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間苗
穿成農門老婦後,貴女種田發家啦 作者:木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可是種地種出來的十萬兩,當然其中有聖上的一點“小小”的貼補,若娘心裏暗歎小青年上道。
收了銀票,心情總算好了一些,拍拍老四的後背,讓他先去廚屋燒點水,等會她做晚食吃,兩人在山上待了大半天,早就餓了。
“何大人,多謝您跑這一趟,天色不早您還有其他吩咐嗎?”過於禮貌,顯得不熟。石英一聽,就知道人不高興了。
若娘點了堂屋的油燈,外麵是呦呦蟲鳴,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但麻布封的窗戶不透氣不透光,屋內便有悶熱之感。
晚上瞅不見月光,白日裏看不到日光,若娘想起上輩子京都盛行的紗窗,倒是記起了一樣可以在沙地種植的植物,名為桑。
隻寓意不好,那時她父親要種桑,便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
古來,在家宅建築方麵,講究頗多,房屋的一磚一瓦,雕梁畫棟,花草樹木,假山流水,都暗藏玄機,頗有門道。
在民間,更流傳著一句話:“東不栽榆,西不栽桃,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
她曾看過一本傳聞野錄,柳即是留,老話講不聚財,有金錢財寶流出之嫌,不留後。
再者民間的喪事紮紙人、招魂幡、哭喪棒等都是用柳枝製作,頗為不吉利。
所謂的\"鬼拍手\",即楊樹,又稱\"呱噠手\"。
有風來時,楊樹葉子\"嘩嘩\"響,噪得人心煩,也易為盜者遮音,因此住家院中不植此樹。
而桑與\"喪\"音近,在門前種桑樹,有開門納喪,含喪之忌。
若娘不過分信得此事,既元起還沒人發現此樹,給它換個寓意好的名也未嚐不可。
人想著想著走了神,何尤多看她麵上不冷不熱,依然帶著笑跟她講著育苗黃金豆的事情。
黃金豆是若娘給大芻草中生長出來的特殊果實起的名字,種子經過不斷的優選,才種成了金黃色的棒子。
一根杆子上能長成一到兩根苞穀,一畝地產六七百斤,不可謂不高產。
這個東西的種植方法和種子,她隻給了小青年呀。
她回過神,看向精神頭十足,叭叭不停的小老頭,心裏胡亂猜測或許這人沒樣子上的老成?
啊,好像猜到他是誰了。
若娘疑惑:“大司農您不在京都待著,怎麽到這麽窮鄉僻壤的地方來做甚?”為了給她送銀票?
何尤多嘿嘿一笑,半點沒有被一農婦認出的驚詫。
“雲夫人好眼力,何某雖為大司農,可自從研讀了夫人的書簡,才發現人外有人,夫人種地的造詣遠在我之上,故何某心念結識夫人,為元起百姓富足吃飽盡綿薄之力。”
那十七冊書簡,讓何尤多對若娘有著超乎尋常的盲目信任和崇敬。
這一番話說的漂亮,漂亮得讓若娘笑著點了點頭。
小老頭兒不錯。
她反省了一下自己,不該對這樣為百姓鞠躬盡瘁的人不痛不癢,端正了態度,溫和道:“何大人,裏正你們吃過晚食了?”看樣子不太像。
“夫人,我們在門口等你兩個時辰了。”石英摸了摸肚子,他餓。
何尤多聞言也摸了摸肚子,還從懷裏掏出他的黃金豆育苗盆,若娘抬眼看了下,突然又不想留他們吃飯了。
但話既出口,也沒有收回的道理。
“老四,娘去把你三哥叫來,順道問問你二哥吃不吃,沒吃會喊一起過來。”
“你自己先在家倒杯茶水招待客人,把米飯先煮在鍋裏,少呼點鍋巴。”
老四喜歡吃鍋巴,每次他煮飯,總要多放一把柴草,呼得鍋底一圈香脆的鍋巴。
吃多了嘴裏容易燎泡,若娘總不讓老四多吃。
“好。”老四坐在灶膛前燒鍋,看娘走了,連往灶膛裏塞了兩根小木柴。
石英過來想喝口水,看到這一幕,愣了愣,雲家每個人都這副德行的?
連老四說起來不聰明的,也挺利索啊。
隻何尤多看得津津有味,他爹娘都死了,也沒兄弟姐妹,前年娶了個媳婦,生了個兒子,還是個隻會吃奶的。
哪有這一家子的人丁興旺。
他聽石英說了,雲家一個女兒,五個兒子,真真是大戶人家。
晚食一通折騰,算是兩邊都認了人。
老三還是傻乎乎地隻知道埋頭吃飯,她留意了一下老二,他是家裏如今序齒的老大,自要幫忙招待客人,幾人開了一壇子蒸酒,喝得滿麵通紅,偶爾應兩句何尤多的問話,瞧不出甚麽異樣。
若娘早料到老二是個精的,現在再看,不僅精明,而且也能沉得住氣,隻在姻緣上跌了次跟頭。
鬧鬧哄哄地散了,何尤多被石英帶回了村子裏閑置的屋子,何尤多從京都跟來了,哪會輕易走。
若娘也答應了何尤多帶著他一起種地,隻是他跟寶貝一樣捧著的苗,被若娘隨手扔到了後院地裏。
天生地長的莊稼,容不得這麽精心的照料,多少作物種子不發芽,發芽了也爛根,就是澆水澆多了鬧的。
何尤多小盆一拿出來,若娘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了。
一塊肥沃的土壤,一顆種子生根發芽長大需要那麽多的養料,一群種子發芽,一塊地就能供養了?
種地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叫間苗。
間苗又稱疏苗。
對盆裏播種和露地播種而言,往往撒種做不到均勻,播種量會大大超過留苗量,造成幼苗擁擠。
為保證幼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理應及時拔除一部分幼苗,選留壯苗,使苗間空氣流通、日照充足。
適時間苗、定苗,才可避免幼苗擁擠,相互遮光,節省土壤水分和養分,有利於培育壯苗。
何尤多的這個小盆,想是為了存活量,一共種了五顆黃金豆的小苗,但盆小土稀,導致小苗瘦弱泛黃,又嗬護的太精心了,澆了不少的水,再不把苗移出來,一顆怕是也保不住。
若娘不懂是因為她曾經看到的書冊對育苗和作物生長的經驗太豐富了,還是元起朝對農作物的習性認知太稀缺了,反正這裏的人好像就是不太會種地…
全是囫圇吞棗,一頓亂造,最後成活十之二三,讓她百思不得其解,何尤多拿了她的書簡還種成這樣,真的合理嗎?
收了銀票,心情總算好了一些,拍拍老四的後背,讓他先去廚屋燒點水,等會她做晚食吃,兩人在山上待了大半天,早就餓了。
“何大人,多謝您跑這一趟,天色不早您還有其他吩咐嗎?”過於禮貌,顯得不熟。石英一聽,就知道人不高興了。
若娘點了堂屋的油燈,外麵是呦呦蟲鳴,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但麻布封的窗戶不透氣不透光,屋內便有悶熱之感。
晚上瞅不見月光,白日裏看不到日光,若娘想起上輩子京都盛行的紗窗,倒是記起了一樣可以在沙地種植的植物,名為桑。
隻寓意不好,那時她父親要種桑,便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
古來,在家宅建築方麵,講究頗多,房屋的一磚一瓦,雕梁畫棟,花草樹木,假山流水,都暗藏玄機,頗有門道。
在民間,更流傳著一句話:“東不栽榆,西不栽桃,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
她曾看過一本傳聞野錄,柳即是留,老話講不聚財,有金錢財寶流出之嫌,不留後。
再者民間的喪事紮紙人、招魂幡、哭喪棒等都是用柳枝製作,頗為不吉利。
所謂的\"鬼拍手\",即楊樹,又稱\"呱噠手\"。
有風來時,楊樹葉子\"嘩嘩\"響,噪得人心煩,也易為盜者遮音,因此住家院中不植此樹。
而桑與\"喪\"音近,在門前種桑樹,有開門納喪,含喪之忌。
若娘不過分信得此事,既元起還沒人發現此樹,給它換個寓意好的名也未嚐不可。
人想著想著走了神,何尤多看她麵上不冷不熱,依然帶著笑跟她講著育苗黃金豆的事情。
黃金豆是若娘給大芻草中生長出來的特殊果實起的名字,種子經過不斷的優選,才種成了金黃色的棒子。
一根杆子上能長成一到兩根苞穀,一畝地產六七百斤,不可謂不高產。
這個東西的種植方法和種子,她隻給了小青年呀。
她回過神,看向精神頭十足,叭叭不停的小老頭,心裏胡亂猜測或許這人沒樣子上的老成?
啊,好像猜到他是誰了。
若娘疑惑:“大司農您不在京都待著,怎麽到這麽窮鄉僻壤的地方來做甚?”為了給她送銀票?
何尤多嘿嘿一笑,半點沒有被一農婦認出的驚詫。
“雲夫人好眼力,何某雖為大司農,可自從研讀了夫人的書簡,才發現人外有人,夫人種地的造詣遠在我之上,故何某心念結識夫人,為元起百姓富足吃飽盡綿薄之力。”
那十七冊書簡,讓何尤多對若娘有著超乎尋常的盲目信任和崇敬。
這一番話說的漂亮,漂亮得讓若娘笑著點了點頭。
小老頭兒不錯。
她反省了一下自己,不該對這樣為百姓鞠躬盡瘁的人不痛不癢,端正了態度,溫和道:“何大人,裏正你們吃過晚食了?”看樣子不太像。
“夫人,我們在門口等你兩個時辰了。”石英摸了摸肚子,他餓。
何尤多聞言也摸了摸肚子,還從懷裏掏出他的黃金豆育苗盆,若娘抬眼看了下,突然又不想留他們吃飯了。
但話既出口,也沒有收回的道理。
“老四,娘去把你三哥叫來,順道問問你二哥吃不吃,沒吃會喊一起過來。”
“你自己先在家倒杯茶水招待客人,把米飯先煮在鍋裏,少呼點鍋巴。”
老四喜歡吃鍋巴,每次他煮飯,總要多放一把柴草,呼得鍋底一圈香脆的鍋巴。
吃多了嘴裏容易燎泡,若娘總不讓老四多吃。
“好。”老四坐在灶膛前燒鍋,看娘走了,連往灶膛裏塞了兩根小木柴。
石英過來想喝口水,看到這一幕,愣了愣,雲家每個人都這副德行的?
連老四說起來不聰明的,也挺利索啊。
隻何尤多看得津津有味,他爹娘都死了,也沒兄弟姐妹,前年娶了個媳婦,生了個兒子,還是個隻會吃奶的。
哪有這一家子的人丁興旺。
他聽石英說了,雲家一個女兒,五個兒子,真真是大戶人家。
晚食一通折騰,算是兩邊都認了人。
老三還是傻乎乎地隻知道埋頭吃飯,她留意了一下老二,他是家裏如今序齒的老大,自要幫忙招待客人,幾人開了一壇子蒸酒,喝得滿麵通紅,偶爾應兩句何尤多的問話,瞧不出甚麽異樣。
若娘早料到老二是個精的,現在再看,不僅精明,而且也能沉得住氣,隻在姻緣上跌了次跟頭。
鬧鬧哄哄地散了,何尤多被石英帶回了村子裏閑置的屋子,何尤多從京都跟來了,哪會輕易走。
若娘也答應了何尤多帶著他一起種地,隻是他跟寶貝一樣捧著的苗,被若娘隨手扔到了後院地裏。
天生地長的莊稼,容不得這麽精心的照料,多少作物種子不發芽,發芽了也爛根,就是澆水澆多了鬧的。
何尤多小盆一拿出來,若娘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了。
一塊肥沃的土壤,一顆種子生根發芽長大需要那麽多的養料,一群種子發芽,一塊地就能供養了?
種地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叫間苗。
間苗又稱疏苗。
對盆裏播種和露地播種而言,往往撒種做不到均勻,播種量會大大超過留苗量,造成幼苗擁擠。
為保證幼苗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理應及時拔除一部分幼苗,選留壯苗,使苗間空氣流通、日照充足。
適時間苗、定苗,才可避免幼苗擁擠,相互遮光,節省土壤水分和養分,有利於培育壯苗。
何尤多的這個小盆,想是為了存活量,一共種了五顆黃金豆的小苗,但盆小土稀,導致小苗瘦弱泛黃,又嗬護的太精心了,澆了不少的水,再不把苗移出來,一顆怕是也保不住。
若娘不懂是因為她曾經看到的書冊對育苗和作物生長的經驗太豐富了,還是元起朝對農作物的習性認知太稀缺了,反正這裏的人好像就是不太會種地…
全是囫圇吞棗,一頓亂造,最後成活十之二三,讓她百思不得其解,何尤多拿了她的書簡還種成這樣,真的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