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血鳳凰
北地邊境,殺胡口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但如今的塞外半人高的茂密野草中,隱伏的卻非牛羊,而是一支千餘人的大虞精騎。
這支騎兵如星羅棋布般分散在草地,所有久經訓練的戰馬都由各自主人控製側臥在地上,它們的主人全身披掛輕甲,便匍匐在它們的身畔,用手掌按在各自戰馬的身上,不時輕輕安撫愛馬,讓它們耐心繼續潛伏。
馬盡勒口,人皆銜枚,以免不慎發出聲息。
王蘅穿了一套合體雁翎甲,披了一件白色披風,腰間左右各懸一口三尺橫刀,麵上扣了一張隻露出雙目的猙獰青銅鬼麵,同樣匍匐在一匹格外神駿的赤兔馬旁邊。
在北方的地平線盡頭,一支超過兩千人的草原蠻族輕騎,驅趕著長長的一列大車和數以萬計牛羊出現。
如今蠻族十萬大軍陳兵殺胡口外,每日消耗的軍糧都是一個極可怕的數字,自然不可能一次帶足,需要後方源源不斷地向前方輸送,這便是其中的一支運糧隊伍。
負責帶領這支運糧隊伍的蠻族千夫長倒也是個用兵的老手,一路上都極為小心,不時讓身邊的親兵站在馬背上向遠方眺望。
以草原上的廣闊視野,若有敵人接近,必然在極遠處便被他們發現而後從容應對。
在王蘅身後,兩名騎士隨著她的號令一齊起身上馬。
王蘅向身後發出號令,隨即用手掌一拍身邊的赤兔馬。
“錚!”
“舉旗!吹號!”
另一個身形瘦削精悍的騎士則將一支牛角號放到唇邊,鼓腮奮力吹出一聲蒼涼長鳴。
王蘅拔出戰馬鞍側掛著的一口巨型斬馬刀。
王蘅則已用手抓著馬鞍,借著戰馬起身之勢翻身騎上馬背。
此刀柄身各長五尺,刀身筆直,三尺開鋒,可劈可刺亦可格擋揮砸,刀柄截麵扁圓,表麵密密層層纏綁牛皮細繩,末端是一個內嵌展翅朱雀的金環。
一個身形格外粗壯的騎士將纏裹在一杆手臂粗精鐵旗槍上的大旗迎風抖開,素白的旗麵上繡著一隻展翅翱翔的血色凰鳥。
赤兔馬倏地站起,在草叢中現出比尋常戰馬高了一截的雄壯身軀。
隻可惜,他們遇到的是受“大刀王司馬”言傳身教,兵法謀略又仿若天授的王蘅,不管如何小心,終究走入王蘅為他們張開的口袋。
隨著高舉的旗幟與吹響的號角,一千精騎整齊劃一地起身,原本看似散亂的分布位置,恰好形成一個口小肚大的袋子,將蠻族的這支倍於己方的人馬裝了進去。
早已拿在手中的弓箭認扣搭弦,張如滿月,隨著王蘅蘊含真氣發出的一聲“射!”一千騎士以演練過千百遍早已形成身體本能的嫻熟動作,絲滑無比地循環往複發箭、取箭、上弦、拉弓、再發射的流程,一息一箭轉瞬間已清空了裝著十二支箭的箭袋。
他們不用刻意瞄準,隻是將一萬兩千餘支箭鏃足有手指長短的特製重箭,依照先前劃定的大致區域發射出去,在空中匯成一片摧花暴雨向下肆意潑灑,立時製造出大片慘烈無比的場景。
無論是人類、戰馬還是牛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在這無比可怕的鐵雨鋼流下都變得脆弱無比,盡被沉重而鋒利的箭鏃洞穿了身體,有許多算是幸運的當場身死,也有許多倒黴的被活生生釘在地上,發出一聲聲慘烈無比的嘶吼悲鳴。
“鳳凰旗,是血鳳凰來了,快逃!”
此事那些幸存的蠻族終於清醒過來,也看清了躍馬舉刀的王蘅以及緊隨在她身後的那麵大旗。
短短月餘時間,王蘅已率領這支精騎在草原上縱橫穿插,曆經大小十數戰。
王蘅不僅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每戰必奮勇爭先,殺得人頭滾滾白袍浸血變為殷紅。
漸漸地,蠻族中開始流傳“血鳳凰”的名號與越來越離奇恐怖的傳說,其威力可用於賭咒發誓,可止住小兒夜啼。
王蘅蘊含真氣的喝聲覆蓋整個戰場:“雲垂陣,絞殺!”
喝聲中,她已一馬當先向被箭雨摧殘得潰不成軍的蠻族殺去。
一千精騎收弓拔刀,如白雲聚散不定般,從四麵八方殺向敵人,彼此時分時合。
攻勢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各方人馬都形成極巧妙的穿插角度,恰好可以將本就散亂的敵人切分成一個個小塊,令其彼此不能兼顧,而後便可從從容容分而食之。
王蘅第一個衝入敵人當中,六十斤重的斬馬刀舞動如風,刀鋒所過之處,人馬俱碎,如摧枯朽。
偶有凶悍亡命之徒僥幸衝進長刀圈內,也會被她騰出一隻手拔出腰間橫刀,用極精妙迅捷的刀法近身斬殺。
在王蘅的指揮和率領下,這一千大虞精騎便如勤勞的農夫,將眼前這些鮮活的生命當作莊稼一茬茬收割,
在幾輪交錯穿插之後,現場已經再沒有一根能夠直立的“莊稼”。
全殲敵人之後,作為王蘅副手的劉彬熟門熟路的清點傷亡,指揮部下收取部分幹糧肉食補充所需,帶不走的則盡數毀掉,絕不能便宜敵人。
做完這一切後,他來到在一旁端坐馬背,遙望南方出神的王蘅身畔,問道:“小姐今日殺氣很盛啊,我看在你刀下的敵人可是一具完整屍體都沒有留下。”
王蘅已將一長兩短三口刀依次擦拭幹淨收入鞘中,也摘下了染血的麵具,露出一張傾國傾城的俏臉。
聽到劉彬的話,她的兩道英氣勃勃修長眉毛微微蹙起,有些困惑地道:“不知為什麽,我突然便有些心煩氣躁的感覺,總想砍些什麽來發泄一下!”
劉彬笑道:“如此便隻能算那些蠻子倒黴了。”
王蘅搖了搖頭,似要將腦中莫名出現的煩躁情緒甩掉,然後道:“爹爹派人傳信,說朝廷已經撤換了太原、濟南兩府知府,與京師連為一體,為大同鎮營造了足厚穩定可靠的後方,如今已可以放心與敵人決戰了,讓我們盡快趕回軍前聽用。劉叔叔即刻通知大夥兒,咱們回家了!”
北地邊境,殺胡口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但如今的塞外半人高的茂密野草中,隱伏的卻非牛羊,而是一支千餘人的大虞精騎。
這支騎兵如星羅棋布般分散在草地,所有久經訓練的戰馬都由各自主人控製側臥在地上,它們的主人全身披掛輕甲,便匍匐在它們的身畔,用手掌按在各自戰馬的身上,不時輕輕安撫愛馬,讓它們耐心繼續潛伏。
馬盡勒口,人皆銜枚,以免不慎發出聲息。
王蘅穿了一套合體雁翎甲,披了一件白色披風,腰間左右各懸一口三尺橫刀,麵上扣了一張隻露出雙目的猙獰青銅鬼麵,同樣匍匐在一匹格外神駿的赤兔馬旁邊。
在北方的地平線盡頭,一支超過兩千人的草原蠻族輕騎,驅趕著長長的一列大車和數以萬計牛羊出現。
如今蠻族十萬大軍陳兵殺胡口外,每日消耗的軍糧都是一個極可怕的數字,自然不可能一次帶足,需要後方源源不斷地向前方輸送,這便是其中的一支運糧隊伍。
負責帶領這支運糧隊伍的蠻族千夫長倒也是個用兵的老手,一路上都極為小心,不時讓身邊的親兵站在馬背上向遠方眺望。
以草原上的廣闊視野,若有敵人接近,必然在極遠處便被他們發現而後從容應對。
在王蘅身後,兩名騎士隨著她的號令一齊起身上馬。
王蘅向身後發出號令,隨即用手掌一拍身邊的赤兔馬。
“錚!”
“舉旗!吹號!”
另一個身形瘦削精悍的騎士則將一支牛角號放到唇邊,鼓腮奮力吹出一聲蒼涼長鳴。
王蘅拔出戰馬鞍側掛著的一口巨型斬馬刀。
王蘅則已用手抓著馬鞍,借著戰馬起身之勢翻身騎上馬背。
此刀柄身各長五尺,刀身筆直,三尺開鋒,可劈可刺亦可格擋揮砸,刀柄截麵扁圓,表麵密密層層纏綁牛皮細繩,末端是一個內嵌展翅朱雀的金環。
一個身形格外粗壯的騎士將纏裹在一杆手臂粗精鐵旗槍上的大旗迎風抖開,素白的旗麵上繡著一隻展翅翱翔的血色凰鳥。
赤兔馬倏地站起,在草叢中現出比尋常戰馬高了一截的雄壯身軀。
隻可惜,他們遇到的是受“大刀王司馬”言傳身教,兵法謀略又仿若天授的王蘅,不管如何小心,終究走入王蘅為他們張開的口袋。
隨著高舉的旗幟與吹響的號角,一千精騎整齊劃一地起身,原本看似散亂的分布位置,恰好形成一個口小肚大的袋子,將蠻族的這支倍於己方的人馬裝了進去。
早已拿在手中的弓箭認扣搭弦,張如滿月,隨著王蘅蘊含真氣發出的一聲“射!”一千騎士以演練過千百遍早已形成身體本能的嫻熟動作,絲滑無比地循環往複發箭、取箭、上弦、拉弓、再發射的流程,一息一箭轉瞬間已清空了裝著十二支箭的箭袋。
他們不用刻意瞄準,隻是將一萬兩千餘支箭鏃足有手指長短的特製重箭,依照先前劃定的大致區域發射出去,在空中匯成一片摧花暴雨向下肆意潑灑,立時製造出大片慘烈無比的場景。
無論是人類、戰馬還是牛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在這無比可怕的鐵雨鋼流下都變得脆弱無比,盡被沉重而鋒利的箭鏃洞穿了身體,有許多算是幸運的當場身死,也有許多倒黴的被活生生釘在地上,發出一聲聲慘烈無比的嘶吼悲鳴。
“鳳凰旗,是血鳳凰來了,快逃!”
此事那些幸存的蠻族終於清醒過來,也看清了躍馬舉刀的王蘅以及緊隨在她身後的那麵大旗。
短短月餘時間,王蘅已率領這支精騎在草原上縱橫穿插,曆經大小十數戰。
王蘅不僅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每戰必奮勇爭先,殺得人頭滾滾白袍浸血變為殷紅。
漸漸地,蠻族中開始流傳“血鳳凰”的名號與越來越離奇恐怖的傳說,其威力可用於賭咒發誓,可止住小兒夜啼。
王蘅蘊含真氣的喝聲覆蓋整個戰場:“雲垂陣,絞殺!”
喝聲中,她已一馬當先向被箭雨摧殘得潰不成軍的蠻族殺去。
一千精騎收弓拔刀,如白雲聚散不定般,從四麵八方殺向敵人,彼此時分時合。
攻勢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各方人馬都形成極巧妙的穿插角度,恰好可以將本就散亂的敵人切分成一個個小塊,令其彼此不能兼顧,而後便可從從容容分而食之。
王蘅第一個衝入敵人當中,六十斤重的斬馬刀舞動如風,刀鋒所過之處,人馬俱碎,如摧枯朽。
偶有凶悍亡命之徒僥幸衝進長刀圈內,也會被她騰出一隻手拔出腰間橫刀,用極精妙迅捷的刀法近身斬殺。
在王蘅的指揮和率領下,這一千大虞精騎便如勤勞的農夫,將眼前這些鮮活的生命當作莊稼一茬茬收割,
在幾輪交錯穿插之後,現場已經再沒有一根能夠直立的“莊稼”。
全殲敵人之後,作為王蘅副手的劉彬熟門熟路的清點傷亡,指揮部下收取部分幹糧肉食補充所需,帶不走的則盡數毀掉,絕不能便宜敵人。
做完這一切後,他來到在一旁端坐馬背,遙望南方出神的王蘅身畔,問道:“小姐今日殺氣很盛啊,我看在你刀下的敵人可是一具完整屍體都沒有留下。”
王蘅已將一長兩短三口刀依次擦拭幹淨收入鞘中,也摘下了染血的麵具,露出一張傾國傾城的俏臉。
聽到劉彬的話,她的兩道英氣勃勃修長眉毛微微蹙起,有些困惑地道:“不知為什麽,我突然便有些心煩氣躁的感覺,總想砍些什麽來發泄一下!”
劉彬笑道:“如此便隻能算那些蠻子倒黴了。”
王蘅搖了搖頭,似要將腦中莫名出現的煩躁情緒甩掉,然後道:“爹爹派人傳信,說朝廷已經撤換了太原、濟南兩府知府,與京師連為一體,為大同鎮營造了足厚穩定可靠的後方,如今已可以放心與敵人決戰了,讓我們盡快趕回軍前聽用。劉叔叔即刻通知大夥兒,咱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