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我朋友聊到金錢觀的話題,他說了一句話讓我覺得很受啟發,分享給你:


    “錢本身不具備價值,隻有在使用的過程中才會產生價值。”


    確實如此,金錢從來隻是一種等價物,當你需要用它去兌現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它才會發揮自己的作用。


    這篇文章,讓我們來聊聊關於金錢觀。


    01


    金錢代表自由


    香港科幻作家倪匡曾經說過一句話:


    “自由不是說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遇到你不想做的事情時,你可以選擇不做。”


    而要想得到這樣的自由,就一定需要經濟支撐,還有鍛煉自己的精神力,內外兼修,才能獲得自由,獲得快樂。


    為什麽現在很多新聞,明星吸毒違法屢見不鮮,就是因為雖然他們憑借公眾人物的角色掙到了很多錢,但是精神上還沒有學會如何去駕馭這些金錢,所以就會引起個人行為的失控。


    金錢可以為人帶來自由,但沒有精神力的人會淪為金錢的附庸。


    就像有句話說的:不是物質不好,不好的是沒有對抗的力量。


    就像現在的電子產品,我們一邊抱怨著沒時間,一邊又抱著手機刷到半夜兩三點。


    你說是電子產品不好嗎,其實不是,不好的是我們缺乏自控力。


    所以,我們都應該學會去控製物質,讓物質為我們服務,給我們帶來快樂,包括金錢也是如此。


    02


    省錢的秘訣


    現在很多人工資很少,壓力很大。


    很多年輕人都是月光族,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個月,到手了之後錢就像流水一樣,月底變光光。


    所以很多年輕人都開始克製自己的消費欲望,決定開始省錢。


    但據我觀察,很多人他們的省錢邏輯是錯的。


    比如雙十一馬上要來了,他們在做的是不斷對比各個商家,各個平台,看看哪裏可以讓自己花更少的價格得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你發現不對勁了嗎?


    這個邏輯很奇怪呀,如果你真的想要省錢,應該是首先從源頭上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買這個東西。


    如果不需要的話,直接就剩下一筆錢了,同時也省下了對比的時間。


    所以,省錢的唯一秘訣,是知道自己需要什麽。


    比如我自己,在大學的時候,也很喜歡買一些低價的東西,比如降價的鞋子,比如做活動打折的零食包。


    後來我就發現,降價買回來的鞋子,我根本沒穿過幾次。打折的零食,我也根本不喜歡這些口味。


    所以,如果當時買的時候能確定這些東西我根本不需要,那我就根本不用花錢。


    希望我們在買東西之前,都問一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事實上,我們能用上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03


    錢隻是一切結果的反應


    有句話叫:如果你是奔著掙錢這個目的去做事的,多半會掙不到錢。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錢這種東西,很少能通過算計得來,它隻會因為個人的價值而產生流動。


    比如能掙到錢的人,一定是懂得調動身邊資源,將資源變現的管理者。


    或者是本身具備特長,在某個領域能夠強於大多數人的超級個體。


    這些人都不是奔著錢去的,而是在把事情做好做精的過程中,順帶實現了財富自由。


    比如現在b站很火的數碼區up主何同學,他一開始做數碼相關的視頻,完全是出於興趣驅動,因為他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看這些類似的視頻了。


    看得多了,自然就有想要表達和傾吐的欲望。


    所以他就開始做自己的頻道,數碼從來就不是一個受眾很廣的垂直分類,受眾有限。


    所以你想,如果何同學一開始是衝著“掙錢”這個目標去做視頻的話,就不可能選擇這樣一個小眾垂直領域了。


    很多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喜歡計算得很清楚。


    比如要開始寫公眾號,就一定要先看看是不是已經過了紅利期啦,今天看情感類的賬號很火就寫情感文,明天看了一篇成長文,又開始更換領域。


    這樣是被外界牽著走,很容易就隨波逐流。


    而這樣行事的唯一後果,就是指向平庸,泯然眾人矣。


    所以,從興趣出發,才是最正確的動機,因為熱愛,你可以探索得比別人深一些,你可以比別人堅持得久一些,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樂趣。


    這就已經足夠了。


    做好這些了之後,金錢都是順帶著來的,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


    在我接觸自媒體的這一年裏,我一直在思考做內容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有些人覺得是不斷精進的個人能力,有些人覺得是熱點的即時跟進。


    但是在我看來,我認為自媒體的本質其實是信息差,甚至往更多方麵去擴展都是如此,比如互聯網經濟的許多產品的銷售過程也存在信息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想在網上購買一個商品,你並不知道產品最終的價格是來源於產品的價值,還是宣傳費用、包裝層麵的價格的疊加。


    這就是一種信息差,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博主,他們在互聯網上給用戶分享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我們通過向他學習,來抹平自己在這方麵的信息差。


    01


    信息差促使我們去學習


    我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在有些方麵遠遠不如別人,是源於大學的時候認識的一位學姐。


    和她相識是在某次圖書館的活動,一個偶然的交談,我發現她不管是在圖書的閱讀量,還是在觀點的表達能力上,都超過我太多太多。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第一次深深地覺得自己在應試教育之外的領域,簡直就是白癡一般的存在。


    於是我在大三的那年裏拚命地閱讀,希望能夠在閱讀量上超過他人,抹平自己與他人的信息差。


    畢竟如果我們身在井底,就會對自己的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從而忽略了外麵還有一個巨大的世界。這種信息差容易給我們帶來短視的思維。


    意識到這一點,然後拚命追趕,我們才能跟上世界的腳步。


    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感謝自己在生活中的那些“被碾壓”的時刻,正是這些體驗,讓我們學會精進。


    02


    用信息差讓我們保持謙虛


    在我工作的過程中,我常常保持著一種“創業”心態,我喜歡挑戰一些艱難的項目,然後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得到受挫,這樣會讓我時刻保持謙虛。


    要知道,當一個人開始自滿的時候,就是他被團隊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拋棄的時候。


    假如你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碰到這樣的人,你會願意和他一起共事或者相處嗎?隻有向他人釋放善意,才會得到他人更多的認可以及尊重。


    我想起我曾經換工作的經曆,當我在為下一份工作尋找機會時,我收到了一位前同事的內推,雖然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入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充分麵試的機會。


    這就是保持謙遜給我們帶來的機會,很多時候,當別人有一個合適的崗位需要招人時,就很容易考慮身邊合適的人選,這就是潛藏著的一種隱性資源。


    03


    找到合適的人學習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能力,如果不是置身其中,是很難理解和學習到其中的的重要知識的。


    所以,當你對某一個領域感興趣的時候,最快的學習方式,就是向已經做出成績的人學習。


    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知識付費經濟的崛起,很多有真正學識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變現方式。我非常認可這樣的模式,我自己本身也是知識付費的忠實用戶。


    我曾經對編程特別感興趣,大學的時候也自學過一段時間,但總感覺差點意思,在練習的時候也總覺得效果很差。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聽朋友推薦了一個付費課程,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深刻地感覺到之前自己摸索的時候走了很多彎路。


    從那以後,我就意識到,有些信息差雖然可以靠努力去抹平,但是如果用對方法,就能做到更高效地完成知識的迭代。


    一切財富和成就,隻是時間的副產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流瓶之大西北並收藏生活,生下來,活下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