篇文章的最後特別想講一點人生的選擇,也是我認為應該做的人生選擇。 學著欣賞左衝右突的人
我們以另外一個羅胖子——羅永浩最近推出的錘子手機為例。有的人對這款產品切齒痛恨,說這款產品的某些方麵背離了羅永浩的人生觀,背離了他的世界觀,說羅永浩就是在搞傳銷,就是營銷做得好,就會吹牛皮,就是不要臉,他一定沒有好下場,錘子手機一定賣不好。
我假設這個批評者對,但這又有什麽用呢?毀滅掉一個商業神話,他的人生也沒有獲得什麽。就算他說對了,無非證明他有一個否定性思維的勝利,他預測了一次失敗,但這對他人生的成功毫無用處。
我們在嘉慶皇帝身上也看到了這種潛質,因為他一生都在追逐那些最正確的東西,所有偏離這個東西的,他的態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後他死在當場,抱著他那個正確死掉了,而且人生過得非常灰暗。
最近有記者問我:“你怎麽看老羅推出的錘子手機?”其實我們雖然都姓羅,而且都是胖子,但並不認識。我覺得老羅這個行動非常好,至於這款手機的成功與否,讓市場去做決定,我們在這裏不用評價。但是我覺得,羅永浩偏離了我們公眾認識的正確標杆,找到了世界的一個新方向,拚命而且認真。他打穿了一個小孔,從這個小孔裏折射出一些陽光,照亮了我們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有趣了一點點,這有什麽不好呢?
我們作為與此無關的人,哪怕不願意去當他這個手機的用戶,但我們隻要用一種欣賞的姿態,看著羅永浩和他自己的認真努力,又有什麽不好呢?
所以我想,也許我們不能對更大的國家、民族、人類負責,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們認可的那個絕對正確。我們可以用一種欣賞的思維,來看待每一個為我們左衝右突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被點亮一點,為什麽不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