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裏埃爾-奧伯特注意到了他的眼光,她很高興地證實了蘭德爾未說出口的想法,“是的,”她幾乎是唱著說道,“不用過一個月,亨利和我將有第一個孩子了。”


    蘭德爾在晚上11點搭車離開了巴黎,登上了去法蘭克福的晚班火車。他的私人小室裏,床鋪已經整理好了。他脫衣服上床後,很快就入睡了。早晨7點15分,一陣蜂音器的嗡嗡聲過後,接著又是響亮的敲門聲吵醒了他。臥車列車員給他送來了一杯熱茶。麵包和黃油,還有一張兩法郎的帳單。同時還把護照和火車票也歸還給了他。


    蘭德爾穿上衣服後,便把窗簾拉開了。在接下去的15分鍾內,在他眼前飛過一幕幕多彩的活動畫麵——綠色的森林。寬闊的高速公路、高聳的建築物,然後,鐵路軌道越來越密。一列列紅色的火車正啟動待發,原來是法蘭克福火車站已經到了。


    蘭德爾在火車站的一個櫃台上把旅行支票兌換成德國馬克後,坐進了一輛出租車,朝法蘭克福飯店駛去。到飯店登記後,又詢問了一下櫃台後的服務員,看是否有他的信件,然後又買了一份當天的報紙。接著,服務員領他到了早就為他預訂好的套房。蘭德爾顧不得休息,先打量了一下住所——一個帶陽台的臥室,石欄杆上擺著漂亮的花盆,旁邊的客廳有一扇很高的法式窗。憑窗眺望,可以看到許多商店的名字。


    眼下,他到了德國,不錯,50多個小時的奔波從阿姆斯特丹到了米蘭,又到巴黎,然後再來到了法蘭克福,這個旅行實在是令人有點暈眩。


    現在是8點15分,再過40分鍾,赫爾-卡爾-亨寧派來接他去美因茨的汽車就要到了。蘭德爾向飯店要了一份豐盛的早餐,又讓人把他的衣服熨平整了,看完報紙後,又把關於赫爾-卡爾-亨寧的宣傳文件重新看了一遍,然後給阿姆斯特丹的洛麗-庫克打了電話,讓她幫安傑拉-蒙蒂準備好一個安全通行證和辦公的地方。接著,又弄確實了奈特博士和傑弗裏斯博士是否已經從倫敦到了阿姆斯特丹。做完這些事後,出發的時間就到了。


    從喧鬧的法蘭克福開車到比較安靜的美因茨花了50分鍾。那個抽著雪茄煙的年齡較大的德國司機,按照路標所指示的方向進入了四車道的高速公路。隻見高速公路的兩旁站著許多背著重重的背囊,想搭便車的人。偶爾還能看見蓋著帆布的卡車和載著戴著銀色頭盔的警察的摩托車急駛而過。蘭德爾從車窗外還看到了青蔥的森林,塗成天藍色的加油站。桔黃色的路牌上麵畫著黑色的箭頭指向鄉間小村。經過幾個飛機場、農莊、冒煙的工廠,終於看到了上麵寫著“美因茨”的路標。他們把汽車開下斜坡,經過了鐵路軌道上的磚橋,又經過了萊茵河河上的一座長橋,最後終於到達了美因茨。


    5分鍾後,他們的車停在了一幢6層高、相當現代化的有兩個旋轉門的辦公大樓前麵。


    最後總算到了,蘭德爾如是想。現在,他將看到《國際新約》正式和觀眾見麵前的最後一次彩排。他多麽希望蒙蒂教授或安傑拉——其實是安傑拉——在這兒和他一起看到奧斯蒂亞-安蒂卡古跡裏的美夢是怎樣在現代的德國美因茨變為現實的。


    蘭德爾謝過了亨寧的司機,打開後車門,剛要出來時,他看到遠處的旋轉門裏走出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這個家夥油頭粉麵,瘦高個,停下吸了一口空氣,從一個金色的煙盒中拿出了一支香煙。蘭德爾仍然保持著一半身體在車內,一半身體在車外的姿勢。他努力想記起這張臉,白皙的皮膚,雪貂般的眼睛。當那人把香煙拿到唇邊時,露出了他那突出的牙齒,蘭德爾立即記起他是誰了。他馬上退回車裏,躲到後座上。


    這個人是普盧默——《倫敦每日快報》的記者。


    蘭德爾似乎像被凍住了似地等在那兒。普盧默呼出了一口煙後,目不斜視,趾高氣揚地上了人行道。紅燈亮了,他等了一會兒後,穿過街道,不久就從蘭德爾的視野中消失了。


    普盧默到了美因茨,剛剛走出了這本天書的防護堡壘,走出了它的印刷及製作的總司令部。


    這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蘭德爾一點也沒有耽誤,匆匆忙忙走入亨寧的辦公大廈,向兩位穿著藍色長裙的接待小姐出示了證件。其中一位領著他上了電梯,穿過一條寬闊的大理石走廊,來到亨寧的私人辦公室。


    辦公室內空氣清新,倒像是從斯堪得納維亞山上完好無損地運過來似的。赫爾-卡爾-亨寧用幾乎把他骨頭擠碎的握手熱情歡迎了他。


    “先用德語!willkommen!schondasssiedasind!”亨寧用刺耳的聲音說道,“現在用英語!歡迎!很高興你能來這兒——這個改變了地球麵目的城市,不久,赫爾-卡爾-亨寧將再次改變它。”他的聲音低沉刺耳,把聽者的鼓膜震得直響。


    亨寧的相貌就像一個肌肉發達的角鬥士,他的頭特別大,和身體比例不協調,剪著短短的普魯士人的頭發,紅紅的臉,好像是被一個大拳頭重擊後變凹了似的。眼窩深陷,蒜頭鼻子,黑黃的牙齒,因幹燥而裂了口的嘴唇,脖子短得幾乎看不見。他確實像一個覆蓋了華貴的灰色絲質套裝的矮胖的角鬥士。他歡迎蘭德爾的到來,並不僅僅因為蘭德爾和他是這項秘密計劃的同事,而且也因為蘭德爾是美國人。他對美國人有種偏愛,尤其是那些聰明的美國商人。他為自己能說一口不帶德國口音的美國式英語而非英國式英語感到十分自豪,隻是最近他很少有機會使用他那標準的美國英語。


    “請坐,”他先用德語後又用英語說,一邊粗魯地把蘭德爾推到他的辦公桌和牆壁之間的一張舒適的皮革椅子上。整個辦公室的牆壁都被一張巨大的美因茨地圖覆蓋了,地圖周圍的銀色框架上有一行字:annodomini1933betmeriar.他用粗厲的發音說完一句德語後,走到一個橡木做的五鬥櫥前。打開門後,露出了一個酒櫃和一個微型冰箱。他倒了一杯加冰塊的蘇格蘭威士忌給蘭德爾,自己也倒了一杯,然後坐到辦公桌後麵的那張巨型的辦公椅上。蘭德爾也連忙打開錄音機。


    “我父親之所以創建這個公司,是因為德國印刷商的愚蠢行為惹惱了他,”亨寧說道,“一個印刷商光為商店製作紙張,而另一個印刷商則隻印信封,而且和另一家的信封還配不上,所以我父親便兼製紙張和信封,賺了不少錢。他去世以後——那時他剛剛開始印刷書籍——我便繼承了他的事業。我再也不印紙張和信封了,我把所有的機器都用來印刷書本。今天,我已擁有500個工人。嘿,我可以說,赫爾-卡爾-亨寧幹得不錯,幹得相當不錯。”


    蘭德爾努力顯出欽佩的樣子。


    “幸運得很,我想這也是戴克哈德博士堅持要我承擔這項任務的原因,我過去對《聖經》印刷工作是很認真的,”亨寧繼續說道,“德國大部分《聖經》是在斯圖加特附近印刷的。我遠離那兒,住在美因茨。美國茨是個好地方,從美因茨到漢堡和慕尼黑都十分方便,所以用船把貨物運輸到各地又快又便宜。還有,我的印刷工人都是老手,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們的祖先就是搞印刷的,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印刷。我們有印刷《聖經》的經驗,我們印刷過幾本手工製作的《聖經》,隻是沒賺錢,便放棄了。因此,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將《國際新約》印好。”


    “印刷這部《國際新約》,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


    亨寧咂著唇。“讓我想一想。嗯,讓我這樣計算一下,這部《國際新約》是一部相當大的巨著。如果你把整部書——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合訂在一起——就需要印大概77.5萬個單詞。這就相當於六、七本普通書的容量。嗯,如果不加班加點的話,設計整部書的鉛字字體和書籍的版式大約要一年;排字和校樣要兩年;印刷和裝訂要1年,總共需要4年時間,但那是整部的。現在我們隻需要印刷《新約》,這個容量就不多了,也不會很費時。隻是我們要努力做到仔細謹慎,而且要有藝術技巧。除此之外,目前,我們隻印刷有限的一部分。”


    “有限的一部分?”


    “不錯,當然是一部分。我現在所印的叫先行本。用4種語言印刷,但數量有限,隻供給聖職人員、新聞界和政府官員以及評論家使用,隻占大眾的一小部分。一旦這個版本完成以後,每位出版商就可以在自己國家裏找到印刷商為大眾印刷較便宜的版本,而我自己就僅僅印刷德語普及本。目前,嘿,我已經在設計上至少花了一年時間,實際的印刷和裝訂不會超過6個月。”


    “你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麽?”


    “紙張。《聖經》實在太長了,即使是新約全書這一部分也很長,而你又無法使用一般的紙張。你必須找到一種既輕又薄的紙張,但又不能太薄,一頁一頁之間的字不能印造。紙張必須經久耐用,有一些人要把《聖經》保留一輩子。同時。又不能成本太高,但先行本,我們便用了最好的印度紙。”


    “這先行本什麽時候能完成?”


    “兩星期吧。我希望是這樣。”


    “關於安全措施呢?”蘭德爾好像不經意地問,“在阿姆斯特丹保密和安全的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在這裏你是怎樣防止外人刺探的呢?”


    亨寧不禁皺了皺眉頭,“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那真是很棘手的事,”他咕噥著,“安全真是大問題,我在那上麵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現在把我所做的告訴你。我一共有好幾處印刷廠,離這兒都是幾步路的樣子。我拿出一個最大的廠房來把它隔成兩部分,以一半的空間來專門印刷《國際新約》,而這一半和另一半以及其它廠房完全隔絕,同時派了守衛。自然在這兒工作的不僅技術最好,而且也都是一些老人。我甚至把這些工人和他們的家屬都集中到兩棟公寓房子裏,同時也在那兒派了好多守衛和通風報信的人。在過去的時間裏,我們也有緊張的時候,但都是虛驚一場罷了。對這項工作我們一直守口如瓶,連一點風聲也沒有走漏。史蒂夫,我這樣稱呼你介意嗎?我這樣提高警覺總算是工夫沒有白費,所以外界連一個人也不知道我們所做的是什麽事情。”


    “連一個人也不知道嗎?”蘭德爾溫和地問。


    亨寧一時間不禁一驚,沉著臉說:“你說這話是什麽意思?”


    “我的意思是指普盧默,”蘭德爾說,“我剛才正要進來的時候,看見他正在從這兒走出去。”


    亨寧很明顯露出不安的樣子。“普盧默?你認識他嗎?”


    “在我剛到阿姆斯特丹的那一天,他就想方設法賄賂我。他想要我把《聖經》弄一本給他,他想在我們還沒有公開之前就先行向世人披露,而且是按照他的利益行事,這樣對我們會有很大的損害。”


    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鎮靜的亨寧,此時衝動得大聲抗辯說:“那完全是另一碼子事。他可以說是外界唯一的一個知道我們在幹什麽的人。不過,請你相信,那個兔崽子絕不會從我這弄走一本。關於這點我可以在我的祖宗的墳前發誓。”


    “他剛才就到這裏來了。”蘭德爾固執地說。


    “沒有誰叫他來,也沒有任何負責人接見他,”亨寧氣憤地說,“當然,普盧默想弄一本,就像在德國其他一些局外人想弄到一本一樣,他從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共打了三次電話給我。我也看到了法蘭克福報紙上刊登的他訪問弗魯米的報道。我沒有接他的電話。昨天,他第四次打電話來,而這一次我親自在電話上告訴他不要打擾我。他想訪問我一下,我警告他如果他走近美因茨10公裏以內,我就叫他死無葬身之地。可是,他還是不聲不響地來了。當我的秘書告訴我他已經站在她的辦公桌的前麵時,我不禁大為惱火。我真想出去揍他一個半死。別擔心,我沒那麽糊塗。我叫我的秘書把他打發走了。我直截了當地回絕了他。我沒有讓那個雜種進我的辦公室一步,所以最後他隻有無可奈何地離開了。史蒂夫,請相信我。”


    他坐在椅子上打了個轉,伸手在電視機架上拿起了一個裝有相片的鏡框,然後站起來,且離開了桌子。


    “為了要使這本《聖經》成功,可以說所有參加這項計劃的人當中,誰也沒有我所付出的犧牲大。你看到這張照片了嗎?”


    蘭德爾所看見的是一張相當漂亮像是明星一類女人的照片,年齡可能在二十七、八歲左右。在照片的右下角寫著兩行清秀的字跡,“亨寧先生存念!”下麵的簽名是“海嘉-霍爾曼”。


    “認出這麵孔是誰了沒有?”亨寧問。


    蘭德爾想他認出來了。在他把錄音機關上以後,他問:“她不是一位德國電影明星,曾經演過……”


    “一點兒不錯,”亨寧說:“她曾經演過很多電影。她就是海嘉-霍爾曼小姐。”亨寧轉身把鏡框又放在原來的位置,同時站著仔細地欣賞。“我是個光棍。這是我唯一想娶的女人。我和她斷斷續續地交往已經兩年了。我以為她事業心太重還不會想到婚姻的問題,至少,現在不會。但是她卻曾經向我明白地表示,在某種情況下,她會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亨寧戀戀不舍地看著照片。“不幸的是,電影明星們的身價都很高。她的夢想是能在海濱有一幢別墅和一艘遊艇。她自己沒有這筆錢。事實上,如果我能使她如願以償,我要怎麽樣,她都會答應。”他那雙頰深陷的臉上一陣扭曲,“這樣子使你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愛情,但對我來說已經差不多夠意思了。我不太感情用事。我一切講求實在。我弄到這個女人便是我終生最大的願望,那是說還在印這本《聖經》之前。可是到頭來,我仍然未能實現。我選擇了空虛的名聲,也就是說,我決定要使我的名字和《國際新約》聯在一起。我說不上來這是什麽緣故,或許是要向我父親有個交待,反正他早已去世了。或者也許是受了人去留名之說的影響。但無論如何,為了這本《國際新約》,我已是不惜任何代價,這也包括了海嘉在內。”


    “難道她不願等你嗎?”蘭德爾問。


    “說不準。或者柏林或是漢堡的什麽人能使她如願以償也說不定,我們隻好等著瞧。史蒂夫,我所有這些解釋都在說明一點,就是在我一旦決定印這本在曆史上最為重要、最為轟動的《聖經》之時,我便已決心要護衛它,不使其受到任何傷害。當然我不會僅為了得到一點宣傳,或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而把內容泄露給普盧默這種人。你相信我說的話嗎?”


    “我相信你。”


    “我希望剛才我的這段私事你別用那勞什子錄進去。”


    蘭德爾點點頭。“關了機了。”


    “你和我會合得來,”亨寧咕噥著,“我們走吧,我帶你去看看我們的主要印刷廠,這也就是正在印刷我們的《聖經》而且也是秘密防衛的那個。就在古滕伯格博物館過去,離這兒不遠,在午飯前我們還有一點時問。”


    他們離開了亨寧辦公室,路上誰也沒有說話。走出大門以後,蘭德爾立即警覺地四下觀察一番,看看普盧默是否還潛伏在外麵以便伺機向他搭訕。還好,沒有看到普盧默的人影,於是他們開始向前走。別看亨寧的腿短步小,但走起來卻其疾如風。走過兩條街以後,蘭德爾已經開始出汗了。


    他們來到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三層樓房的庭院前,亨寧的腳步慢了下來,同時看了一下手表。“我們還有時間到裏麵看一下,蘭德爾先生,請進。”


    “這是什麽地方?”蘭德爾很想知道。


    “哦,對不起,忘了告訴你,這就是古滕伯格博物館。我在這裏花了很多時問。你可以再把錄音機打開。我可以給你一些有用的資料。”


    在那開闊的庭院裏,有一個半身銅像。由銅像上顯示出一個冷靜、鬱鬱寡歡和蓄著濃厚須發的古滕伯格。


    亨寧用他那粗短的手不屑一顧地朝銅像指了一下。“毫無意義,這隻不過是供遊人瞻仰而已,誰也不知道他到底長得什麽樣子。他當時沒有照片流傳下來。最近接到的是他的一張畫像,現存巴黎,還是在他死後16年才繪製的。那畫像和這個不一樣,那張像他滿麵怒容,蓄著長長的胡子,好像是受了中國古聖先賢影響的樣子。我們知道他一直不得誌,但是卻不屈不撓。有一次因為本城欠他一些錢,他就對市政府的一位職員動起武來,同時把那人關進牢裏,這一點我們已得到證實。不過除此之外,我們所知的極少。”


    他們走向入口處,打開了一扇玻璃門,然後走了進去。亨寧和櫃台後的售票員打了打招呼,而那名穿著藍色製服袖子上佩著紅色臂章的警衛則向他敬了個禮。


    “鄙人是這個博物館的理事之一,”亨寧解釋說,“而且也是捐贈者。我喜歡收集稀世的《聖經》,你知道嗎?我有一本現存的一種42行《聖經》。如果把它賣掉,其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給海嘉買什麽東西都夠了。不過,我不願那麽做,喂,看看這兒。”


    他把蘭德爾帶到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圖前,地圖的下麵是一塊有7個按鈕的木板,每個按鈕標有年份。1450、1470、1500、1600、1700、1800、1973。


    “你可以按上麵任何一個年份的按鈕。”亨寧說,“地圖上就會顯示出來世界上那一年有多少印刷工廠。”他按了一下“1450”年的按鈕,地圖上隻亮了一個燈。“你看隻有美因茨。”他按了下“1470”的按鈕,有好幾個燈亮了起來。“印刷業進步得很快,”他帶著滿足的口吻說,“現在我來按一下今年,你看。”地圖上閃亮的燈光像是一棵裝飾了過多燈光的聖誕樹一樣。“印刷術之所以發展較遲的原因之一是文盲太多。但是自從文藝複興以來,需要便成了印刷術的發明之母。一旦有了印刷術,書籍便源源不絕地發行。首先,是印《聖經》,然後是字典和曆史。這樣比用手抄寫描繪便宜得多了,同時可賺一些錢。不過,在他開始印書以後卻總是債台高築。”


    亨寧朝四周看了一下。“在這層樓上還有其他的展覽品可以看一下。那邊是古滕伯格老式手搖印刷機的模型。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它是否正確。他原來的印刷廠和印刷機都沒有留下來,我想那個我們就不必去看了。我們不能再耽擱時間,現在就上樓去瀏覽一下。樓上有樣東西你必須看,錄音機別開。”


    他們沿寬闊的樓梯登上了二樓。亨寧上樓以後在樓梯口和一名德國警衛談了幾句話,並得到了他的許可。“好的,”他說,“那裏現在正有一些遊客在參觀,而且有導遊小姐在講解,我想讓你看看。”


    蘭德爾跟著這位印刷商走進一個昏暗但卻相當寬敞的拱廊。一麵牆壁上嵌著4個窗戶,通過它們蘭德爾可以看見陳列著手抄本的《聖經》,那是在1450年以前由教士們一筆一劃地用手寫成的。亨寧壓低了聲音說:“那需要兩個抄寫員,花上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的四本聖經。可是,用古滕伯格印刷術的一位早期印刷商,則能以兩個月的時間印好2.4萬冊《新約全書》。”


    亨寧頭前帶路向拱廊內的深處走去。在他們的前頭,蘭德爾隻見一個矮胖的年輕女士正在一座玻璃櫃前向一批大約有十來個人的遊客講解。走近以後,蘭德爾才知道,那是古滕伯格所印刷的《聖經》。


    這時,那個年輕的女士已經用德文介紹完了。接下去,她看著蘭德爾,又用有板有眼的英語開始介紹:


    “諸位通過玻璃窗看到的這種豪華版的《聖經》,如果用人工抄寫的話,要花上三、四年的時間,可古滕伯格用3年就印刷了210本。目前,全世界共有這種《聖經》47本,分散在紐約、倫敦、維也納、巴黎、華盛頓特區、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你在這兒見到的這本古滕伯格《聖經》,是用羊皮紙做的《聖經》的第二部分,這大約值100萬德國馬克或25萬美元。這可是一筆數目可觀的錢啊。一部完整的、用羊皮紙做的這種《聖經》,大約值400萬德國馬克或100萬美元。這本《聖經》的每一章節有42行,而且這種《聖經》每一頁大約有兩節,即84行。古滕伯格曾經還打算寫一部每節36行的《聖經》,但他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願望。還值得提一下的是,在1460年,古滕伯格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本印刷出來的字典,這本字典是用拉丁文印刷出來的。”


    她這時又開始換用法語進行講解,而蘭德爾的注意力早已轉移到別處去了,他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起淺藍色的天花板和胡桃木牆壁,同時,他感覺到亨寧不耐煩地跺起了腳。


    蘭德爾在這位德國印刷商的陪同下走出了大廳,來到博物館明亮的一樓。


    “很有意思。”蘭德爾說道。


    “是一派胡說八道,”亨寧咬牙切齒地說道,“就像我們了解到的那樣,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地找出確鑿的事實來證明是古滕伯格或其他什麽人發明了印刷術。在一些不甚可靠的消息中,我們可以猜測,古滕伯格也許是從一些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這種印刷術。我也不是不相信這種說法,隻是無法證明這種說法。從古滕伯格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有證實性質的文件大約有30多份,而這些材料中隻有三份涉及到他與這種印刷術有關。而這些材料又會告訴我們什麽呢?你的錄音機還在錄音嗎?”


    “當然在錄著。”


    “太好了,因為這些信息對你有用。這些資料表明,古滕伯格出身於一名門望族。他父親名叫金斯弗萊奇,他是按照習慣隨母親的姓。起初,古滕伯格是一名金匠,他從美因茨來到施特拉斯堡,並在那兒住了10年。在那期間,古滕伯格曾訂購了印刷器材。然後,他又回到了美因茨,在那兒借到了2000盾來實現他的夢想,也許就是為了那本42行的《聖經》而四方求助。這裏有明顯的資料表明,他借錢是為了買印‘書’的設備。但印刷的這些‘書’,究竟是不是這本42行《聖經》呢?”


    “剛才那位年輕女士講解時說是這樣的。”


    “你還是忘掉她,隻聽卡爾-亨寧說吧。那位女士的滔滔不絕對我們了解古滕伯格是否真的印刷了這本42行的《聖經》和古滕伯格這個名字到底與這本《聖經》有無關連毫無用處。那本《聖經》也許是古滕伯格的財政支持者出錢印刷的,即約翰-法斯特,而另外一個印刷者的名字是彼特-斯考法。對於古滕伯格,我們了解到他大約死於1467年。一個資助他印刷這本《聖經》的人在他死後,可能繼承了他的書信、設備,或其它用來印製書籍的東西。其實你隻要認真研究一下此處的含意,史蒂夫,你就會得出某種結論。對於古滕伯格其人,就像我們未在發現《國際新約》以前認識的耶穌一樣,別無二致。”


    “假定古滕伯格確實是位發明者,”蘭德爾說道,“那他到底發明了什麽?”


    “簡單地說,他發明了造字的字模,這種字模是銅製的。而我的則是更耐用的鋼製設備。他把字母刻在印板上,然後用錘子鑿成一個個詞,盡量使字母在板的表麵上凸出來,又把印板塗上墨汁,然後放到機器上,印出另外一張同樣文字的紙。後來,他把這種技術做了更新,製出新一代的產品,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數量。也就是因為他,我和你現在才會見麵。我們的彼得羅納斯和詹姆斯將行銷全世界,或許會改變整個人類的命運。”


    在他們離開這家博物館,走到陽光明媚的街道上時,亨寧提醒蘭德爾讓他的錄音機一直開著,“在你參觀我的工廠之前,我認為我最好讓你知道我的工廠的情況。”亨寧邊說邊向前走。從博物館到工廠路程不遠,一會兒就來到了安全檢查站。蘭德爾幸好沒有忘記通過安全檢查用的紅色通行證,才得以通過檢查站。檢查完畢後,他們就迅速向那巨大而嘈雜的車間走去。他們攀登著通往車間的螺旋形的金屬樓梯。這個大工廠總共有4個印刷車間和幾十個生產工人,亨寧提高了聲音,繼續地說下去。這樣使他的聲音在嘈雜的機器聲中能讓人清楚地聽到。


    “我們所看見的這兩台是單張印刷的字母印刷機,而那邊那兩台則是網狀印刷機,印刷速度則快得多。另外兩台的印刷速度則更快一些。這些印刷出來的《聖經》是用來在小的教堂中布道的。這些紙上都密密麻麻地印滿了字母,然後將印出來的紙張裝訂好,存放在倉庫裏,待清點完數目後,就把這些裝訂好的書籍分送到別處,像紐約、倫敦、巴黎、慕尼黑、米蘭等許多大城市。”


    亨寧向下眯著眼並快活地同那邊幾個老年的工人揮手打招呼,那幾名老工人見到他,也友好地向他揮了揮手。亨寧興奮地對他說:


    “他們都是老工人了,是一群值得信賴的人。”他又自豪地接下去,“下麵的兩台印刷機正在印刷英語版本的《國際新約》,另外兩台正在印刷法文的《國際新約》。在這個車間的隔壁,還在印刷德文和意大利文的《國際新約》”。


    蘭德爾心中出現了一個邏輯問題,他決定說出來:


    “卡爾,兩三個星期之後,當我們公布於眾的時候,肯定會有成百萬的人需要《國際新約》,如果你和其它印刷商同時印這麽多文種的版本,你能滿足這麽多人的需求嗎?”


    “沒有問題,關於這一點我還沒來得及同你說。”亨寧似乎胸有成竹。“為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我們將會用所有的印刷機來夜以繼日地印刷普及本。但我們在你沒有正式公布之前,不能這樣做,因為我們不能完全保證它的安全。所以,印刷《國際新約》的日子就是你要正式宣布的日子。現在,我們采用的是印刷小本《聖經》的做法,是利用行型活字版印刷機和人工。這樣的話,將花費一到兩個月。但我們不用這種舊的方法,我們將采用電子、激光照排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運用電子技術,我們可用機器印刷出完整的《聖經》,印刷一本完整的新約或舊約聖經隻需七小時半,而且《國際新約》隻有原《聖經》的四分之一厚。用這種電子印刷方法隻需90分鍾。不瞞你說,根本就用不著一到兩個月。一年間,我就可以在聖誕節前,使全世界各大書店的書櫃裏裝滿我印刷的《國際新約》,讓數百萬的人讀到這本書。我向你保證,這用不了一個月的時間。來吧,讓我帶你到其它車間去參觀一下。另外一半的車間正在印刷非《聖經》類的書籍,是我的一些日常生意。”


    他們離開金屬夾層樓麵,向樓下走去,然後開始參觀一些小的車問。他們穿過走廊,從一個車間參觀到另一個車問。在他們向前走的過程中,蘭德爾漸漸感到氣氛有些不對頭,空氣中似乎含有一種敵意。當亨寧向他的年輕工人招手示意時,這些工人們的反應似乎很遲鈍,而且臉上不帶任何笑容。當亨寧想同他們說話時,他們都轉過身去,假裝忙於他們的工作而無暇顧及。即使說話也是無精打采,純粹是一種應付。而且,有一次離開一群工人時,蘭德爾看到他們中的兩個人在亨寧身後做著一種奇怪的手勢,他還聽到其中一個人口裏說道:


    “亨寧,資本家。”蘭德爾聽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麽話,但他肯定那不會是讚美亨寧先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箴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歐文·華萊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歐文·華萊士並收藏箴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