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媒體或個人博主,大肆宣傳鼓吹讓年輕人選擇自主創業,讓工廠的人回鄉創業,但老王今天就這個事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首先,不管你在大學期間學的是農業,商業,經濟還是法律,還是農林漁牧啥的,走出校門,來到社會,百分之七十的專業知識和你以後賴以謀生的工作八杆子沾不上邊,不要不信,認為我在胡說八道。


    我就說一點,富人隻要不折騰,他還是個富人,窮人瞎折騰,隻會更窮,甚至負債。


    單從一點來講,你自主創業的項目有多大的含金量,有多少科技成份在裏麵?


    你的資金,你的人脈,你的圈子,即從商,那咱就在商言商,天時地利人和你都占了幾樣?


    這樣說有些打擊小夥伴們的信心,但還是鼓勵一下大家,你們最大的財富就是年輕,是不斷試錯後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曆練。


    這裏我要說一下,為什麽你要自主創業了,也無非是為了精神自由和財富自由的實現。


    為什麽精神自由和財富自由一樣重要?


    因為精神不自由,說明這個人不快樂,容易被他人帶情緒,不能堅定自己的立場。


    而財富不自由,意味著必須出賣自己的時間,通過消耗自己的時間來獲得固定的薪水,而固定的薪水,又怎麽能覆蓋掉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法預測的花費。


    生活風險太大!


    所以,我們生在自由的時代,就應該搞錢與搞腦兩手抓,讓自己活出最濃烈的生活體驗。


    就像我很喜歡的蔡瀾先生所說的一句話:人生真的好玩。


    人活這一遭,為了在人間活得盡興,為了人生的好玩,我們必須坦率且長期地自我提升和搞錢。缺了任何一個,都會讓人生變得不夠“好玩”。


    01


    回到現實


    雖然我們都向往著美好的未來,但是現實和未來,往往有一段距離,這段路,需要我們踏實地走完它。


    拿我自己舉例,我現在在一家互聯網車企工作,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這兩件事就是我的求生之道,這兩件事占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


    在我畢業的第一年,雖然在四線城市能夠月入一萬,但是從長遠來看,我還是焦慮不已,因為一年12萬的年薪,真的不夠花。


    而且房子與車子,想要夠的著也遙遙無期。


    是的,作為一個毫不避諱自己欲望的大俗咖,我對物質的追求一點不比別人少。


    但是按照這樣的職業發展下去,我可以看到十年後,三十年後的自己,以及自己必將依舊窘迫的經濟情況。


    所以從現實出發,就是問題的答案所在。


    八月份的時候,我所在的城市正在經曆一年當中最嚴重的疫情衝擊。在居家隔離的一個月內,我僅剩的工作收入也被削減了大概50%。突然空出來的大段自由時間再加上對當下工資減少的焦慮,讓我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自我反思:現在是創業的好時候嗎?顯然不是,我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投入,我沒有在一個行業深耕的經驗,我在這座城市沒有足夠穩健的關係網……


    這些客觀因素都是我目前隻能繼續去成為一名上班族的理由。


    但是我始終堅信一點:哪怕改變的希望再渺茫,不斷試錯才是正確的方法論。


    每個人從本質而言,擁有的東西隻有時間,隻有時間永遠屬於自己,如何對待時間,就決定了一個人在幾年後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一天下午,我拿出一張紙,詳細地列舉了自己在職場中的優勢劣勢,並且從這些特質出發,慢慢縮小範圍,最終把目標定在做公眾號與寫書上,通過打造個人ip來改變當下現狀,是一條穩健且能長期積累的路。


    我相信,把業餘時間花在寫作上,一定不會錯,盡管前期收效甚微,但是自己並不需要有巨大的投入,隻需要時間,一台電腦,與一些腦力勞動。


    我就這樣踏上了寫作的道路。


    02


    你選擇什麽樣的“人生機器”


    如果把我們擁有的時間比做一些材料,把消耗我們時間的事情比做機器,那麽在人生的流水線上,我們的材料不變,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們擁有的這台“機器”。


    你選擇了什麽樣的機器,就會把你的人生加工成什麽樣子。


    比如在22歲大學畢業之前,我沒有做成過任何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我把時間“材料”通通推入了“接受教育拿到畢業證”這台機器當中。


    最後的結果就是:22年的時間投入,產出一張畢業證。


    再比如我22~23歲這一年裏,把一年的時間“材料”,推入到“互聯網車企”這台機器中,最後產出的就是一年工作經驗,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存款。


    所以,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計算方式。你可以用它來計算你人生任何時候的投入與產出比,從而讓你更明確自己的人生選擇,調整自己的步伐。


    在公眾號輝哥奇譚的創始人張輝的置頂文章中,他寫過自己的經曆:


    在一次飯局上,張輝讓大家猜一下,自己在33歲時的總資產是多少,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房產、汽車、股票等。


    結果無人猜對,而且他們給出的答案普遍偏高很多。


    正確答案是20萬。對,你沒有看錯,作為知識星球超1.4萬用戶付費的大ip,33歲時,所有的資產加起來是20萬。


    聽到這個數字,很多同事的第一反應是:自己有希望了。因為在座的大多數人,年過33歲的,在33歲時總資產遠遠超過當年的張輝;不足33歲的,預期自己在這個年齡時的總資產會遠遠超過20萬。


    除此之外,張輝還說,自己在35-39歲這五年獲得的總收入,超過了35歲之前的收入總和。而在40-44歲這五年的總收入,又超過了40歲之前的收入總和。


    這幾個階段,張輝更換了一台又一台的“人生機器”,來加工自己的時間“材料”。由此的產出結果也各不相同。


    而人生成果的慢慢變好,一定離不開我們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做出的不同選擇與不斷試錯,隻有利用業餘時間去慢慢偏移安逸的軌道,才有更換“人生機器”的可能。


    有些人追求安穩,畢業後進入體製工作,一生都體製內奮鬥,於是他們不會更換“人生機器”,公務員這台機器,可以保證他們一生吃喝無憂,但也決定了收入的上限。


    有些人熱愛冒險,善於整合資源,便一次又一次去嚐試更換人生機器,試圖突破人生的上限。


    03


    好的“人生機器”,不能一蹴而就


    一台好的“人生機器”,對大多數人而言都不是從天而降的,除非你是優質投胎選手,一出生就生在羅馬,或者是你天生就是某個領域的天才,老天爺賞飯吃。


    否則平凡如我們大多數人,都得慢慢摸索,一點點過渡並打造自己的人生機器。


    第一台人生機器,大概率是用我們的考試能力,去換取一張好的工作門票。


    所以現在學區房價格的暴漲,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擔憂,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第一台人生機器的打造。


    在我們國家,每年大學的本科率僅僅在4%,而2022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193萬人。


    在這樣激烈的教育競爭當中,無數考生懸梁刺股,就是為了讓自己在四年之後都職場上更具競爭力。


    這個世界很殘酷,溝通成本也很高,企業招聘員工,隻能用有限的溝通時間與簡曆來篩選應聘者。因此大家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自己的第一台人生機器。


    而這樣一台人工機器,幾乎是每個人都必須走的第一步。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真相,就算我們第一台人生機器再好,我們也很難指望它給我們帶來財務自由。


    因為當我們處於被雇傭的階段時,我們隻能一次性出售自己的時間,而個體的力量極其有限,不管你在公司的職位再高,從商業層麵來講,你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規模效應”,而我們都知道,沒有規模,絕對不可能掙大錢。


    財富的積累從不依賴於一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通過購買他人的時間,或者是出售足夠規模的產品,才有可能實現財富自由。


    所以,當我們擁有自己的第一台機器之後,一定不能在這上麵沉淪下去。必須不斷嚐試,在可接受範圍內,不斷把自己過渡到其他機器上去。


    04


    寫在最後


    近幾年的疫情給經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底層失業,中產財富縮水,企業縮招,縮小生產規模,大家都被疫情打的措手不及。


    前段時間封控在家,早已吃膩平淡的飯菜,突然在朋友圈刷到一家烤肉店提供外賣服務,可以將飯菜與烤肉設備一並送上門,等到顧客吃完飯後收回。


    我不禁感歎這家烤肉店老板靈活的生意之道,劉潤老師曾在文章裏寫過這樣一句話:不怕疫情反複,就怕我們擁有疫情心態。


    什麽是疫情心態,就是我們在思維上習慣於把外界一切的損失都歸結到疫情身上,然後不從自身尋找原因,不去尋找破局的方法。


    同樣是做餐飲,有些老板就會想方設法觸達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有些老板隻會默默忍受虧損。


    疫情給人帶來考驗,同時也是一個篩選器,它會把一些足夠強大的企業家篩選出來,也會過濾掉一些本來就不怎麽樣的企業。


    直麵困難吧,總有人會成功。


    為什麽不能是我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流瓶之大西北並收藏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