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公主與婦女權利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生勿怪,隻是我等想先與先生認識一二,此外也想向先生請教一番,來年將要開設的學院,先生所要教授的學習內容,如此我等也能提前先做一些準備。”
朱棣表現得最為積極,如饑似渴的目光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有點意思,哈哈~你們不用想太多,需要準備的也不多,隻需要準備好紙筆即可。”
“此外,剛開始的教學內容不會太難,你們幾位都是早已接受過皇家教育的皇子皇女,所以這些東西會學的很快,後續內容我會單獨再教你們的。”
“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的。”
張寒淩打了個哈哈,不想提前說太多,畢竟還有些準備工作沒做完。
“再有啊,你們幾個皇子對此好奇我不意外,畢竟你們幾個年齡合適,肯定要來的,不過這幾位也有想法?”
張寒淩指了指他們身後的皇女,眼中閃過一絲疑惑。
朱元璋一生一共有十六個女兒,最大的臨安公主出生於1360年,名朱鏡靜,生母為穆貴人,如今也才19歲,已於前年嫁給李善長之子李祺,家宴過後便出宮回了李府。
當前這三個皇女年紀都不大,分別是寧國公主、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
其中寧國公主母親是馬皇後,現在不滿16歲,至於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也都不過十二三歲的樣子。
三個小皇女都一臉忐忑的跟在幾個哥哥身後,老大寧國公主輕聲說道:“父皇先前說我們皇女也可進先生的學院,不知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我沒意見啊,皇子可來,皇女自然也可,隻要願意來學,我自然願意教。”
“不過現在這個時代吧,女子學我的這些東西之後,也不知是福是禍,畢竟有些東西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起作用的。”
張寒淩輕歎一聲,遙想明清時期,自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對女子的惡意猶如毒瘤一般,這種禁錮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如附骨之疽般難以剔除,不禁心生悵然。
華夏古代女子的地位,猶如泰山般沉重,不是一兩個人可以輕易改變的。
盡管漢唐時期女子地位相對較高,但是自從北宋時那個扒灰的老頭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之後,進一步強調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加上自古以來“三從四德”的不斷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大,什麽都能和三貞九烈掛上鉤。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古代並沒有真正的盛世,底層人民在饑餓的陰影下掙紮了兩千多年。
女人作為重要生產力之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再加上連年戰亂和醫療條件的限製,古代人的期望壽命普遍較低。
因此,每個皇朝不管是初期還是相對穩定的中期,寡婦人口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而這些寡婦的年齡往往不大,古人結婚年齡本來就小,女人十四五歲就出嫁,若是男人死得早,很多可能才二十多歲就開始守寡。
當然,也有一些不遵守道德的男女,但這並不是普遍現象。
剩餘的很多女子,失去男人的依靠後,在古代的社會條件下,生活比現代女人要艱難得多。
而維持一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人口,人口數量不足,統治階級也難以有所作為。
這就導致漢唐時期,官方鼓勵寡婦再嫁,以增加本朝人口數量。
但是到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時期,一個女人想要從前一段婚姻中擺脫,重新嫁給另外一個男人,是非常艱難的。
這個時期,“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更是發展到了頂峰。
不管是官府機構還是民間百姓,都在潛意識裏認為寡婦是“不潔”之人,她們就應該老老實實在家守寡,不應該出門招惹任何是非。
當時社會的各個層麵,都不支持寡婦再嫁,因為這種再嫁行為不符合社會主流思想的道德約束。
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等口號也都是明清時期才出現的。
明初可能相對好一些,畢竟才從蒙元底下解放出來,加上有馬皇後這樣的女強人的代表,女子對自己的婚姻還能有一定的選擇餘地。
但到明後期和清時期,對女性的禁錮徹底到達頂峰。
人們往往是非常反對寡婦出嫁的,夫家的公婆恨不得守寡的兒媳一輩子困在家裏,直到老死為止。
在這樣的封建枷鎖下,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思想覺悟也被漸漸抹殺,最終徹底淪為男權社會的生育工具。
也就是到了新中國,偉大領袖提出的“婦女能頂半邊天”,打破封建思想的枷鎖,徹底解放女性,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層麵去解釋了男女平等意義。
然後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逐漸扭轉了女性的低下地位。
當然,對於現代的那些打著男女平等旗號,卻實際搞田園女權的極端主義,這類女的實際上是會被偉人時期的女性所鄙視的。
畢竟女性社會權利的平等來源於他們對於生產力發展的貢獻,而不是來源於理直氣壯的我弱我有理。
“那謝謝先生了,如果可能,我們三人都想隨幾位哥哥一起向先生學習。”
寧國公主朱鏡清躬身感謝張寒淩。(寧國公主曆史上未留名,隻稱朱氏,《山河大明》中杜撰為朱英嬈,本文參考臨安公主朱鏡靜取名。)
張寒淩看著眼前的朱鏡清以及年紀更小的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
他輕輕地歎了口氣,然後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以後就由你來負責照顧你的這幾位妹妹吧。”
少頃,張寒淩再次開口道:“時候已經不早了,你們都該回去休息了。如果讓陛下知道你們私自來找我,恐怕會惹得他不悅。對於你們皇女來說,或許還能幸免,但對於皇子們而言,你們最好還是想好如何向你們的父親解釋今晚的行為。”
說罷,他不再理會這些孩子們,轉身大步踏出紫禁城。
留下的眾人靜靜地站在原地,目送著張寒淩離去的背影。
朱棣表現得最為積極,如饑似渴的目光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有點意思,哈哈~你們不用想太多,需要準備的也不多,隻需要準備好紙筆即可。”
“此外,剛開始的教學內容不會太難,你們幾位都是早已接受過皇家教育的皇子皇女,所以這些東西會學的很快,後續內容我會單獨再教你們的。”
“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的。”
張寒淩打了個哈哈,不想提前說太多,畢竟還有些準備工作沒做完。
“再有啊,你們幾個皇子對此好奇我不意外,畢竟你們幾個年齡合適,肯定要來的,不過這幾位也有想法?”
張寒淩指了指他們身後的皇女,眼中閃過一絲疑惑。
朱元璋一生一共有十六個女兒,最大的臨安公主出生於1360年,名朱鏡靜,生母為穆貴人,如今也才19歲,已於前年嫁給李善長之子李祺,家宴過後便出宮回了李府。
當前這三個皇女年紀都不大,分別是寧國公主、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
其中寧國公主母親是馬皇後,現在不滿16歲,至於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也都不過十二三歲的樣子。
三個小皇女都一臉忐忑的跟在幾個哥哥身後,老大寧國公主輕聲說道:“父皇先前說我們皇女也可進先生的學院,不知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我沒意見啊,皇子可來,皇女自然也可,隻要願意來學,我自然願意教。”
“不過現在這個時代吧,女子學我的這些東西之後,也不知是福是禍,畢竟有些東西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起作用的。”
張寒淩輕歎一聲,遙想明清時期,自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對女子的惡意猶如毒瘤一般,這種禁錮直到新中國成立,都如附骨之疽般難以剔除,不禁心生悵然。
華夏古代女子的地位,猶如泰山般沉重,不是一兩個人可以輕易改變的。
盡管漢唐時期女子地位相對較高,但是自從北宋時那個扒灰的老頭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之後,進一步強調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加上自古以來“三從四德”的不斷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大,什麽都能和三貞九烈掛上鉤。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古代並沒有真正的盛世,底層人民在饑餓的陰影下掙紮了兩千多年。
女人作為重要生產力之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再加上連年戰亂和醫療條件的限製,古代人的期望壽命普遍較低。
因此,每個皇朝不管是初期還是相對穩定的中期,寡婦人口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而這些寡婦的年齡往往不大,古人結婚年齡本來就小,女人十四五歲就出嫁,若是男人死得早,很多可能才二十多歲就開始守寡。
當然,也有一些不遵守道德的男女,但這並不是普遍現象。
剩餘的很多女子,失去男人的依靠後,在古代的社會條件下,生活比現代女人要艱難得多。
而維持一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人口,人口數量不足,統治階級也難以有所作為。
這就導致漢唐時期,官方鼓勵寡婦再嫁,以增加本朝人口數量。
但是到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時期,一個女人想要從前一段婚姻中擺脫,重新嫁給另外一個男人,是非常艱難的。
這個時期,“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更是發展到了頂峰。
不管是官府機構還是民間百姓,都在潛意識裏認為寡婦是“不潔”之人,她們就應該老老實實在家守寡,不應該出門招惹任何是非。
當時社會的各個層麵,都不支持寡婦再嫁,因為這種再嫁行為不符合社會主流思想的道德約束。
所謂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馬不吃回頭草,好女不嫁二夫男”等口號也都是明清時期才出現的。
明初可能相對好一些,畢竟才從蒙元底下解放出來,加上有馬皇後這樣的女強人的代表,女子對自己的婚姻還能有一定的選擇餘地。
但到明後期和清時期,對女性的禁錮徹底到達頂峰。
人們往往是非常反對寡婦出嫁的,夫家的公婆恨不得守寡的兒媳一輩子困在家裏,直到老死為止。
在這樣的封建枷鎖下,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思想覺悟也被漸漸抹殺,最終徹底淪為男權社會的生育工具。
也就是到了新中國,偉大領袖提出的“婦女能頂半邊天”,打破封建思想的枷鎖,徹底解放女性,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層麵去解釋了男女平等意義。
然後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逐漸扭轉了女性的低下地位。
當然,對於現代的那些打著男女平等旗號,卻實際搞田園女權的極端主義,這類女的實際上是會被偉人時期的女性所鄙視的。
畢竟女性社會權利的平等來源於他們對於生產力發展的貢獻,而不是來源於理直氣壯的我弱我有理。
“那謝謝先生了,如果可能,我們三人都想隨幾位哥哥一起向先生學習。”
寧國公主朱鏡清躬身感謝張寒淩。(寧國公主曆史上未留名,隻稱朱氏,《山河大明》中杜撰為朱英嬈,本文參考臨安公主朱鏡靜取名。)
張寒淩看著眼前的朱鏡清以及年紀更小的崇寧公主和安慶公主,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
他輕輕地歎了口氣,然後開口說道:“既然如此,那以後就由你來負責照顧你的這幾位妹妹吧。”
少頃,張寒淩再次開口道:“時候已經不早了,你們都該回去休息了。如果讓陛下知道你們私自來找我,恐怕會惹得他不悅。對於你們皇女來說,或許還能幸免,但對於皇子們而言,你們最好還是想好如何向你們的父親解釋今晚的行為。”
說罷,他不再理會這些孩子們,轉身大步踏出紫禁城。
留下的眾人靜靜地站在原地,目送著張寒淩離去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