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疑問為什麽職場上的人都那麽有活力啊,每天麵對領導就很來勁,很會調動氣氛。


    我認為這是他們的天賦,而我顯然不太喜歡這樣聒噪的氛圍,從來不會去要求自己在大眾麵前表現得很“嗨”。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這樣的狀態讓我感覺很自在。


    直到後來和一位在公眾場合表現得很外向的同事一起出差,才發現原來私底下她完全變了一個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安靜。


    期間她跟我聊到自己最近的煩惱,覺得自己很不快樂,怨氣滿滿,覺得不喜歡目前的狀態。


    我說,那你理想中的狀態是什麽樣的。她說我也說不出來,就是覺得現在很不開心,充滿負能量。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快樂的時候,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麵臨挑戰。


    但是在我的生命經驗當中,我總能找到辦法去解決這些煩惱,讓自己的心情和狀態永遠保持在正軌上。


    這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錨定終局”,把目光盯著你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上,其他一切都是小事。


    如果你想讓自己在未來幾年內成為什麽樣的人,那麽就把行為調整到能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向上。如果自己沒想好想要什麽樣的“終局”,那就很容易被眼前的小事所困,繼而煩惱重重。


    01


    看到未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職業的選擇上,曾經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高工資>發展前景。


    擺在我麵前有兩家公司,我卻隻顧眼前短期利益,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一份工作,多走了一年彎路。


    其實我剛開始是個很迷茫的工作者,沒有規劃也沒有想好自己的“終局”,所以才會做出糟糕的選擇。


    但是當我認真思考過自己在未來的5年,10年內想要什麽樣的人生時,我得到了答案。我找到了我的終局:那就是熱愛>高薪。


    所以在工作上,我開始遠離不喜歡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接受暫時的降薪,接受工作通勤時間的增加,因為這些在終局麵前,一點都不重要。


    選擇一,放棄二,煩惱自然就消除。


    關於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終局,我建議你找一段空閑的時間,拿一張紙,在紙上認真寫下影響自己判斷的因素,想想失去什麽是自己最不能接受的,想想什麽是自己最想要的,“自由”?“快樂”?“自我實現”?還是“安穩”?


    其實每種人生都值得過,隻要是你自己的選擇,並且願意為選擇付出代價。


    多為你自己著想,考慮自己的感受,雖然現在的你可能得承擔家庭的責任,有很多身不由己,但一定要相信:隻有你自己的人生舒暢通透了,你才能對其他人負責。


    02


    人生不需要愧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常常會因為心理愧疚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比如明明在公司裏幹的很不開心,卻還要為因為領導的pua而繼續工作。


    我很反感這樣的做事動機:似乎我們的人生選擇,總需要為別人負責,而忘記了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猜測大多數人在做選擇的時候,一定是在影響因素層麵過多參雜了別人的看法,所以事情才會變得看似無解,才會一直反複折磨著你。


    處理看似無解的問題,有時候答案往往在自己身上。


    哪有什麽不可改變的困境,隻是人總是習慣性要的太多,不願舍棄其他。


    想想你的終局,在實現終局的過程中,也許會有心酸委屈,也許會有別人的不理解,但隻要你清楚知道完成這個終局對於你而言意味著什麽,你就知道該怎麽選擇了。


    03


    接受事與願違


    今年下半年以來,我一直都在堅持寫作,因為在知乎上搜過關於自媒體的問題,所以現在賬號總給我推送關於這一方麵的帖子。


    裏麵很多人都在談論:做自媒體到底如何快速引流,如何找人賬號互推,現在做公眾號是不是一定沒有前途了,我做公眾號一年不怎麽漲粉是不是要放棄……


    很多人都在唱衰寫作的價值,但缺似乎把做公眾號當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好像抓住了就一定要在短時間內抖出金子,不然就是失敗。


    我不太喜歡這樣的心態。


    因為從做公眾號的第一天開始,我就為這件事“錨定”了“終局”,那就是控製投入,接受產出。


    我不是24小時都在寫文章,我也不是沒有自媒體的收入就活不下去。


    我投入在寫作上的東西:隻有一部電腦,一些時間以及睡一覺就能恢複過來的精力。


    我隻是把別人玩遊戲的時間,把別人在公司閑聊的時間,把別人用來刷短視頻的時間,都拿來寫作了。


    有人問:“這樣的生活不無聊嗎,你不覺得無趣嗎?”


    對此我的回答是:“遊戲,八卦,短視頻都是為了消耗時間而存在的,是為別人的產品買單,而我把時間拿來寫作,是在為自己的作品買單,這種做事的充實感,不是娛樂能比的。”


    羅振宇曾經在時間的朋友裏分享過貝聿銘先生的故事:


    貝聿銘一生作品無數,但是爭議與榮譽並存,比如在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玻璃金字塔,讓他被不理解的人罵了十幾年。


    麵對質疑,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所以你看,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花時間去和別人爭論,而是彎下身子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實際的問題。


    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我把寫作當成一件充實的活動,並且可以做到終身寫作,也不害怕沒有產出。我也沒有時間覺得無聊,因為我一直在做事。


    04


    生活的常態就是麵臨選擇,糾結利弊。


    當我們越來越覺得陷入選擇焦慮的時候,就需要去改變這種情況了,畢竟把時間花在做事,比花在選擇上要劃算得多。


    並且很多事情的答案,需要在做事的過程中才會慢慢浮現。


    不要去想象困難,直接行動。


    生活絕沒有不可改變的困境。


    覺醒的速度,不等於成功的速度


    我們開車的時候總是會有一個確定的目的地,在出發之前,我們就知道自己想要去哪裏。


    一個這麽簡單的問題,如果換個角度問你:把你的人生想象成是在開車,你知道你要開向哪個目的地嗎?


    我猜大多數人不曾想過這個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支支吾吾地回答:為了掙更多的錢。或者是為了獲得更幸福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比較直率:為了升職加薪。但是幾乎很少有人可以說出自己一生奮鬥的使命感,或者是未來3~5年的人生目標。


    我用這個問題問過身邊的人,大多數人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曾經的我也一樣,生活得過且過,下班後可以擼串燒烤,就絕不會去看書健身,自我提升。


    放縱帶來的短暫快樂,吸引著每一個沒有人生目標感的人。


    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就不知道把人生“開”向哪個目的地。


    —————01—————


    在16歲的時候,我當時正在上高二,由於我一個人在外地上學,過著寄宿生活,所以我周末也會呆在學校。


    那時候生活平淡如水,但是有一天晚上突然在教室的電腦裏發現了一個視頻,是一位名叫“方勵”的電影製片人在一席上麵的演講,主題叫“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


    這個大概30分鍾的演講視頻,我幾乎每年都會翻出來看一遍。


    可以說,這個視頻真正讓我在思維上“開了眼”,我突然發現自己開始覺醒了。


    我想要真正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和奮鬥目標,我不想渾渾噩噩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開著“人生”這輛車,是要到達哪個目的地。


    在這個演講中,方勵分享了他貫徹一生的一些觀點:


    1.我經常喜歡畫時間軸。我們的生命就是跟個時間軸一樣,那我們的生活質量是在這個時間軸下麵曲線裏麵整個積分的總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成功和失敗。


    2.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多寶貴的時候,就會特別特別惜命,惜命的方式是什麽呢?不是拿來養生,而是去折騰。


    3.怎麽把一件事做好,這是戰術行為,但想做什麽和最希望做什麽,這才是戰略。


    5.成功隻有一個標準,就是自己的快樂。如果說我們能一直快樂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成功,沒有任何東西能超過這一點。


    這些觀點給當時的我帶來巨大的衝擊,我開始知道外麵的世界是怎麽樣的,開始知道人的生命有多珍貴,知道人應該怎麽去精彩地活。


    —————02—————


    雖然我從16歲就有幸覺醒,也養成了閱讀與思考的習慣,但由於當時還是學生時代,沒有生存的壓力,所以我隻是在了解外麵的世界,而沒有狠下心來刻意成長。


    於是造成了一個後果:雖然我覺醒得很快,但我成長得並不快,自然就無需談論成功了。


    從16歲~22歲,我看了很多書,也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由於缺乏實踐,我的許多觀點隻是空中樓閣。


    然後在22~23歲這一年裏,我又徹底倒退了,在工作的一年裏,我機械式地完成工作,獲得工資報酬,這一年,我隻是沉溺於工作帶來的所謂安逸感當中,沒有足夠多的行動。


    可以說,從16歲~23歲,我隻是知道如何讓自己保持愉悅,但這種愉悅是短期的,是缺乏事業成就支撐的快樂,並不長久與穩固。


    隻有精神自由是不夠的,還需要追求財務上的自由。


    因此,在我23歲生日那天,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杜絕沉浸在當下的安逸生活,在3個方向上發力。


    1)更換一份更能積累行業勢能的工作


    2)保持寫作這一終身副業


    3)在投資與理財領域做深入研究


    定好這3個方向之後,我明顯感覺自己對人生的掌握感更足了,也堅信在這些正確事情上的努力,足以讓我過上理想的生活。


    —————03—————


    何謂真正的成長?


    真正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實質結果的發生。


    比如我現在對閱讀的要求,我希望自己能在閱讀完之後能夠有文字產出,並且確保輸入與輸出比例在4:1。這在我之前的文章裏曾經詳細寫過。


    我清晰地感覺,在我持續輸出的幾個月裏,收獲到的成長比我過去7年加起來都多。


    而且當你能做成一件事以後,你就能夠從中總結出底層邏輯與經驗,將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領域,從而加速成長的步伐。


    很多能成事的人在每個領域都很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底層邏輯這一信息差。但是很遺憾,這種信息差的成長經驗,是沒辦法通過語言傳達的。它隻能通過個人的親身實踐,才能得到成事經驗。


    一通百通,一堵百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要在一段時間內,逼迫自己刻意成長,我敢通過我自己的經驗告訴你,隻要你度過了一段時間的成長期,迎接你的將會是巨大的突破。


    這很像我們在摸黑過暗道,你不知道前麵還有多少米的黑暗,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這條路總會走完,光明就在前麵。


    就像馬雲所說的: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根本撐不到後天,他們都倒在了冬天。


    所以,請放棄短期出奇跡的短視思維,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一定需要時間的積累。成功的秘訣就是盡快覺醒,拚命試錯,結果說話。


    當你把整個環節都跑通了以後,就會看到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


    為此,我花了7年的時間,並且還在持續努力當中。


    希望你能在我的經驗下跑的更快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流瓶之大西北並收藏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