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三年過後,我們普通人該怎麽做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幾天去樓下的“幸福林帶”公園溜達了幾圈,國家投資了三千多個億建成的城市綜合體大型主題公園與全球最大的地下商超,入目一片淒涼,前兩年新入駐的店鋪都關門掛鎖了,現有總量也僅存十分之二不到,這種情景讓人不禁感慨萬千。
\"你看現在這個路上冷清的,而且還是馬上國慶節了,沒有什麽人,這個疫情鬧得什麽行業都不好幹。
任何行業從業者都不能不做事在家裏呆一年。\"
我聽完挺感慨的,因為對於大多數工作者而言,沒有工作意味著收入停滯,而且城市生活成本高,基本都很少有存款,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在疫情時代下,我們個人如何與時代共處。
01
保證主業的穩固發展
前陣子網上有篇文章熱度很高,題目是:未來三年,請善待你所在的單位。
寫的就是在疫情時代下,我們個人需要保持穩定的一份收入,這很重要。
在變數麵前,能夠確定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盡管不是大富大貴,也足以在突變的時代,讓我們覺得心安。
我有位朋友,在前陣子疫情居家隔離之前,已經把辭職信寫好,就差提交給領導了。
但是疫情突然到來,給工作按下了暫停鍵。他也因為沒有及時提交辭呈,多在崗了一個月。
解封之後他約我吃飯,我問他找到新工作了嗎?
他說:先不跳槽了,疫情在家我認真想了想,如果當時我衝動之下提了離職,這次疫情在家我就喝西北風了。
是的,現實已經給了我們足夠多的經驗。
就今年而言,我所在的城市已經經曆兩次居家隔離,總時長加起來兩個半月。
對於任何普通人而言,一年當中兩個半月沒有工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求穩,是生存的基本盤。
02
減少開支,積極儲蓄
韓寒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記者問道:你怎麽看待“買不起房,我不如及時行樂”這種消費觀?
一向桀驁不馴的韓寒真誠地回答:
\"首先我覺得應該說點實際一些的,第一點就是一定要儲蓄,第二就是不要陷入過多的欲望和消費主義的陷阱。\"
網友們紛紛在視頻下評論:老少年接地氣了。
網上有研究數據表明:現在的消費群體以90後為主,00後的消費占比也正在逐步提高。
年輕人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品牌,願意為企業文化買單。
再加上互聯網時代,商家無孔不入的營銷手段,年輕人確實很難存錢與儲蓄。
花花世界迷人眼,成為月光族太正常了。
但是儲蓄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掙錢,如果能掙錢卻存不下錢,那就是在增加未來的生活風險。
我們應該趁著現在精力旺盛,社會責任沒那麽重的年齡去為未來儲蓄資金。
這才是聰明的做法,疫情給我們提前上了一課。
曾經的我也深陷消費主義的陷阱,我在大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逛淘寶。
對我來說,淘寶太有意思了,而且隻要是我認為可能用得上的東西,我就會購買。
比如有一次我看上了一個幾百塊的簡約風格台燈,當時我想:宿舍的燈光那麽暗,買一個台燈到時候看書的時候肯定用得上。
現在我捫心自問,我當時喜歡它的外觀多於它的實用性。
但正是因為不斷的自我洗腦,我在最後入手了這個台燈。
事實證明,這個台燈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積灰,我根本沒打開過幾次。
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警惕消費主義的陷阱。
你能用上的東西,永遠比你想象中的要少。而你需要用到錢的地方,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03
發展副業,夯實經濟基礎
剛畢業的時候,我入職一家互聯網車企,負責銷售端工作。
那個時候剛畢業,就能月薪一萬,雖然忙,但是也十分滿足。
畢竟在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隻有1500,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直線上升。
但是很快我發現,雖然我表麵看起來收入很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但是我的支出也同樣高得可怕:吃飯,水電費,物業費,給父母每個月固定打錢等等……
每個月的金錢花費就像過山車,月初發工資和月末計算盈餘,兩者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以在保證工資的基礎上,我覺得自己急需一項副業來擺脫這種情況。
於是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做兩件事:做公眾號以及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的金額去做投資。
其實我在大學階段就已經獨立運營過公眾號了,隻是由於當時沒有經濟壓力,所以更新幾篇之後就草草收場。
這次算是重啟這個“項目”,投入了所有的業務時間,再加上這些年來經曆和閱讀量的增加,正好有表達的欲望,所以開始了我在公眾號的日更計劃。
第二點是投資,我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投資有風險,隻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去投資。
我從每個月的工資裏固定取出20%,這部分不做其他用途,同時如果這部分金額虧損了,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
所以,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始終保持平靜,不至於在股市潮起潮落時跟著它們蕩秋千。
對於現代人而言,搞副業已經成為了一種剛需。
我們見識的太多,並且都基本形成一個共識:雖然金錢不代表一切,但是金錢卻能帶來最踏實的安全感。
所以,積極開展副業,才能給我們的生活多添一層保障。
04
保持心態平和
潤米谘詢創始人劉潤曾經在文章裏說過:
比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態。
你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於疫情,歸咎於不確定性。
疫情,是一場大浪淘沙。
誠然,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衝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失去行動的可能了,相反,我們要在這樣的曆練裏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化。
疫情也可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會逼迫我們迅速成長,逼著我們在無法外出的時間不斷修煉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能“扛事”的人。
或者往簡單了說,疫情至少培養了大多數都市人做飯以及做家務的能力,這也同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雖然在行動上被限製,但是我們的心靈認知,正在覺醒與開啟。
我有一位朋友,在居家隔離期間整整看了15本書。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疫情意味著無限的無聊,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段時間正好用來自我精進。
危機時常在,改變的希望也藏在其中。
就像詩人萊昂納德·科恩在作品裏寫道: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人生隻有一次,
共尋“外在紮實財富”和“內心絕對自由”
\"你看現在這個路上冷清的,而且還是馬上國慶節了,沒有什麽人,這個疫情鬧得什麽行業都不好幹。
任何行業從業者都不能不做事在家裏呆一年。\"
我聽完挺感慨的,因為對於大多數工作者而言,沒有工作意味著收入停滯,而且城市生活成本高,基本都很少有存款,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在疫情時代下,我們個人如何與時代共處。
01
保證主業的穩固發展
前陣子網上有篇文章熱度很高,題目是:未來三年,請善待你所在的單位。
寫的就是在疫情時代下,我們個人需要保持穩定的一份收入,這很重要。
在變數麵前,能夠確定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盡管不是大富大貴,也足以在突變的時代,讓我們覺得心安。
我有位朋友,在前陣子疫情居家隔離之前,已經把辭職信寫好,就差提交給領導了。
但是疫情突然到來,給工作按下了暫停鍵。他也因為沒有及時提交辭呈,多在崗了一個月。
解封之後他約我吃飯,我問他找到新工作了嗎?
他說:先不跳槽了,疫情在家我認真想了想,如果當時我衝動之下提了離職,這次疫情在家我就喝西北風了。
是的,現實已經給了我們足夠多的經驗。
就今年而言,我所在的城市已經經曆兩次居家隔離,總時長加起來兩個半月。
對於任何普通人而言,一年當中兩個半月沒有工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求穩,是生存的基本盤。
02
減少開支,積極儲蓄
韓寒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記者問道:你怎麽看待“買不起房,我不如及時行樂”這種消費觀?
一向桀驁不馴的韓寒真誠地回答:
\"首先我覺得應該說點實際一些的,第一點就是一定要儲蓄,第二就是不要陷入過多的欲望和消費主義的陷阱。\"
網友們紛紛在視頻下評論:老少年接地氣了。
網上有研究數據表明:現在的消費群體以90後為主,00後的消費占比也正在逐步提高。
年輕人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品牌,願意為企業文化買單。
再加上互聯網時代,商家無孔不入的營銷手段,年輕人確實很難存錢與儲蓄。
花花世界迷人眼,成為月光族太正常了。
但是儲蓄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掙錢,如果能掙錢卻存不下錢,那就是在增加未來的生活風險。
我們應該趁著現在精力旺盛,社會責任沒那麽重的年齡去為未來儲蓄資金。
這才是聰明的做法,疫情給我們提前上了一課。
曾經的我也深陷消費主義的陷阱,我在大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逛淘寶。
對我來說,淘寶太有意思了,而且隻要是我認為可能用得上的東西,我就會購買。
比如有一次我看上了一個幾百塊的簡約風格台燈,當時我想:宿舍的燈光那麽暗,買一個台燈到時候看書的時候肯定用得上。
現在我捫心自問,我當時喜歡它的外觀多於它的實用性。
但正是因為不斷的自我洗腦,我在最後入手了這個台燈。
事實證明,這個台燈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積灰,我根本沒打開過幾次。
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警惕消費主義的陷阱。
你能用上的東西,永遠比你想象中的要少。而你需要用到錢的地方,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03
發展副業,夯實經濟基礎
剛畢業的時候,我入職一家互聯網車企,負責銷售端工作。
那個時候剛畢業,就能月薪一萬,雖然忙,但是也十分滿足。
畢竟在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隻有1500,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直線上升。
但是很快我發現,雖然我表麵看起來收入很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但是我的支出也同樣高得可怕:吃飯,水電費,物業費,給父母每個月固定打錢等等……
每個月的金錢花費就像過山車,月初發工資和月末計算盈餘,兩者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以在保證工資的基礎上,我覺得自己急需一項副業來擺脫這種情況。
於是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做兩件事:做公眾號以及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的金額去做投資。
其實我在大學階段就已經獨立運營過公眾號了,隻是由於當時沒有經濟壓力,所以更新幾篇之後就草草收場。
這次算是重啟這個“項目”,投入了所有的業務時間,再加上這些年來經曆和閱讀量的增加,正好有表達的欲望,所以開始了我在公眾號的日更計劃。
第二點是投資,我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投資有風險,隻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去投資。
我從每個月的工資裏固定取出20%,這部分不做其他用途,同時如果這部分金額虧損了,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
所以,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始終保持平靜,不至於在股市潮起潮落時跟著它們蕩秋千。
對於現代人而言,搞副業已經成為了一種剛需。
我們見識的太多,並且都基本形成一個共識:雖然金錢不代表一切,但是金錢卻能帶來最踏實的安全感。
所以,積極開展副業,才能給我們的生活多添一層保障。
04
保持心態平和
潤米谘詢創始人劉潤曾經在文章裏說過:
比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態。
你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於疫情,歸咎於不確定性。
疫情,是一場大浪淘沙。
誠然,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衝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失去行動的可能了,相反,我們要在這樣的曆練裏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化。
疫情也可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會逼迫我們迅速成長,逼著我們在無法外出的時間不斷修煉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能“扛事”的人。
或者往簡單了說,疫情至少培養了大多數都市人做飯以及做家務的能力,這也同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雖然在行動上被限製,但是我們的心靈認知,正在覺醒與開啟。
我有一位朋友,在居家隔離期間整整看了15本書。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疫情意味著無限的無聊,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段時間正好用來自我精進。
危機時常在,改變的希望也藏在其中。
就像詩人萊昂納德·科恩在作品裏寫道: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人生隻有一次,
共尋“外在紮實財富”和“內心絕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