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漢中分校的負責人稱主任。第一期的主任是祝紹周(止1939年12月)
校本部內設機構有:特別黨部、辦公處、教育處、政治部、總務處、經理處、軍醫處、會計室、文書科、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駐一分校通訊處。
一分校將校雲集,師資力量雄厚,招生寧缺不濫,管理嚴格,教學有序。
當時學員半年每人發軍毯、軍被、軍單各一床,夏單冬棉各一套,鞋襪手套各一雙。
除了每個月可領取軍糧45斤和菜票若千之外,還能幾元軍餉,學員在休假時偶爾改善生活。
早餐吃一碗稀飯,就一點醬菜,中午和下午半飯盒米飯,其中還加有蠶豆,六人圍一攤吃半洗臉盆湯菜。
每頓基本上不是白菜就是蘿卜片或者茄子、黃豆芽等菜。味道也隻有鹽味,湯上漂著零星油花,沒什麽油水。
學員隔兩周能吃上點葷菜,算是“打牙祭”。
早上起床集合、點名、跑步、晚自習、晚上休息前還要列隊集合點名,集體唱歌或“精神訓話”。每天早上起床到晚寢,中間十六個小時,除三餐吃飯時間、中午有一個半小時休息或就診。
除此之外不是出操就是上課等集體活動。
彼時的漢中,素有“天府之國”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譽。雖然這裏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產豐富得令人咋舌,堪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然而,這片富饒之地卻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充當關中、河南與重慶三地間的戰略緩衝地帶。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南來北往的龐大軍隊頻繁調動如家常便飯。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前線戰事順利推進,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隊伍也紛紛湧入漢中,其中包括負責運送糧草的民夫、馬隊、醫治傷員的軍醫、打造軍械的工匠、以及漢中軍用機場修建人員等等。
麵對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和後勤人員,漢中所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有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幾乎全部依賴於這個小小的盆地自給自足!
盡管漢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要滿足這麽多人的需求仍然並非易事。
雖然被譽為“軍隊靈魂”、“抗日軍官搖籃”的黃埔軍校學員,也沒有什麽特殊待遇!
隨著物價上漲,學員們兩周才能吃一次肉,教官可享受“尊師餐”,飯菜略豐。
他們最初用的是汽燈,後來才用上了電燈。
教學分為政治教育、軍事專業學習、軍事訓練等。
政治教學內容主要有孫中山總理遺訓、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國民黨黨史、校長言行錄、列強侵華史、經濟與法律等。
還要學習背誦“軍人讀訓”、“黨員守則”等。
軍事專業教學共同課目有兩類,一是課堂講授,主要有步兵操典、射擊規範、陣中勤務令、陸軍禮節、內務規則,以及軍製、兵器、戰術、築城、交通、地形學等教程;
二是室外操作,由四方麵組成:
(1)基本教練,有單兵基本動作、持槍教練,以及班、排、連、營合成教練;
(2)戰鬥教練,有單兵戰鬥動作,班、排、連、營合成作戰,演練進攻、防禦、追擊、退卻、遭遇等戰術技術;
(3)野外教練,有單兵偵察、步哨,班、排、連行軍,以及駐軍警戒、勤務等;
(4)技術教練,有刺殺、投彈、武術、體操、體育等。
1937年11月15日,漢中一分校開學,有學員1750人。按中央軍校本部序列,編為第14期。下設第三、第四兩個總隊,5個大隊,每大隊下設4個隊,共20個隊。
第三總隊學員1937年11月入校,下設3個大隊;第四總隊學員1938年1月入校,下設兩個大隊。
第14期共有隊及區隊長90人,其中中校9人,少校17人,上尉39人,中尉13人,少尉12人。
1938年9月,由於前方急需人才,第三總隊學員提前畢業。
1939 年 1 月,陽光明媚,微風拂麵。
在這個充滿希望和期待的日子裏,第四總隊的學員們迎來了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畢業。
在畢業前夕,一場盛大而莊重的閱兵式在漢中北校場上舉行。
數千名英姿颯爽的學員們身著整齊的軍裝,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接受著檢閱。
他們昂首挺胸,神情肅穆,展現出軍人的威嚴與風采。
現場氣氛熱烈非凡,觀眾們掌聲雷動,為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加油助威。
緊接著,在總隊部大院裏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畢業典禮。
中央軍校本部專門派遣官員前來主持儀式,以示對這批學員的重視和關懷。
在典禮上,領導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學員們奔赴抗日戰爭一線,為國家和人民奮勇殺敵。
畢業後的學員們大多被分配到了山東、河南等地的抗日前線。
他們懷揣著滿腔熱血,肩負著保家衛國的使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激烈的戰鬥之中。
在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他們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麽是偉大的''黃埔精神!”
他們為了扞衛著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殘酷的戰爭讓許多優秀的學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成為了民族英雄,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每期畢業生都會獲得學校配發的一把“中正劍”作為紀念。
這把劍象征著榮譽與責任,上麵鐫刻著每位學員的姓名以及畢業期別。
它不僅是對學員們學業成績的肯定,更是激勵他們勇往直前、報效國家的精神支柱。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柄中正劍都將成為學員們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
由於多種原因,黃埔第15期,漢中一分校沒有招生。
1939年1月,一分校奉命在四川成都招生1910人,編為第16期,分為第10、11兩個總隊,各總隊下設兩個大隊。
金振國就被分在第3大隊。每個大隊下設3個區隊,有隊及區隊長、指導員121人。
在這四個大隊中,共有中校10人,少校41人,上尉20人,中尉5人,少尉45。
第10總隊散駐漢中城北老君鎮至武鄉鎮一帶廟宇,第11總隊散駐南鄭縣聖水寺一帶廟宇。
在那個充滿著離別與期待的畢業前夕,分校決定組織一場別開生麵的活動——前往沔縣定軍山古戰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這次演習的目的是讓學員們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緊張氛圍,並通過模擬河川攻防戰來檢驗他們所學的戰術知識。
沔縣定軍山古戰場,這片曾經見證過無數次血腥廝殺的土地,如今成為了學員們展示實力、磨練意誌的舞台。
這裏山勢險峻,河流湍急,地形複雜多樣,完美地還原了真實的戰爭場景。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演習正式開始。學員們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
一方扮演進攻方,另一方則負責防守。他們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布置防線,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在進攻方的猛攻下,防守方毫不示弱,頑強抵抗。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此起彼伏,仿佛回到了那個黃忠大戰夏侯淵的金戈鐵馬年代。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演習中,學員們不僅學會了如何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技巧,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應變能力。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貴。
最終,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演習圓滿結束。
學員們疲憊不堪,但臉上卻洋溢著滿足和自豪的笑容。這次特殊的經曆將成為他們永生難忘的回憶,也為他們即將步入社會或軍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前方急需用人,本期學製1年,同年底畢業,中央軍校李繼承教育長來校主持畢業典禮。
學員畢業後,他們主要被分配到河南、山西一帶第一、第二戰區,開赴抗日前線,不少學員走出漢中奔赴抗日前線 ,就再也沒有回來......
1940年2月,一分校在四川成都、河南洛陽、湖北老河口、寧夏銀川及漢中招收第17期學員2200人,編為18、19兩個總隊。
同年,石堰寺新校園落成,兩個總隊相繼搬入新校園內。第18總隊下設3個大隊,第19總隊下設第四、第五兩個大隊,本期學製二年。
1941年秋,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右任來校視察,並給17期學員講話;軍訓部長白崇禧來校視察,並對17期學員訓話。17期學員畢業前夕,在西鄉縣舉行軍事大演習,曆時半個月。
12月7日,本期學員畢業,大部分被分配到中條山地區,第二年日軍對中條山實施大掃蕩,大批學員犧牲,血沃中華!
當時的漢中---可謂是戒備森嚴,三步一哨五步一崗,整個城市都被軍隊所占據。
無論是繁華熱鬧的大街小巷,還是偏遠僻靜的鄉村角落,都能看到士兵們的身影。
這些軍隊來自不同的係統和地區。有中央軍的嫡係精銳,也有地方上的雜牌武裝;有從四川出征的英勇川軍,還有負責維護軍紀的憲兵;
更有從前線撤退換防下來的疲憊之師、受傷的病員以及士氣低落的潰兵等等。
他們或駐守在城門口,或巡邏。更有散兵遊勇時常溜達於街頭巷尾。
由於某些軍隊缺乏嚴格紀律約束,導致部分士兵行為放縱不羈,時常發生偷盜掠奪、欺男霸女等不良行徑,直接擾亂了當地百姓正常生活秩序。
加之日本戰機時不時會突襲而來,拋下數枚炸彈引起騷動與恐慌。
如此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這座昔日寧靜祥和的城市籠罩在一片緊張不安、紛繁複雜且混亂不堪的氛圍之中。
時間久了,漢中人民見了那些當兵的就很反感,唯恐避之不及。
有兩件事情,讓金振國最為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一天中午,金振國和一幫同學前往漢中郵局準備郵寄家書。
當工作人員看到這群身著“黃皮”軍服的士兵時,並不會因為他們是黃埔軍校學生而高看一眼!
反而是態度蠻橫至極,完全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
盡管士兵們排成了長長的隊伍,但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卻極其低下,甚至還停下手中的業務,互相閑聊和嬉笑打鬧起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於那些身穿長褂大衫、綾羅綢緞的先生和太太們,工作人員卻是異常熱情,甚至為了巴結這些人,不惜讓他們插隊優先辦理業務。
這種明顯的區別對待讓士兵們感到十分憤怒,尤其是那些剛剛從戰場上撤退下來的戰士們,心中的怒火更是熊熊燃燒!
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麽自己舍身忘死,為國效力,保衛家園,卻要遭受這樣的冷遇和歧視。
而那些衣著華麗的人們卻能得到特殊待遇,這簡直就是對他們尊嚴和努力的一種踐踏。
在這種不公和屈辱麵前,他們再也無法忍受,情緒愈發激動起來。
一位士兵把手中的空酒瓶子從辦理業務的窗口扔進了進去,瓶子清脆的炸響聲就像吹響了一聲衝鋒號!
幾十個憤怒的士兵踹開了郵局的大門,隨後幾百個暴怒的大兵相繼跟進......
乒乒乓乓!一時間,郵局內雜物橫飛,櫃倒盆翻!那個態度蠻橫的馬臉女人也被士兵們的耳光抽得哭爹喊娘。
當維護治安的憲兵隊還沒有趕到時,富有軍事素養的士兵們早就得到通知,於是一哄而散,消失在街頭巷尾......
還有一件事更大,差點形成軍事械鬥。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上,金振國和一幫同學相邀去漢中城內看戲,運氣很好的他們購買的戲票不但位置靠前而且居中。
戲曲就要開場時,幾個身穿黃色呢子大衣的軍官,領著他們那幫穿金戴銀的大小老婆、姨太太 、小姐、公子少爺、老媽子。
他們在一幫屁股上掛警棍 、腰紮武裝帶、荷槍實彈憲兵的前呼後擁下、咋咋呼呼地走了進來。
看到好座位被另外幾個大頭兵占著,一個軍官張口就罵:“你們這些沒眼力勁兒的,見了長官,還不趕緊讓座?”
話音未落,後麵的護衛、糾察隊就衝了上來,舉起槍托就打。
那個穿呢子服的軍官,親自指揮“戰鬥”!
黃埔軍校的學生可都是“天之驕子”啊,哪受得了這氣?
他們馬上奮起反擊!可惜對方有皮帶、槍托和警棍,赤手空拳的他們沒幾個回合就被打得頭破血流,落荒而逃……
當他們跑回營地所在的漢江南岸的冷水河時,猶如一堆幹柴被潑上了汽油點燃了。
下午時分,陽光照耀下的軍營裏開始彌漫著一股緊張而激昂的氣氛。
這些年輕而充滿血性的黃埔軍校學生們,正摩拳擦掌地準備應對一場即將到來的衝突。
這些未來的優秀軍官們,心中燃燒著對正義和尊嚴的渴望,又怎能忍受得了那些被稱為\"土包子\"的地方憲兵們的氣焰呢?
一陣激昂的哨聲打破了沉默!全體學員如同一群猛虎般迅速集中到了冷水河邊的龍王廟前。
他們齊心協力,動作敏捷地搬出了各種武器裝備:迫擊炮、輕重機槍、衝鋒槍、手榴彈……
甚至連炮彈和子彈也一箱箱地被搬運了出來。
每個人都身著整齊的軍裝,全副武裝,展現出一種威嚴、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氣勢。
緊接著,這支浩蕩的隊伍以強行軍的姿態向著漢中進發了。
他們步伐矯健,士氣高昂,仿佛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的勇敢和決心。
當到達冷水河與漢江三角洲交匯處時,學員們迅速架起了迫擊炮,毫不猶豫地對著漢江北岸發起了炮擊 !
兩聲震耳欲聾的炮擊聲響徹雲霄,仿佛是向對岸發出的警告信號。
炮彈帶著無盡的力量劃破長空,準確無誤地落在目標區域,引起一片塵土飛揚。
這一刻,整個場麵變得緊張而激烈起來,學員們緊盯著北岸,隨時準備迎接可能出現的反擊。
又是幾聲震耳欲聾的炮聲,漢江中央騰起了一丈多高的水花,嚇壞了對麵的保安團!
就在局麵即將失控的時候。兩位肩扛中將銜、騎著戰馬的中將軍官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原來,他們是漢中軍政總司令最高首長---祝紹周和黃埔軍校主任劉中狄!
為了安撫激動的學生軍。他們認真聽取了軍校被打學生的申述, 安撫住了盛怒之下的學生軍後,答應一定嚴懲肇事人。
隨後幾天,那個指揮打人的憲兵營長被撤職查辦!連同幾個行凶打人的憲兵,以\"戰時戡亂罪\"被軍事法庭判刑處理了!
校本部內設機構有:特別黨部、辦公處、教育處、政治部、總務處、經理處、軍醫處、會計室、文書科、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駐一分校通訊處。
一分校將校雲集,師資力量雄厚,招生寧缺不濫,管理嚴格,教學有序。
當時學員半年每人發軍毯、軍被、軍單各一床,夏單冬棉各一套,鞋襪手套各一雙。
除了每個月可領取軍糧45斤和菜票若千之外,還能幾元軍餉,學員在休假時偶爾改善生活。
早餐吃一碗稀飯,就一點醬菜,中午和下午半飯盒米飯,其中還加有蠶豆,六人圍一攤吃半洗臉盆湯菜。
每頓基本上不是白菜就是蘿卜片或者茄子、黃豆芽等菜。味道也隻有鹽味,湯上漂著零星油花,沒什麽油水。
學員隔兩周能吃上點葷菜,算是“打牙祭”。
早上起床集合、點名、跑步、晚自習、晚上休息前還要列隊集合點名,集體唱歌或“精神訓話”。每天早上起床到晚寢,中間十六個小時,除三餐吃飯時間、中午有一個半小時休息或就診。
除此之外不是出操就是上課等集體活動。
彼時的漢中,素有“天府之國”和“西北小江南”的美譽。雖然這裏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產豐富得令人咋舌,堪稱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然而,這片富饒之地卻肩負著一項重要使命——充當關中、河南與重慶三地間的戰略緩衝地帶。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南來北往的龐大軍隊頻繁調動如家常便飯。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前線戰事順利推進,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隊伍也紛紛湧入漢中,其中包括負責運送糧草的民夫、馬隊、醫治傷員的軍醫、打造軍械的工匠、以及漢中軍用機場修建人員等等。
麵對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和後勤人員,漢中所承擔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有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幾乎全部依賴於這個小小的盆地自給自足!
盡管漢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要滿足這麽多人的需求仍然並非易事。
雖然被譽為“軍隊靈魂”、“抗日軍官搖籃”的黃埔軍校學員,也沒有什麽特殊待遇!
隨著物價上漲,學員們兩周才能吃一次肉,教官可享受“尊師餐”,飯菜略豐。
他們最初用的是汽燈,後來才用上了電燈。
教學分為政治教育、軍事專業學習、軍事訓練等。
政治教學內容主要有孫中山總理遺訓、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國民黨黨史、校長言行錄、列強侵華史、經濟與法律等。
還要學習背誦“軍人讀訓”、“黨員守則”等。
軍事專業教學共同課目有兩類,一是課堂講授,主要有步兵操典、射擊規範、陣中勤務令、陸軍禮節、內務規則,以及軍製、兵器、戰術、築城、交通、地形學等教程;
二是室外操作,由四方麵組成:
(1)基本教練,有單兵基本動作、持槍教練,以及班、排、連、營合成教練;
(2)戰鬥教練,有單兵戰鬥動作,班、排、連、營合成作戰,演練進攻、防禦、追擊、退卻、遭遇等戰術技術;
(3)野外教練,有單兵偵察、步哨,班、排、連行軍,以及駐軍警戒、勤務等;
(4)技術教練,有刺殺、投彈、武術、體操、體育等。
1937年11月15日,漢中一分校開學,有學員1750人。按中央軍校本部序列,編為第14期。下設第三、第四兩個總隊,5個大隊,每大隊下設4個隊,共20個隊。
第三總隊學員1937年11月入校,下設3個大隊;第四總隊學員1938年1月入校,下設兩個大隊。
第14期共有隊及區隊長90人,其中中校9人,少校17人,上尉39人,中尉13人,少尉12人。
1938年9月,由於前方急需人才,第三總隊學員提前畢業。
1939 年 1 月,陽光明媚,微風拂麵。
在這個充滿希望和期待的日子裏,第四總隊的學員們迎來了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畢業。
在畢業前夕,一場盛大而莊重的閱兵式在漢中北校場上舉行。
數千名英姿颯爽的學員們身著整齊的軍裝,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接受著檢閱。
他們昂首挺胸,神情肅穆,展現出軍人的威嚴與風采。
現場氣氛熱烈非凡,觀眾們掌聲雷動,為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加油助威。
緊接著,在總隊部大院裏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畢業典禮。
中央軍校本部專門派遣官員前來主持儀式,以示對這批學員的重視和關懷。
在典禮上,領導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學員們奔赴抗日戰爭一線,為國家和人民奮勇殺敵。
畢業後的學員們大多被分配到了山東、河南等地的抗日前線。
他們懷揣著滿腔熱血,肩負著保家衛國的使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激烈的戰鬥之中。
在槍林彈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他們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麽是偉大的''黃埔精神!”
他們為了扞衛著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殘酷的戰爭讓許多優秀的學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成為了民族英雄,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每期畢業生都會獲得學校配發的一把“中正劍”作為紀念。
這把劍象征著榮譽與責任,上麵鐫刻著每位學員的姓名以及畢業期別。
它不僅是對學員們學業成績的肯定,更是激勵他們勇往直前、報效國家的精神支柱。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這柄中正劍都將成為學員們一生難以磨滅的記憶。
由於多種原因,黃埔第15期,漢中一分校沒有招生。
1939年1月,一分校奉命在四川成都招生1910人,編為第16期,分為第10、11兩個總隊,各總隊下設兩個大隊。
金振國就被分在第3大隊。每個大隊下設3個區隊,有隊及區隊長、指導員121人。
在這四個大隊中,共有中校10人,少校41人,上尉20人,中尉5人,少尉45。
第10總隊散駐漢中城北老君鎮至武鄉鎮一帶廟宇,第11總隊散駐南鄭縣聖水寺一帶廟宇。
在那個充滿著離別與期待的畢業前夕,分校決定組織一場別開生麵的活動——前往沔縣定軍山古戰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這次演習的目的是讓學員們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緊張氛圍,並通過模擬河川攻防戰來檢驗他們所學的戰術知識。
沔縣定軍山古戰場,這片曾經見證過無數次血腥廝殺的土地,如今成為了學員們展示實力、磨練意誌的舞台。
這裏山勢險峻,河流湍急,地形複雜多樣,完美地還原了真實的戰爭場景。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演習正式開始。學員們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
一方扮演進攻方,另一方則負責防守。他們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布置防線,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在進攻方的猛攻下,防守方毫不示弱,頑強抵抗。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此起彼伏,仿佛回到了那個黃忠大戰夏侯淵的金戈鐵馬年代。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演習中,學員們不僅學會了如何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技巧,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應變能力。他們深刻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和平的珍貴。
最終,經過數小時的激戰,演習圓滿結束。
學員們疲憊不堪,但臉上卻洋溢著滿足和自豪的笑容。這次特殊的經曆將成為他們永生難忘的回憶,也為他們即將步入社會或軍隊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前方急需用人,本期學製1年,同年底畢業,中央軍校李繼承教育長來校主持畢業典禮。
學員畢業後,他們主要被分配到河南、山西一帶第一、第二戰區,開赴抗日前線,不少學員走出漢中奔赴抗日前線 ,就再也沒有回來......
1940年2月,一分校在四川成都、河南洛陽、湖北老河口、寧夏銀川及漢中招收第17期學員2200人,編為18、19兩個總隊。
同年,石堰寺新校園落成,兩個總隊相繼搬入新校園內。第18總隊下設3個大隊,第19總隊下設第四、第五兩個大隊,本期學製二年。
1941年秋,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右任來校視察,並給17期學員講話;軍訓部長白崇禧來校視察,並對17期學員訓話。17期學員畢業前夕,在西鄉縣舉行軍事大演習,曆時半個月。
12月7日,本期學員畢業,大部分被分配到中條山地區,第二年日軍對中條山實施大掃蕩,大批學員犧牲,血沃中華!
當時的漢中---可謂是戒備森嚴,三步一哨五步一崗,整個城市都被軍隊所占據。
無論是繁華熱鬧的大街小巷,還是偏遠僻靜的鄉村角落,都能看到士兵們的身影。
這些軍隊來自不同的係統和地區。有中央軍的嫡係精銳,也有地方上的雜牌武裝;有從四川出征的英勇川軍,還有負責維護軍紀的憲兵;
更有從前線撤退換防下來的疲憊之師、受傷的病員以及士氣低落的潰兵等等。
他們或駐守在城門口,或巡邏。更有散兵遊勇時常溜達於街頭巷尾。
由於某些軍隊缺乏嚴格紀律約束,導致部分士兵行為放縱不羈,時常發生偷盜掠奪、欺男霸女等不良行徑,直接擾亂了當地百姓正常生活秩序。
加之日本戰機時不時會突襲而來,拋下數枚炸彈引起騷動與恐慌。
如此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得這座昔日寧靜祥和的城市籠罩在一片緊張不安、紛繁複雜且混亂不堪的氛圍之中。
時間久了,漢中人民見了那些當兵的就很反感,唯恐避之不及。
有兩件事情,讓金振國最為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是:一天中午,金振國和一幫同學前往漢中郵局準備郵寄家書。
當工作人員看到這群身著“黃皮”軍服的士兵時,並不會因為他們是黃埔軍校學生而高看一眼!
反而是態度蠻橫至極,完全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
盡管士兵們排成了長長的隊伍,但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卻極其低下,甚至還停下手中的業務,互相閑聊和嬉笑打鬧起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於那些身穿長褂大衫、綾羅綢緞的先生和太太們,工作人員卻是異常熱情,甚至為了巴結這些人,不惜讓他們插隊優先辦理業務。
這種明顯的區別對待讓士兵們感到十分憤怒,尤其是那些剛剛從戰場上撤退下來的戰士們,心中的怒火更是熊熊燃燒!
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麽自己舍身忘死,為國效力,保衛家園,卻要遭受這樣的冷遇和歧視。
而那些衣著華麗的人們卻能得到特殊待遇,這簡直就是對他們尊嚴和努力的一種踐踏。
在這種不公和屈辱麵前,他們再也無法忍受,情緒愈發激動起來。
一位士兵把手中的空酒瓶子從辦理業務的窗口扔進了進去,瓶子清脆的炸響聲就像吹響了一聲衝鋒號!
幾十個憤怒的士兵踹開了郵局的大門,隨後幾百個暴怒的大兵相繼跟進......
乒乒乓乓!一時間,郵局內雜物橫飛,櫃倒盆翻!那個態度蠻橫的馬臉女人也被士兵們的耳光抽得哭爹喊娘。
當維護治安的憲兵隊還沒有趕到時,富有軍事素養的士兵們早就得到通知,於是一哄而散,消失在街頭巷尾......
還有一件事更大,差點形成軍事械鬥。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早上,金振國和一幫同學相邀去漢中城內看戲,運氣很好的他們購買的戲票不但位置靠前而且居中。
戲曲就要開場時,幾個身穿黃色呢子大衣的軍官,領著他們那幫穿金戴銀的大小老婆、姨太太 、小姐、公子少爺、老媽子。
他們在一幫屁股上掛警棍 、腰紮武裝帶、荷槍實彈憲兵的前呼後擁下、咋咋呼呼地走了進來。
看到好座位被另外幾個大頭兵占著,一個軍官張口就罵:“你們這些沒眼力勁兒的,見了長官,還不趕緊讓座?”
話音未落,後麵的護衛、糾察隊就衝了上來,舉起槍托就打。
那個穿呢子服的軍官,親自指揮“戰鬥”!
黃埔軍校的學生可都是“天之驕子”啊,哪受得了這氣?
他們馬上奮起反擊!可惜對方有皮帶、槍托和警棍,赤手空拳的他們沒幾個回合就被打得頭破血流,落荒而逃……
當他們跑回營地所在的漢江南岸的冷水河時,猶如一堆幹柴被潑上了汽油點燃了。
下午時分,陽光照耀下的軍營裏開始彌漫著一股緊張而激昂的氣氛。
這些年輕而充滿血性的黃埔軍校學生們,正摩拳擦掌地準備應對一場即將到來的衝突。
這些未來的優秀軍官們,心中燃燒著對正義和尊嚴的渴望,又怎能忍受得了那些被稱為\"土包子\"的地方憲兵們的氣焰呢?
一陣激昂的哨聲打破了沉默!全體學員如同一群猛虎般迅速集中到了冷水河邊的龍王廟前。
他們齊心協力,動作敏捷地搬出了各種武器裝備:迫擊炮、輕重機槍、衝鋒槍、手榴彈……
甚至連炮彈和子彈也一箱箱地被搬運了出來。
每個人都身著整齊的軍裝,全副武裝,展現出一種威嚴、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氣勢。
緊接著,這支浩蕩的隊伍以強行軍的姿態向著漢中進發了。
他們步伐矯健,士氣高昂,仿佛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的勇敢和決心。
當到達冷水河與漢江三角洲交匯處時,學員們迅速架起了迫擊炮,毫不猶豫地對著漢江北岸發起了炮擊 !
兩聲震耳欲聾的炮擊聲響徹雲霄,仿佛是向對岸發出的警告信號。
炮彈帶著無盡的力量劃破長空,準確無誤地落在目標區域,引起一片塵土飛揚。
這一刻,整個場麵變得緊張而激烈起來,學員們緊盯著北岸,隨時準備迎接可能出現的反擊。
又是幾聲震耳欲聾的炮聲,漢江中央騰起了一丈多高的水花,嚇壞了對麵的保安團!
就在局麵即將失控的時候。兩位肩扛中將銜、騎著戰馬的中將軍官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原來,他們是漢中軍政總司令最高首長---祝紹周和黃埔軍校主任劉中狄!
為了安撫激動的學生軍。他們認真聽取了軍校被打學生的申述, 安撫住了盛怒之下的學生軍後,答應一定嚴懲肇事人。
隨後幾天,那個指揮打人的憲兵營長被撤職查辦!連同幾個行凶打人的憲兵,以\"戰時戡亂罪\"被軍事法庭判刑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