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一</h4>
自1941年2月豫南、鄂北會戰結束之後,直至1943年秋季我離開五戰區,調升漢中行營主任止,前後約兩年多的時間,敵人均未敢再犯五戰區,使我能徹底整頓本戰區的部隊,預備反攻。
1941年12月8日,由於日機偷襲珍珠港而引起了太平洋戰事,美國和英法同時對日宣戰,歐亞兩洲戰火終於燒成一片。我軍抗戰四年,至此驟得強大盟國加入對日作戰,抗戰必勝信心於焉確立,軍心民心的振奮,實前所未有。
1942年春初,蔣委員長為應付國際新局勢與調整各戰區的部署,又召集各戰區司令長官赴陪都開會。這次會議,仍與歐戰爆發後的會議相同,各將領許久未見,大家乘機在重慶互相對國內戰局作一番檢討罷了。
會畢,我又向委員長請假十天,返桂林原籍省親。此次返桂林,各界歡迎熱烈如前,唯老母年高體弱,已十分衰邁。我在兩江墟故宅住了一星期,不得已又回桂林,預備飛渝返防。孰知重慶派來的專機,或係因天氣關係,遲遲未到。我因自思與其在桂林閑住候機,不若再返頭承歡數日。不意剛回至村中,桂林便來電話報告,飛機已到。然此時我忽發覺老母病況突然轉劇,遂不敢離開,終夕在榻前伴侍。是日夜半11時,慈母遂瞑目而逝,享年七十有六歲。子欲養而親不在,悲痛曷極。乃急電中央續假十天,在家守靈開吊,遵舊製成服,親視含殮。中央自林主席、蔣委員長以下均有唁電,地方各界均派專人前來祭奠,備極哀榮。
家母喪事之後,即赴桂林,乘中央特派的單人飛機徑飛重慶。當飛機飛至湖南芷江機場,預備著陸加油時,自天空俯瞰,機場上不見一人,四周一片死靜。我下機後,始知敵偵察機三架曾來芷江機場上空偵察,許久始去。我機著陸離敵機飛去時,相去尚不足三分鍾。真是“失之交臂”!否則我們一定被打得機毀人亡了。實是僥幸之至。
回到老河口,立刻便又恢複到日常的緊張中。前章已略說過,五戰區自遷到老河口,我為加強部隊的戰鬥力,並使各種不同係統的部隊官長有機會互相觀摩和認識起見,曾向中央建議在老河口郊外一小鎮曰楊林鋪,創設“第五戰區幹部訓練班”。我自兼班主任,副主任一席則由集團軍總司令或副總司令輪流擔任,隊長、副隊長則由各軍軍長或副軍長充任。調各軍中校官以上官佐前來受訓。我們訓練的科目都是部隊中所急切需要的,不像重慶的“中央訓練團”隻著重繁文縟節。白天由專才教官講授關於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晚間則舉行小組會議,由各級部隊官佐互相檢討戰地經驗,以及切身需要改善的各項問題,並提出改革方案,供長官部參考施行。至於我,白天上課講解做人之道和將兵、將將方法以及指揮作戰經驗,每晚我並親往各小組旁聽。與會學員均能盡所欲言,使我於察言觀色之中,充分了解各將校的品性,而對各軍的情形也有進一步的認識。受訓學員因我能虛心而誠懇地和他們接近,所以對我也能竭誠擁護,足使本戰區之內上下關係直如水乳交融,毫無隔閡。然我身為司令長官的,卻因此日無暇晷,黎明即起,深夜始睡,忙迫不堪。不過眼見各方進步,成績斐然,亦殊不以為苦。如此緊張生活一直繼續到1943年秋冬之交,我奉命調升漢中行營主任時,才告一段落。 <h4>二</h4>
我自從抗戰初起時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起,至1943年解職時止,凡六年之久。前後直接指揮過的部隊不下百餘萬人。這些部隊中,除第十一和第二十一兩集團軍約十萬人是我親手訓練的部隊,指揮起來比較方便之外,其他部隊的係統極為複雜,指揮殊屬不易。其中尤以所謂“嫡係”“中央軍”如胡宗南、湯恩伯、郭懺等部為甚。他們隻聽從委員長個人的命令,甚至作戰時對直接指揮他們的戰區司令長官所發的命令亦多方躲避,不願接受,也不向司令長官報告情況。驕蹇之情,難以盡述。其實所謂“中央軍”的作戰能力,均極薄弱,軍紀尤壞。各級軍官均自恃是“天子門生”,有直接“通天”的本領,大家效忠於一人,不願受階級服從、層層節製的約束,所以彼此之間摩擦特多。但是大家又共同蒙混委員長,使最高統帥對部隊的實際情形毫無所知。這種部隊能不能作戰,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戰區中,除我直接訓練的廣西部隊和所謂“中央軍”之外,半數以上都是一向被中央當局歧視的所謂“雜牌”部隊,包括舊西北軍、奉軍、直魯軍、川軍等部,不下數十萬人。如張自忠、龐炳勳、孫連仲、劉汝明、孫桐萱等部原屬西北軍係統,為馮玉祥所一手訓練,底子並不差。不過自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係統瓦解,部隊零星流散。雖經中央收編,然因蔣先生一心一意要借對內對外的戰爭,把這些“雜牌”部隊消滅,所以平時扣發軍餉,戰時不予補充,待該部在戰爭中消滅殆盡時,中央便借口將其番號取消。但是中央這種作風,各部隊長官皆洞若觀火,所以他們絕對不打硬仗,處處企圖保存實力,免被消滅。如此,自然無法表現其戰鬥力,同時軍紀亦易廢弛。於是,中央愈加蓄意加以消滅。演變的結果,中央當局便視“雜牌”部隊為癰疽,而“雜牌”部隊亦視最高統帥為仇讎,而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死結。
我早已看出症結的所在,認為各部隊指揮官中,不乏血性漢子,都有與敵寇一拚的決心。如用之得當,都是生龍活虎的勁旅,所以自始至終,我對“雜牌”部隊都推心置腹。我同情他們的困難,也了解他們的戰鬥力量。作戰時,量才器使,斷不責其所不能。平時待遇和補充,各部隊完全平等。同是保國衛民的將士,在本戰區內斷無軒輊之分。因此這些久經憂患和歧視的部隊,一旦入我指揮係統之下,都感到無限的溫暖與安全。人非木石,壞人究屬少數,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瓊玖,所以我指揮下的“雜牌”部隊,人人皆有效死之心。然後我再視其作戰能力的強弱而善用之。故而這數十萬殘破不堪,訓練、裝備、紀律均無足言的雜牌部隊,在我指揮之下,均能如臂使指,各盡所長,與最優勢的敵人在黃河以南,大江之北,糾纏數年,且迭獲勝利,自信殊非偶然。憶徐州戰後,委員長檢討戰績,曾驚訝地向我說:“你還能指揮雜牌部隊?”這一點在蔣先生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之奇跡,他本人是斷然做不到的。
“雜牌”部隊中,除西北軍舊部之外,尚有“川軍”鄧錫侯、王纘緒、楊森等集團軍約十餘萬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我身為司令長官,處處設法彌縫,並以大義相責,要他們先國難而後私仇。所以抗戰八年,川軍的犧牲相當大,抗日衛國之功殊不可沒。
此外如舊東北軍於學忠、繆澂流兩軍,及舊直魯軍徐源泉部,前章皆曾加以敘述,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俱將永垂史冊。
這些部隊中,有幾件小事,值得特別一提:第一便是1938年韓複榘被處決之後,他的衛隊旅旅長吳化文忽率部投敵。吳旅為韓部配備最佳的一旅,後受北平偽組織收編為偽軍。抗戰勝利後,吳部向中央投降,為山東省省主席王耀武所收容,駐於兗州。後吳部為共軍所圍,苦守數月,迭向王耀武乞援,無奈王氏又實行中央借刀殺人的故技,不予援助,吳化文憤而投共。嗣後,吳化文竟為共軍的先遣部隊,進入南京。
另一事便是抗戰中期,六十九軍軍長石友三率部駐於豫東黃汛區,因久受中央歧視,並對抗戰前途悲觀,乃暗中派員與日軍聯係。事為中央偵知,乃密令副軍長高樹勳誘友三而殺之,並升高為軍長。樹勳恐軍心動搖致為敵所乘,乃自黃汛區西撤,進駐湯恩伯防地。恩伯竟秘密設一陷阱,擬將高部包圍繳械。孰知高樹勳十分機警,倉皇逃至五戰區。然中央仍蓄意消滅他,故意扣發軍餉,樹勳極為憤懣。抗戰勝利後,中央調高軍沿平漢路北上,歸孫連仲指揮,與共軍作戰。高部乃不戰投共,我方也就永遠無法打通平漢路了。
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三十一、六十八兩個軍),在抗戰末期也發生了一點小麻煩。孫部原駐防豫西南陽。1943年夏,中央忽令孫氏率領三十一軍移防第六戰區,在長江南岸駐防。然而孫部將士都是北方人,其主食品是麵食,對江南的氣候亦不甚能適應。且鄂西多山,原駐軍足夠禦敵,三十一軍殊無增防該區的必要。再者,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是“雜牌”部隊久仰大名的、主張消滅雜牌軍的人。故此令一出,第二集團軍上下嘩然。他們都知道中央此舉不是為戰局著想,而是別有用心。
連仲是個老實人,奉命之後,心雖不願,還是預備率部前去。可是三十一軍將士都不願移動,紛紛來我處請願。我當然深知中央用心,更未便代為申請收回成命,隻好勸孫部將士服從命令。好在勝利在望,不久大家皆可解甲還鄉。三十一軍不得已,隻有遵命開往鄂西。
但是中央對孫部仍未盡放心。抗戰勝利後,中央發表孫連仲為河北省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但卻要連仲將所部第三十一軍交胡宗南指揮,連仲本人則奉命帶高樹勳一軍沿平漢路北上接收。不料高部突然“叛變”投共,孫連仲隻身脫險,到了北平,一籌莫展,隻得坐看華北陷入共軍手中。
凡此均可看出當時中央當局的一群人器量是何等的狹隘,防範自家袍澤直如防賊。 <h4>三</h4>
五戰區各種部隊中,尚有一部頗值得一提者,便是豫西別廷芳部的民團。抗戰期中,亦建有奇勳。
據說自民元鼎革以來,豫西的內鄉、鎮平等七縣即以多匪著稱。官兵不時來剿,亦屬無效。1921年前後,西北軍張之江部有秘書長某,係豫西人。因感於故鄉糜爛,盜匪如毛,乃憤然辭職,還鎮平縣故鄉,辦理民團防匪。此人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原係一文人,但是他當了七縣民團總指揮之後,卻一本“治亂國,用重典”之義,大開殺戒。凡查出一家有匪,則闔戶皆誅,因此殺人如麻,而地方匪患賴以肅清。此人頭腦新穎,對地方革新建設頗為注意。如開水利、興教育、放纏足等,百廢俱興。所以他殺人雖多而豫西人士對他卻稱頌備至。不幸他結怨太多,終為仇人刺死。此人死後,代之而起者便是別廷芳。
別廷芳為河南內鄉人,原在民團內當班長,目不識丁。因其為人忠實能幹,逐步升遷,其上司死後遂為地方商民推戴為總指揮。嗣後勢力日盛,別氏隨時可征調數萬人上陣作戰,儼然是該地區的土皇帝。
廷芳雖一字不識,但是為人廉潔正直,凡事以身作則,對地方建設極為努力。辦學校、築水壩、修電廠、護道路,俱有成效。所轄七縣之內真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不特盜匪絕跡,即不法官兵亦不敢騷擾。據說,某次有河南駐軍樊鍾秀所部一團在豫西擾民,被民團包圍繳械。所繳械則悉數送還樊氏司令部。自此以後,再沒有官兵敢在該區胡為。
別廷芳既有此種勢力與胸襟,因而他留下來的故事也特別多。據說,在他治區之內向無盜竊情事。過路客商如有被竊的,廷芳必查出原物歸還。一次,有一過路布商被偷掉一匹布。此商人貪小利,向別氏報告說有布二匹被竊。別乃下令嚴查,最後隻查出一匹,再嚴詰此布商,卒發現他多報一匹圖騙。別氏乃將布商與竊賊一並槍斃示儆,嗣後再無人敢作謊報。
豫西盛產西瓜,往年因偷瓜者多,瓜農損失甚大,廷芳乃布告四方“偷瓜者死”。一日,他的女婿途中口渴,就在附近瓜田內取一西瓜吃了。事為別廷芳所知,竟即刻吩咐衛兵,推出槍斃。其獨生女兒在旁見狀大恐,抱住父親,嚎啕大哭,為乃夫求情,並訴說,如果丈夫被殺,女兒終身靠誰呢?廷芳把女兒推開說:“槍斃了他,有我養你一輩子。”卒將女婿槍決。
還有,在豫西煙、賭、香煙皆在嚴禁之列。當時在河南各縣,鴉片幾公開買賣。但是廷芳規定,他的區域內鴉片與香煙過境則可,買賣則不可。抗戰之初,物價波動甚巨。某次廷芳忽發現他的兒子囤積了一批鴉片,便立刻責令燒毀。他兒子辯說:“政府還許可公開買賣呢!你不許在境內買賣,也該讓我運出境去!”
廷芳說:“政府許可,咱家不許可!”
他兒子不敢再辯,便當眾把鴉片全部燒毀了。
不過廷芳對政府合理的政令卻遵奉唯謹。凡省、縣兩級政府征兵納糧等事,廷芳皆率先奉行,從不稍違。他對境內的公路保護尤無微不至,並通令路旁鄉民“下雨後補路,下雪後掃雪”,故豫西公路的保養為全省之冠。
像別廷芳這樣私定法律,隨意殺人,在一個正常的現代化國家的人看來,或嫌過分。殊不知在舉世擾攘、政治不上軌道的中國,人民也是被迫而自衛自治,實情不得已。像別廷芳這樣的人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無奈抗戰前河南省省主席劉峙對別氏便蓄念誅鋤,屢召廷芳往開封,廷芳皆不敢去。徐州會戰後,我方主要戰略是發動全盤遊擊戰,像別廷芳這種人正是政府所應當鼓勵的。蔣先生在漢曾電召別氏一晤。廷芳因知許多中央大員不滿意他,不敢貿然前往。因為按戰鬥序列,他的遊擊隊屬五戰區指揮,所以他特地到宋埠來看我。我勸他速去武漢晉謁蔣先生,並擔保其無事,別氏才欣然就道。
後來豫南會戰時,我到南陽,別氏再度來謁。我命令他率精銳民團配合國軍作戰。廷芳竟動員民兵七千餘人與國軍並肩作戰,頗有戰果。我亦曾明令獎勖。
此後不久,別廷芳忽得腦充血症而死,年不過五十七八歲。廷芳一生廉潔,幼時家中僅有三畝地,死後遺產仍是三畝地,也可說很難得的了。
我在老河口前後住了五年,雖然戎馬倥傯,軍事指揮之外無暇兼及他事,然所見所聞,對我國的貧弱又多了一番了解。老河口和隨、棗一帶為鄂北最貧瘠之區。據說民國以來,省級官吏中尚無廳長級的官吏曾到此地區視察過。
1941年宜棗會戰後,民間已一片糜爛。不幸大兵之後又繼之以凶年。我生於貧瘠的廣西,然生平尚未見過此種情況,真是駭人聽聞,真所謂餓殍載道,人民連樹皮草根都吃盡,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1942年夏季,老河口酷熱難當,白晝樹葉被曬得卷了起來,夜間也不能入睡。當地居民便建議說,離老河口約六十裏地的海山為避暑勝地,戰前外國教士在此建有洋房十數幢,專為避暑之用,勸我前往避暑數周。我本人初無此意,因為半生勞碌,尚不知什麽叫作“避暑”。此次在眾人力勸之下,老河口實在太熱,戰局也比較穩定,因此忙裏偷閑,前往海山小住。我們一行數人自老河口乘車出發,至海山山腳乘滑竿上山。行才半途已覺清風徐來,暑氣全消。山上果有洋房十數幢,主人都避戰回國,我們遂權充遊客,擇屋住下。山上林蔭片片,泉水潺潺,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這才嚐到所謂避暑的樂趣。
老河口附近除海山外,還有武當山一名勝。據說明朝皇帝曾封武當為五嶽之王。為便利權貴來朝拜,朝廷曾耗了七省錢糧,以十三年的時間,自均縣至武當山沿途造了一係列的宮殿。這些宮殿畫棟雕梁,外飾以琉璃瓦,美輪美奐。四五百年來曆經滄桑,諸多損毀,然大體上都還完整。當時凡自重慶來五戰區視察的大員都要前往遊覽。我本人如有空總陪他們同去,所以五年之內曾數遊武當山。見那層巒疊翠之中,宮闕如雲,確實很壯觀美麗。這也可算是炮火叢中的一點雅興。
自1941年2月豫南、鄂北會戰結束之後,直至1943年秋季我離開五戰區,調升漢中行營主任止,前後約兩年多的時間,敵人均未敢再犯五戰區,使我能徹底整頓本戰區的部隊,預備反攻。
1941年12月8日,由於日機偷襲珍珠港而引起了太平洋戰事,美國和英法同時對日宣戰,歐亞兩洲戰火終於燒成一片。我軍抗戰四年,至此驟得強大盟國加入對日作戰,抗戰必勝信心於焉確立,軍心民心的振奮,實前所未有。
1942年春初,蔣委員長為應付國際新局勢與調整各戰區的部署,又召集各戰區司令長官赴陪都開會。這次會議,仍與歐戰爆發後的會議相同,各將領許久未見,大家乘機在重慶互相對國內戰局作一番檢討罷了。
會畢,我又向委員長請假十天,返桂林原籍省親。此次返桂林,各界歡迎熱烈如前,唯老母年高體弱,已十分衰邁。我在兩江墟故宅住了一星期,不得已又回桂林,預備飛渝返防。孰知重慶派來的專機,或係因天氣關係,遲遲未到。我因自思與其在桂林閑住候機,不若再返頭承歡數日。不意剛回至村中,桂林便來電話報告,飛機已到。然此時我忽發覺老母病況突然轉劇,遂不敢離開,終夕在榻前伴侍。是日夜半11時,慈母遂瞑目而逝,享年七十有六歲。子欲養而親不在,悲痛曷極。乃急電中央續假十天,在家守靈開吊,遵舊製成服,親視含殮。中央自林主席、蔣委員長以下均有唁電,地方各界均派專人前來祭奠,備極哀榮。
家母喪事之後,即赴桂林,乘中央特派的單人飛機徑飛重慶。當飛機飛至湖南芷江機場,預備著陸加油時,自天空俯瞰,機場上不見一人,四周一片死靜。我下機後,始知敵偵察機三架曾來芷江機場上空偵察,許久始去。我機著陸離敵機飛去時,相去尚不足三分鍾。真是“失之交臂”!否則我們一定被打得機毀人亡了。實是僥幸之至。
回到老河口,立刻便又恢複到日常的緊張中。前章已略說過,五戰區自遷到老河口,我為加強部隊的戰鬥力,並使各種不同係統的部隊官長有機會互相觀摩和認識起見,曾向中央建議在老河口郊外一小鎮曰楊林鋪,創設“第五戰區幹部訓練班”。我自兼班主任,副主任一席則由集團軍總司令或副總司令輪流擔任,隊長、副隊長則由各軍軍長或副軍長充任。調各軍中校官以上官佐前來受訓。我們訓練的科目都是部隊中所急切需要的,不像重慶的“中央訓練團”隻著重繁文縟節。白天由專才教官講授關於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晚間則舉行小組會議,由各級部隊官佐互相檢討戰地經驗,以及切身需要改善的各項問題,並提出改革方案,供長官部參考施行。至於我,白天上課講解做人之道和將兵、將將方法以及指揮作戰經驗,每晚我並親往各小組旁聽。與會學員均能盡所欲言,使我於察言觀色之中,充分了解各將校的品性,而對各軍的情形也有進一步的認識。受訓學員因我能虛心而誠懇地和他們接近,所以對我也能竭誠擁護,足使本戰區之內上下關係直如水乳交融,毫無隔閡。然我身為司令長官的,卻因此日無暇晷,黎明即起,深夜始睡,忙迫不堪。不過眼見各方進步,成績斐然,亦殊不以為苦。如此緊張生活一直繼續到1943年秋冬之交,我奉命調升漢中行營主任時,才告一段落。 <h4>二</h4>
我自從抗戰初起時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起,至1943年解職時止,凡六年之久。前後直接指揮過的部隊不下百餘萬人。這些部隊中,除第十一和第二十一兩集團軍約十萬人是我親手訓練的部隊,指揮起來比較方便之外,其他部隊的係統極為複雜,指揮殊屬不易。其中尤以所謂“嫡係”“中央軍”如胡宗南、湯恩伯、郭懺等部為甚。他們隻聽從委員長個人的命令,甚至作戰時對直接指揮他們的戰區司令長官所發的命令亦多方躲避,不願接受,也不向司令長官報告情況。驕蹇之情,難以盡述。其實所謂“中央軍”的作戰能力,均極薄弱,軍紀尤壞。各級軍官均自恃是“天子門生”,有直接“通天”的本領,大家效忠於一人,不願受階級服從、層層節製的約束,所以彼此之間摩擦特多。但是大家又共同蒙混委員長,使最高統帥對部隊的實際情形毫無所知。這種部隊能不能作戰,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戰區中,除我直接訓練的廣西部隊和所謂“中央軍”之外,半數以上都是一向被中央當局歧視的所謂“雜牌”部隊,包括舊西北軍、奉軍、直魯軍、川軍等部,不下數十萬人。如張自忠、龐炳勳、孫連仲、劉汝明、孫桐萱等部原屬西北軍係統,為馮玉祥所一手訓練,底子並不差。不過自1930年中原大戰後,西北軍係統瓦解,部隊零星流散。雖經中央收編,然因蔣先生一心一意要借對內對外的戰爭,把這些“雜牌”部隊消滅,所以平時扣發軍餉,戰時不予補充,待該部在戰爭中消滅殆盡時,中央便借口將其番號取消。但是中央這種作風,各部隊長官皆洞若觀火,所以他們絕對不打硬仗,處處企圖保存實力,免被消滅。如此,自然無法表現其戰鬥力,同時軍紀亦易廢弛。於是,中央愈加蓄意加以消滅。演變的結果,中央當局便視“雜牌”部隊為癰疽,而“雜牌”部隊亦視最高統帥為仇讎,而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死結。
我早已看出症結的所在,認為各部隊指揮官中,不乏血性漢子,都有與敵寇一拚的決心。如用之得當,都是生龍活虎的勁旅,所以自始至終,我對“雜牌”部隊都推心置腹。我同情他們的困難,也了解他們的戰鬥力量。作戰時,量才器使,斷不責其所不能。平時待遇和補充,各部隊完全平等。同是保國衛民的將士,在本戰區內斷無軒輊之分。因此這些久經憂患和歧視的部隊,一旦入我指揮係統之下,都感到無限的溫暖與安全。人非木石,壞人究屬少數,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瓊玖,所以我指揮下的“雜牌”部隊,人人皆有效死之心。然後我再視其作戰能力的強弱而善用之。故而這數十萬殘破不堪,訓練、裝備、紀律均無足言的雜牌部隊,在我指揮之下,均能如臂使指,各盡所長,與最優勢的敵人在黃河以南,大江之北,糾纏數年,且迭獲勝利,自信殊非偶然。憶徐州戰後,委員長檢討戰績,曾驚訝地向我說:“你還能指揮雜牌部隊?”這一點在蔣先生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之奇跡,他本人是斷然做不到的。
“雜牌”部隊中,除西北軍舊部之外,尚有“川軍”鄧錫侯、王纘緒、楊森等集團軍約十餘萬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我身為司令長官,處處設法彌縫,並以大義相責,要他們先國難而後私仇。所以抗戰八年,川軍的犧牲相當大,抗日衛國之功殊不可沒。
此外如舊東北軍於學忠、繆澂流兩軍,及舊直魯軍徐源泉部,前章皆曾加以敘述,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俱將永垂史冊。
這些部隊中,有幾件小事,值得特別一提:第一便是1938年韓複榘被處決之後,他的衛隊旅旅長吳化文忽率部投敵。吳旅為韓部配備最佳的一旅,後受北平偽組織收編為偽軍。抗戰勝利後,吳部向中央投降,為山東省省主席王耀武所收容,駐於兗州。後吳部為共軍所圍,苦守數月,迭向王耀武乞援,無奈王氏又實行中央借刀殺人的故技,不予援助,吳化文憤而投共。嗣後,吳化文竟為共軍的先遣部隊,進入南京。
另一事便是抗戰中期,六十九軍軍長石友三率部駐於豫東黃汛區,因久受中央歧視,並對抗戰前途悲觀,乃暗中派員與日軍聯係。事為中央偵知,乃密令副軍長高樹勳誘友三而殺之,並升高為軍長。樹勳恐軍心動搖致為敵所乘,乃自黃汛區西撤,進駐湯恩伯防地。恩伯竟秘密設一陷阱,擬將高部包圍繳械。孰知高樹勳十分機警,倉皇逃至五戰區。然中央仍蓄意消滅他,故意扣發軍餉,樹勳極為憤懣。抗戰勝利後,中央調高軍沿平漢路北上,歸孫連仲指揮,與共軍作戰。高部乃不戰投共,我方也就永遠無法打通平漢路了。
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三十一、六十八兩個軍),在抗戰末期也發生了一點小麻煩。孫部原駐防豫西南陽。1943年夏,中央忽令孫氏率領三十一軍移防第六戰區,在長江南岸駐防。然而孫部將士都是北方人,其主食品是麵食,對江南的氣候亦不甚能適應。且鄂西多山,原駐軍足夠禦敵,三十一軍殊無增防該區的必要。再者,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是“雜牌”部隊久仰大名的、主張消滅雜牌軍的人。故此令一出,第二集團軍上下嘩然。他們都知道中央此舉不是為戰局著想,而是別有用心。
連仲是個老實人,奉命之後,心雖不願,還是預備率部前去。可是三十一軍將士都不願移動,紛紛來我處請願。我當然深知中央用心,更未便代為申請收回成命,隻好勸孫部將士服從命令。好在勝利在望,不久大家皆可解甲還鄉。三十一軍不得已,隻有遵命開往鄂西。
但是中央對孫部仍未盡放心。抗戰勝利後,中央發表孫連仲為河北省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但卻要連仲將所部第三十一軍交胡宗南指揮,連仲本人則奉命帶高樹勳一軍沿平漢路北上接收。不料高部突然“叛變”投共,孫連仲隻身脫險,到了北平,一籌莫展,隻得坐看華北陷入共軍手中。
凡此均可看出當時中央當局的一群人器量是何等的狹隘,防範自家袍澤直如防賊。 <h4>三</h4>
五戰區各種部隊中,尚有一部頗值得一提者,便是豫西別廷芳部的民團。抗戰期中,亦建有奇勳。
據說自民元鼎革以來,豫西的內鄉、鎮平等七縣即以多匪著稱。官兵不時來剿,亦屬無效。1921年前後,西北軍張之江部有秘書長某,係豫西人。因感於故鄉糜爛,盜匪如毛,乃憤然辭職,還鎮平縣故鄉,辦理民團防匪。此人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生,原係一文人,但是他當了七縣民團總指揮之後,卻一本“治亂國,用重典”之義,大開殺戒。凡查出一家有匪,則闔戶皆誅,因此殺人如麻,而地方匪患賴以肅清。此人頭腦新穎,對地方革新建設頗為注意。如開水利、興教育、放纏足等,百廢俱興。所以他殺人雖多而豫西人士對他卻稱頌備至。不幸他結怨太多,終為仇人刺死。此人死後,代之而起者便是別廷芳。
別廷芳為河南內鄉人,原在民團內當班長,目不識丁。因其為人忠實能幹,逐步升遷,其上司死後遂為地方商民推戴為總指揮。嗣後勢力日盛,別氏隨時可征調數萬人上陣作戰,儼然是該地區的土皇帝。
廷芳雖一字不識,但是為人廉潔正直,凡事以身作則,對地方建設極為努力。辦學校、築水壩、修電廠、護道路,俱有成效。所轄七縣之內真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不特盜匪絕跡,即不法官兵亦不敢騷擾。據說,某次有河南駐軍樊鍾秀所部一團在豫西擾民,被民團包圍繳械。所繳械則悉數送還樊氏司令部。自此以後,再沒有官兵敢在該區胡為。
別廷芳既有此種勢力與胸襟,因而他留下來的故事也特別多。據說,在他治區之內向無盜竊情事。過路客商如有被竊的,廷芳必查出原物歸還。一次,有一過路布商被偷掉一匹布。此商人貪小利,向別氏報告說有布二匹被竊。別乃下令嚴查,最後隻查出一匹,再嚴詰此布商,卒發現他多報一匹圖騙。別氏乃將布商與竊賊一並槍斃示儆,嗣後再無人敢作謊報。
豫西盛產西瓜,往年因偷瓜者多,瓜農損失甚大,廷芳乃布告四方“偷瓜者死”。一日,他的女婿途中口渴,就在附近瓜田內取一西瓜吃了。事為別廷芳所知,竟即刻吩咐衛兵,推出槍斃。其獨生女兒在旁見狀大恐,抱住父親,嚎啕大哭,為乃夫求情,並訴說,如果丈夫被殺,女兒終身靠誰呢?廷芳把女兒推開說:“槍斃了他,有我養你一輩子。”卒將女婿槍決。
還有,在豫西煙、賭、香煙皆在嚴禁之列。當時在河南各縣,鴉片幾公開買賣。但是廷芳規定,他的區域內鴉片與香煙過境則可,買賣則不可。抗戰之初,物價波動甚巨。某次廷芳忽發現他的兒子囤積了一批鴉片,便立刻責令燒毀。他兒子辯說:“政府還許可公開買賣呢!你不許在境內買賣,也該讓我運出境去!”
廷芳說:“政府許可,咱家不許可!”
他兒子不敢再辯,便當眾把鴉片全部燒毀了。
不過廷芳對政府合理的政令卻遵奉唯謹。凡省、縣兩級政府征兵納糧等事,廷芳皆率先奉行,從不稍違。他對境內的公路保護尤無微不至,並通令路旁鄉民“下雨後補路,下雪後掃雪”,故豫西公路的保養為全省之冠。
像別廷芳這樣私定法律,隨意殺人,在一個正常的現代化國家的人看來,或嫌過分。殊不知在舉世擾攘、政治不上軌道的中國,人民也是被迫而自衛自治,實情不得已。像別廷芳這樣的人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無奈抗戰前河南省省主席劉峙對別氏便蓄念誅鋤,屢召廷芳往開封,廷芳皆不敢去。徐州會戰後,我方主要戰略是發動全盤遊擊戰,像別廷芳這種人正是政府所應當鼓勵的。蔣先生在漢曾電召別氏一晤。廷芳因知許多中央大員不滿意他,不敢貿然前往。因為按戰鬥序列,他的遊擊隊屬五戰區指揮,所以他特地到宋埠來看我。我勸他速去武漢晉謁蔣先生,並擔保其無事,別氏才欣然就道。
後來豫南會戰時,我到南陽,別氏再度來謁。我命令他率精銳民團配合國軍作戰。廷芳竟動員民兵七千餘人與國軍並肩作戰,頗有戰果。我亦曾明令獎勖。
此後不久,別廷芳忽得腦充血症而死,年不過五十七八歲。廷芳一生廉潔,幼時家中僅有三畝地,死後遺產仍是三畝地,也可說很難得的了。
我在老河口前後住了五年,雖然戎馬倥傯,軍事指揮之外無暇兼及他事,然所見所聞,對我國的貧弱又多了一番了解。老河口和隨、棗一帶為鄂北最貧瘠之區。據說民國以來,省級官吏中尚無廳長級的官吏曾到此地區視察過。
1941年宜棗會戰後,民間已一片糜爛。不幸大兵之後又繼之以凶年。我生於貧瘠的廣西,然生平尚未見過此種情況,真是駭人聽聞,真所謂餓殍載道,人民連樹皮草根都吃盡,甚至易子而食,言之悚然。
1942年夏季,老河口酷熱難當,白晝樹葉被曬得卷了起來,夜間也不能入睡。當地居民便建議說,離老河口約六十裏地的海山為避暑勝地,戰前外國教士在此建有洋房十數幢,專為避暑之用,勸我前往避暑數周。我本人初無此意,因為半生勞碌,尚不知什麽叫作“避暑”。此次在眾人力勸之下,老河口實在太熱,戰局也比較穩定,因此忙裏偷閑,前往海山小住。我們一行數人自老河口乘車出發,至海山山腳乘滑竿上山。行才半途已覺清風徐來,暑氣全消。山上果有洋房十數幢,主人都避戰回國,我們遂權充遊客,擇屋住下。山上林蔭片片,泉水潺潺,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這才嚐到所謂避暑的樂趣。
老河口附近除海山外,還有武當山一名勝。據說明朝皇帝曾封武當為五嶽之王。為便利權貴來朝拜,朝廷曾耗了七省錢糧,以十三年的時間,自均縣至武當山沿途造了一係列的宮殿。這些宮殿畫棟雕梁,外飾以琉璃瓦,美輪美奐。四五百年來曆經滄桑,諸多損毀,然大體上都還完整。當時凡自重慶來五戰區視察的大員都要前往遊覽。我本人如有空總陪他們同去,所以五年之內曾數遊武當山。見那層巒疊翠之中,宮闕如雲,確實很壯觀美麗。這也可算是炮火叢中的一點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