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那個動蕩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裏,盡管蔣介石通過一係列政治手段和軍事行動,從表麵上看似乎實現了對整個中國領土的統一。
但實際上,各地軍閥依然各自為政、割據一方。
這些軍閥們猶如一群貪婪無度的猛虎,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他們眼中隻有自己的地盤與利益,完全無視國家大局和民眾福祉。
為了擴張勢力範圍,他們常常不惜動用武力,相互廝殺混戰,使得原本就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更加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一個混亂無序的局麵下,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而那些所謂的軍閥頭目們,則沉迷於權力鬥爭和個人私欲的滿足,對於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毫不關心。
這種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行為,不僅令國人痛心疾首,也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境地。
位於秦巴山區的漢中,盡管地域狹小宛如彈丸,但其地理位置卻至關重要,成為了各方軍事勢力覬覦和爭奪的核心地帶。
漢中北靠巍巍秦嶺,南麵則是綿延起伏的巴山。
這裏地勢險峻異常,山脈錯綜複雜猶如迷宮一般。在那個風起雲湧的三國時代,曾經上演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智謀較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傳奇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不僅如此,蜀漢丞相諸葛亮也曾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他六出祁山的壯舉。這些曆史事件無疑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色彩和英雄氣概。
而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更是將漢中的艱險道路描繪得淋漓盡致:\"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而,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漢中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在兩座大山之間,漢中盆地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其中。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波濤洶湧的江水如同一匹脫韁野馬,奔騰不息。這條偉大的河流孕育了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最早的\"天府之國\"。
漢中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此外,漢中北連關中和中原大地,南通成都、重慶。成為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
漢中的富饒令人垂涎三尺,其豐富的資源讓人歎為觀止。
無論是山川秀麗的美景,還是琳琅滿目的物產,都使得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無窮魅力。來到這裏,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在曆史的長河中,無數次戰爭在此爆發,各路英雄豪傑紛紛登場。他們或是為了擴張領土,或是為了守護家園,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每一次政權更迭,都伴隨著血雨腥風,而漢中也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舞台上,誰能掌握漢中,誰就能掌控局勢,左右天下大勢。
因此,漢中成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索它的秘密。
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日寇鐵蹄未及的後方重鎮,淪陷區的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遷來漢中。
主要有: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西北工學院等。這些高等院校經過改組或合並後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分駐城固、漢中城和勉縣等地。
還有一些中學也遷來漢中。當時,漢中境內大、中、小學遍布,被公認為是全國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與重慶、昆明齊名。一大批國內外有名的教授如:黎錦熙、許壽裳、李達、許德珩、曹靖華、侯外廬等任教。由此形成了漢中文教史上的鼎盛時期。
在那個時候的漢中地區,還存在著多股錯綜複雜的軍事力量。
首先,有一支代表國民政府的漢中地方政府及其所統率的軍隊;其次,則是駐紮於西安的楊虎城麾下的西北軍;再者,還有對漢中虎視眈眈的四川劉存厚、楊森、田頌堯三路 軍閥;除此之外,更有以王三春為首的土匪勢力肆虐一方;最後,值得一提的便是張國燾和陳昌浩領導下的紅軍隊伍了。
這幾大勢力猶如群雄逐鹿般,虎盤龍踞,使得漢中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他們之間或明爭暗鬥,或合縱連橫,一場場群雄逐鹿的大戲不斷在這片土地上風起雲湧的上演……
無論是地方政府軍隊、楊虎城的部隊,還是四川的各路軍閥,甚至連紅軍也都各自參與過剿匪行動。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都心存忌憚,不僅要小心翼翼地應對眼前的敵人,還得時刻提防其他敵對軍事力量從背後偷襲!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重圍,被人包了\"餃子\"。
如此一來,剿匪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可以想象結果會是多麽地不盡如人意。
民國十七年(公元 1928 年),張維璽率領所部進軍漢中展開剿匪行動,原本這次已經非常接近大功告成,但最終仍以失敗收場。
究其緣由,竟是因為代表楊虎城的西北軍為了牽製四川軍閥等各方勢力,表麵上口口聲聲說要收服整編王三春一夥,背地裏卻是縱虎歸山,有意放縱他們肆意妄為。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埋下了一個更為巨大的隱患。
迫於輿論壓力,國民政府不得不第二次派出吳新田帶領隊伍進行剿匪。
在漢中這片土地上,吳新田這個小軍閥頭子已經盤踞了整整七年之久。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他的惡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他猶如一隻貪婪無度的巨獸,無情地吞噬著當地百姓的財富。無論是貧富貴賤,隻要落入他的魔掌之中,都難以逃脫被剝削的命運。
他巧立名目、橫征暴斂,讓人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更為可惡的是,吳新田竟然效仿曹操,組織起了一批類似\"摸金校尉\"的盜墓隊伍。
這些人專門以挖掘富戶祖墳為業,將其中的財寶據為己有。
這種喪心病狂的行為,不僅令死者不得安寧,也讓生者飽受痛苦和屈辱。
吳新田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民眾的憤怒與不滿,但由於其權勢滔天,百姓們敢怒不敢言。
他們隻能默默忍受著壓迫,生活在恐懼與絕望之中。然而,正是這樣的絕境,迫使一些原本貧苦善良的老百姓走上了絕路,淪為了土匪。
甚至一些善良的群眾反而做起了土匪的“探子”、“耳報神”。他們經常給王三春通風報信,恨不得讓王三春消滅了這支比土匪還要壞的隊伍。
可以想象,這樣一支土匪一樣的國民軍隊伍去剿匪,後果又會是個什麽樣子?
此外,他對於玩弄權術也非常在行。
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控整個陝南地區,吳新田派遣自己麾下的軍隊前往該區域內的二十四個縣城,並讓他們分別駐守在那裏。
其中較大的縣城會進駐一個營的兵力,而較小的縣城則隻派駐一個連。
緊接著,他又毫不留情地撤換了各縣的縣長、局長以及所長等官員,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達成完全掌控這些地方的目標。
在吳新田看來,如此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網格化管理,有效地控製住當地的經濟命脈和流動人口,從而更容易搜刮到大量財富。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他所願——這般做法實際上導致了自身兵力的過度分散,使得原本就不夠強大的軍隊變得更加脆弱。
當遭遇王三春所率領的那幫凶悍土匪時,吳新田的軍隊完全不堪一擊,毫無還手之力。
在曆經數場驚心動魄、異常慘烈的激戰過後,吳新田麾下的將士們接二連三地敗下陣來,被王三春手下那幫如狼似虎的匪徒們輕易擊潰,輸得一敗塗地、慘不忍睹。
眼看著戰局愈發不利,為了保住自己那點可憐巴巴的家底兒,吳新田索性不顧臉麵,開始謊報軍情、弄虛作假,企圖蒙蔽上司。
而在經曆了一連串慘痛失敗後,這個無恥之徒竟然厚顏無恥地選擇私底下同王三春簽署所謂的\"互不侵犯協定\"!
這無疑是給堂堂國民政府以及軍隊臉上狠狠扇了一個響亮無比的耳光,堪稱奇恥大辱啊!
身為來自川北地區的英勇紅軍戰士們,他們肩負著守護根據地百姓安危、扞衛紅色革命成果的神聖使命。
麵對窮凶極惡的王三春匪幫,紅軍毫不畏懼地與其展開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在這些激烈交鋒中,紅軍憑借頑強的鬥誌和卓越的戰略戰術,屢次給予敵人沉重打擊,並斬獲頗豐。
他們不僅成功保護了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更向世人展示出堅定信念與無畏勇氣。
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深深烙印在當地民眾心頭,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
同時,也讓所有人明白:隻有紅軍才是真心實意剿滅土匪、維護社會安寧的正義之師!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人民群眾深厚情誼以及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
一九三二年臘月 ,紅軍入川不久,多次與當地軍閥作戰,王三春知道紅軍的實力,每次見到紅軍主力後都主動撤離,極力避免作戰。
不過這不代表王三春“改邪歸正”,他隻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已,土匪本性並沒有改變。
有一天,駐紮在四川通江新店子嶽家營的紅軍有一個團的兵力。
一天外出負責偵察的戰士回來報告說:王三春的一個連正在鋼溪河街上搶劫,街上的店鋪及街道附近的農戶都被洗劫一空。棒老二們搶劫後就在街上安營紮寨,準備第二天繼續搶劫。
為了教訓一下王三春匪部,保護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紅軍接報後研究了周密的作戰方案,為了不驚動敵人,紅軍決定派出一個排的兵力,趁夜潛入鋼溪河,消滅王三春土匪。
鋼溪河下街約三裏處,有一小地名叫陰河壩,此地兩岸高山聳峙,鋼溪河逢中穿過,河岸邊有一幹河壩,上寬下窄如喇叭狀,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當夜紅軍一個排秘密到了鋼溪河,他們在陰河壩的喇叭口上布置了一個班的兵力,配以機槍、手榴彈等武器隱蔽待敵。
鋼溪河上街安排一個班,配以衝鋒號、手榴彈等武器 ,其餘的一個班分成兩組,鋼溪河後麵安排一個組,鋼溪河街道前麵安排一個組,唯獨下街未安排任何兵力,采取圍三闕一的戰術,試圖將王三春的土匪引至陰河壩聚而殲之。
一切準備就緒,上街一個班的紅軍向王三春土匪宿營的房子扔了幾顆手榴彈,同時吹響了衝鋒號。
與此同時街後和街道前邊也響起了槍聲和手榴彈爆聲。土匪們聽到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以為紅軍是從上街攻進來的,領頭的便召集一幹匪眾往下街方向突圍。
這時匪徒在前邊落荒而逃,紅軍兩個班的兵力在後邊緊追不舍。
沒過多久,這群惡貫滿盈的匪徒便逃竄至陰河壩附近。
正當他們距離陰河壩喇叭口不足三十米之際,紅軍早已悄然埋伏在此處的一個班級突然對這些匪徒發起攻擊!刹那之間,震耳欲聾的機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起初,這幫土匪還天真地以為背後隻有追兵追擊,但萬萬沒有料到前方竟然也設有伏兵!麵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襲擊,土匪們瞬間亂作一團,驚慌失措,隻能狼狽不堪地四處逃竄,嘴裏還不停地哭喊著“爹啊”、“娘啊”。
僅僅用了不到半個小時,戰鬥就宣告結束。
除了俘獲二十多名土匪之外,其餘七十餘名土匪皆被擊斃。
這場戰役堪稱完美勝利!紅軍僅憑一個排的兵力,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土匪整整一個連隊一舉消滅,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卓越的戰術素養。
經此一戰,紅軍成功給了王三春匪幫沉重一擊,徹底挫敗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隨後,王三春又在紅軍和四川軍閥劉湘的夾擊下,潰不成軍,元氣大傷。
自此以後,土匪王三春深刻認識到紅軍絕非好惹之人,於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再也不敢在根據地周邊肆意妄為,橫行霸道。
紅軍趁機派臥底打入王三春土匪幫,想勸他改過自新加入紅軍。
那土匪頭子一直打家劫舍、無法無天,哪受得了紅軍的條條框框?
他拒絕了紅軍的好意後,為了表示不再和紅軍作對,就送了紅軍一批駁殼槍,表明自己會在國軍和紅軍之間保持中立,不再聽人挑撥和紅軍為敵。
由於紅軍的勢力相對土匪來說,也沒有絕對的優勢。隻要他們答應不來騷擾紅軍根據地,就不能冒險和土匪拚個你死我活。
因為,處在夾縫中的紅軍同時還要防備劉湘川軍和西北軍的南北夾擊,消滅紅軍的企圖!
至此,與王三春保持了不戰不和的局麵!
有幾次,在紅軍遭遇到圍追堵截的關鍵時刻,王三春主動給紅軍轉移讓出道路,避免了紅軍被反動軍隊殲滅的危險。
再說吳新田。
盤踞陝南已有七年之久,雖然剿匪不力,但是卻把秦巴地區經營成了一個“獨立王國”。
他的部隊在漢中這片富庶之地駐紮以來,長期缺乏戰爭的磨練,養成了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的惡劣作風。
從上到下,腐敗不堪,軍官和士兵差不多都在吸食鴉片煙,一手拿步槍,一手端煙槍,漢中百姓稱之為“雙槍將”。許多士兵都帶有家眷,他們隻會擾民,不能作戰。
這哪是一支正規軍隊,真個是一群兵痞流氓烏合之眾。
吳新田得知楊虎城西北軍進兵漢中的消息後,不甘心失去陝南這塊嘴裏的肥肉,猶作困獸之鬥。
他連忙派他的爪牙顧琢唐,率領兩團兵力扼守漢中以北留壩縣境內的柴關嶺和雞頭關,企圖據險頑抗。
可是,西北軍的威名畢竟聲震天下!張維璽的部隊隻打了幾發迫擊炮彈,顧琢唐的兩團守兵就嚇得抱頭鼠竄。
吳新田聞訊,隻得放棄漢中,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家眷老小,連夜向東奔逃。
張維璽順利地占領了漢中城,命令所屬部隊繼續跟蹤追擊,一直追到西鄉縣,才遇到吳部牛遇春旅的一陣抵抗。
西北軍如狼入羊群,三下五除二,就將牛旅消滅了一大半。
牛遇春隻好帶著不到一千人的散兵遊勇竄入川陝交界的大巴山中去落草為寇。
吳新田和其餘殘部則由西鄉縣繼續東奔,張維璽部第十七師繼續尾追,一直追到陝鄂交界的安康白河縣,吳部大部分被俘繳械,一部分崩潰四散。
吳新田本人和眷屬及一些親信左右,則乘船沿漢江東下,逃往武漢,準備去投靠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
結果,已經失去任何利用價值的吳新田率殘部剛進入武漢,就被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包圍繳械。
吳新田頓時成了光杆司令,不得已輾轉東北大連,在日本租界裏當了一個下野的寓公,從此退出了軍政曆史舞台!
但實際上,各地軍閥依然各自為政、割據一方。
這些軍閥們猶如一群貪婪無度的猛虎,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他們眼中隻有自己的地盤與利益,完全無視國家大局和民眾福祉。
為了擴張勢力範圍,他們常常不惜動用武力,相互廝殺混戰,使得原本就飽經戰亂之苦的百姓更加深陷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一個混亂無序的局麵下,社會秩序蕩然無存,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而那些所謂的軍閥頭目們,則沉迷於權力鬥爭和個人私欲的滿足,對於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毫不關心。
這種自私自利、目光狹隘的行為,不僅令國人痛心疾首,也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境地。
位於秦巴山區的漢中,盡管地域狹小宛如彈丸,但其地理位置卻至關重要,成為了各方軍事勢力覬覦和爭奪的核心地帶。
漢中北靠巍巍秦嶺,南麵則是綿延起伏的巴山。
這裏地勢險峻異常,山脈錯綜複雜猶如迷宮一般。在那個風起雲湧的三國時代,曾經上演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智謀較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傳奇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不僅如此,蜀漢丞相諸葛亮也曾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他六出祁山的壯舉。這些曆史事件無疑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色彩和英雄氣概。
而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更是將漢中的艱險道路描繪得淋漓盡致:\"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而,正是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漢中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在兩座大山之間,漢中盆地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其中。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波濤洶湧的江水如同一匹脫韁野馬,奔騰不息。這條偉大的河流孕育了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最早的\"天府之國\"。
漢中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 。此外,漢中北連關中和中原大地,南通成都、重慶。成為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
漢中的富饒令人垂涎三尺,其豐富的資源讓人歎為觀止。
無論是山川秀麗的美景,還是琳琅滿目的物產,都使得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無窮魅力。來到這裏,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在曆史的長河中,無數次戰爭在此爆發,各路英雄豪傑紛紛登場。他們或是為了擴張領土,或是為了守護家園,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每一次政權更迭,都伴隨著血雨腥風,而漢中也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舞台上,誰能掌握漢中,誰就能掌控局勢,左右天下大勢。
因此,漢中成為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探索它的秘密。
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日寇鐵蹄未及的後方重鎮,淪陷區的許多高等院校紛紛遷來漢中。
主要有: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西北工學院等。這些高等院校經過改組或合並後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分駐城固、漢中城和勉縣等地。
還有一些中學也遷來漢中。當時,漢中境內大、中、小學遍布,被公認為是全國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與重慶、昆明齊名。一大批國內外有名的教授如:黎錦熙、許壽裳、李達、許德珩、曹靖華、侯外廬等任教。由此形成了漢中文教史上的鼎盛時期。
在那個時候的漢中地區,還存在著多股錯綜複雜的軍事力量。
首先,有一支代表國民政府的漢中地方政府及其所統率的軍隊;其次,則是駐紮於西安的楊虎城麾下的西北軍;再者,還有對漢中虎視眈眈的四川劉存厚、楊森、田頌堯三路 軍閥;除此之外,更有以王三春為首的土匪勢力肆虐一方;最後,值得一提的便是張國燾和陳昌浩領導下的紅軍隊伍了。
這幾大勢力猶如群雄逐鹿般,虎盤龍踞,使得漢中局勢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他們之間或明爭暗鬥,或合縱連橫,一場場群雄逐鹿的大戲不斷在這片土地上風起雲湧的上演……
無論是地方政府軍隊、楊虎城的部隊,還是四川的各路軍閥,甚至連紅軍也都各自參與過剿匪行動。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都心存忌憚,不僅要小心翼翼地應對眼前的敵人,還得時刻提防其他敵對軍事力量從背後偷襲!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重圍,被人包了\"餃子\"。
如此一來,剿匪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可以想象結果會是多麽地不盡如人意。
民國十七年(公元 1928 年),張維璽率領所部進軍漢中展開剿匪行動,原本這次已經非常接近大功告成,但最終仍以失敗收場。
究其緣由,竟是因為代表楊虎城的西北軍為了牽製四川軍閥等各方勢力,表麵上口口聲聲說要收服整編王三春一夥,背地裏卻是縱虎歸山,有意放縱他們肆意妄為。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埋下了一個更為巨大的隱患。
迫於輿論壓力,國民政府不得不第二次派出吳新田帶領隊伍進行剿匪。
在漢中這片土地上,吳新田這個小軍閥頭子已經盤踞了整整七年之久。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裏,他的惡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他猶如一隻貪婪無度的巨獸,無情地吞噬著當地百姓的財富。無論是貧富貴賤,隻要落入他的魔掌之中,都難以逃脫被剝削的命運。
他巧立名目、橫征暴斂,讓人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更為可惡的是,吳新田竟然效仿曹操,組織起了一批類似\"摸金校尉\"的盜墓隊伍。
這些人專門以挖掘富戶祖墳為業,將其中的財寶據為己有。
這種喪心病狂的行為,不僅令死者不得安寧,也讓生者飽受痛苦和屈辱。
吳新田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民眾的憤怒與不滿,但由於其權勢滔天,百姓們敢怒不敢言。
他們隻能默默忍受著壓迫,生活在恐懼與絕望之中。然而,正是這樣的絕境,迫使一些原本貧苦善良的老百姓走上了絕路,淪為了土匪。
甚至一些善良的群眾反而做起了土匪的“探子”、“耳報神”。他們經常給王三春通風報信,恨不得讓王三春消滅了這支比土匪還要壞的隊伍。
可以想象,這樣一支土匪一樣的國民軍隊伍去剿匪,後果又會是個什麽樣子?
此外,他對於玩弄權術也非常在行。
為了能夠更好地掌控整個陝南地區,吳新田派遣自己麾下的軍隊前往該區域內的二十四個縣城,並讓他們分別駐守在那裏。
其中較大的縣城會進駐一個營的兵力,而較小的縣城則隻派駐一個連。
緊接著,他又毫不留情地撤換了各縣的縣長、局長以及所長等官員,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達成完全掌控這些地方的目標。
在吳新田看來,如此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網格化管理,有效地控製住當地的經濟命脈和流動人口,從而更容易搜刮到大量財富。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他所願——這般做法實際上導致了自身兵力的過度分散,使得原本就不夠強大的軍隊變得更加脆弱。
當遭遇王三春所率領的那幫凶悍土匪時,吳新田的軍隊完全不堪一擊,毫無還手之力。
在曆經數場驚心動魄、異常慘烈的激戰過後,吳新田麾下的將士們接二連三地敗下陣來,被王三春手下那幫如狼似虎的匪徒們輕易擊潰,輸得一敗塗地、慘不忍睹。
眼看著戰局愈發不利,為了保住自己那點可憐巴巴的家底兒,吳新田索性不顧臉麵,開始謊報軍情、弄虛作假,企圖蒙蔽上司。
而在經曆了一連串慘痛失敗後,這個無恥之徒竟然厚顏無恥地選擇私底下同王三春簽署所謂的\"互不侵犯協定\"!
這無疑是給堂堂國民政府以及軍隊臉上狠狠扇了一個響亮無比的耳光,堪稱奇恥大辱啊!
身為來自川北地區的英勇紅軍戰士們,他們肩負著守護根據地百姓安危、扞衛紅色革命成果的神聖使命。
麵對窮凶極惡的王三春匪幫,紅軍毫不畏懼地與其展開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在這些激烈交鋒中,紅軍憑借頑強的鬥誌和卓越的戰略戰術,屢次給予敵人沉重打擊,並斬獲頗豐。
他們不僅成功保護了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更向世人展示出堅定信念與無畏勇氣。
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深深烙印在當地民眾心頭,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
同時,也讓所有人明白:隻有紅軍才是真心實意剿滅土匪、維護社會安寧的正義之師!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人民群眾深厚情誼以及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
一九三二年臘月 ,紅軍入川不久,多次與當地軍閥作戰,王三春知道紅軍的實力,每次見到紅軍主力後都主動撤離,極力避免作戰。
不過這不代表王三春“改邪歸正”,他隻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已,土匪本性並沒有改變。
有一天,駐紮在四川通江新店子嶽家營的紅軍有一個團的兵力。
一天外出負責偵察的戰士回來報告說:王三春的一個連正在鋼溪河街上搶劫,街上的店鋪及街道附近的農戶都被洗劫一空。棒老二們搶劫後就在街上安營紮寨,準備第二天繼續搶劫。
為了教訓一下王三春匪部,保護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紅軍接報後研究了周密的作戰方案,為了不驚動敵人,紅軍決定派出一個排的兵力,趁夜潛入鋼溪河,消滅王三春土匪。
鋼溪河下街約三裏處,有一小地名叫陰河壩,此地兩岸高山聳峙,鋼溪河逢中穿過,河岸邊有一幹河壩,上寬下窄如喇叭狀,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當夜紅軍一個排秘密到了鋼溪河,他們在陰河壩的喇叭口上布置了一個班的兵力,配以機槍、手榴彈等武器隱蔽待敵。
鋼溪河上街安排一個班,配以衝鋒號、手榴彈等武器 ,其餘的一個班分成兩組,鋼溪河後麵安排一個組,鋼溪河街道前麵安排一個組,唯獨下街未安排任何兵力,采取圍三闕一的戰術,試圖將王三春的土匪引至陰河壩聚而殲之。
一切準備就緒,上街一個班的紅軍向王三春土匪宿營的房子扔了幾顆手榴彈,同時吹響了衝鋒號。
與此同時街後和街道前邊也響起了槍聲和手榴彈爆聲。土匪們聽到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以為紅軍是從上街攻進來的,領頭的便召集一幹匪眾往下街方向突圍。
這時匪徒在前邊落荒而逃,紅軍兩個班的兵力在後邊緊追不舍。
沒過多久,這群惡貫滿盈的匪徒便逃竄至陰河壩附近。
正當他們距離陰河壩喇叭口不足三十米之際,紅軍早已悄然埋伏在此處的一個班級突然對這些匪徒發起攻擊!刹那之間,震耳欲聾的機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響徹雲霄。
起初,這幫土匪還天真地以為背後隻有追兵追擊,但萬萬沒有料到前方竟然也設有伏兵!麵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襲擊,土匪們瞬間亂作一團,驚慌失措,隻能狼狽不堪地四處逃竄,嘴裏還不停地哭喊著“爹啊”、“娘啊”。
僅僅用了不到半個小時,戰鬥就宣告結束。
除了俘獲二十多名土匪之外,其餘七十餘名土匪皆被擊斃。
這場戰役堪稱完美勝利!紅軍僅憑一個排的兵力,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土匪整整一個連隊一舉消滅,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卓越的戰術素養。
經此一戰,紅軍成功給了王三春匪幫沉重一擊,徹底挫敗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隨後,王三春又在紅軍和四川軍閥劉湘的夾擊下,潰不成軍,元氣大傷。
自此以後,土匪王三春深刻認識到紅軍絕非好惹之人,於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他們再也不敢在根據地周邊肆意妄為,橫行霸道。
紅軍趁機派臥底打入王三春土匪幫,想勸他改過自新加入紅軍。
那土匪頭子一直打家劫舍、無法無天,哪受得了紅軍的條條框框?
他拒絕了紅軍的好意後,為了表示不再和紅軍作對,就送了紅軍一批駁殼槍,表明自己會在國軍和紅軍之間保持中立,不再聽人挑撥和紅軍為敵。
由於紅軍的勢力相對土匪來說,也沒有絕對的優勢。隻要他們答應不來騷擾紅軍根據地,就不能冒險和土匪拚個你死我活。
因為,處在夾縫中的紅軍同時還要防備劉湘川軍和西北軍的南北夾擊,消滅紅軍的企圖!
至此,與王三春保持了不戰不和的局麵!
有幾次,在紅軍遭遇到圍追堵截的關鍵時刻,王三春主動給紅軍轉移讓出道路,避免了紅軍被反動軍隊殲滅的危險。
再說吳新田。
盤踞陝南已有七年之久,雖然剿匪不力,但是卻把秦巴地區經營成了一個“獨立王國”。
他的部隊在漢中這片富庶之地駐紮以來,長期缺乏戰爭的磨練,養成了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的惡劣作風。
從上到下,腐敗不堪,軍官和士兵差不多都在吸食鴉片煙,一手拿步槍,一手端煙槍,漢中百姓稱之為“雙槍將”。許多士兵都帶有家眷,他們隻會擾民,不能作戰。
這哪是一支正規軍隊,真個是一群兵痞流氓烏合之眾。
吳新田得知楊虎城西北軍進兵漢中的消息後,不甘心失去陝南這塊嘴裏的肥肉,猶作困獸之鬥。
他連忙派他的爪牙顧琢唐,率領兩團兵力扼守漢中以北留壩縣境內的柴關嶺和雞頭關,企圖據險頑抗。
可是,西北軍的威名畢竟聲震天下!張維璽的部隊隻打了幾發迫擊炮彈,顧琢唐的兩團守兵就嚇得抱頭鼠竄。
吳新田聞訊,隻得放棄漢中,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家眷老小,連夜向東奔逃。
張維璽順利地占領了漢中城,命令所屬部隊繼續跟蹤追擊,一直追到西鄉縣,才遇到吳部牛遇春旅的一陣抵抗。
西北軍如狼入羊群,三下五除二,就將牛旅消滅了一大半。
牛遇春隻好帶著不到一千人的散兵遊勇竄入川陝交界的大巴山中去落草為寇。
吳新田和其餘殘部則由西鄉縣繼續東奔,張維璽部第十七師繼續尾追,一直追到陝鄂交界的安康白河縣,吳部大部分被俘繳械,一部分崩潰四散。
吳新田本人和眷屬及一些親信左右,則乘船沿漢江東下,逃往武漢,準備去投靠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
結果,已經失去任何利用價值的吳新田率殘部剛進入武漢,就被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包圍繳械。
吳新田頓時成了光杆司令,不得已輾轉東北大連,在日本租界裏當了一個下野的寓公,從此退出了軍政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