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定風波
農家子改換門楣的奮鬥之路 作者:驚鴻鵲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秀才皺著眉看著李延寧,在場的其他秀才也覺得鄭秀才實在太過咄咄逼人。
窗外正下起了雨,嘩啦啦的雨打濕著窗前的翠竹,更顯得竹葉蒼翠欲滴。
在氣氛凝重之際,李延寧終於有了動作,他抬眸瞥了鄭秀才一眼,又優雅地從位子上站起來,拱手對學政、知府以及各位考官們道:
“各位大人,我剛剛聽在座的各位仁兄做的都是詩,不知在下是否可以做一首詞?”
詞的風格偏抒情,學政和眾官員們都好奇李延寧能做出什麽馬詞來?
學政爽快道:“準。”
眾人見李延寧走到窗邊,望著翠竹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1】。”
郎朗少年音吟誦著這首詞,配著滴答滴答的雨聲,激蕩著眾人的心。窗邊的少年挺拔的身姿與那被打得越發翠色欲流的竹葉交相輝映,令眾人動容不已。
在場誰人聽不出鄭秀才是故意為難?
李延寧卻用詞來巧妙回應,他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在告訴眾人鄭秀才的故意為難,對他來說如同這竹林中的風雨聲音,他毫不在意,甚至還想放開喉嚨邊吟唱邊從容前行。這是他為人大氣。
鄭秀才說自己是駿馬疾馳,暗諷他是農家子,他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來回應,他哪怕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裝上陣也能勝過那些騎著駿馬前行的人,有實力的人對此有什麽可怕呢?
他這是在告訴眾人就算他出身農家子,靠才學也勝過各位家境好、年紀比他大的世家子、富商子。這是他有才學的底氣。
最後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就是身披一蓑衣,也能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泰然自若地直麵困難,搏擊風雨,迎難而上。這是他麵對風波和磨難的人生態度。
李延寧讀完,在場的眾人靜默了許久,不知是誰鼓掌道:“好詞。”
接著顧淮謹和胡鵬程以及其他的秀才都不禁鼓起掌來。
何秀才激動道:“這首詞依事而發,詞的意境深遠,延寧賢弟心胸闊達,在下佩服!”
上座的學政細細琢磨著這首詞,也開懷大笑起來,稱讚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李延寧,你小小年紀竟有這般曠達超逸的胸襟,實在讓老夫刮目相看。”
知府也重複著李延寧的這首詞後,捋著胡子讚道:“這首詞雖短,讀起來卻使人耳目一新,細讀之下連心胸都舒朗開闊不少,當真是好詞啊!”
考官中也有擅長寫詞的官員道:“雖說詩和詞都是表達心境的載體,你卻能將纏綿婉約的詞寫得這麽超凡脫俗,樂觀豪氣,屬實不簡單呐!”
其他考官也毫不吝嗇地誇讚這首詞寫得蕩氣回腸,誇讚李延寧為人不卑不亢,心胸坦蕩,曠達豪氣。
有考官問:“這首詞的詞名是?”
李延寧道:“《定風波》。”
眾人一聽這詞名,不禁笑起來。
李延寧用一首《定風波》平定鄭秀才故意攪起的這場對他不利的風波,當真是聰明絕頂又回擊得一針見血。
大家都誇讚著李延寧,無人在意此時的鄭秀才被這首詞回擊得臉色煞白,他先是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不相信李延寧能當堂做出詞來。
接著聽完學政、知府以及眾考官對李延寧不絕於耳的稱讚後,更加惱羞成怒。他們誇李延寧的話仿佛一條條鞭子抽打在他身上。
其他幾個和鄭秀才一唱一和為難李延寧的秀才,已經偃旗息鼓,做起縮頭烏龜。
更有秀才對著他們幾人冷哼一聲,在場眾人的目光讓鄭秀才如坐針氈,他不禁憤恨地想著:誰知道這首詞是不是李延寧早就想好了,就等著現在說!
氣憤和難堪占據了鄭秀才的大腦,使他沒了理智,他不假思索道:“院案首果然好文采,可詞是詞,詩是詩,我們還是沒有聽到院案首現場做詩啊!”
在場靜若聞針,鄭秀才梗著脖子瞪著李延寧,大有李延寧做不出詩他誓不罷休之意。
李延寧很無語,自己到底什麽時候得罪了這位鄭秀才?非得這麽咄咄逼人?既然對方不要臉,那他也不必給臉了。
李延寧脫口而出一首詩:“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2】。”
李延寧這首詩寫駿馬,實際上寫的是駕著駿馬的我朝將士們,他寫馬壯,其實是借馬喻兵強,“天驕”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用寥寥幾個詞寫出了將士們勢如破竹拿下敵人的場麵,氣勢雄渾,展現了我朝將士們的英勇無敵。
當李延寧念完這首詩後,學政不禁鼓掌大讚道:“好詩!此詩明麵上寫駿馬奔馳,實則暗喻我朝將士之英勇無畏。如此巧妙構思,實乃佳作!”
知府也道:“從‘彎弓’到‘插羽’,僅僅幾個字便描繪出了我華朝將士們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壯烈場景,其氣勢之雄渾令人震撼。”
其他考官和眾多秀才聽聞此詩後,亦紛紛出言稱讚,表示認同。
鄭秀才的馬詩溜須拍馬,李延寧卻借馬稱讚華朝兵強馬壯,戰士勇武,詩作的立意高低分明。鄭秀才的詩被比得一無是處。
就連一旁的顧淮謹和胡鵬程也不禁露出驚訝之色,他們難以置信地望向李延寧。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竟然能夠接連創作出一首詞和一首詩有力回擊鄭秀才,且兩首作品均品質上乘,實在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鄭秀才此時呆若木雞地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他竟然做出來了……
胡鵬程喜笑顏開,寧弟真是太給他們長臉了,他搖著扇子問鄭秀才道:“寧弟接連做出兩首佳作,鄭秀才如何評價?”
鄭秀才麵色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剛剛還與鄭秀才聊的火熱,一起為難李延寧的幾個秀才都一副不想與之認識的表情。
學政問:“此詩何名?”
李延寧回答道:“《塞下曲》。”
學政高興極了,李延寧是他欽點的院案首,現在兩首佳作已經證明他慧眼識珠,選賢舉能,看以後還有哪個草包敢嚼舌根?
窗外正下起了雨,嘩啦啦的雨打濕著窗前的翠竹,更顯得竹葉蒼翠欲滴。
在氣氛凝重之際,李延寧終於有了動作,他抬眸瞥了鄭秀才一眼,又優雅地從位子上站起來,拱手對學政、知府以及各位考官們道:
“各位大人,我剛剛聽在座的各位仁兄做的都是詩,不知在下是否可以做一首詞?”
詞的風格偏抒情,學政和眾官員們都好奇李延寧能做出什麽馬詞來?
學政爽快道:“準。”
眾人見李延寧走到窗邊,望著翠竹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1】。”
郎朗少年音吟誦著這首詞,配著滴答滴答的雨聲,激蕩著眾人的心。窗邊的少年挺拔的身姿與那被打得越發翠色欲流的竹葉交相輝映,令眾人動容不已。
在場誰人聽不出鄭秀才是故意為難?
李延寧卻用詞來巧妙回應,他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在告訴眾人鄭秀才的故意為難,對他來說如同這竹林中的風雨聲音,他毫不在意,甚至還想放開喉嚨邊吟唱邊從容前行。這是他為人大氣。
鄭秀才說自己是駿馬疾馳,暗諷他是農家子,他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來回應,他哪怕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裝上陣也能勝過那些騎著駿馬前行的人,有實力的人對此有什麽可怕呢?
他這是在告訴眾人就算他出身農家子,靠才學也勝過各位家境好、年紀比他大的世家子、富商子。這是他有才學的底氣。
最後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就是身披一蓑衣,也能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泰然自若地直麵困難,搏擊風雨,迎難而上。這是他麵對風波和磨難的人生態度。
李延寧讀完,在場的眾人靜默了許久,不知是誰鼓掌道:“好詞。”
接著顧淮謹和胡鵬程以及其他的秀才都不禁鼓起掌來。
何秀才激動道:“這首詞依事而發,詞的意境深遠,延寧賢弟心胸闊達,在下佩服!”
上座的學政細細琢磨著這首詞,也開懷大笑起來,稱讚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李延寧,你小小年紀竟有這般曠達超逸的胸襟,實在讓老夫刮目相看。”
知府也重複著李延寧的這首詞後,捋著胡子讚道:“這首詞雖短,讀起來卻使人耳目一新,細讀之下連心胸都舒朗開闊不少,當真是好詞啊!”
考官中也有擅長寫詞的官員道:“雖說詩和詞都是表達心境的載體,你卻能將纏綿婉約的詞寫得這麽超凡脫俗,樂觀豪氣,屬實不簡單呐!”
其他考官也毫不吝嗇地誇讚這首詞寫得蕩氣回腸,誇讚李延寧為人不卑不亢,心胸坦蕩,曠達豪氣。
有考官問:“這首詞的詞名是?”
李延寧道:“《定風波》。”
眾人一聽這詞名,不禁笑起來。
李延寧用一首《定風波》平定鄭秀才故意攪起的這場對他不利的風波,當真是聰明絕頂又回擊得一針見血。
大家都誇讚著李延寧,無人在意此時的鄭秀才被這首詞回擊得臉色煞白,他先是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不相信李延寧能當堂做出詞來。
接著聽完學政、知府以及眾考官對李延寧不絕於耳的稱讚後,更加惱羞成怒。他們誇李延寧的話仿佛一條條鞭子抽打在他身上。
其他幾個和鄭秀才一唱一和為難李延寧的秀才,已經偃旗息鼓,做起縮頭烏龜。
更有秀才對著他們幾人冷哼一聲,在場眾人的目光讓鄭秀才如坐針氈,他不禁憤恨地想著:誰知道這首詞是不是李延寧早就想好了,就等著現在說!
氣憤和難堪占據了鄭秀才的大腦,使他沒了理智,他不假思索道:“院案首果然好文采,可詞是詞,詩是詩,我們還是沒有聽到院案首現場做詩啊!”
在場靜若聞針,鄭秀才梗著脖子瞪著李延寧,大有李延寧做不出詩他誓不罷休之意。
李延寧很無語,自己到底什麽時候得罪了這位鄭秀才?非得這麽咄咄逼人?既然對方不要臉,那他也不必給臉了。
李延寧脫口而出一首詩:“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2】。”
李延寧這首詩寫駿馬,實際上寫的是駕著駿馬的我朝將士們,他寫馬壯,其實是借馬喻兵強,“天驕”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用寥寥幾個詞寫出了將士們勢如破竹拿下敵人的場麵,氣勢雄渾,展現了我朝將士們的英勇無敵。
當李延寧念完這首詩後,學政不禁鼓掌大讚道:“好詩!此詩明麵上寫駿馬奔馳,實則暗喻我朝將士之英勇無畏。如此巧妙構思,實乃佳作!”
知府也道:“從‘彎弓’到‘插羽’,僅僅幾個字便描繪出了我華朝將士們衝鋒陷陣、奮勇殺敵的壯烈場景,其氣勢之雄渾令人震撼。”
其他考官和眾多秀才聽聞此詩後,亦紛紛出言稱讚,表示認同。
鄭秀才的馬詩溜須拍馬,李延寧卻借馬稱讚華朝兵強馬壯,戰士勇武,詩作的立意高低分明。鄭秀才的詩被比得一無是處。
就連一旁的顧淮謹和胡鵬程也不禁露出驚訝之色,他們難以置信地望向李延寧。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竟然能夠接連創作出一首詞和一首詩有力回擊鄭秀才,且兩首作品均品質上乘,實在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鄭秀才此時呆若木雞地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他竟然做出來了……
胡鵬程喜笑顏開,寧弟真是太給他們長臉了,他搖著扇子問鄭秀才道:“寧弟接連做出兩首佳作,鄭秀才如何評價?”
鄭秀才麵色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剛剛還與鄭秀才聊的火熱,一起為難李延寧的幾個秀才都一副不想與之認識的表情。
學政問:“此詩何名?”
李延寧回答道:“《塞下曲》。”
學政高興極了,李延寧是他欽點的院案首,現在兩首佳作已經證明他慧眼識珠,選賢舉能,看以後還有哪個草包敢嚼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