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色凝重的政治教官張貴發挺直地站在埋葬逃兵李小兵的土堆上,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悲痛和堅定。
風靜靜地吹過,似乎也在為這悲慘的一幕默哀。
張貴發的聲音在空曠的場地上回蕩,他以一種沉穩而有力的口吻,向士兵們重申了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為了民族大義,必須摒棄一切自私自利雜念的重要性。
他的話語中帶著對逝去生命的惋惜和對未來的期許,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士兵們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悲傷和決心。這一刻,他們更加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自己肩負的責任。
張貴發深知,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但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得失顯得微不足道。
他希望通過這次動員,讓士兵們明白,隻有團結一心,摒棄私心雜念,才能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為國家和人民爭取光明的未來。
早已經不耐煩政治教官張貴發的唧唧歪歪!營長權興波高舉著駁殼槍,對空“啪、啪、啪!”連開三槍。
他大聲喊道:“兄弟們都聽好了!老子這三槍,既是給李小兵送行!又是警告我們在場的每一個漢中兒郎!日本鬼子占我中華國土、奸淫我母親妻女!士可忍,孰不可忍! ”
他又從背上抽出大刀!大刀片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寒光。
他接著訓話道:“大家搞清楚!這一次,我們是打鬼子!不是搞內戰!以後,那個狗日的再敢當逃兵,老子就用這個大刀片子把他剁了喂狗!”
“剁了喂狗!”
“剁了喂狗!”
......
排山倒海的怒吼聲響徹山穀!
在他的激勵下,士兵們的眼神漸漸變得堅定,不再覺得恐慌 ,準備為了國家和民族,付出自己的一切。
因為,這片土地上,既埋葬著英勇與懦弱,也孕育著希望和力量!
在民國的抗戰史上,逃兵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一直是困擾軍隊士氣的重要因素 ,也會給國軍參戰人員造成巨大的消極影響。
作為南鄭縣這支臨時招募的隊伍,指揮官殺一儆百活埋逃兵的舉動,無疑給所有在場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心裏震撼,特別是對一些準備半途逃跑的人員造成了巨大的震懾!
在那遙遠的陝南,逐漸成長起來了一支神秘而威嚴的部隊——憲兵十三團。
這些勇敢的戰士們,他們不僅是軍人,更是陝南人民的子弟兵。他們深入群眾,了解百姓的疾苦,為他們排憂解難。
每一個笑容、每一聲問候,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愛。
在這個團隊中,三營更是備受矚目。
在以後的戰鬥中,三營的士兵們個個身經百戰,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毅和果敢。
每次執行任務,三營的士兵們都義無反顧地衝在最前麵。
他們的腳步堅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有我們在,陝西就有希望!中國就不會亡國!
在槍林彈雨之中,他們毫不畏懼,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這天晚上。作為被稱為“金秀才”的金振國,隨著其他戰友躺在廉水河邊的破廟裏,皎潔的月光 從幾根樹棍搭建的簡易窗戶的空隙撒下來。
河水清冷的流淌聲不禁讓他回憶起今天白天發生的一幕又一幕 ,讓他久久難以入睡。
他的眼前,老是晃動著\"小洋縣”李小兵那露出地麵抽搐的雙手,刺激的他那本來就不很堅強的神經。
金振國永遠忘不了,那是一個滿是金黃秋色的日子。
他身披紅彩,騎著小毛驢,意氣風發地走在隊伍最前麵。身後緊跟著的,是一台四人花轎,花轎裏端坐著他即將迎娶的新娘——金張氏。
迎著金色的晨光,一夥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的樂隊班子,正歡天喜地地吹奏著迎親曲。
那歡快的旋律,仿佛是他們對這對新人的最美祝福。
再往後看,兩個穿著對襟短衫的短工挑著擔子,擔子裏裝著的是四床八斤重的新棉花縫製的被子。
被麵是精致的描龍繡鳳綢麵,上麵蓋著金色龍鳳圖案和大紅喜字的剪紙,每一針每一線都繡滿了對新人的美好祝願。
老長工陳火兒挺直了雙腿,推著一輛雞公車跟在隊伍最後。
車上兩口編織極為精美的棗紅色棕木箱子格外引人注目,箱子裏麵裝的是新媳婦的金銀細軟。
箱子外那金色的銅扣鉚釘,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為這場婚禮增光添彩。
金振國滿心歡喜,他知道,在這美好的一天,他將與心愛的人攜手走過未來的每一天。
他迫不及待地想見到新娘,想象著她的美麗和溫柔。而新娘金張氏坐在花轎裏,心中也充滿了期待和幸福。
她輕輕地掀起轎簾,透過縫隙看著外麵的一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整個隊伍都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他們為金振國和金張氏感到高興,也為這美好的時刻而歡慶。
這個秋天的清晨,因為這場婚禮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成為了金振國和金張氏心中永遠難忘的回憶。
俗話說得好:“人生識字憂患始!”
新婚的甜蜜時光總是如此短暫,在無數個日夜交替的平淡日子裏,金振國這位飽讀詩書、自恃才高八鬥的才子,卻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
那個可憎的袁大頭,竟然取締了科舉考試,這無異於摧毀了他們這些讀書人的精神支柱。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滿朝朱紫貴、都是讀書人!”
曾經的金振國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可以位及人臣,盡享榮華富貴。
可如今,這終極夢想已徹底破滅。
心灰意冷的他,開始與一群富裕的地主子弟為伍,終日沉迷於提籠架鳥、鬥雞遛狗、賭博抽大煙等不良嗜好之中。
他試圖用這些放縱的行為來麻痹自己,忘卻那無法實現的抱負和理想。
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始終無法釋懷,每每夜深人靜時,心中總會湧起無盡的痛苦和悔恨。
他懷念起曾經刻苦攻讀的時光,那時的他充滿了激情和希望,而如今的自己卻在虛度光陰,迷失了方向。
常言說得好:吃喝嫖賭抽,最為敗家的就是抽!
幾年下來,金振國把幾畝上好的水田、十幾畝旱地都抽進去了,把三間三進三出的青磚大瓦房變成了三間土坯茅草房。
一個曾經非常殷實的小康地主之家變成了貧窮的破落戶,成了和平鄉金家大地主世家的反麵典型。
農村有句俗語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當小姨出生以後,僅憑幾十畝坡的出產養活全的金振國麵對三個孩子的吃飯得到問題,就顯得更加捉襟見肘了。
眼見侄兒金振國這樣不成器,把一個好端端的日子過得這麽恓惶。
身為族長和保長的金老六,正在為完成不了金家保征兵任務而犯愁的他不禁眼前一亮。
前兩輪征兵,他送出了半傻子金二狗和長工張長貴的兒子,結果是金二狗因智力問題被退兵。
張長貴的兒子中途跑了,當了逃兵;第二次從家族祠堂基金裏出十個袁大頭銀元糊弄了過去。
在民國時期,基層的治理仍然實行“保甲製度”。有一個順口溜是這樣描述“保甲製度”的:
養個兒子是老蔣的,
打下糧食是保長的。
當鄉長樓瓦雪片,
當保長置莊買田,
當甲長不缺油鹽。
保長是一個在曆史的片段裏,最具諷刺意義的角色。
他看起來是個村莊的管理者,又居住在村莊裏。他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凶神惡煞的那一麵,都被村莊的人們記憶著。
民謠說“打下糧食是保長的”!
在農業文明時代,誰弄走了農民的糧食,誰就是農民的敵人。
農民種地給地主家交租子,地主家交皇糧。後來攤丁入畝,讓人口也成為繳納皇糧的一個因素,農民的負擔就加大了。
有保長的時候,也有鄉長。那個時候的鄉很小,也就是管理著四五個保長。
每個鄉都有鄉長副鄉長,都要在管轄的四五個保裏搜刮錢財,就把村莊搜刮得很窮很窮。
民謠說”當鄉長樓瓦雪片“!
不是羨慕鄉長有一座青磚臥頂的四合院,而是仇恨鄉長的雪片瓦房,是搜刮的錢財蓋起來的。
在老日子裏,一個農民終其一生,也蓋不起來三間瓦房。村莊的農民仇恨鄉長的雪片瓦房,實屬正常的民間心理。
鄉長下邊是保長。保長也不是吃素的,他也要在一個保裏搜刮一些錢財,讓自己過得比村莊的人好得很多。
民謠說”當保長置莊買田“ ,也就等於說保長比鄉長低了一個檔次。
保長下邊,村莊還有一個最底層的官員,就是甲長。一個甲長,隻管理十戶人家,可供搜刮的錢財是有限度的。民謠說:當甲長不缺油鹽!也是很準確的。
村莊裏的人家,沒有油鹽的日子,是很多的。特別是鹽,在老日子裏,是相當缺乏的生活物資。有鹽吃,也就是很好的日子。
據說在鹽稀缺的年月,來了客人有一盤特殊的菜。在一個小碗裏放一點鹽,兌上水,讓鹽化開,再丟一些幹淨的小紅石頭進去。
客人筷子夾起紅石頭放進嘴裏唆唆,把紅石頭丟進碗裏,停一會兒再夾起紅石頭唆唆。當了甲長,不愁油鹽,也就不會唆鹽水石頭了。
一個甲十戶人家,一個保管理十個甲,也就是一百戶人家。一個鄉管理著四五個保,也就是四五百戶人家。
保長管轄一百戶,就置莊買田。甲長管轄十戶,就不缺油鹽。村莊人們受盤剝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自古就有“不狡不奸,別想當官”的說法。
別看一個金老六一個小小的保長,能把上級鄉長糊弄住,還能把手下一幫甲長、村民擺平,那還是需要相當手段的!
特別是一幫村民,曲裏拐彎的都是親戚,能把一碗水端平,贏得四裏八鄉的尊重實屬不易。
比如說在征兵這件事情上,和平年代自然輕鬆,不在話下。
但是到了 三十年代以來,一會兒要征兵對陝南、川北的張國燾、徐向前的部隊進行“剿匪”。一會兒要被張學良、楊虎城的17軍征兵攻打陝北紅軍,簡直是不勝其煩!
都是金家子弟,讓誰去都會被七大姑八大姨的找上門來臭罵!即使征兵成功了,單就軍屬安撫一項就更是讓金老六大費腦筋。
鄉長王二麻子已經警告過他了,這次必須有一名金家直屬弟子參軍!否則,作為鄉長和保長的他們都要被上峰問責,甚至軍法重事!
想來想去,金老六就把主意打到了他已經去世的三哥的兒子,侄兒金振國的頭上了。
風靜靜地吹過,似乎也在為這悲慘的一幕默哀。
張貴發的聲音在空曠的場地上回蕩,他以一種沉穩而有力的口吻,向士兵們重申了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為了民族大義,必須摒棄一切自私自利雜念的重要性。
他的話語中帶著對逝去生命的惋惜和對未來的期許,讓人們感受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士兵們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悲傷和決心。這一刻,他們更加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自己肩負的責任。
張貴發深知,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但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得失顯得微不足道。
他希望通過這次動員,讓士兵們明白,隻有團結一心,摒棄私心雜念,才能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為國家和人民爭取光明的未來。
早已經不耐煩政治教官張貴發的唧唧歪歪!營長權興波高舉著駁殼槍,對空“啪、啪、啪!”連開三槍。
他大聲喊道:“兄弟們都聽好了!老子這三槍,既是給李小兵送行!又是警告我們在場的每一個漢中兒郎!日本鬼子占我中華國土、奸淫我母親妻女!士可忍,孰不可忍! ”
他又從背上抽出大刀!大刀片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寒光。
他接著訓話道:“大家搞清楚!這一次,我們是打鬼子!不是搞內戰!以後,那個狗日的再敢當逃兵,老子就用這個大刀片子把他剁了喂狗!”
“剁了喂狗!”
“剁了喂狗!”
......
排山倒海的怒吼聲響徹山穀!
在他的激勵下,士兵們的眼神漸漸變得堅定,不再覺得恐慌 ,準備為了國家和民族,付出自己的一切。
因為,這片土地上,既埋葬著英勇與懦弱,也孕育著希望和力量!
在民國的抗戰史上,逃兵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一直是困擾軍隊士氣的重要因素 ,也會給國軍參戰人員造成巨大的消極影響。
作為南鄭縣這支臨時招募的隊伍,指揮官殺一儆百活埋逃兵的舉動,無疑給所有在場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心裏震撼,特別是對一些準備半途逃跑的人員造成了巨大的震懾!
在那遙遠的陝南,逐漸成長起來了一支神秘而威嚴的部隊——憲兵十三團。
這些勇敢的戰士們,他們不僅是軍人,更是陝南人民的子弟兵。他們深入群眾,了解百姓的疾苦,為他們排憂解難。
每一個笑容、每一聲問候,都飽含著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厚愛。
在這個團隊中,三營更是備受矚目。
在以後的戰鬥中,三營的士兵們個個身經百戰,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堅毅和果敢。
每次執行任務,三營的士兵們都義無反顧地衝在最前麵。
他們的腳步堅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有我們在,陝西就有希望!中國就不會亡國!
在槍林彈雨之中,他們毫不畏懼,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這天晚上。作為被稱為“金秀才”的金振國,隨著其他戰友躺在廉水河邊的破廟裏,皎潔的月光 從幾根樹棍搭建的簡易窗戶的空隙撒下來。
河水清冷的流淌聲不禁讓他回憶起今天白天發生的一幕又一幕 ,讓他久久難以入睡。
他的眼前,老是晃動著\"小洋縣”李小兵那露出地麵抽搐的雙手,刺激的他那本來就不很堅強的神經。
金振國永遠忘不了,那是一個滿是金黃秋色的日子。
他身披紅彩,騎著小毛驢,意氣風發地走在隊伍最前麵。身後緊跟著的,是一台四人花轎,花轎裏端坐著他即將迎娶的新娘——金張氏。
迎著金色的晨光,一夥身著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的樂隊班子,正歡天喜地地吹奏著迎親曲。
那歡快的旋律,仿佛是他們對這對新人的最美祝福。
再往後看,兩個穿著對襟短衫的短工挑著擔子,擔子裏裝著的是四床八斤重的新棉花縫製的被子。
被麵是精致的描龍繡鳳綢麵,上麵蓋著金色龍鳳圖案和大紅喜字的剪紙,每一針每一線都繡滿了對新人的美好祝願。
老長工陳火兒挺直了雙腿,推著一輛雞公車跟在隊伍最後。
車上兩口編織極為精美的棗紅色棕木箱子格外引人注目,箱子裏麵裝的是新媳婦的金銀細軟。
箱子外那金色的銅扣鉚釘,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為這場婚禮增光添彩。
金振國滿心歡喜,他知道,在這美好的一天,他將與心愛的人攜手走過未來的每一天。
他迫不及待地想見到新娘,想象著她的美麗和溫柔。而新娘金張氏坐在花轎裏,心中也充滿了期待和幸福。
她輕輕地掀起轎簾,透過縫隙看著外麵的一切,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整個隊伍都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他們為金振國和金張氏感到高興,也為這美好的時刻而歡慶。
這個秋天的清晨,因為這場婚禮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成為了金振國和金張氏心中永遠難忘的回憶。
俗話說得好:“人生識字憂患始!”
新婚的甜蜜時光總是如此短暫,在無數個日夜交替的平淡日子裏,金振國這位飽讀詩書、自恃才高八鬥的才子,卻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
那個可憎的袁大頭,竟然取締了科舉考試,這無異於摧毀了他們這些讀書人的精神支柱。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滿朝朱紫貴、都是讀書人!”
曾經的金振國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可以位及人臣,盡享榮華富貴。
可如今,這終極夢想已徹底破滅。
心灰意冷的他,開始與一群富裕的地主子弟為伍,終日沉迷於提籠架鳥、鬥雞遛狗、賭博抽大煙等不良嗜好之中。
他試圖用這些放縱的行為來麻痹自己,忘卻那無法實現的抱負和理想。
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始終無法釋懷,每每夜深人靜時,心中總會湧起無盡的痛苦和悔恨。
他懷念起曾經刻苦攻讀的時光,那時的他充滿了激情和希望,而如今的自己卻在虛度光陰,迷失了方向。
常言說得好:吃喝嫖賭抽,最為敗家的就是抽!
幾年下來,金振國把幾畝上好的水田、十幾畝旱地都抽進去了,把三間三進三出的青磚大瓦房變成了三間土坯茅草房。
一個曾經非常殷實的小康地主之家變成了貧窮的破落戶,成了和平鄉金家大地主世家的反麵典型。
農村有句俗語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當小姨出生以後,僅憑幾十畝坡的出產養活全的金振國麵對三個孩子的吃飯得到問題,就顯得更加捉襟見肘了。
眼見侄兒金振國這樣不成器,把一個好端端的日子過得這麽恓惶。
身為族長和保長的金老六,正在為完成不了金家保征兵任務而犯愁的他不禁眼前一亮。
前兩輪征兵,他送出了半傻子金二狗和長工張長貴的兒子,結果是金二狗因智力問題被退兵。
張長貴的兒子中途跑了,當了逃兵;第二次從家族祠堂基金裏出十個袁大頭銀元糊弄了過去。
在民國時期,基層的治理仍然實行“保甲製度”。有一個順口溜是這樣描述“保甲製度”的:
養個兒子是老蔣的,
打下糧食是保長的。
當鄉長樓瓦雪片,
當保長置莊買田,
當甲長不缺油鹽。
保長是一個在曆史的片段裏,最具諷刺意義的角色。
他看起來是個村莊的管理者,又居住在村莊裏。他的所作所為,特別是凶神惡煞的那一麵,都被村莊的人們記憶著。
民謠說“打下糧食是保長的”!
在農業文明時代,誰弄走了農民的糧食,誰就是農民的敵人。
農民種地給地主家交租子,地主家交皇糧。後來攤丁入畝,讓人口也成為繳納皇糧的一個因素,農民的負擔就加大了。
有保長的時候,也有鄉長。那個時候的鄉很小,也就是管理著四五個保長。
每個鄉都有鄉長副鄉長,都要在管轄的四五個保裏搜刮錢財,就把村莊搜刮得很窮很窮。
民謠說”當鄉長樓瓦雪片“!
不是羨慕鄉長有一座青磚臥頂的四合院,而是仇恨鄉長的雪片瓦房,是搜刮的錢財蓋起來的。
在老日子裏,一個農民終其一生,也蓋不起來三間瓦房。村莊的農民仇恨鄉長的雪片瓦房,實屬正常的民間心理。
鄉長下邊是保長。保長也不是吃素的,他也要在一個保裏搜刮一些錢財,讓自己過得比村莊的人好得很多。
民謠說”當保長置莊買田“ ,也就等於說保長比鄉長低了一個檔次。
保長下邊,村莊還有一個最底層的官員,就是甲長。一個甲長,隻管理十戶人家,可供搜刮的錢財是有限度的。民謠說:當甲長不缺油鹽!也是很準確的。
村莊裏的人家,沒有油鹽的日子,是很多的。特別是鹽,在老日子裏,是相當缺乏的生活物資。有鹽吃,也就是很好的日子。
據說在鹽稀缺的年月,來了客人有一盤特殊的菜。在一個小碗裏放一點鹽,兌上水,讓鹽化開,再丟一些幹淨的小紅石頭進去。
客人筷子夾起紅石頭放進嘴裏唆唆,把紅石頭丟進碗裏,停一會兒再夾起紅石頭唆唆。當了甲長,不愁油鹽,也就不會唆鹽水石頭了。
一個甲十戶人家,一個保管理十個甲,也就是一百戶人家。一個鄉管理著四五個保,也就是四五百戶人家。
保長管轄一百戶,就置莊買田。甲長管轄十戶,就不缺油鹽。村莊人們受盤剝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自古就有“不狡不奸,別想當官”的說法。
別看一個金老六一個小小的保長,能把上級鄉長糊弄住,還能把手下一幫甲長、村民擺平,那還是需要相當手段的!
特別是一幫村民,曲裏拐彎的都是親戚,能把一碗水端平,贏得四裏八鄉的尊重實屬不易。
比如說在征兵這件事情上,和平年代自然輕鬆,不在話下。
但是到了 三十年代以來,一會兒要征兵對陝南、川北的張國燾、徐向前的部隊進行“剿匪”。一會兒要被張學良、楊虎城的17軍征兵攻打陝北紅軍,簡直是不勝其煩!
都是金家子弟,讓誰去都會被七大姑八大姨的找上門來臭罵!即使征兵成功了,單就軍屬安撫一項就更是讓金老六大費腦筋。
鄉長王二麻子已經警告過他了,這次必須有一名金家直屬弟子參軍!否則,作為鄉長和保長的他們都要被上峰問責,甚至軍法重事!
想來想去,金老六就把主意打到了他已經去世的三哥的兒子,侄兒金振國的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