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在陳達須先行走後,也跟隨著他的腳步,來到了大武夷山區。在一片開闊的山穀中,他與陳達須不期而遇。


    陳達須十分高興,合十鞠躬、寒暄一番之後,問道:“布袋大師,您為何來到了武夷山?”


    布袋不答反問:“陳居士到山裏幹什麽?”


    陳達須指著山穀中高大的杉樹林說:“我請了幫工,伐幾棵大杉樹。”


    布袋又問他伐樹做什麽,陳達須居然說:“我要建一座佛殿供奉活佛。”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說:“好好,很好!我知道,你要供奉的活佛,就是你的娘親。”


    陳達須點點頭:“是的。我要新建一座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房子,給我老娘居住,讓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說來,還是您讓我明白這個道理的。”


    布袋和尚說:“真是巧了,我從浙東來,也是為了募化一些木材,建嶽林寺的佛殿。”


    陳達須想了想,說:“大師度化我步入了學佛的正途,弟子無以回報,如果您需要的木材不是太多,就請在我家的杉樹林裏挑選一些吧。”


    布袋和尚說:“不多、不多,隻要裝滿我這隻布袋就行了。”


    陳達須看看他的布袋,不過二尺粗細、六尺長短,連一棵大樹都裝不下,笑道:“若是這隻布袋,任大師裝就是了。”


    布袋和尚歪著腦袋,再次問道:“陳居士果真要布施給貧僧一布袋木材?不會反悔?”


    陳達須拍著胸脯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隨即,他指著山穀裏的杉樹林,故作大方說:“那裏已經伐倒了幾棵大樹,而且砍去枝蔓,截成了材,您去裝好了。”


    布袋和尚不急於動手,笑眯眯地對陳達須說:“陳居士,你可聽說過如意乾坤袋?”


    陳達須點點頭,說:“我小時候聽老人們講,天上的神仙有個乾坤袋,能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收納其中。而且,袋中另有乾坤,稱為‘袋中天’。莫非……”他看看布袋和尚手裏那隻不白不黑、非絲非麻、沒縫沒隙、渾然天成的袋子,再加上這個和尚神秘莫測,似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忽然醒悟到了什麽。天哪,若是他手裏的布袋真是傳說中的如意乾坤袋,那麽,就是將自家所有的林木都砍伐下來,也裝不滿這隻神奇的布袋!


    陳達須暗暗吃驚,隱隱感到心頭疼痛,他雙手抱頭,一聲不吭蹲在地上。布袋和尚笑道:“陳居士,你是不是後悔了?”


    陳達須不說自己後悔不後悔,反問道:“布袋師父,你究竟需要多少木材?”


    布袋和尚說:“不多不少,連梁帶柱,一百零八根。”


    陳達須像是牙痛似的,倒吸了一口涼氣:“老天爺,這麽多!那就要把我家所有的大樹都砍光了。”


    布袋和尚卻說:“光了好,光了好,光了省得惦記了。盜賊偷不去,洪水衝不跑,幹幹淨淨沒煩惱。”


    “沒了煩惱,卻有苦惱!”陳達須哭喪著臉說,“這些山林,是我家的所有財產。我三個兒子娶媳婦,給老母親看病送終,都指望著這片樹林呢。”


    布袋和尚說:“你放心,你廣行布施之後,功德無量,老母親福壽安康,無病無災,少痛少惱。你的孩子們尚小,一時半會兒動用不到這些木材。而這些大樹都有年頭了,到了生命的極限,不伐去也得病死、老死,或腐朽蟲蛀,或被雷電劈倒。你看,那不是已經有一些幹枯死亡了嗎?”


    陳達須當然看到了死樹,但他還是滿腹憂慮地說道:“大樹都砍沒了,二十年之後,我拿什麽給孩子們修房蓋屋、成家立業呢?”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原來,你是為這個擔心啊!俗話說,大的不砍,小的不長。二十以後,我保證還你一片成才的杉樹林。”


    陳達須搖著頭,苦苦一笑說:“你是出家人,不知道種杉樹有多麽難!灑下百十粒種子,也不見得能長出一株幼苗。”


    布袋和尚說:“你把心放到肚子裏吧,我說的話,你還不相信?”


    將信將疑的陳達須,想起布袋和尚的高深莫測,隻好答應伐樹。


    “順山倒來——”


    “順山倒來——”


    伐木的號子響徹了山穀,一株株高大的杉樹隨即轟然倒下……


    終於湊夠嶽林寺新建佛殿所需要的一百零八根粗大的梁柱。布袋和尚將削下來的樹枝梢頭聚攏起來,將那些有芽的枝條挑揀出來,然後再剁成一尺多長的小段,裝進了他的那隻布袋。也不知道他呢呢喃喃念叨了一些什麽咒語,片刻之後,他將布袋裏的樹枝條拿出來,一根一根地插到了林中空地上。他一邊插樹枝,一邊哼哼呀呀地唱著:


    花枝拈起大家看,迦葉無端卻破顏。


    從此春光都漏泄,桃紅李白滿人間。


    陳達須知道,布袋和尚唱的是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禪宗由此誕生並發揚光大的公案。他若有所思,品味著其中的禪機……


    許是布袋和尚插得太高興了,連原來那寸草不生的山梁上、石頭縫裏,他都插上了杉樹枝條。


    說來也怪,凡是布袋和尚插的枝條,都成活了,而且生長得極快。連山梁上、石縫裏的那些小樹苗,也漸漸長成了參天大樹。從此,武夷山的杉樹不但能在沃土裏生長,而且能在岩縫中紮根。它們給天空一抹新綠,給山岩一片涼蔭,光禿禿的山峰從此有了魂魄,幹巴巴的岩石從此顯出幾分靈秀。也就是從那時起,武夷山人種杉樹再也不用種子了,而是用小樹枝扡插,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生長特別迅速。


    看著堆成一座小山的木材,陳達須不禁替布袋和尚發起愁來,這些粗大的梁柱,每一根都有上千斤,人扛不起,車拉不動,如何運到千裏之外的奉化呢?


    布袋和尚卻是一副無憂無慮的樂天派模樣。他請幫工將木材都滾入了崇陽溪。然而,崇陽溪的水太淺了,無法將這些粗重的木料浮起來,漂下去。


    幫工們開玩笑地說:“大肚子和尚,你們出家人不是說觀音菩薩有求必應嗎?那你就求求觀音菩薩,降一場大雨,幫你把木材漂到下遊,送入閩江吧。”


    誰知,布袋和尚真的點著頭說:“好吧,那我就請觀音菩薩來吧。”


    幫工們一愣,隨即發出爆炸般的大笑——這個大肚子和尚,吹牛也不怕把肚皮吹破!人們笑夠了,調侃說:“布袋和尚,你請的觀音菩薩在哪裏啊?”


    布袋和尚回過頭來,用手向崇陽溪岸邊的一座山峰一指,說:“你們看,那不是觀音菩薩嗎!”


    果然,人們驚奇地看到,那座高高的山峰酷似觀音菩薩!人們恍惚中看到,那山峰似乎活了起來,真真化作了觀音菩薩,她一手持淨瓶,一手揮灑著楊柳枝。她腳下流動的白雲似乎化為了滾滾波濤,有一條神龍出沒其中,吞雲吐霧,噴水播雨……從此,這座山峰就叫“大觀音”。直到如今,每一個來武夷山旅遊的人,進入風景區看到的第一座山峰,就是大觀音。


    於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觀音峰上立刻雲霧繚繞,並且越來越濃,擴散得越來越快,漸漸覆蓋了整個天空……


    一道閃電劃破長空——


    一聲驚雷砸地炸響——


    一場瓢潑大雨落了下來——


    崇陽溪的水漲了起來,波濤滾滾,浪花翻飛,於是那些粗大的木材猶如一條條蛟龍,順流而下,奔馳而去……


    布袋和尚的一百零八根棟梁之材順流南下,到建甌之後,幾條溪水匯聚成浩蕩的江河,水麵寬闊,波浪滔滔。他將這些粗大的木頭紮成木排,再連成一串,沿著閩江一直放入了大海。


    浙東奉化,在武夷山北偏東方向,而崇陽溪向南流淌,匯入閩江之後流向東南,豈不南轅北轍,距離目的地越來越遠?原來,那時陸路運輸的運載工具——兩輪馬車載重有限,難以長途運載巨大的木料,所以布袋和尚要從海路運輸到浙東象山港,那裏距離嶽林寺隻有八十裏路程,也就相對容易了。


    布袋和尚放木排到福州海港,再四處化緣,雇下海船。他將木料用海船運到兩千裏外的象山港後,立刻連夜奔回嶽林禪寺,請閑曠禪師組織人員、車輛,前來卸船裝車,轉運回寺院。誰知,老和尚卻說寺裏的僧人都在搞大殿的基礎建設,沒有人手去幫他運輸木料。布袋說,雇外麵的人好了。閑曠禪師像是故意耍賴,說他手頭壓根就沒有雇傭大批車輛、人力的銀子,讓布袋和尚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自己想辦法將那一批木料弄回嶽林寺。


    布袋和尚無奈,悄悄咕噥了一聲“老而不死謂之賊”,向方丈門口走去。哪知道,閑曠禪師人老耳不聾,聽得真真切切。他老人家快逾靈貓,閃電一般躥了過來,一把揪住了布袋和尚那肉乎乎的大耳朵,喝道:“你小子欺負我老人家耳聾眼花,竟敢背後罵我,看我不揪下你的耳朵!”


    布袋和尚痛得吱呀亂叫,被揪著圍繞閑曠禪師連續轉了三個圈,隻好連連求饒,閑曠禪師才放開他。最後,老和尚一邊往方丈外邊推他,一邊說:“大殿的基礎已經完工,樹立那二十四根大柱的石砘也已到位,後天就要開始立柱子了。為了保證工期,你必須在明天將木料運回來!因此,你別在我這裏蹭癢癢了,快去想辦法吧。”


    布袋和尚像一個圓球,被推得嘰裏咕嚕從方丈裏滾了出來。他咬牙切齒,卻隻敢衝著方丈揮揮拳頭,一句出氣的話語也不敢說。


    夜色正闌,月色正好。月光下的嶽林禪寺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陳舊的建築已被拆為了平地,顯得視野很開闊。布袋和尚信步來到嶽林寺改建的工地,發現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閣,所有的工程都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的確都在等著木料運回來立柱上梁。


    他暗自驚歎:閑曠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一年之前,自己出發伊始,他就已經算準了木料從武夷山弄回來的日期!


    布袋和尚見此情形,不敢怠慢,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腸,苦思冥想著將那一大批棟梁運回嶽林寺的方法。他坐立不寧,便不停地在寺院裏來回遊蕩,不知不覺裏來到了原來的大雄寶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著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樣從高邈遼遠的天空流瀉下來,浮動在地麵上,朦朦朧朧,縹縹緲緲,風物如夢縷,虛空如淡煙,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飄飄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聽到了一陣隱隱約約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將佛陀說法的聲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於海潮;言之信者,譬之如海潮。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海潮音時節不差分毫,如佛菩薩的無緣慈悲,為眾生應機說法。


    《法華經 普門品》說:“梵音海潮音。”這隱隱的海潮音,是佛祖顯聖說法嗎?可是,大雄寶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聲是從古井傳出來的。他低頭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飄搖著一輪明月。


    千處有水千處月,千輪水月一月攝。


    江河湖海皆為水,何方月夜無水月!


    他忽然想起小時候在長汀村聽老人們講過的一個傳說。據說,嶽林寺這眼古井,與東海是相通的。每當初一、十五漲大潮,能從井裏聽到海潮的澎湃之聲。


    而明天,正是十五!布袋和尚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他連夜返回了象山港,讓船員們將千辛萬苦才運來的木料盡數拋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這是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國。他並不是衣錦還鄉,而是衣衫襤褸,光頭赤足,沿街乞討。但是,他受到的歡迎卻比國王出巡更為熱烈,迦毗羅衛國的人民傾城而出,雙手合十,眼裏噙著淚花,恭迎佛陀的歸來。


    佛陀沒有聽從父王的安排住進王宮,而是與比丘們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佛陀住所,從車上下來一位貴婦,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繼母,更是佛陀至親的母親。當初,釋迦牟尼(那時名叫悉達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歸忉利天,於是他的姨母波闍波提成了他的養母,將他撫養成人。


    波闍波提與佛陀相見之後,拿出了一件她親手織成的金光閃閃的袈裟——唯有佛才配穿的金縷袈裟。她雙手捧給佛陀。


    然而,釋迦牟尼佛卻說:“謝謝,請您施舍給僧眾吧。布施僧人,將有大果報。”


    波闍波提強調說:“可是,這是母親我特意給你織的啊!自從你出了家,每當想你的時候,我就手織金布,繡製這件袈裟,借以寄托思念。可以說,這件袈裟上,每一針、每一線都浸透著母親的心意與愛憐。”


    佛陀十分感動,但他仍然說:“母親因為愛我才給我袈裟,這種恩情並不弘廣。如果你布施給眾僧,就是供養三寶,同時也就供養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要這樣奉勸母親。”


    佛陀又說:“我的僧團中有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供養他們,福德無量無邊。”


    波闍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義,心情豁然開朗,於是,她高高興興地將金縷袈裟奉施眾僧。她在僧眾麵前依次走過。麵對這件異常精美、隻有佛才能配得上的袈裟,無人敢拿。最後,彌勒接受了下來。


    不久,佛陀與弟子們遊化到波羅捺國。這裏是彌勒的故鄉。然而,他剛生下來便被迫離開了故國,所以這裏沒人認識他。那天,彌勒身穿金縷袈裟進城乞食。


    他本來就與佛陀一樣,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麵色紫金,似乎放射著柔和光輝。而今又穿上莊嚴的金縷袈裟,更是光彩照人,引人注目。他站立在波羅捺城大道旁托缽而立,真是神采飛揚,儀態萬千,威光赫赫,妙筆難成。人們圍觀著他,隻顧歡喜讚歎了,卻忘記了給他送上食物。


    有一位珠寶師偶爾路過這裏,看到彌勒莊嚴的神態,心中非常敬仰,熱情地邀請他到自己的家裏供齋。彌勒答應了他的要求。


    珠寶師親自下廚,為彌勒準備了精美的齋飯。按照那時僧團的規矩,比丘接受人家供齋之後,必須為齋主講經說法。於是,飯後彌勒淨手漱口,升座為珠寶師講說佛法。


    彌勒發心學佛比釋迦牟尼還早四十大劫,已經修行了無量時光,所以,他聲音甜柔,言辭優美,說理透徹,譬喻巧妙。可以說是天花亂墜,地湧金蓮,猶如龍吟鳳啼,仿佛天樂奏鳴。


    珠寶師如飲甘露,如沐春風,如醉如癡,聽得完全入了迷,忘了時間,忘了地點,甚至忘了自己。


    那天,城裏有一位大富翁要嫁女兒,在此之前請珠寶師加工一顆罕見的月明珠,作為女兒的陪嫁。因為這顆月明珠十分珍貴,所以加工費也高達十萬。本來,珠寶師應該在中午之前將月明珠加工好,可是他隻顧為彌勒準備齋飯以及聽法了,完全忘記了這件事。等到大富翁派仆人來取寶珠時,珠寶師聽法正聽得上勁,心不在焉地說:“你先回去吧,我一會兒就加工。”


    仆人生怕他忘記,就將那顆月明珠放到了他的手上,然後回家了。


    大富翁聽了仆人的匯報,焦急地說:“這件珠寶今天就要派用場,如何能拖延呢?你帶上十萬加工費去,若他仍然不動手,就把月明珠要回來!”


    仆人再次到來。然而,珠寶師仍然在聽彌勒說法。仆人拿出金燦燦、叮當響的十萬錢幣,但是珠寶師不為所動,依然全神貫注地傾聽彌勒宣揚的妙法。仆人無奈,隻好將月明珠收了回去。


    珠寶師的妻子眼睜睜看著到手的金錢又失去了,十分氣惱,不管三七二十一,從裏屋衝出來,大聲嗬斥珠寶師說:“你得到十萬錢幣隻是舉手之勞,足能使得我們家三年衣食無憂。而你隻顧聽這個沙門誇誇其談了,喪失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


    珠寶師聽了妻子的話,既覺得聞聽佛法重要,又感到失去賺錢機會可惜,心裏十分矛盾。彌勒知道他的心情,說道:“下午既然沒工作可幹了,你能和我一起回精舍嗎?”


    珠寶師也想出去散散心,就跟隨著彌勒一起回到了精舍。


    彌勒問眾僧:“如果有施主請一個持戒清淨的比丘到家裏供齋,所得到的利益與十萬金錢相比,會怎麽樣?”


    佛教最初的五個比丘之首憍陳如立即回答說:“假如有人得到了一百車珍寶,也不如供養一個清淨比丘得到的福報多。”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說:“如果有人得到一個國家的財產,仍然不如請一個持戒精嚴的沙門來家供養獲得的利益多。”


    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說:“哪怕全世界的財寶,也無法與供養淨戒僧人所得到的益處相比。”


    其餘眾僧紛紛發言,說明供養清淨比丘可以得到難以想象的福德。


    這時,天眼第一、能預見過去未來的阿那律尊者說道:“全宇宙的寶物雖多,但是遠遠不能與供養持戒精嚴的沙門所得的利益相提並論!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


    “在九十一劫之前,毗婆屍佛涅槃後,那一期的佛法滅盡的時候,我本來是窮困潦倒的樵夫,以砍柴為生,因為一念善心,把自己的一碗粗糙不堪的稗子粥,供養了一位辟支佛。沒想到立刻就得到了無量功德。當世,我就被國王拜為了大臣,富貴榮華,享用不盡。其後,曆生曆劫,我都無所缺乏。到今生,我未出家之前,時常優哉遊哉,兄長摩訶男很是嫉妒,但母親說我天生福德。摩訶男不服氣,當我在田野裏監工的時候,他用苫布罩上空碗,空盆當飯,給我送到田間。然而,當他揭開苫布的時候,卻驚訝得目瞪口呆,因為本來空空的碗盆裏已經儲滿了美食。你們看,我以很少的一點稗子粥供養辟支佛,所得的功德九十一大劫以來從未減少。而且我以此福德,得以遇見釋迦牟尼佛,證得阿羅漢果位,永遠脫離了六道輪回的苦海。”


    珠寶師聽後歡欣鼓舞,從此成了一位謙恭的居士,時常供養三寶。


    後來,彌勒將那件象征著佛教法脈的金褸袈裟,獻給了佛陀。要知道,當初他之所以接受這件袈裟,不是貪圖它的華麗,而是為了成就波闍波提供僧的功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佛即是拜佛:彌勒佛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一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一居士並收藏讀佛即是拜佛:彌勒佛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