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末開始,出於鞏固邊疆,緩和關內人地矛盾等原因,中國政府實行了“蒙地開放,移民實邊”政策,下令在蒙古“放荒招墾”,允許和鼓勵漢人進入蒙地並耕種土地。


    蒙地開放雖是大勢所趨,但在客觀上也確實讓很多不善經濟的蒙古人感受到了生存危機,由此便出現了“反墾起義”。蒙古有兩首傳唱度很高的民歌,一為《嘎達梅林》,一為《陶克陶胡》,歌中的主人公都是“反墾起義”的領導人。隻是陶克陶胡發動起義的背景更為複雜,當時沙俄正在蒙古收買上層王公和匪首,積極策動以武裝叛亂為主的所謂“獨立運動”。陶克陶胡在此期間與俄國人有一定的聯係,一些史學家認為,他實際被沙俄所操縱,為其分裂中國充當了馬前卒。


    在一次武裝反墾的集會上,陶克陶胡說:“我們蒙古族人要把移入蒙地的漢人驅逐幹淨,保持我們蒙古領土完整,沒收在蒙的漢族商店的財產。”1908年,他率部進入洮南府境內,不但對漢民進行大肆劫掠,而且還把墾務局的官員抓起來,將蒙古人牽狗用的鐵鏈子套在他們脖子上,逼著他們吃狗食。


    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陶克陶胡又與蒙古土匪白音大賚、牙仟驅等部結成了聯軍。這些草原上的“胡子”人人乘好馬,帶刀槍,凶悍異常,牧民見到他們都非常害怕,其燒殺劫掠的範圍也遠遠超出了反墾的範圍,據說連陶克陶胡都對白音大賚等人有所不滿,因為他們“軍紀極壞,常常不加分別地劫掠漢人財物”。


    陶克陶胡、白音大賚、牙仟驅三股人馬成掎角之勢,屢次襲擊官府和漢人居住區,令奉天地方政府極為不安。奉天當局曾多次組織官軍進剿,奈何對方出沒無常,“此剿彼竄,滋蔓難除”。


    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時,西北沿邊兩千餘裏的地方已幾成蒙軍樂土,沒有一處可以真正安寧。鑒於張作霖在剿除杜立三時的出眾表現,徐世昌在與張錫鑾商量後,決定任命張作霖為蒙古剿匪總指揮,所部由五營擴為七營,急速進兵洮南。


    在張作霖看來,徐世昌委以大任,是對自己的器重,此次剿匪是繼杜立三之後,又一個“功成名就之天賜良機”。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要想抓住並實現這一“良機”,其難度卻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關河五十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關河五十州並收藏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