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尷尬跨越數字鴻溝


    這一期的《羅輯思維》我們聊一聊80後的處境問題,先從我多年之前的一個切身體驗入手。那時我還在當記者,有一次采訪結束,大隊人馬收拾完行李,從一個小城市的機場返回北京。那個機場估計平時旅客也不多,所以隻開了一個安檢口,導致當時的隊伍排得老長。機場方麵一看這狀況,趕緊安排工作人員又開了一個安檢口,然後一個地勤出來招呼大家,說來來來,到這邊排隊。


    這個時候你就發現原來的隊伍當中,人的心態就變得特別有意思了。排在隊尾的人二話不說,一個箭步衝上去,遞了行李排在第一位。隊伍裏就快排到的那些人,他們是不會動的,為什麽?既得利益者,快排到了嘛。最倒黴的就是排在隊伍中間的這一批人,他們不是行為不敏捷,而是心態上發生了一刹那的猶豫,等他們猶豫結束的時候,發現兩支隊伍他們都隻能排在隊尾了。


    @周同zhoutong:曆史不會跨過任何一代,說的是每個年代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曆史中重要人物;但在每個時期的曆史中,也會有大部分人沉入水底不見天日。對於零售業來說,從中可以看到既得利益者的消費規模、潛在繼任者的消費趨勢、未來接班人的消費潛力。對於個人來說,可能隻有一條出路:順勢而為。


    這就是過去30多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的預言結構。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快,但是並不是所有人的境況都得到平均改善。那麽改善的基本規律是什麽,是隨著社會機會窗口的漸次打開,抓住那些機會窗口的人的境況會發生超乎尋常的改善。比如上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撥人像返城知青、勞改釋放犯,他們找不著工作,被逼無奈當了個體戶,沒想到抓住了第一個機會,沒過幾年成了萬元戶。


    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講講80後。80後多多少少有點剛才描述的隊伍“中間人”的狀態。他們掉進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兩代人——70後和90後的夾縫當中。當然這也是一個對比,主要對比就是70後,就是我這一代人。


    當然我說這個話題的時候沒有任何優越感。相反,我認為一個優秀的70後具備的一個最重要的思維特征,就是一定要抓住80後和90後這些年輕人,和他們混在一起,向他們學習。因為時代在發展,我們必須揪住青春的小尾巴,才能向前飛奔啊,對吧?


    我們這一代人,小的時候日子過得比80後苦。我印象中非常小的時候,吃的、穿的和現在的80後是沒法比的。但是70後有70後的優勢,我覺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數字鴻溝。70後正好趕上了互聯網爆發的第一個時代。這是這一代人巨大的優勢。


    @讓愛徹底塵埃:說的觀點太過片麵,不能代表大多數現象。如說70後是信息時代的學習者,這個說法包涵的人群是非常少的。我知道的周圍70後用電腦熟練的並不太多,並且70後人群基礎沒80後好,他們很多都沒讀過高中,有的拚音都不會。說80後是移民我就更不認同了。我是83年的,我身邊的90後沒看出他們和我在信息技術或思想上有區別。有時候我比他們經驗更豐富。羅胖子視野不夠開闊。論點自能體現一部分人。應該多和各個層次的人接觸,不要隻站在自己周圍看世界。


    我還記得當年我去央視工作的時候,欄目組牆根那兒排了一排電腦,坐著一排打字員小姑娘。為什麽?欄目組上百號記者,幾乎沒有會用電腦的,所以領導不得不雇一群打字員,把大家的手寫稿輸進計算機裏,變成電子稿件。而我進單位之後自己就會用電腦,直接在電腦上寫稿子,還會發電郵,從新浪、搜狐網上直接獲取信息。僅此一個小小的區別,基本上在信息結構上,我就把比我年長的那些前輩比了下去。雖然在業務技巧方麵他們比我熟練,但是在獲取信息的渠道方麵我比他們先進,所以過不了幾年我們這一代人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我再說一個普遍現象,70後這一代人到工作單位後,很快就會被重用。但是80後就沒這麽幸運了,他們既不是第一撥躍過數字鴻溝到達岸邊的人,也不像90後那樣生下來就是數字時代的原著民。80後是什麽呢?他們是數字時代的移民。我問過身邊很多80後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在初中或者高中才擁有自己的第一台電腦,他們閱讀、學習、寫作業都是在紙麵上完成的,後來才逐漸開始用ipad 或者電腦學習知識,所以他們是數字時代的移民,正好處於夾縫當中。


    麵對生存的壓力和環境的挑戰,80後必須得有“非常之道”。從今天起,做個手藝人,學習“u盤化”生存,市場一定會給你一個準確定位。


    80後:悲催麵對財富鴻溝


    另外,70後還趕上了中國近十年來的財富大爆發。我當年是很窮的一個人,當時非常渴望擁有一個bp機。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麽是bp機,其實就是尋呼機。我當時湊了一千塊錢買了第一個尋呼機,別在腰上很神氣。


    我還記得那是一個大冬天,北京城漫天飄雪,我出門摔了一跤。因為太胖,我摔暈了過去,醒來之後第一個反應不是看腿折沒折,而是檢查尋呼機有沒有壞。因為渴望那個東西渴望太久了,非常害怕這一下就給摔沒了。


    @孤影先知:說法太片麵,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加入自己了太多的感情色彩。70後的人,基本要工作2年以上,奔騰2才在中國一般家庭開始普及。而80後接受計算機的年齡大多數是在小學到初中。在工作中的人對計算機摸索的上班族,和天天泡在網吧的學生相比,哪個學習能力、理解計算機的能力更強?70後遇到的是改革開放的財富爆發時代,而同一時代的80後則處於改革開放後的精神文化魚龍混雜時期,80到85後的人甚至趕上了初期搖滾樂的迷茫時代,80後的人更善於從魚龍混雜精華糟粕的輸入文化中去發現自我,審視自我。而基本肅清文化市場後才出現在這個市場上的90後不具備這種能力,70後也同樣對當時湧入的文化思潮不慎關注。


    後來我就想,什麽時候能擁有自己的第一台手機呢?結果第二年就買了。有了手機之後我又想,什麽時候能有自己的車呢?沒過幾年,車也有了。等有了車之後我又在想,什麽時候能有自己的房呢?我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跟一個同學跑到北京的一個叫回龍觀的郊區去看房。


    那時價格是3000多,氣得我倆在售樓處門口跳腳大罵:“這個房地產商太黑心了,北京房價太不像話!”跟現在的90後罵北京3萬和5萬房價的心態是一模一樣。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畢竟趕上了財富大爆發的時機,隻要自己省吃儉用一點,眼光稍微超前一點,然後家裏再支援一點,我們還是能夠夠得著房價的邊兒。可是對於現在1985年和1987年出生的這一批年輕人,他們才剛剛開始工作沒賺多少錢,父母也沒有攢下很多財產。你讓他們麵對現在北上廣深的房價,他們掏出草稿本一算,無論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現在的收入可以買得起一套房。


    所以這又是一個財富爆發的鴻溝。


    @pailc:說得挺好的,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不是很明白,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前提是你是一個手藝人,沒有手藝,什麽也白費。試問下,80後大學畢業的有幾個有真正意義上的手藝的?除了學理論就是理論。所以大學畢業的,都不如一個高中畢業的。高中畢業的早畢業幾年,去什麽技校學幾年汽修、美容美發,現在他們也能像你說的,賺很多錢。就事兒論事兒吧。可能我的觀點也不一定對,但是結合實際,我覺得說得還不是十分有道理。隻適應一小部分而已。絕大部分還是悲催。


    80後這一代人,從總體上來看,他們就是中國機會的夾縫一代,夾縫一代迎來的就是一場很悲催的人生。所以麵對悲催的人生,你一定要有非常的方法。否則就很難擺脫這種命運。


    羅胖薦書:《冬吳相對論》


    作者:梁冬 吳伯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振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振宇並收藏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