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比較多的1章
長春宮小分隊穿越如懿傳 作者:長生試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過了春節,便是新春了。
三月裏,雪花仍在飄散時,安波大師帶著安多離開了京城。
“小徒的劫數已經化解一半。天機有數,內外相成,這剩下的一半劫數,該讓他自己去渡了。”
他隻留下了一支卦,坤上離下,是明夷卦,卻未留下任何解釋。
明夷者,明入地下,晦而轉明,內難而正其誌,利艱貞。
這一卦並不主吉。
容音見皇帝麵色凝重,恭維道:“易中順逆,相輔相成,卦辭有文王以之的句子,也許安波大師,是將皇上看成文王那樣的賢能之人。”
心中卻暗想以大師之能,這一卦絕不簡單。
而這個春季,似乎是合了這一卦般,黃河下遊的淩汛還未解決,又開始倒春寒,眼看又是災荒之年,朝廷提前做了各項預案,嚴陣以待。
皇帝派高斌門人主理山東等地賑災一事,隻是即使調撥了賑災糧,依然有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漸漸地又有災民湧向京郊。
富察老夫人對此頗有些擔憂,傅恒來信說烏裏雅蘇台已經開始與準噶爾談判,他走不開,又擔心談判結果會影響漠北穩定,隻好讓沉心和孩子回京了。現在路上多了這些難民,沉心母子還不知有無危險。
富察府早就備好了一應事務,富察老夫人猶不放心,又另派了幾個有力氣的仆役,早早到京郊等待。
好在最終沉心平平安安地到了富察府。
沉心回府那日,連履親王福晉都過來探望。
富察老夫人心疼得直念佛:“傅恒這個臭小子,還真讓剛出月子的媳婦兒一個人帶著個孩子那麽大老遠地回來,現在外邊多亂啊,還好路上沒什麽閃失!”
沉心道:“夫君安排那些用老了的仆役照應,無事的。”
富察老夫人抱過孩子,仔細看看喜道:“這大胖小子,和傅恒小時候長得一模一樣!孩子起名了嗎?”
沉心道:“夫君說就叫福靈安,讓他當個福壽雙全的孩子。”
富察老夫人道:“是個好名字。小福靈安,給瑪嬤好好看看……對了,孩子的滿月酒辦了嗎?”
沉心道:“在烏裏雅蘇台辦過一回了。”
富察老夫人聽了便說:“那就在京城,再補辦一回,辦得熱鬧些。”
履親王福晉也道:“是啊,辦熱鬧些,我們都沾沾喜氣。”
心下卻歎了口氣,阿瑪馬齊越發病重,如今雖說聽到傅恒添了兒子,精神好些,可很快又不濟起來,若是這喜氣,能衝一衝阿瑪的病氣就好了。
沉心自然無有不從,又說:“對了,兒媳自回到京城,聽聞柔淑長公主辦了一間善堂收容了許多災民,兒媳能平安回來,也有這善堂的功勞。兒媳也想著去捐些銀兩,既是感謝,也為夫君和福靈安積些福報。”
這樣為孩子積福的善事,富察老夫人爽快允諾。
很快,一百兩銀子送到了善堂。
恒媞到善堂聽人理賬時,聽說富察夫人捐錢,更是感激,對瓔珞道:“本來這善堂能辦起來,就是靠皇嫂襄助,這會子又得了皇嫂弟媳的幫襯,真是不知如何回報了。”
瓔珞道:“長公主把這善堂辦好,就是報答皇後娘娘和少奶奶了。”
恒媞一麵往外走,一麵說:“話雖如此,總覺得得給點什麽回禮才好,對了,聽說這位富察夫人新添了小公子,不若私下裏送孩子一個項圈吧。”
這時外間突然傳來一陣尖叫:“孩子!我的孩子!”
那尖叫聲頗有些可怖,恒媞驚得一顫。
瓔珞率先掀開簾子走出去一看,院中有一個披頭散發的女子,懷中抱著一個枕頭,正被兩名身高力壯的仆婦死死按著,一旁一名荊釵布裙的年輕女子正在小聲寬慰她,又從懷中掏出一個紙包打開,取出糕點喂到她口中。
一名管事見瓔珞出來,乖覺道:“瓔珞姑娘,就是個瘋子,沒事的。”
瓔珞問道:“怎麽回事?”
那管事歎氣道:“唉,也是苦命人。山東淩汛,她和家人走散,懷裏的孩子生生餓死了,她就瘋了。後來是她妹妹,就是旁邊那個,又找到她,帶著她一路逃到京城。她平日裏看著安靜,可有幾次暴起傷人,又有些力氣,隻好鎖在屋裏,定時送飯,可今日她趁著送飯溜了出來,估計是聽到長公主提起孩子,就又發起瘋來。”
瓔珞道:“那就多加幾個人看管著吧。”
那管事又道:“其實像這樣的瘋子,不隻她一人,還有些是路上看了許多慘狀,進京後瘋了的,善堂是官辦的,其他的難民,等災荒過去,就會一一發還原籍,像這樣的瘋癲之人,若是如這女子一般,還有家人照應的倒還好,其他沒有家人的也不知籍貫的,就難了。長公主的意思是,就留養在善堂中。”
這時長公主也走了出來道:“是這樣,不知瓔珞姑娘是否覺得妥當?”
瓔珞道:“既然如此,專門辟出一處房舍,給這些人居住,由專人看管送飯,免得分散各處,一旦出事,照應不來。長公主意下如何?”
恒媞覺得有理,點了點頭。
管事道聲是,瓔珞看那年輕女子對瘋了的姐姐毫無嫌棄恐懼,關懷備至,姐妹情深,心中也有些酸澀。恒媞親姐遠嫁,也是勾起了傷感,便讓管事將那女子領來。
管事的將那女子領來,那女子穿著素淨,雖是難民,但頭臉幹淨,衣裳整齊,規規矩矩跪下行禮。
瓔珞讓她起來,又問她姓名,那女子道:“民女姓熊,因生在化霜時,名字喚作霜落。”
恒媞道:“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倒是好名字。”說完便一時卡住,欲要問她經曆,又怕要人再次憶起傷心事,隻好沒話找話,問起她手上糕點。
那女子卻似乎是誤會了,立刻慌亂道:“女菩薩容稟,這不是偷的,這是民女去給三條街外的江太醫家幫工,江太醫的夫人送的。江家夫婦是好人,他們給過我們這些逃荒的吃的,民女想著自己有手有腳,不能白白受人施舍,所以在善堂安頓下來後,也會去幫夫人做做針線和賣的糕點,隻是夫人總說不該讓民女白做,所以有賣剩下的糕點就會給民女。”
瓔珞小聲對恒媞道:“宮中確有一位江太醫,他夫人是出宮的宮女,都是河間府逃難進京,想必是起了惻隱之心。公主可以差人去確認一番,若是真的,依奴婢看,這女子談吐清晰,又有品行,在她回鄉前,也可以讓她在善堂中做些差事。”
恒媞有些慌亂地安撫了霜落兩句,便讓管事去問了。
很快管事就帶著惢心從另一道門進了善堂,兩相對照,果然不錯,恒媞便讓人問了霜落是否願意暫留善堂幫著做些事情,霜落本就有報恩之心,當下一口答允。
惢心舒了口氣道:“其實,我這一向已經不打算做糕點去茶館寄賣了,正愁怎麽開這口呢。”
瓔珞有些疑惑:“為何不做了?”
惢心有些羞赧,輕輕撫著小腹:“就是,我……有喜了。”
瓔珞驚喜道:“真的?那真是恭喜了!”
惢心道:“都是托皇後娘娘和慎妃娘娘,還有瓔珞姑娘您的福。要不是你們搭救,我都不知道現在自己會落到什麽田地,哪能有如今的日子。”
長公主的善堂收容災民後,確實抵消了一部分京畿的壓力。
一次陳大受覲見皇帝,提了此事,稱頌了皇帝允柔淑長公主開設善堂,又施以援手的仁德。
皇帝雖然心知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皇後的功勞,但他還是十分受用。
末了陳大受似閑話一般提到:“皇上這回派去山東賑災的人,高大人薦他去了戶部,又薦了高晉大人去了山東任泗水知縣,皇上又得能臣,臣恭賀皇上。”
皇帝知道他是意有所指,歎了口氣道:“直隸總督孫嘉淦彈劾此人貪墨救濟,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逃難至直隸甚至京城,可是現下除了高斌這個江南河道總督,就剩孫嘉淦在天津負責治水,原本還有桂鐸,可是他如今是不中用了。
唉,孫嘉淦是從國子監祭酒這個位置提拔上去的,本來算是前禮部侍郎方苞的屬下,這回高斌疏發方苞請托,又牽出魏廷珍、吳喬齡的事情,朕才將方苞削職,孫嘉淦的彈劾,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
陳大受道:“臣以為孫大人是三朝老臣,自然能體諒皇上秉公處置之心,不會因為黨爭而疏忽治水要事。其實無論在朝中是何派係,總是為皇上實心辦事最為要緊。”
皇帝沉吟,忽而點了一旁侍衛的名:“鄂實,你怎麽說?”
鄂實道:“奴才以為陳大人所言甚為有理。”
皇帝不悅地問:“怎麽,你是不敢說嗎?”
鄂實道:“皇上,方苞老先生和張中堂皆是桐城派,奴才的阿瑪鄂中堂又一向與張中堂不合。奴才不能如祁黃羊一般大公無私,隻能緘口不言。不過奴才的三弟鄂弼在國子監,前兒倒是告訴奴才,桂鐸博士給貶了半級,調去武英殿任筆帖式了,是高恒大人的意思。”
皇帝喜怒不辨,道:“你的心思倒是彎彎繞繞,不過總還占一個坦誠,好吧,那就別說了。”
鄂實又道:“不過皇上,奴才還有個不相幹的奏請,懇請皇上撫允。之前貴妃的額娘入宮探視,高大人上了謝恩的折子,奴才不免想起,鄂常在雖說是北族出身,如今蒙皇上恩典,做了鄂樂順堂兄的女兒,名義上,就是奴才的侄女兒,奴才想讓內子和三弟媳,往宮中探視鄂常在,也好教導她時刻銘記皇上的恩德。”
若不是他說得認真,皇帝幾乎以為他在陰陽怪氣,畢竟這鄂玉芥論起年紀比鄂實還略大些。
西林覺羅氏在鄂常在入宮後一直不聞不問,如今卻請求探視,是表示對皇帝這一安排的認同。
反正鄂玉芥一個北族的賠禮,在宮中位份最低,又膽小得很,西林覺羅氏就是看得上她,也無法借她之手在後宮攪風攪雨。
皇帝不禁有些得意,張廷玉、鄂爾泰、訥親這些老臣和他們背後的家族,都被自己借力打力地漸漸削弱,便是從前能對自己多有掣肘,如今也不得不屈服了。
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鄂實的奏請:“超勇親王已經上了奏折,四月下旬,會讓傅恒進京呈報與準噶爾談判的結果,等傅恒回來,你們家的女眷就與傅恒的家眷一同進宮吧。”
皇帝心情大好,當晚擺駕鹹福宮,由著貴妃撒嬌撒癡,又聽了她彈奏的琵琶曲。
正享受間,忽然看到香案上擺了一尊送子觀音,足有一尺多高,漢白玉的底座,純金的佛像,鑲著顆顆寶石,金碧輝煌,幾乎要晃著他的眼睛。
高曦月見皇帝朝那尊觀音看去,道:“這是臣妾額娘進宮時帶來的,說是特意在神通寺請的,很靈驗呢。”
皇帝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你呀,在自己宮裏求一求就是,可別讓皇後看見。”
高曦月道:“皇後娘娘的節儉是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才不會說什麽呢。”
皇帝笑道:“還敢頂嘴?”和高曦月笑鬧著,到了床上。
朝廷的紛紛擾擾於現在的桂鐸而言,幾乎沒什麽關係。
他赴任國子監不久,監丞便有些為難地告知他,將他分去算學館教算法。
國子監以經學為主,算學是專為欽天監培養測算曆法之才而設,隻是本朝欽天監以觀天象、卜吉凶為主職,這算學反而成了雞肋。
但授課時,有一位並不在名冊上的公子時不時來聽課,他打聽一番,才知道這位公子是鄂爾泰的幼子鄂弼,本是經學生,跟監丞打了招呼,過來旁聽,隻是桂鐸剛來不久,所以一時還不知。
鄂弼也主動找來,解釋了自己的情況,又道:“我大哥說若要為官,卻不通數算,就會被手下的師爺騙。”
鄂弼所稱的大哥,自然是鄂爾泰長子,時任軍機章京,又以編修身份行走南書房的鄂容安。
既然如此,桂鐸也就不再多說,隻管授課,隻是沒過多久,在乾隆四年三月,國子監祭酒親自找到他,對他說已經將他調到文淵閣任筆帖式。
祭酒吞吞吐吐,桂鐸倒是早有準備,平靜道:“是下官得罪人了。”
祭酒道:“是,是高家。桂博士,我知道你也是有來頭的人,但是高家我們更得罪不起。高家的意思是不僅不讓你教經學,還要再貶兩級,我和祭酒商量了,想辦法把你調去武英殿任正八品筆帖式,貶了半級,我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
他早有所料,隻是心下歎了口氣,高家果然還是不能退這一步。
想想也是,高恒畢竟已經二十幾歲,不如年紀更輕、出身更高的傅恒等得起,要他甘心失去巨大財富甚至前途,沉寂數年,的確是不太可能。這是高家,或者說高恒的一個警告。
這對自己而言,倒不全然是壞事,不如說反而還是好事。隻是終究是讓國子監的人為難了,畢竟武英殿職務通常由翰林充任,他已經外放多年,國子監想必也是花了一番功夫。
他向祭酒表示了感謝。
祭酒反而更加不安:“桂博士,您受委屈了,您千萬別怪我,我到底不是前任祭酒孫大人,沒有那麽硬的骨頭。連禮部的方苞方大人都被高大人參奏,已經受皇上削職,國子監隻是禮部下屬,真的是沒辦法啊。”
桂鐸笑了一聲:“下官從未見怪,不如說下官自任了這個博士,總擔心自己有負皇恩,這回也算落個鬆快了。”
他回到算學館,平靜地進行最後一次授課。
今日課業結束,他也就準備離開。
二十幾名學子卻是紛紛站起,一人道:“算學不為顯學,可先生仍是盡心授課,今日先生要走,還是讓我們送先生一程吧。”
桂鐸拒絕道:“都別送了,今年倒春寒,外邊冷。”
他走出算學館,紛紛揚揚的雪花飄落,已經春天了,這雪還是那麽大,和夢中那場雪一樣。
鄂弼的呼喚在身後響起。
他回過頭道:“不是說不必送了嗎?”
鄂弼道:“您隻讓算學館的學子不必送,學生是經學館過來旁聽的。”
他送桂鐸到了國子監外,終於忍不住道:“高家也太過分了!先生等著,我回家後就向阿瑪和大哥二哥告他們一狀!”
桂鐸立刻道:“鄂公子不可。在下說句心裏話,這博士在下本來也是做不來的,你更不該為我一個罪員生事,且高大人現在是江南河道總督,現在治水、賑災之事,是離不了他的,斷不可再生風波!”
鄂弼憤憤不平:“治水賑災?簡直笑話!誰不知道他那個派去山東的門人,貪了多少救濟?他能高升,還不是因為給高家送去一尊漢白玉座純金的送子觀音和一根千年人參?就這東西,還不知道是不是拿貪的錢換的!怎麽,天下的河道,都得靠他高右文?就因為會治水,就誰都奈何不了他了?”
桂鐸警告道:“鄂公子,你失言了!”
他左右看看,幸好此時雪大,外間並無旁人。
鄂弼也意識到自己說了不該說的,隻是心裏對高氏滿門的氣始終不能平:同樣在清算北族的事情裏建言獻策,高家的子弟門人就能個個高升,而他阿瑪鄂爾泰才得了個小國進貢的便宜侄孫女,又是個必然不得寵的主兒,憑什麽!現在倒好,連位授課用心些的先生都容不下了!
他漲紅了臉,隻悶聲道:“學生知錯。”行了禮就離開了。
桂鐸到武英殿後,日子倒也算不錯。武英殿是刊印書籍的地方,他的職責就是校驗書本,有時抄抄書,也算清閑,每日早早下值,還趕得及去家附近那家藥鋪抓藥,再回家。
四月時,他收到了一封漠北來的信,是德其布找軍中相熟的書吏代寫的。
德其布過得不錯,在漠北很得傅恒賞識,又斬殺了幾個滋擾邊境的準噶爾人,短短半年就當上了傅恒的親兵;傅恒的夫人曾經試圖給他做媒,把一個商號大掌櫃的女兒許配給他,但因為突然有個遠親跑到漠北投奔了他,所以親事黃了。
“這孩子叫海蘭察,是給牧民、商隊打雜,一路跟著過來的,是我阿瑪的表親的堂嫂的侄子,說不清是什麽親戚,反正我們都是索倫人,他父母都沒了,大老遠地找過來,我就認下了。
傅恒大人幫著給海蘭察落了戶籍,收了他在身邊當帳中當個僮仆,但是他說夫人很生氣,夫人說人家有家私的大掌櫃,就一個獨女,能看中我,就是圖我家人口簡單,現在多了個孩子,人家怎麽能樂意?可是我覺得如果圖人家人丁簡單,過門後日子清靜,那就應該去招贅,那位小姐後來也確實招了贅婿了,那日子過的,我看比嫁給我強。
那個魏佐祿,我讓我舅舅看著他,過年回家掃墓時,聽舅舅說,現在也也收斂了不少。
我將隨傅恒大人入京,等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應該已經快到了。等到了京城,再帶著海蘭察到大人府上拜訪。”
桂鐸笑笑,覺得因雨雪天再度泛起疼痛的左臂都好了些。
這時忽然有一名年輕人拿著一本書找來,說此書後麵的墨跡已經模糊不清,可還有這本書的原刻本?
他知道這年輕人,他常常到武英殿中查閱藏書。每次都停在一個特定的書架前,似乎在反複翻著特定的幾本書,有時還會抄錄幾句。
鄂弼作為國子監將要肄業的生員,也有幾次領了職事到武英殿抄書,見到那年輕人,也會打個招呼。
一來二去,兩人也漸漸熟絡,桂鐸知道這年輕人名裘曰修,字叔度,是今年二甲的進士,現在是編修,與鄂容安也算同儕,因此與鄂弼也有幾麵之緣。
他接過書來,看到這書的書名,心中一動。
是前明水利大家潘季馴所著治水名篇《河防一覽》。
他翻了翻記錄,告訴他原先的刻板已經散佚。
眼看裘曰修麵露失望之色,桂鐸還是沒忍住道:“其實下官家中還有一本抄本,倒是可以送與裘大人。請裘大人告知府上何處,下官給您送去。”
裘曰修有些意外,仍是道:“怎麽好意思讓您多跑一趟呢,等下了值,我到您府上叨擾,借書一觀就是。”
三月裏,雪花仍在飄散時,安波大師帶著安多離開了京城。
“小徒的劫數已經化解一半。天機有數,內外相成,這剩下的一半劫數,該讓他自己去渡了。”
他隻留下了一支卦,坤上離下,是明夷卦,卻未留下任何解釋。
明夷者,明入地下,晦而轉明,內難而正其誌,利艱貞。
這一卦並不主吉。
容音見皇帝麵色凝重,恭維道:“易中順逆,相輔相成,卦辭有文王以之的句子,也許安波大師,是將皇上看成文王那樣的賢能之人。”
心中卻暗想以大師之能,這一卦絕不簡單。
而這個春季,似乎是合了這一卦般,黃河下遊的淩汛還未解決,又開始倒春寒,眼看又是災荒之年,朝廷提前做了各項預案,嚴陣以待。
皇帝派高斌門人主理山東等地賑災一事,隻是即使調撥了賑災糧,依然有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漸漸地又有災民湧向京郊。
富察老夫人對此頗有些擔憂,傅恒來信說烏裏雅蘇台已經開始與準噶爾談判,他走不開,又擔心談判結果會影響漠北穩定,隻好讓沉心和孩子回京了。現在路上多了這些難民,沉心母子還不知有無危險。
富察府早就備好了一應事務,富察老夫人猶不放心,又另派了幾個有力氣的仆役,早早到京郊等待。
好在最終沉心平平安安地到了富察府。
沉心回府那日,連履親王福晉都過來探望。
富察老夫人心疼得直念佛:“傅恒這個臭小子,還真讓剛出月子的媳婦兒一個人帶著個孩子那麽大老遠地回來,現在外邊多亂啊,還好路上沒什麽閃失!”
沉心道:“夫君安排那些用老了的仆役照應,無事的。”
富察老夫人抱過孩子,仔細看看喜道:“這大胖小子,和傅恒小時候長得一模一樣!孩子起名了嗎?”
沉心道:“夫君說就叫福靈安,讓他當個福壽雙全的孩子。”
富察老夫人道:“是個好名字。小福靈安,給瑪嬤好好看看……對了,孩子的滿月酒辦了嗎?”
沉心道:“在烏裏雅蘇台辦過一回了。”
富察老夫人聽了便說:“那就在京城,再補辦一回,辦得熱鬧些。”
履親王福晉也道:“是啊,辦熱鬧些,我們都沾沾喜氣。”
心下卻歎了口氣,阿瑪馬齊越發病重,如今雖說聽到傅恒添了兒子,精神好些,可很快又不濟起來,若是這喜氣,能衝一衝阿瑪的病氣就好了。
沉心自然無有不從,又說:“對了,兒媳自回到京城,聽聞柔淑長公主辦了一間善堂收容了許多災民,兒媳能平安回來,也有這善堂的功勞。兒媳也想著去捐些銀兩,既是感謝,也為夫君和福靈安積些福報。”
這樣為孩子積福的善事,富察老夫人爽快允諾。
很快,一百兩銀子送到了善堂。
恒媞到善堂聽人理賬時,聽說富察夫人捐錢,更是感激,對瓔珞道:“本來這善堂能辦起來,就是靠皇嫂襄助,這會子又得了皇嫂弟媳的幫襯,真是不知如何回報了。”
瓔珞道:“長公主把這善堂辦好,就是報答皇後娘娘和少奶奶了。”
恒媞一麵往外走,一麵說:“話雖如此,總覺得得給點什麽回禮才好,對了,聽說這位富察夫人新添了小公子,不若私下裏送孩子一個項圈吧。”
這時外間突然傳來一陣尖叫:“孩子!我的孩子!”
那尖叫聲頗有些可怖,恒媞驚得一顫。
瓔珞率先掀開簾子走出去一看,院中有一個披頭散發的女子,懷中抱著一個枕頭,正被兩名身高力壯的仆婦死死按著,一旁一名荊釵布裙的年輕女子正在小聲寬慰她,又從懷中掏出一個紙包打開,取出糕點喂到她口中。
一名管事見瓔珞出來,乖覺道:“瓔珞姑娘,就是個瘋子,沒事的。”
瓔珞問道:“怎麽回事?”
那管事歎氣道:“唉,也是苦命人。山東淩汛,她和家人走散,懷裏的孩子生生餓死了,她就瘋了。後來是她妹妹,就是旁邊那個,又找到她,帶著她一路逃到京城。她平日裏看著安靜,可有幾次暴起傷人,又有些力氣,隻好鎖在屋裏,定時送飯,可今日她趁著送飯溜了出來,估計是聽到長公主提起孩子,就又發起瘋來。”
瓔珞道:“那就多加幾個人看管著吧。”
那管事又道:“其實像這樣的瘋子,不隻她一人,還有些是路上看了許多慘狀,進京後瘋了的,善堂是官辦的,其他的難民,等災荒過去,就會一一發還原籍,像這樣的瘋癲之人,若是如這女子一般,還有家人照應的倒還好,其他沒有家人的也不知籍貫的,就難了。長公主的意思是,就留養在善堂中。”
這時長公主也走了出來道:“是這樣,不知瓔珞姑娘是否覺得妥當?”
瓔珞道:“既然如此,專門辟出一處房舍,給這些人居住,由專人看管送飯,免得分散各處,一旦出事,照應不來。長公主意下如何?”
恒媞覺得有理,點了點頭。
管事道聲是,瓔珞看那年輕女子對瘋了的姐姐毫無嫌棄恐懼,關懷備至,姐妹情深,心中也有些酸澀。恒媞親姐遠嫁,也是勾起了傷感,便讓管事將那女子領來。
管事的將那女子領來,那女子穿著素淨,雖是難民,但頭臉幹淨,衣裳整齊,規規矩矩跪下行禮。
瓔珞讓她起來,又問她姓名,那女子道:“民女姓熊,因生在化霜時,名字喚作霜落。”
恒媞道:“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倒是好名字。”說完便一時卡住,欲要問她經曆,又怕要人再次憶起傷心事,隻好沒話找話,問起她手上糕點。
那女子卻似乎是誤會了,立刻慌亂道:“女菩薩容稟,這不是偷的,這是民女去給三條街外的江太醫家幫工,江太醫的夫人送的。江家夫婦是好人,他們給過我們這些逃荒的吃的,民女想著自己有手有腳,不能白白受人施舍,所以在善堂安頓下來後,也會去幫夫人做做針線和賣的糕點,隻是夫人總說不該讓民女白做,所以有賣剩下的糕點就會給民女。”
瓔珞小聲對恒媞道:“宮中確有一位江太醫,他夫人是出宮的宮女,都是河間府逃難進京,想必是起了惻隱之心。公主可以差人去確認一番,若是真的,依奴婢看,這女子談吐清晰,又有品行,在她回鄉前,也可以讓她在善堂中做些差事。”
恒媞有些慌亂地安撫了霜落兩句,便讓管事去問了。
很快管事就帶著惢心從另一道門進了善堂,兩相對照,果然不錯,恒媞便讓人問了霜落是否願意暫留善堂幫著做些事情,霜落本就有報恩之心,當下一口答允。
惢心舒了口氣道:“其實,我這一向已經不打算做糕點去茶館寄賣了,正愁怎麽開這口呢。”
瓔珞有些疑惑:“為何不做了?”
惢心有些羞赧,輕輕撫著小腹:“就是,我……有喜了。”
瓔珞驚喜道:“真的?那真是恭喜了!”
惢心道:“都是托皇後娘娘和慎妃娘娘,還有瓔珞姑娘您的福。要不是你們搭救,我都不知道現在自己會落到什麽田地,哪能有如今的日子。”
長公主的善堂收容災民後,確實抵消了一部分京畿的壓力。
一次陳大受覲見皇帝,提了此事,稱頌了皇帝允柔淑長公主開設善堂,又施以援手的仁德。
皇帝雖然心知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皇後的功勞,但他還是十分受用。
末了陳大受似閑話一般提到:“皇上這回派去山東賑災的人,高大人薦他去了戶部,又薦了高晉大人去了山東任泗水知縣,皇上又得能臣,臣恭賀皇上。”
皇帝知道他是意有所指,歎了口氣道:“直隸總督孫嘉淦彈劾此人貪墨救濟,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逃難至直隸甚至京城,可是現下除了高斌這個江南河道總督,就剩孫嘉淦在天津負責治水,原本還有桂鐸,可是他如今是不中用了。
唉,孫嘉淦是從國子監祭酒這個位置提拔上去的,本來算是前禮部侍郎方苞的屬下,這回高斌疏發方苞請托,又牽出魏廷珍、吳喬齡的事情,朕才將方苞削職,孫嘉淦的彈劾,也不知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
陳大受道:“臣以為孫大人是三朝老臣,自然能體諒皇上秉公處置之心,不會因為黨爭而疏忽治水要事。其實無論在朝中是何派係,總是為皇上實心辦事最為要緊。”
皇帝沉吟,忽而點了一旁侍衛的名:“鄂實,你怎麽說?”
鄂實道:“奴才以為陳大人所言甚為有理。”
皇帝不悅地問:“怎麽,你是不敢說嗎?”
鄂實道:“皇上,方苞老先生和張中堂皆是桐城派,奴才的阿瑪鄂中堂又一向與張中堂不合。奴才不能如祁黃羊一般大公無私,隻能緘口不言。不過奴才的三弟鄂弼在國子監,前兒倒是告訴奴才,桂鐸博士給貶了半級,調去武英殿任筆帖式了,是高恒大人的意思。”
皇帝喜怒不辨,道:“你的心思倒是彎彎繞繞,不過總還占一個坦誠,好吧,那就別說了。”
鄂實又道:“不過皇上,奴才還有個不相幹的奏請,懇請皇上撫允。之前貴妃的額娘入宮探視,高大人上了謝恩的折子,奴才不免想起,鄂常在雖說是北族出身,如今蒙皇上恩典,做了鄂樂順堂兄的女兒,名義上,就是奴才的侄女兒,奴才想讓內子和三弟媳,往宮中探視鄂常在,也好教導她時刻銘記皇上的恩德。”
若不是他說得認真,皇帝幾乎以為他在陰陽怪氣,畢竟這鄂玉芥論起年紀比鄂實還略大些。
西林覺羅氏在鄂常在入宮後一直不聞不問,如今卻請求探視,是表示對皇帝這一安排的認同。
反正鄂玉芥一個北族的賠禮,在宮中位份最低,又膽小得很,西林覺羅氏就是看得上她,也無法借她之手在後宮攪風攪雨。
皇帝不禁有些得意,張廷玉、鄂爾泰、訥親這些老臣和他們背後的家族,都被自己借力打力地漸漸削弱,便是從前能對自己多有掣肘,如今也不得不屈服了。
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鄂實的奏請:“超勇親王已經上了奏折,四月下旬,會讓傅恒進京呈報與準噶爾談判的結果,等傅恒回來,你們家的女眷就與傅恒的家眷一同進宮吧。”
皇帝心情大好,當晚擺駕鹹福宮,由著貴妃撒嬌撒癡,又聽了她彈奏的琵琶曲。
正享受間,忽然看到香案上擺了一尊送子觀音,足有一尺多高,漢白玉的底座,純金的佛像,鑲著顆顆寶石,金碧輝煌,幾乎要晃著他的眼睛。
高曦月見皇帝朝那尊觀音看去,道:“這是臣妾額娘進宮時帶來的,說是特意在神通寺請的,很靈驗呢。”
皇帝刮了一下她的鼻子:“你呀,在自己宮裏求一求就是,可別讓皇後看見。”
高曦月道:“皇後娘娘的節儉是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才不會說什麽呢。”
皇帝笑道:“還敢頂嘴?”和高曦月笑鬧著,到了床上。
朝廷的紛紛擾擾於現在的桂鐸而言,幾乎沒什麽關係。
他赴任國子監不久,監丞便有些為難地告知他,將他分去算學館教算法。
國子監以經學為主,算學是專為欽天監培養測算曆法之才而設,隻是本朝欽天監以觀天象、卜吉凶為主職,這算學反而成了雞肋。
但授課時,有一位並不在名冊上的公子時不時來聽課,他打聽一番,才知道這位公子是鄂爾泰的幼子鄂弼,本是經學生,跟監丞打了招呼,過來旁聽,隻是桂鐸剛來不久,所以一時還不知。
鄂弼也主動找來,解釋了自己的情況,又道:“我大哥說若要為官,卻不通數算,就會被手下的師爺騙。”
鄂弼所稱的大哥,自然是鄂爾泰長子,時任軍機章京,又以編修身份行走南書房的鄂容安。
既然如此,桂鐸也就不再多說,隻管授課,隻是沒過多久,在乾隆四年三月,國子監祭酒親自找到他,對他說已經將他調到文淵閣任筆帖式。
祭酒吞吞吐吐,桂鐸倒是早有準備,平靜道:“是下官得罪人了。”
祭酒道:“是,是高家。桂博士,我知道你也是有來頭的人,但是高家我們更得罪不起。高家的意思是不僅不讓你教經學,還要再貶兩級,我和祭酒商量了,想辦法把你調去武英殿任正八品筆帖式,貶了半級,我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
他早有所料,隻是心下歎了口氣,高家果然還是不能退這一步。
想想也是,高恒畢竟已經二十幾歲,不如年紀更輕、出身更高的傅恒等得起,要他甘心失去巨大財富甚至前途,沉寂數年,的確是不太可能。這是高家,或者說高恒的一個警告。
這對自己而言,倒不全然是壞事,不如說反而還是好事。隻是終究是讓國子監的人為難了,畢竟武英殿職務通常由翰林充任,他已經外放多年,國子監想必也是花了一番功夫。
他向祭酒表示了感謝。
祭酒反而更加不安:“桂博士,您受委屈了,您千萬別怪我,我到底不是前任祭酒孫大人,沒有那麽硬的骨頭。連禮部的方苞方大人都被高大人參奏,已經受皇上削職,國子監隻是禮部下屬,真的是沒辦法啊。”
桂鐸笑了一聲:“下官從未見怪,不如說下官自任了這個博士,總擔心自己有負皇恩,這回也算落個鬆快了。”
他回到算學館,平靜地進行最後一次授課。
今日課業結束,他也就準備離開。
二十幾名學子卻是紛紛站起,一人道:“算學不為顯學,可先生仍是盡心授課,今日先生要走,還是讓我們送先生一程吧。”
桂鐸拒絕道:“都別送了,今年倒春寒,外邊冷。”
他走出算學館,紛紛揚揚的雪花飄落,已經春天了,這雪還是那麽大,和夢中那場雪一樣。
鄂弼的呼喚在身後響起。
他回過頭道:“不是說不必送了嗎?”
鄂弼道:“您隻讓算學館的學子不必送,學生是經學館過來旁聽的。”
他送桂鐸到了國子監外,終於忍不住道:“高家也太過分了!先生等著,我回家後就向阿瑪和大哥二哥告他們一狀!”
桂鐸立刻道:“鄂公子不可。在下說句心裏話,這博士在下本來也是做不來的,你更不該為我一個罪員生事,且高大人現在是江南河道總督,現在治水、賑災之事,是離不了他的,斷不可再生風波!”
鄂弼憤憤不平:“治水賑災?簡直笑話!誰不知道他那個派去山東的門人,貪了多少救濟?他能高升,還不是因為給高家送去一尊漢白玉座純金的送子觀音和一根千年人參?就這東西,還不知道是不是拿貪的錢換的!怎麽,天下的河道,都得靠他高右文?就因為會治水,就誰都奈何不了他了?”
桂鐸警告道:“鄂公子,你失言了!”
他左右看看,幸好此時雪大,外間並無旁人。
鄂弼也意識到自己說了不該說的,隻是心裏對高氏滿門的氣始終不能平:同樣在清算北族的事情裏建言獻策,高家的子弟門人就能個個高升,而他阿瑪鄂爾泰才得了個小國進貢的便宜侄孫女,又是個必然不得寵的主兒,憑什麽!現在倒好,連位授課用心些的先生都容不下了!
他漲紅了臉,隻悶聲道:“學生知錯。”行了禮就離開了。
桂鐸到武英殿後,日子倒也算不錯。武英殿是刊印書籍的地方,他的職責就是校驗書本,有時抄抄書,也算清閑,每日早早下值,還趕得及去家附近那家藥鋪抓藥,再回家。
四月時,他收到了一封漠北來的信,是德其布找軍中相熟的書吏代寫的。
德其布過得不錯,在漠北很得傅恒賞識,又斬殺了幾個滋擾邊境的準噶爾人,短短半年就當上了傅恒的親兵;傅恒的夫人曾經試圖給他做媒,把一個商號大掌櫃的女兒許配給他,但因為突然有個遠親跑到漠北投奔了他,所以親事黃了。
“這孩子叫海蘭察,是給牧民、商隊打雜,一路跟著過來的,是我阿瑪的表親的堂嫂的侄子,說不清是什麽親戚,反正我們都是索倫人,他父母都沒了,大老遠地找過來,我就認下了。
傅恒大人幫著給海蘭察落了戶籍,收了他在身邊當帳中當個僮仆,但是他說夫人很生氣,夫人說人家有家私的大掌櫃,就一個獨女,能看中我,就是圖我家人口簡單,現在多了個孩子,人家怎麽能樂意?可是我覺得如果圖人家人丁簡單,過門後日子清靜,那就應該去招贅,那位小姐後來也確實招了贅婿了,那日子過的,我看比嫁給我強。
那個魏佐祿,我讓我舅舅看著他,過年回家掃墓時,聽舅舅說,現在也也收斂了不少。
我將隨傅恒大人入京,等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應該已經快到了。等到了京城,再帶著海蘭察到大人府上拜訪。”
桂鐸笑笑,覺得因雨雪天再度泛起疼痛的左臂都好了些。
這時忽然有一名年輕人拿著一本書找來,說此書後麵的墨跡已經模糊不清,可還有這本書的原刻本?
他知道這年輕人,他常常到武英殿中查閱藏書。每次都停在一個特定的書架前,似乎在反複翻著特定的幾本書,有時還會抄錄幾句。
鄂弼作為國子監將要肄業的生員,也有幾次領了職事到武英殿抄書,見到那年輕人,也會打個招呼。
一來二去,兩人也漸漸熟絡,桂鐸知道這年輕人名裘曰修,字叔度,是今年二甲的進士,現在是編修,與鄂容安也算同儕,因此與鄂弼也有幾麵之緣。
他接過書來,看到這書的書名,心中一動。
是前明水利大家潘季馴所著治水名篇《河防一覽》。
他翻了翻記錄,告訴他原先的刻板已經散佚。
眼看裘曰修麵露失望之色,桂鐸還是沒忍住道:“其實下官家中還有一本抄本,倒是可以送與裘大人。請裘大人告知府上何處,下官給您送去。”
裘曰修有些意外,仍是道:“怎麽好意思讓您多跑一趟呢,等下了值,我到您府上叨擾,借書一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