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編纂類書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洛陽城,洛水碼頭。
上百名鬼穀弟子駕船駛入洛陽城,船上裝著兩千多卷典籍,這些典籍都是曆代鬼穀子遺留下來的無價之寶,其中不乏有失傳已久的孤本。
“參見少主!”
眾多鬼穀弟子恭敬有禮朝著秦玉卿行禮。
秦玉卿站在碼頭上已經等候多時,她輕啟朱唇開口問道:“你們可有按照師父吩咐,全部把鬼穀洞的典籍都搬運過來?”
為首一個中年男子走了過來說道:“回稟少主,鬼穀洞兩千八百卷典籍盡數在此。”
“好,那你們把東西搬上跟我走吧。”
秦玉卿坐上馬車直奔鄭相如的府邸,後麵跟著一群搬著東西的人。
此時此刻,鄭相如早已入宮覲見皇帝。
殷無咎在貞觀殿接見鄭相如,得知他想要編纂一部收集古往今來所有文獻典籍的類書,一下子便想起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典》。
在這一刻,殷無咎頓時醍醐灌頂靈機一動,他一臉激動說道:“既然愛卿準備編纂類書,那朕便助你一臂之力,下詔召集天底下的世家子弟前來洛陽幫忙撰修。”
“多謝陛下!”
鄭相如實在沒想到殷無咎如此大方,畢竟著書立說能夠流傳千古,這對文臣來說乃是極高榮譽,同時還能通過著書傳播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一直以來,殷無咎都把注意力放到武功方麵,對於文治基本沒有投入太多精力。
現在大夏朝廷逐漸走上正軌,殷無咎準備開始著手文治,他要找人為前朝修史立傳,這是勝利者對失敗者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警示後人,以史為鑒,務要重蹈覆轍。
“愛卿,朕想委任中書令主持編修唐史,你覺得怎麽樣呢?”
殷無咎想要聽聽鄭相如有何意見。
鄭相如撫須陷入深深思考,他略微沉吟說道:“陛下,臣認為中書令確實適合主持編修唐史,顏真卿剛正無私,讓他負責編修唐史最好不過。”
“好,那朕就把任務交給他。”
殷無咎已經為世家子弟安排好工作,即是著書修史,讓他們埋頭於文獻典籍之中,隻有這樣才能騰出位子讓給寒門庶族。
本來殷無咎還在思考如何削弱朝堂上的世家勢力,沒想到鄭相如無意間給他送來靈感,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雖然殷無咎允許世家勢力存在朝堂上,但是他更加想要多元化,最好便是讓世家大族、勳爵貴族、寒門庶族三足立鼎。
在鄭相如離開後不久,兩位皇後從屏風後麵走了出來,李英娥俏臉露出疑惑之色,她有些好奇問道:“夫君,你為何要召集天底下的世家子弟撰修類書?”
“莫非兩位皇後都沒體會到朕的良苦用心?”
殷無咎頗為驚訝反問道。
李慕娥挽著殷無咎的手臂嬌嗔道:“夫君,你就快點告訴我們吧!”
“是啊,你不說我們怎麽知道呢?”
李英娥同樣跟著挽著殷無咎的手臂嬌嗔道。
在她們姐妹兩人聯合糾纏下,殷無咎隻能無奈解釋道:“昔日朕為奪取天下,曾經向關東地區的世家大族出讓太多權力,此乃不得已而為之。”
“後來朕順利奪取天下建立基業,關東地區的世家大族跟著成為元從功臣。朕活著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亂來,可要是哪天朕撒手人寰,你們姐妹兩人和孩子們真能接過這副擔子嗎?”
“為了防範於未然,朕隻能想方設法削弱世家大族,尤其還是勳爵貴族的世家大族,既要倚重又要提防,稍微一個拿不準便會引起朝堂傾軋。”
“如今侍中令上奏著書立說,這為朕提供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然這些隱患都是朕所帶來的,那麽朕就有責任清理幹淨,終不以此患遺子孫!”
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明白殷無咎的意思,他既要倚重又要提防隻有一人,這個人就是她們大哥尚書令李萼。
李萼確實有王佐之才,他能把大夏朝廷治理得井然有序,由此可見他確實很厲害。
隻要殷無咎還活著的時候,李萼借他再多膽子也不會亂來。
要是殷無咎英年早逝撒手人寰,誰也不敢保證李萼沒有野心。
究其原因在於李萼官居尚書令,一人掌管六部官員,大夏帝國的執政權基本握在他的手上,又是世家大族和勳爵貴族的領頭人。
現在殷無咎完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在等待孩子們長大成人,或者要有另外一人接替李萼出任尚書令。
突然間,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她們不約而同想到自家弟弟李茂。
“夫君,你不妨可以多關注下四弟。”
李英娥親自向殷無咎推薦荊州牧李茂。
李茂擔任荊州牧三年有餘,他把荊州各郡治理得井井有條,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並且還把土著獠人編戶齊民,大力傳播漢家文化。
荊州治所襄陽郡,下轄襄陽郡、南陽郡、安康郡、淮安郡、漢東郡、武當郡、房陵郡、富水郡、竟陵郡、江陵郡、夷陵郡、巴東郡、雲安郡、南浦郡、南賓郡、澧陽郡、武陵郡等十七個郡。
自從李茂擔任荊州牧以後,荊州各郡編戶齊民的人口數量得到迅速增長。
荊州就是大唐朝廷的山南東道,天寶末年編有二十九萬五千戶,大約一百四十一萬人。
而今荊州編有四十三萬八千戶,大約兩百三十五萬人,良田六千八百五十五萬畝,人口數量相比天寶末年增長九十四萬。
去年荊州各郡進行變法改革,租庸調改為土地稅,僅靠土地稅便征到八百萬石糧食。
隨著曲轅犁和占城稻推廣開來,荊州各郡的糧食產出得到迅猛提升,所有良田都能做到一年兩熟,甚至不乏還有一年三熟。
荊州各郡得益於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再加上精耕細作與合理施肥,每畝良田年均產出高達六石左右,每年所得大部分錢糧都會通過長江水道運往揚州,然後再從揚州漕運到洛陽城。
李茂治理荊州三年有餘便取得這麽好的成績,足以說明他確實可以擔當大任。
最重要的是,李茂乃是李萼之弟,讓他接替尚書令不會引起太多問題,權力仍然還在自家人手上。
上百名鬼穀弟子駕船駛入洛陽城,船上裝著兩千多卷典籍,這些典籍都是曆代鬼穀子遺留下來的無價之寶,其中不乏有失傳已久的孤本。
“參見少主!”
眾多鬼穀弟子恭敬有禮朝著秦玉卿行禮。
秦玉卿站在碼頭上已經等候多時,她輕啟朱唇開口問道:“你們可有按照師父吩咐,全部把鬼穀洞的典籍都搬運過來?”
為首一個中年男子走了過來說道:“回稟少主,鬼穀洞兩千八百卷典籍盡數在此。”
“好,那你們把東西搬上跟我走吧。”
秦玉卿坐上馬車直奔鄭相如的府邸,後麵跟著一群搬著東西的人。
此時此刻,鄭相如早已入宮覲見皇帝。
殷無咎在貞觀殿接見鄭相如,得知他想要編纂一部收集古往今來所有文獻典籍的類書,一下子便想起大明王朝的《永樂大典》。
在這一刻,殷無咎頓時醍醐灌頂靈機一動,他一臉激動說道:“既然愛卿準備編纂類書,那朕便助你一臂之力,下詔召集天底下的世家子弟前來洛陽幫忙撰修。”
“多謝陛下!”
鄭相如實在沒想到殷無咎如此大方,畢竟著書立說能夠流傳千古,這對文臣來說乃是極高榮譽,同時還能通過著書傳播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一直以來,殷無咎都把注意力放到武功方麵,對於文治基本沒有投入太多精力。
現在大夏朝廷逐漸走上正軌,殷無咎準備開始著手文治,他要找人為前朝修史立傳,這是勝利者對失敗者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警示後人,以史為鑒,務要重蹈覆轍。
“愛卿,朕想委任中書令主持編修唐史,你覺得怎麽樣呢?”
殷無咎想要聽聽鄭相如有何意見。
鄭相如撫須陷入深深思考,他略微沉吟說道:“陛下,臣認為中書令確實適合主持編修唐史,顏真卿剛正無私,讓他負責編修唐史最好不過。”
“好,那朕就把任務交給他。”
殷無咎已經為世家子弟安排好工作,即是著書修史,讓他們埋頭於文獻典籍之中,隻有這樣才能騰出位子讓給寒門庶族。
本來殷無咎還在思考如何削弱朝堂上的世家勢力,沒想到鄭相如無意間給他送來靈感,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雖然殷無咎允許世家勢力存在朝堂上,但是他更加想要多元化,最好便是讓世家大族、勳爵貴族、寒門庶族三足立鼎。
在鄭相如離開後不久,兩位皇後從屏風後麵走了出來,李英娥俏臉露出疑惑之色,她有些好奇問道:“夫君,你為何要召集天底下的世家子弟撰修類書?”
“莫非兩位皇後都沒體會到朕的良苦用心?”
殷無咎頗為驚訝反問道。
李慕娥挽著殷無咎的手臂嬌嗔道:“夫君,你就快點告訴我們吧!”
“是啊,你不說我們怎麽知道呢?”
李英娥同樣跟著挽著殷無咎的手臂嬌嗔道。
在她們姐妹兩人聯合糾纏下,殷無咎隻能無奈解釋道:“昔日朕為奪取天下,曾經向關東地區的世家大族出讓太多權力,此乃不得已而為之。”
“後來朕順利奪取天下建立基業,關東地區的世家大族跟著成為元從功臣。朕活著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敢亂來,可要是哪天朕撒手人寰,你們姐妹兩人和孩子們真能接過這副擔子嗎?”
“為了防範於未然,朕隻能想方設法削弱世家大族,尤其還是勳爵貴族的世家大族,既要倚重又要提防,稍微一個拿不準便會引起朝堂傾軋。”
“如今侍中令上奏著書立說,這為朕提供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然這些隱患都是朕所帶來的,那麽朕就有責任清理幹淨,終不以此患遺子孫!”
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明白殷無咎的意思,他既要倚重又要提防隻有一人,這個人就是她們大哥尚書令李萼。
李萼確實有王佐之才,他能把大夏朝廷治理得井然有序,由此可見他確實很厲害。
隻要殷無咎還活著的時候,李萼借他再多膽子也不會亂來。
要是殷無咎英年早逝撒手人寰,誰也不敢保證李萼沒有野心。
究其原因在於李萼官居尚書令,一人掌管六部官員,大夏帝國的執政權基本握在他的手上,又是世家大族和勳爵貴族的領頭人。
現在殷無咎完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他在等待孩子們長大成人,或者要有另外一人接替李萼出任尚書令。
突然間,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她們不約而同想到自家弟弟李茂。
“夫君,你不妨可以多關注下四弟。”
李英娥親自向殷無咎推薦荊州牧李茂。
李茂擔任荊州牧三年有餘,他把荊州各郡治理得井井有條,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並且還把土著獠人編戶齊民,大力傳播漢家文化。
荊州治所襄陽郡,下轄襄陽郡、南陽郡、安康郡、淮安郡、漢東郡、武當郡、房陵郡、富水郡、竟陵郡、江陵郡、夷陵郡、巴東郡、雲安郡、南浦郡、南賓郡、澧陽郡、武陵郡等十七個郡。
自從李茂擔任荊州牧以後,荊州各郡編戶齊民的人口數量得到迅速增長。
荊州就是大唐朝廷的山南東道,天寶末年編有二十九萬五千戶,大約一百四十一萬人。
而今荊州編有四十三萬八千戶,大約兩百三十五萬人,良田六千八百五十五萬畝,人口數量相比天寶末年增長九十四萬。
去年荊州各郡進行變法改革,租庸調改為土地稅,僅靠土地稅便征到八百萬石糧食。
隨著曲轅犁和占城稻推廣開來,荊州各郡的糧食產出得到迅猛提升,所有良田都能做到一年兩熟,甚至不乏還有一年三熟。
荊州各郡得益於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再加上精耕細作與合理施肥,每畝良田年均產出高達六石左右,每年所得大部分錢糧都會通過長江水道運往揚州,然後再從揚州漕運到洛陽城。
李茂治理荊州三年有餘便取得這麽好的成績,足以說明他確實可以擔當大任。
最重要的是,李茂乃是李萼之弟,讓他接替尚書令不會引起太多問題,權力仍然還在自家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