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昨日舉行宴會的那座匈奴王庭宮殿中,頭曼和匈奴眾頭領正式接見椒離、陳平所率領的大秦使團。
身為正使,椒離站在使團眾人最前,持著旌節道:“秦人椒離奉大秦皇帝令出使貴邦,今見過單於!”
“皇帝陛下威加四海,禦極宇內,應天下民心而稱皇帝,開古之未有。陛下感單於遣使恭賀之善意,特派吾等為使,還禮單於。”
“今還禮錦五十匹、綢緞五百匹、鹽萬斤、十三香三百副、蜂窩煤萬塊、火爐兩百架、琉璃器具三百件……”
聽到椒離的話,頭曼和眾頭領的笑容都快從臉上溢出來,秦皇居然回了這麽多的禮,不愧是大秦皇帝,出手就是闊綽,而且回的這些事物一聽就是好東西。
可惜沒有大秦的美人兒,他們可是送了幾百名匈奴美女過去,要是秦皇能回些南人美女,那就更好了。
但他們也隻敢在腦子裏轉轉這想法,不敢說出,秦皇沒有回贈美女,九成是被那位李念公子說的“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給影響到了。
他們要是當著大秦使者的麵說秦皇咋不回贈幾個美女給哥幾個樂嗬樂嗬,和當麵辱秦皇有啥區別?引發的後果就算頭曼也不敢說能承受得住。
實際上,始皇回贈匈奴的禮物看起來很多,實則在價值上並不如匈奴所贈的禮物。
且這些禮物是特意準備的,為的便是讓以頭曼為首的匈奴高層感受到大秦之物的好和爽,讓他們日後都想用大秦之物,不想再用匈奴的事物。
匈奴自個兒製作生產的東西都什麽破垃圾,唯有大秦的東西才配得上他們尊貴顯赫的身份。
等各種禮物被抬進殿內時,頭曼和眾頭領臉上笑意更濃,尤其是那三百件琉璃器具,瞬間將他們的目光全吸引過去。
沒辦法,三百件玻璃器皿擺在一起造成的視覺效果好的驚人,且這些器具顏色形狀不同,有的為碟,有的為杯,有的為碗,有的為燈,每一隻看去都精致典雅,一看就是隻有尊貴者方能享用之物。
頭曼和眾位頭領身為匈奴最高層的統治者,見過不少好東西,如黃金、玉石,但還是給吸引到。
見頭曼等人目光落到玻璃器具上移不開,椒離道:“此為琉璃,乃李念公子所製,即使在皇帝陛下那,也不多。”
聞言,頭曼等人臉上的笑容更燦爛,看向玻璃器具的目光也變得更加稀罕:大秦皇帝這人不錯啊,可以處,竟願意自己都不多的珍貴之物送給他們。
回禮畢,進入第二個環節,椒離從陳平手中接過一份如後世王朝奏章一樣之物,向頭曼道:“單於,此為國書,為兩國建交所用。李念公子言,兩國若正式建交,需互遞國書,由雙方皇帝或單於在其上寫下姓名、留下指印。”
“今,秦人椒離將大秦國書遞於單於,代表大秦願同匈奴交好,成和睦之友鄰,互幫互助,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聽到椒離的話,頭曼和眾頭領心中湧出兩個詞:專業、正式!
這就是秦嗎?
雖未同秦人真正交鋒過,但已經感到了秦的氣勢,難怪秦能滅六國,一統南方天下,從此事便可見一斑。
與秦相比,他們匈奴差太多了,亂七八糟的,各方麵既不正式,也不專業,如何可能與秦相爭?
頭曼臉上的笑容已斂去,變得嚴肅莊重起來,他問道:“敢問使者,我匈奴無有國書,當如何互遞?”
他感覺自己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很莊重嚴肅的事,不是隨口答應和某國建交、訂立什麽盟約,這次建交和以往是不同的,需認真對待。
椒離道:“單於可先觀我大秦國書,再以物製為匈奴國書。”
頭曼點了點頭,道:“還不與我呈來!”
當即有一名侍者走過去,要拿椒離手中的國書,頭曼罵道:“蠢貨,如此珍貴之物,豈可用手接拿?用金盤為我呈來!”
椒離有些無言,因為他和陳平都是用手接拿,但他也知曉頭曼嫌棄的不是他們,而是王庭內的匈奴侍者。
很快,侍者捧著一隻金盤來到椒離麵前,其彎腰低頭,恭恭敬敬地將金盤托舉過頭,椒離將國書展開,放到了金盤之內。
從侍者托舉的金盤中拿過國書,頭曼認認真真觀看,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上麵的字認識他,他不認識上麵的字。
不過,他也不是要認上麵的字,而是觀看國書是怎麽樣的,是什麽格式,再讓匈奴的工匠仿製一份。
但頭曼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國書的材料好像很特別,非金非玉,非石非木,倒是跟使團帶回的那名為“紙”的奇物很像,匈奴根本沒法以紙製作,隻能以其他之物代替。
國書末尾留著幾個非常獨特的字,以及一個章印,想必是那位秦皇所留。
仔細看完整本國書,頭曼在心裏又感歎了遍秦的專業正式和強大,唯有強盛之國才會重視這些細節,而細節又可彰顯其強盛。
頭曼問椒離道:“使者,此國書可否暫時交予我?我想使我匈奴匠人以其製我匈奴國書。”
椒離道:“雖不合規矩,然思慮匈奴之狀況,且國書本就要遞於單於,可允。”
什麽規矩,規矩是李念給他們定的,以往出使雖也有規矩,但哪裏會講究這些啊?
在李念給他們講說外交禮儀時,椒離等人還在想為何要定這些規矩,有什麽用,現在看來實是公子有遠見,僅僅是用這套流程便讓匈奴人感到了大秦的強盛。
有禮有節不代表怯弱,反而是對自身強大有自信,才會於他人有禮,因為不用刻意彰顯自身強大,但無時無刻又無不在彰顯。
得到椒離答複,頭曼道了句“多謝使者!”,他將國書收好,重新放回金盤後,正式進入到第三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椒離道:“李念公子言匈奴亦為華夏,同我大秦為兄弟之邦,當使建交,皇帝陛下深以為然,既為兄弟,理當互助。”
身為正使,椒離站在使團眾人最前,持著旌節道:“秦人椒離奉大秦皇帝令出使貴邦,今見過單於!”
“皇帝陛下威加四海,禦極宇內,應天下民心而稱皇帝,開古之未有。陛下感單於遣使恭賀之善意,特派吾等為使,還禮單於。”
“今還禮錦五十匹、綢緞五百匹、鹽萬斤、十三香三百副、蜂窩煤萬塊、火爐兩百架、琉璃器具三百件……”
聽到椒離的話,頭曼和眾頭領的笑容都快從臉上溢出來,秦皇居然回了這麽多的禮,不愧是大秦皇帝,出手就是闊綽,而且回的這些事物一聽就是好東西。
可惜沒有大秦的美人兒,他們可是送了幾百名匈奴美女過去,要是秦皇能回些南人美女,那就更好了。
但他們也隻敢在腦子裏轉轉這想法,不敢說出,秦皇沒有回贈美女,九成是被那位李念公子說的“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給影響到了。
他們要是當著大秦使者的麵說秦皇咋不回贈幾個美女給哥幾個樂嗬樂嗬,和當麵辱秦皇有啥區別?引發的後果就算頭曼也不敢說能承受得住。
實際上,始皇回贈匈奴的禮物看起來很多,實則在價值上並不如匈奴所贈的禮物。
且這些禮物是特意準備的,為的便是讓以頭曼為首的匈奴高層感受到大秦之物的好和爽,讓他們日後都想用大秦之物,不想再用匈奴的事物。
匈奴自個兒製作生產的東西都什麽破垃圾,唯有大秦的東西才配得上他們尊貴顯赫的身份。
等各種禮物被抬進殿內時,頭曼和眾頭領臉上笑意更濃,尤其是那三百件琉璃器具,瞬間將他們的目光全吸引過去。
沒辦法,三百件玻璃器皿擺在一起造成的視覺效果好的驚人,且這些器具顏色形狀不同,有的為碟,有的為杯,有的為碗,有的為燈,每一隻看去都精致典雅,一看就是隻有尊貴者方能享用之物。
頭曼和眾位頭領身為匈奴最高層的統治者,見過不少好東西,如黃金、玉石,但還是給吸引到。
見頭曼等人目光落到玻璃器具上移不開,椒離道:“此為琉璃,乃李念公子所製,即使在皇帝陛下那,也不多。”
聞言,頭曼等人臉上的笑容更燦爛,看向玻璃器具的目光也變得更加稀罕:大秦皇帝這人不錯啊,可以處,竟願意自己都不多的珍貴之物送給他們。
回禮畢,進入第二個環節,椒離從陳平手中接過一份如後世王朝奏章一樣之物,向頭曼道:“單於,此為國書,為兩國建交所用。李念公子言,兩國若正式建交,需互遞國書,由雙方皇帝或單於在其上寫下姓名、留下指印。”
“今,秦人椒離將大秦國書遞於單於,代表大秦願同匈奴交好,成和睦之友鄰,互幫互助,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聽到椒離的話,頭曼和眾頭領心中湧出兩個詞:專業、正式!
這就是秦嗎?
雖未同秦人真正交鋒過,但已經感到了秦的氣勢,難怪秦能滅六國,一統南方天下,從此事便可見一斑。
與秦相比,他們匈奴差太多了,亂七八糟的,各方麵既不正式,也不專業,如何可能與秦相爭?
頭曼臉上的笑容已斂去,變得嚴肅莊重起來,他問道:“敢問使者,我匈奴無有國書,當如何互遞?”
他感覺自己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很莊重嚴肅的事,不是隨口答應和某國建交、訂立什麽盟約,這次建交和以往是不同的,需認真對待。
椒離道:“單於可先觀我大秦國書,再以物製為匈奴國書。”
頭曼點了點頭,道:“還不與我呈來!”
當即有一名侍者走過去,要拿椒離手中的國書,頭曼罵道:“蠢貨,如此珍貴之物,豈可用手接拿?用金盤為我呈來!”
椒離有些無言,因為他和陳平都是用手接拿,但他也知曉頭曼嫌棄的不是他們,而是王庭內的匈奴侍者。
很快,侍者捧著一隻金盤來到椒離麵前,其彎腰低頭,恭恭敬敬地將金盤托舉過頭,椒離將國書展開,放到了金盤之內。
從侍者托舉的金盤中拿過國書,頭曼認認真真觀看,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上麵的字認識他,他不認識上麵的字。
不過,他也不是要認上麵的字,而是觀看國書是怎麽樣的,是什麽格式,再讓匈奴的工匠仿製一份。
但頭曼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國書的材料好像很特別,非金非玉,非石非木,倒是跟使團帶回的那名為“紙”的奇物很像,匈奴根本沒法以紙製作,隻能以其他之物代替。
國書末尾留著幾個非常獨特的字,以及一個章印,想必是那位秦皇所留。
仔細看完整本國書,頭曼在心裏又感歎了遍秦的專業正式和強大,唯有強盛之國才會重視這些細節,而細節又可彰顯其強盛。
頭曼問椒離道:“使者,此國書可否暫時交予我?我想使我匈奴匠人以其製我匈奴國書。”
椒離道:“雖不合規矩,然思慮匈奴之狀況,且國書本就要遞於單於,可允。”
什麽規矩,規矩是李念給他們定的,以往出使雖也有規矩,但哪裏會講究這些啊?
在李念給他們講說外交禮儀時,椒離等人還在想為何要定這些規矩,有什麽用,現在看來實是公子有遠見,僅僅是用這套流程便讓匈奴人感到了大秦的強盛。
有禮有節不代表怯弱,反而是對自身強大有自信,才會於他人有禮,因為不用刻意彰顯自身強大,但無時無刻又無不在彰顯。
得到椒離答複,頭曼道了句“多謝使者!”,他將國書收好,重新放回金盤後,正式進入到第三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椒離道:“李念公子言匈奴亦為華夏,同我大秦為兄弟之邦,當使建交,皇帝陛下深以為然,既為兄弟,理當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