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地域歧視是一種簡化機製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作者:羅振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條
我們每天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歧視別人,也可能會被他人無心或有意的言語、眼神傷害。我們不斷劃清“自己”和“他們”的邊界,殊不知若有似無的歧視就在這些邊界的縫隙中潛滋蔓長。“鄙視的鏈條”為何總也割不斷?破除地域歧視的良方到底在哪裏?真的需要佛法修行嗎?還是依靠組織方可解決?本期《羅輯思維》跟大家好好聊聊這“治不好”的地域歧視問題。
如果讓我說說怎麽解決地域歧視這個問題,怎麽讓飽受歧視的族群重新揚眉吐氣,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因為地域歧視這種文化現象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一種充塞在空氣中的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環境壓力。一旦回到真實具體的場景,擺在麵上的地域歧視反倒容易變成一種善意的玩笑。
@犽羽獠xyz 1:幼兒園的孩子經常拿自己家跟別人家比:我們家怎麽樣?別人家怎麽樣?小學生、初中生,會拿自己所在學校和別的學校進行比較:別的學校如何如何之類。高中生會在城市之間相互比較:那個城市發達,我將來要在那個城市工作、學習。走出自己的城市上大學或是工作之後會在各個省之間進行比較,這時就出現了地域歧視。如果此時認知發展停滯,那麽這個人的思維與見識也就到那種水平了。如果之後,通過不斷讀書學習、出國旅行等手段增加見識、與各類人接觸等,大腦繼續發展,會出現國與國間的歧視:印度真差啊!日本人素質真高啊!諸如此類。再然後就是世界公民,這階段已經差不多看穿人性了!再發展下去,就是看穿萬物的聖人。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一點,是我還在央視當製片人的時候。有一次開製片人會,會議間歇,部主任指著我們一個山西的同事說:“你聽過山西的一個段子嗎?說山西人摳,夏天買一把扇子不舍得扇,把扇子擺在這兒然後搖頭。”結果哄堂大笑。
這分明像是地域歧視,但是在那樣的場景下,這反而是一個善意的玩笑,大家哈哈一樂也就過去了。往往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甚至是比較禮貌的方式製造的壓力,那才是露骨的地域歧視,明顯會讓人感受到惡意。
地域歧視的另外一個特點:它是一個鄙視鏈條,大到國家,小到城市、省際,甚至省內之間都存在地域歧視。這有點像中國人的麻將,肯定有上家和下家,上家打出來的牌你得吃,你打出來的牌也會被別人吃掉,所以這似乎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像貪吃蛇一樣的鄙視鏈條。
想把這個鏈條硬生生地從人們的文化認識上打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到底有沒有解決辦法呢?自從我看到鄭也夫先生寫的《信任論》一書之後,我對這個問題幾乎感到絕望了。書中的一個小章節講到一個原理:任何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在這個漫長而殘酷的進化戰場當中要想生存下來,必須得有一種把世界簡化的本領。
@zzilong123123:地域歧視一種是源於盲目的優越感,一種是出於對某些個人認同範圍的厭惡感的簡化符號。對於優越感這部分,你超越了他,他就會自卑或者找別的優越感。而厭惡感的產生我覺得就像盲人摸象。我們假設一個群體,他們想知道大象長什麽樣,就會有人去摸象,如果說有幾個人正好摸到的是他們覺得厭惡的部分,那麽他們就認為大象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東西,然後他們就會回饋信息給整個群體“大象不是什麽好東西”這樣的簡化符號。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減少別人摸到自己令人厭惡的部分的幾率。
世界到底有多複雜?舉個棋類的例子來說明。在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和圍棋這三種主要的棋類中,圍棋是最複雜也是變化最多的。最簡單的是國際象棋,走完一盤大概需要40步,而每一步都可能麵對30種選擇。匡算一下,一盤國際象棋可能牽扯到的符合規則的變化種類大概是10的120次方,甚至有的計算結果是10的240次方。如此龐大的數字,印證了中國古人的那句話,“千古無重局”。
換句話說,即使是在棋盤這種規則、邊界和時長都既定的博弈格局當中,變化都是無窮盡的,更何況我們人生。自然界的生物麵對生存競爭這樣博弈多變的環境,變化的種類恐怕更是難以計數。
所以生物在進化過程當中,一定要想出一種簡化機製。對於人類來說,這種簡化機製就是把世界完全符號化。
比如,麵對千種紅百種綠萬種灰,如果你僅僅說出一個紅字,別人還是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紅色。再比如說疼痛,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方法能夠量化疼痛這種感覺。有一種說法是“女性分娩時候的疼痛是十二級”,後來我專門問了一些專家,他們告訴我疼痛根本沒有標準的分級。因為疼痛是人類對世界感知的一種簡化機製,它並不描述真實,它隻能描述人們想象中的那個被簡化過的世界。
康熙帝偷寫日記歧視誰?
對於任何一個想準確把握外在世界的人來說,複雜性都是一個難題。
康熙大帝的禦座旁邊會貼一張紙條,寫上全國各個省份督撫大員的名字,這個名單就是康熙對他所掌握的帝國建立的一個基本簡化機製,他隻用掌握到某個省是誰在管這一個層麵就夠了。美國有一個研究中國史的著名專家叫史景遷[1]。他在小書《康熙》裏收錄了康熙寫的一篇日記,是康熙偷偷寫的。史景遷先生認為這篇文章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地域歧視。
@飛翔vs鳥:這個就好像在我們家我和我媽媽算是一派,我弟弟和我爸爸是一派,有問題我們這兩派也老是爭執,可我們還是一家人,小節而已。你讓一個外國人欺負一下河南人看看,全中國人都是他們的後盾。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想解決這個歧視問題,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不如更加用心地去想一個問題:我們中國要前進,要發展,整個中國就應團結起來,集體對外。也許這樣一個概念或許比你說的那個方法更加有效果。
比如,康熙看不起山西人,認為山西人摳門,不會照顧窮一點的親朋好友。而且客人來了,主人連一頓飯都不留。其實就我個人跟山西朋友打交道的經曆來看,摳門的人遠沒有到那個份兒上。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隻能用這種符號化、臉譜化的簡化機製來理解他治下的臣民。如果沒有這種簡化機製,康熙大帝就算再英明神武,坐在大殿禦座上的他也難以掌控泱泱大國。
民間也有類似的經驗,比如一個母親給自己的女兒描述外麵的世界時,會用一些非常簡化的結論。比如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你要小心;十點鍾之前一定要回家;不要跟男人在外麵待到十點鍾之後,等等。這就是一個母親跟女兒交流的時候,她對世界的簡化。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裏,小時候的少年派擁有一項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很多位,這也是現在很多小孩喜歡展示的一個技巧。圓周率之所以這麽難背,就是因為這些數字排列得沒有意義。可是你看中國古代一篇叫《千字文》的文章,很多上過私塾的人都會背,什麽“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等等,因為它有意義。
@123zhaozhou:簡化機製並不是人的本意,而是人們的實踐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無論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受限的。事實上人們根本無法解釋那些“已經解釋”了的問題。比如“1”這隻是字麵上的1,實際上所有的1都是不同的。宇宙永遠是個謎,科學無止境。因此人們力圖解釋各類事物,並開辦了各類大學。
人類怎麽去把握如此複雜的外在世界呢?就是用簡化機製賦予其意義,再通過意義去理解這個世界,而地域歧視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簡化機製。因為我們無法去把握一個幾千萬人將近上億人口的省份或者國家,太複雜了,所以幹脆把它符號化。
回到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2]的一句名言,他說:“凡是能夠言說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世界。如果不能言說出來,也就是不能把它符號化、簡化的世界,我們隻好保持沉默。”
羅胖薦書:《信任論》
作者:鄭也夫
我們每天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歧視別人,也可能會被他人無心或有意的言語、眼神傷害。我們不斷劃清“自己”和“他們”的邊界,殊不知若有似無的歧視就在這些邊界的縫隙中潛滋蔓長。“鄙視的鏈條”為何總也割不斷?破除地域歧視的良方到底在哪裏?真的需要佛法修行嗎?還是依靠組織方可解決?本期《羅輯思維》跟大家好好聊聊這“治不好”的地域歧視問題。
如果讓我說說怎麽解決地域歧視這個問題,怎麽讓飽受歧視的族群重新揚眉吐氣,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因為地域歧視這種文化現象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一種充塞在空氣中的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環境壓力。一旦回到真實具體的場景,擺在麵上的地域歧視反倒容易變成一種善意的玩笑。
@犽羽獠xyz 1:幼兒園的孩子經常拿自己家跟別人家比:我們家怎麽樣?別人家怎麽樣?小學生、初中生,會拿自己所在學校和別的學校進行比較:別的學校如何如何之類。高中生會在城市之間相互比較:那個城市發達,我將來要在那個城市工作、學習。走出自己的城市上大學或是工作之後會在各個省之間進行比較,這時就出現了地域歧視。如果此時認知發展停滯,那麽這個人的思維與見識也就到那種水平了。如果之後,通過不斷讀書學習、出國旅行等手段增加見識、與各類人接觸等,大腦繼續發展,會出現國與國間的歧視:印度真差啊!日本人素質真高啊!諸如此類。再然後就是世界公民,這階段已經差不多看穿人性了!再發展下去,就是看穿萬物的聖人。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一點,是我還在央視當製片人的時候。有一次開製片人會,會議間歇,部主任指著我們一個山西的同事說:“你聽過山西的一個段子嗎?說山西人摳,夏天買一把扇子不舍得扇,把扇子擺在這兒然後搖頭。”結果哄堂大笑。
這分明像是地域歧視,但是在那樣的場景下,這反而是一個善意的玩笑,大家哈哈一樂也就過去了。往往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甚至是比較禮貌的方式製造的壓力,那才是露骨的地域歧視,明顯會讓人感受到惡意。
地域歧視的另外一個特點:它是一個鄙視鏈條,大到國家,小到城市、省際,甚至省內之間都存在地域歧視。這有點像中國人的麻將,肯定有上家和下家,上家打出來的牌你得吃,你打出來的牌也會被別人吃掉,所以這似乎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像貪吃蛇一樣的鄙視鏈條。
想把這個鏈條硬生生地從人們的文化認識上打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到底有沒有解決辦法呢?自從我看到鄭也夫先生寫的《信任論》一書之後,我對這個問題幾乎感到絕望了。書中的一個小章節講到一個原理:任何生物包括人類在內,在這個漫長而殘酷的進化戰場當中要想生存下來,必須得有一種把世界簡化的本領。
@zzilong123123:地域歧視一種是源於盲目的優越感,一種是出於對某些個人認同範圍的厭惡感的簡化符號。對於優越感這部分,你超越了他,他就會自卑或者找別的優越感。而厭惡感的產生我覺得就像盲人摸象。我們假設一個群體,他們想知道大象長什麽樣,就會有人去摸象,如果說有幾個人正好摸到的是他們覺得厭惡的部分,那麽他們就認為大象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東西,然後他們就會回饋信息給整個群體“大象不是什麽好東西”這樣的簡化符號。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減少別人摸到自己令人厭惡的部分的幾率。
世界到底有多複雜?舉個棋類的例子來說明。在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和圍棋這三種主要的棋類中,圍棋是最複雜也是變化最多的。最簡單的是國際象棋,走完一盤大概需要40步,而每一步都可能麵對30種選擇。匡算一下,一盤國際象棋可能牽扯到的符合規則的變化種類大概是10的120次方,甚至有的計算結果是10的240次方。如此龐大的數字,印證了中國古人的那句話,“千古無重局”。
換句話說,即使是在棋盤這種規則、邊界和時長都既定的博弈格局當中,變化都是無窮盡的,更何況我們人生。自然界的生物麵對生存競爭這樣博弈多變的環境,變化的種類恐怕更是難以計數。
所以生物在進化過程當中,一定要想出一種簡化機製。對於人類來說,這種簡化機製就是把世界完全符號化。
比如,麵對千種紅百種綠萬種灰,如果你僅僅說出一個紅字,別人還是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紅色。再比如說疼痛,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方法能夠量化疼痛這種感覺。有一種說法是“女性分娩時候的疼痛是十二級”,後來我專門問了一些專家,他們告訴我疼痛根本沒有標準的分級。因為疼痛是人類對世界感知的一種簡化機製,它並不描述真實,它隻能描述人們想象中的那個被簡化過的世界。
康熙帝偷寫日記歧視誰?
對於任何一個想準確把握外在世界的人來說,複雜性都是一個難題。
康熙大帝的禦座旁邊會貼一張紙條,寫上全國各個省份督撫大員的名字,這個名單就是康熙對他所掌握的帝國建立的一個基本簡化機製,他隻用掌握到某個省是誰在管這一個層麵就夠了。美國有一個研究中國史的著名專家叫史景遷[1]。他在小書《康熙》裏收錄了康熙寫的一篇日記,是康熙偷偷寫的。史景遷先生認為這篇文章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地域歧視。
@飛翔vs鳥:這個就好像在我們家我和我媽媽算是一派,我弟弟和我爸爸是一派,有問題我們這兩派也老是爭執,可我們還是一家人,小節而已。你讓一個外國人欺負一下河南人看看,全中國人都是他們的後盾。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想解決這個歧視問題,其實說白了,這就是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不如更加用心地去想一個問題:我們中國要前進,要發展,整個中國就應團結起來,集體對外。也許這樣一個概念或許比你說的那個方法更加有效果。
比如,康熙看不起山西人,認為山西人摳門,不會照顧窮一點的親朋好友。而且客人來了,主人連一頓飯都不留。其實就我個人跟山西朋友打交道的經曆來看,摳門的人遠沒有到那個份兒上。但是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他隻能用這種符號化、臉譜化的簡化機製來理解他治下的臣民。如果沒有這種簡化機製,康熙大帝就算再英明神武,坐在大殿禦座上的他也難以掌控泱泱大國。
民間也有類似的經驗,比如一個母親給自己的女兒描述外麵的世界時,會用一些非常簡化的結論。比如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你要小心;十點鍾之前一定要回家;不要跟男人在外麵待到十點鍾之後,等等。這就是一個母親跟女兒交流的時候,她對世界的簡化。
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裏,小時候的少年派擁有一項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很多位,這也是現在很多小孩喜歡展示的一個技巧。圓周率之所以這麽難背,就是因為這些數字排列得沒有意義。可是你看中國古代一篇叫《千字文》的文章,很多上過私塾的人都會背,什麽“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等等,因為它有意義。
@123zhaozhou:簡化機製並不是人的本意,而是人們的實踐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無論從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受限的。事實上人們根本無法解釋那些“已經解釋”了的問題。比如“1”這隻是字麵上的1,實際上所有的1都是不同的。宇宙永遠是個謎,科學無止境。因此人們力圖解釋各類事物,並開辦了各類大學。
人類怎麽去把握如此複雜的外在世界呢?就是用簡化機製賦予其意義,再通過意義去理解這個世界,而地域歧視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簡化機製。因為我們無法去把握一個幾千萬人將近上億人口的省份或者國家,太複雜了,所以幹脆把它符號化。
回到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2]的一句名言,他說:“凡是能夠言說的世界,就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世界。如果不能言說出來,也就是不能把它符號化、簡化的世界,我們隻好保持沉默。”
羅胖薦書:《信任論》
作者:鄭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