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夕屹立於高台上,俯瞰眾人,緩緩開口:“許多人或許不解,為何我會出手懲罰黃三……”
講到這裏,寧夕略作停頓,留給眾人一番思考的時間。
待看到眾人皆凝神傾聽,寧夕方才繼續道:
“諸位想一想,為何我會耗費大量靈石,供養這麽多弟子?隻是為了讓他們替我幹些俗務嗎?若是想讓人幹活,何須這般辛勞,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就像那賴誌成一樣,隨手丟幾個靈果仙桃,豈不是也能招攬到無數賣力的幫工?”
賴誌成:“……”
當日收納門徒之時,我便再三申明,收徒乃是為了守護周全,不僅是保我自身安危,更是確保各位自身的安全!不像某些人,收納門客隻為一己之私,竟不顧手下生死。!
賴誌成:“……”
“平日裏的修煉尚可容得些許懈怠,然今日非比尋常,若邪魔當道,黃三聲稱家中有難而避而不至,石頭與李星同樣以家事為由推脫不來,你我不來,那麽這臥龍穀又有何人能夠守護?你們看看村正,即便未能登高守望,但他至少前來盡責,反觀黃三,連這般擔當都做不到,留他在身邊又有何用!”
賴誌成:“……”
“當初納徒之際,眾人皆簽訂了血契,自此以後,生死離散,再無絲毫瓜葛牽扯於其家人之間。豈料僅隔幾載光景,竟有人已將其忘卻?倘若忘卻,那便此刻重申一次,我寧夕言出必行,絕不會如某些人口是心非之人一般!”
賴誌成:“……”
“罷了,念及黃三大哥大嫂的情麵,其餘之事暫且不究,所賜衣物也不必收回,隻需將黃三原本的衣物歸還於他,令其自行離去吧。”
“不可啊!”
黃三的大嫂未曾預料到寧夕真的會驅逐黃三出門,早知如此,方才又何必指桑罵槐去觸怒他呢,真是昏聵之舉啊!
想當年黃三還未投入寧夕麾下時,她們一家過的是怎樣的艱辛歲月?再看如今的日子又是何等的富足顯赫?拋開物質生活的提升不論,單論社會地位的躍升,早已超越了過去的設想!
以往村民遇見她,都喚作黃大家的,現如今許多人都尊稱她為黃大娘子!
這一切轉變並非源於她那位打死不出聲的丈夫加入護村衛隊,實則皆因她的小叔子追隨了寧夕!
然而,這樣美好的生活境遇,卻因一時貪歡失足,幾乎斷送殆盡,懊悔之情,猶如刀割!
即便是用屁股也能想明白,一旦黃三被寧夕驅逐,他們家的地位不但無法挽回,恐怕還會一落千丈!
因此,黃三的大嫂害怕了,不敢再跟寧夕硬碰硬,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不已。
寧夕眉頭緊鎖,雖對於比自己年長者下跪之事頗感不適,但也並未輕易妥協。
自穿越至大武朝以來,每日戰戰兢兢,冒著無數風險,無數次奮力掙紮,才好不容易闖出一番小小的天地。倘若此刻因一時心軟留下禍患,將來必定懊悔至極!
“黃家嫂子,不必多言,規矩便是規矩,回去之後好好教導黃三,隻要他能夠深刻認識到自身錯誤,並真心悔改,將來未必沒有翻身的機會。”
瞧見黃三嫂子這副模樣,寧夕隻能給她留下一線生機,畢竟同為鄰裏鄉親,若是逼迫太過,鬧出人命,不說自己心中如何,外人看來也是甚為不妥。
於是,寧夕沉吟片刻,最終開口道:“罷了,此事就此作罷,但務必記住,日後不可再犯。”
在寧夕告知未來尚有機會之後,黃三之妻果然打消了輕生之念,並與黃大一道,將黃三自林中巨木之上救下,替他換上了內衫,並攙扶著他歸家修養。
黃三一家離去後,寧夕卻依舊立於高台上未動分毫。目睹此景,他麾下弟子無人膽敢妄動。剛剛寧夕對黃三的責罰之舉,讓他們大感意外,旁人或許不明其理,但他們心中明白得很,寧夕所謂將來還有機會,實則意味著無望,黃三若還想留在寧夕身側修行,幾乎已成不可能之事!
“爾等皆需銘記,若有認為我對黃三處理不當者,可回家請教汝父汝母,聆聽其見解!”
人群中頓時響起一片笑聲。
諸多圍觀村民不解其意,不明白為何大人們皆發笑。
寧夕淡然一笑,在眾多婦孺麵前,有些話確實不便明言。鄉親們已知悉黃三與其嫂之秘事,料想回家後自會有人予以詳釋。
忽然,寧夕麵色一沉,宣布道:“詢問清楚後,若有弟子仍舊認為我寧夕不足以擔當領袖,可自行提出退出師門,不必擔憂,我寧夕絕不會因此怪罪於你們!然而,事先聲明,今後若再發生此類事宜,我不會再這般寬容,怒極之下,必施生死之戰!”
隨後,寧夕轉向全體村民:“諸位鄉親皆已聽見,我寧夕招徒並非供人享樂,而是同赴生死,欲令子弟投身於此者,須先思量清楚,勿待事發,如黃三之妻般痛哭流涕。若有下次,定不容情!”
言畢,寧夕不再停留,離台而去,邁開大步向家中行去。身後弟子紛紛緊跟不舍,更無人敢稍作遲疑。
望著寧夕等人漸行漸遠的身影,村民們心境各異,敬畏、豔羨、嫉妒乃至憤恨交織其中,五味雜陳難以言表。尤其那村長賴誌成,對於寧夕的恨意,僅以咬牙切齒形容遠遠不足矣!你個寧二,講事情就好好講,何必總拿老子舉例呢?
說什麽老子失信於人,欺壓手下的兄弟,不敢攀牆與強敵對抗,通通都是胡言亂語!老子怎會是那樣的人……嗯,好像寧二所言確係事實,呸呸呸,就算事實,你也不能當眾說出來啊!如此一來,老子日後如何在這群泥腿子麵前立足,還怎麽治理他們……
回到家中,寧夕立刻喚來了馮木匠。
“馮大師,您在三水鎮多年,可知其中有名為梁氏與唐氏的石匠否?”
馮木匠一愣,思索片刻,撓頭答道:“梁氏與唐氏的石匠……似乎未曾聽說有過這樣的人物,至少在我知曉範圍內並未見過這二人。”
講到這裏,寧夕略作停頓,留給眾人一番思考的時間。
待看到眾人皆凝神傾聽,寧夕方才繼續道:
“諸位想一想,為何我會耗費大量靈石,供養這麽多弟子?隻是為了讓他們替我幹些俗務嗎?若是想讓人幹活,何須這般辛勞,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就像那賴誌成一樣,隨手丟幾個靈果仙桃,豈不是也能招攬到無數賣力的幫工?”
賴誌成:“……”
當日收納門徒之時,我便再三申明,收徒乃是為了守護周全,不僅是保我自身安危,更是確保各位自身的安全!不像某些人,收納門客隻為一己之私,竟不顧手下生死。!
賴誌成:“……”
“平日裏的修煉尚可容得些許懈怠,然今日非比尋常,若邪魔當道,黃三聲稱家中有難而避而不至,石頭與李星同樣以家事為由推脫不來,你我不來,那麽這臥龍穀又有何人能夠守護?你們看看村正,即便未能登高守望,但他至少前來盡責,反觀黃三,連這般擔當都做不到,留他在身邊又有何用!”
賴誌成:“……”
“當初納徒之際,眾人皆簽訂了血契,自此以後,生死離散,再無絲毫瓜葛牽扯於其家人之間。豈料僅隔幾載光景,竟有人已將其忘卻?倘若忘卻,那便此刻重申一次,我寧夕言出必行,絕不會如某些人口是心非之人一般!”
賴誌成:“……”
“罷了,念及黃三大哥大嫂的情麵,其餘之事暫且不究,所賜衣物也不必收回,隻需將黃三原本的衣物歸還於他,令其自行離去吧。”
“不可啊!”
黃三的大嫂未曾預料到寧夕真的會驅逐黃三出門,早知如此,方才又何必指桑罵槐去觸怒他呢,真是昏聵之舉啊!
想當年黃三還未投入寧夕麾下時,她們一家過的是怎樣的艱辛歲月?再看如今的日子又是何等的富足顯赫?拋開物質生活的提升不論,單論社會地位的躍升,早已超越了過去的設想!
以往村民遇見她,都喚作黃大家的,現如今許多人都尊稱她為黃大娘子!
這一切轉變並非源於她那位打死不出聲的丈夫加入護村衛隊,實則皆因她的小叔子追隨了寧夕!
然而,這樣美好的生活境遇,卻因一時貪歡失足,幾乎斷送殆盡,懊悔之情,猶如刀割!
即便是用屁股也能想明白,一旦黃三被寧夕驅逐,他們家的地位不但無法挽回,恐怕還會一落千丈!
因此,黃三的大嫂害怕了,不敢再跟寧夕硬碰硬,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不已。
寧夕眉頭緊鎖,雖對於比自己年長者下跪之事頗感不適,但也並未輕易妥協。
自穿越至大武朝以來,每日戰戰兢兢,冒著無數風險,無數次奮力掙紮,才好不容易闖出一番小小的天地。倘若此刻因一時心軟留下禍患,將來必定懊悔至極!
“黃家嫂子,不必多言,規矩便是規矩,回去之後好好教導黃三,隻要他能夠深刻認識到自身錯誤,並真心悔改,將來未必沒有翻身的機會。”
瞧見黃三嫂子這副模樣,寧夕隻能給她留下一線生機,畢竟同為鄰裏鄉親,若是逼迫太過,鬧出人命,不說自己心中如何,外人看來也是甚為不妥。
於是,寧夕沉吟片刻,最終開口道:“罷了,此事就此作罷,但務必記住,日後不可再犯。”
在寧夕告知未來尚有機會之後,黃三之妻果然打消了輕生之念,並與黃大一道,將黃三自林中巨木之上救下,替他換上了內衫,並攙扶著他歸家修養。
黃三一家離去後,寧夕卻依舊立於高台上未動分毫。目睹此景,他麾下弟子無人膽敢妄動。剛剛寧夕對黃三的責罰之舉,讓他們大感意外,旁人或許不明其理,但他們心中明白得很,寧夕所謂將來還有機會,實則意味著無望,黃三若還想留在寧夕身側修行,幾乎已成不可能之事!
“爾等皆需銘記,若有認為我對黃三處理不當者,可回家請教汝父汝母,聆聽其見解!”
人群中頓時響起一片笑聲。
諸多圍觀村民不解其意,不明白為何大人們皆發笑。
寧夕淡然一笑,在眾多婦孺麵前,有些話確實不便明言。鄉親們已知悉黃三與其嫂之秘事,料想回家後自會有人予以詳釋。
忽然,寧夕麵色一沉,宣布道:“詢問清楚後,若有弟子仍舊認為我寧夕不足以擔當領袖,可自行提出退出師門,不必擔憂,我寧夕絕不會因此怪罪於你們!然而,事先聲明,今後若再發生此類事宜,我不會再這般寬容,怒極之下,必施生死之戰!”
隨後,寧夕轉向全體村民:“諸位鄉親皆已聽見,我寧夕招徒並非供人享樂,而是同赴生死,欲令子弟投身於此者,須先思量清楚,勿待事發,如黃三之妻般痛哭流涕。若有下次,定不容情!”
言畢,寧夕不再停留,離台而去,邁開大步向家中行去。身後弟子紛紛緊跟不舍,更無人敢稍作遲疑。
望著寧夕等人漸行漸遠的身影,村民們心境各異,敬畏、豔羨、嫉妒乃至憤恨交織其中,五味雜陳難以言表。尤其那村長賴誌成,對於寧夕的恨意,僅以咬牙切齒形容遠遠不足矣!你個寧二,講事情就好好講,何必總拿老子舉例呢?
說什麽老子失信於人,欺壓手下的兄弟,不敢攀牆與強敵對抗,通通都是胡言亂語!老子怎會是那樣的人……嗯,好像寧二所言確係事實,呸呸呸,就算事實,你也不能當眾說出來啊!如此一來,老子日後如何在這群泥腿子麵前立足,還怎麽治理他們……
回到家中,寧夕立刻喚來了馮木匠。
“馮大師,您在三水鎮多年,可知其中有名為梁氏與唐氏的石匠否?”
馮木匠一愣,思索片刻,撓頭答道:“梁氏與唐氏的石匠……似乎未曾聽說有過這樣的人物,至少在我知曉範圍內並未見過這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