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你撈他們的錢,他們挖你的根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日,朱標遣人來報,說是已經通知到了應天及周邊州府主要大小商人數十人,準備再過一日安排晚宴讓張寒淩進行接見,張寒淩示意明白。
偷得浮生半日閑,張寒淩繼續完善了一番昨夜的石見銀礦出兵計劃後,便喊上老秦一起出門,準備熟悉熟悉這個時代的衣食住行和民生狀況。
與其他人想象的不同,張寒淩並未在應天城內待多久,直接讓老秦趕著馬車前往城外的鄉間。
沒有既定的目的地,老秦隻感覺今日院主變得沉默了一些,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絲的凝重,不知道在擔憂些什麽。
隻有張寒淩明白,有些事情隻要開始了,就會觸動某些人或者勢力的利益。
不管是攔著別人發財,還是說從別人口袋裏撈錢,都將讓那些嗜錢如命家夥們瘋狂起來。
如果有人阻止他們發財,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采取極端手段,甚至不惜摧毀對方。。
對於從他們口袋裏撈錢的人,也許撈他們錢的程序是正義的,而且現在撈他們錢的人權力更大,他們不會對撈他們錢的人動手。
但是,能吸引他們心甘情願的掏錢,肯定是有什麽好東西讓他們欲罷不能,必須要擁有才願意善罷甘休。
那麽,在損失大量錢財後,他們就會向下麵的人伸手,會想方設法把被撈走的錢給補齊。
這種行為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而且在未來也很可能繼續延續下去。
這些人總是希望能夠掌控一切,擁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同時保持自己的財富毫發無損。
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總是渴望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人性的弱點似乎永遠無法改變。
與其說張寒淩是為了體察一下民情,不如說,他是想調查一下,看看底層的百姓能承受得了那些人轉嫁的壓力多長時間吧。
明初應天府東邊是鎮江府,北邊是揚州府,西南是太平府。
由於這個時代沒有長江大橋,所以從麒麟門出了應天府主城之後,老秦駕著馬車一路向東。
往東約二百裏就是鎮江府,在現代也就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但是現在隻有馬車,時速一般20公裏每小時,所以一個多小時之後,離城已有近80裏了。
這時的大明鄉間,由於人口還未恢複,整體上還是有些荒蕪。
不過好在這裏屬應天府管轄,裏權力中心近,且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期間,就已經穩定下來了,所以看起來更像張寒淩小時候記憶中,大概80-90年代初的農村景象。
由於江南地區水網密布,河道交錯,所以耕種是不缺水源的,相比水源,這個地區耕種最重要的還是開墾的田畝數量。
張寒淩輕輕敲了敲車廂,示意老秦放慢車速。
老秦聽到聲音後,緩緩拉停韁繩,將馬車的速度逐漸降低下來。
張寒淩輕輕掀起車簾,從車廂內走出。
他來到馬車前方,與老秦並肩而坐。
此刻,他們正行駛在一條官道上。
這條官道雖然是交通要道,但仍然以土路為主,道路的寬度大約隻有八米左右,勉強能夠容納兩輛馬車相對而行。
道路崎嶇不平,充滿了坑窪和凸起。
張寒淩坐在馬車上,被顛得頭暈目眩,滿頭大汗。
更糟糕的是,車外揚起的塵土彌漫在空中,讓人呼吸困難。
張寒淩不禁皺起眉頭,對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感到無奈。
看著眼前的路況,張寒淩決定讓老秦再次降低車速。
老秦聽從他的指示,將馬車的速度進一步放緩。
當他們接近一片田地時,張寒淩注意到遠方的農田中有幾位老農正在勞作。
他心生好奇,於是跳下馬車,讓老秦繼續駕車跟隨著自己。
張寒淩步行走到近前,仔細觀察著四周的環境。
他發現路邊的野草剛剛長出淺淺的嫩芽,而田間看上去則是一片荒蕪。
原本他以為這個時期的長江中下遊平原,除了種植兩季水稻之外,應該還會種植一季冬小麥。
然而,經曆過這個冬天嚴寒的拷打,他意識到,在這個時期種植冬小麥可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處在小冰期的冬天,本身氣溫就相對較低,時不時還有寒潮的突襲,冬小麥雖然耐低溫,但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成活率恐怕也很低了。
張寒淩遠遠看著,剛剛化凍的田間,老農帶著的應該是他的妻子,還有一個半大小子,都在吃力的翻耕著土壤。
一壟地也就百十來米,不多時,老農一家就耕至官道邊了。
雖說張老漢在張寒淩剛剛到來的時候便注意到了,但遠遠看去,張寒淩的衣著顯然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哪有資格穿這樣質地的衣服。
所以他並沒有在遠處招呼,而是繼續慢慢耕地,想來應該是城中某貴人趕路太累,臨了在路邊休息吧。
“老人家,您好!敢問您今年貴庚?”張寒淩見人已到跟前,趕忙開口。
“啥?貴人您說的啥?”顯然,張老漢並不清楚貴庚的意思。
“額~就是您今年多大年紀的意思。”張寒淩意識到,下鄉就要說白話,不然普通百姓是真的很難聽懂。
當然,這也從側麵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成地方官員,他們能不能做到與普通百姓的有效溝通呢?
張寒淩知道,大多數地方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文人舉子後進入仕途的,他們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這種語言風格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往往過於複雜和難懂。
就算是現代,這樣的情況依然存在,各種回複普通人的公告或者通報,都是一堆咬文嚼字的官方標準詞匯。
普通百姓哪裏能理解這些文字中飽含的深意,更何況那些人總喜歡玩一些文字遊戲,出問題了就把責任推給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讓他們有苦難言。
所以說,底層官員能否以接地氣的方式與普通百姓交流,並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是決定朝廷政策能否在這片地區成功推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隻有當官員們能夠深入到基層,與老百姓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才能夠更好地傳達朝廷的意圖,同時也更容易得到民眾的支持和配合。
偷得浮生半日閑,張寒淩繼續完善了一番昨夜的石見銀礦出兵計劃後,便喊上老秦一起出門,準備熟悉熟悉這個時代的衣食住行和民生狀況。
與其他人想象的不同,張寒淩並未在應天城內待多久,直接讓老秦趕著馬車前往城外的鄉間。
沒有既定的目的地,老秦隻感覺今日院主變得沉默了一些,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絲的凝重,不知道在擔憂些什麽。
隻有張寒淩明白,有些事情隻要開始了,就會觸動某些人或者勢力的利益。
不管是攔著別人發財,還是說從別人口袋裏撈錢,都將讓那些嗜錢如命家夥們瘋狂起來。
如果有人阻止他們發財,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采取極端手段,甚至不惜摧毀對方。。
對於從他們口袋裏撈錢的人,也許撈他們錢的程序是正義的,而且現在撈他們錢的人權力更大,他們不會對撈他們錢的人動手。
但是,能吸引他們心甘情願的掏錢,肯定是有什麽好東西讓他們欲罷不能,必須要擁有才願意善罷甘休。
那麽,在損失大量錢財後,他們就會向下麵的人伸手,會想方設法把被撈走的錢給補齊。
這種行為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而且在未來也很可能繼續延續下去。
這些人總是希望能夠掌控一切,擁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同時保持自己的財富毫發無損。
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總是渴望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人性的弱點似乎永遠無法改變。
與其說張寒淩是為了體察一下民情,不如說,他是想調查一下,看看底層的百姓能承受得了那些人轉嫁的壓力多長時間吧。
明初應天府東邊是鎮江府,北邊是揚州府,西南是太平府。
由於這個時代沒有長江大橋,所以從麒麟門出了應天府主城之後,老秦駕著馬車一路向東。
往東約二百裏就是鎮江府,在現代也就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但是現在隻有馬車,時速一般20公裏每小時,所以一個多小時之後,離城已有近80裏了。
這時的大明鄉間,由於人口還未恢複,整體上還是有些荒蕪。
不過好在這裏屬應天府管轄,裏權力中心近,且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期間,就已經穩定下來了,所以看起來更像張寒淩小時候記憶中,大概80-90年代初的農村景象。
由於江南地區水網密布,河道交錯,所以耕種是不缺水源的,相比水源,這個地區耕種最重要的還是開墾的田畝數量。
張寒淩輕輕敲了敲車廂,示意老秦放慢車速。
老秦聽到聲音後,緩緩拉停韁繩,將馬車的速度逐漸降低下來。
張寒淩輕輕掀起車簾,從車廂內走出。
他來到馬車前方,與老秦並肩而坐。
此刻,他們正行駛在一條官道上。
這條官道雖然是交通要道,但仍然以土路為主,道路的寬度大約隻有八米左右,勉強能夠容納兩輛馬車相對而行。
道路崎嶇不平,充滿了坑窪和凸起。
張寒淩坐在馬車上,被顛得頭暈目眩,滿頭大汗。
更糟糕的是,車外揚起的塵土彌漫在空中,讓人呼吸困難。
張寒淩不禁皺起眉頭,對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感到無奈。
看著眼前的路況,張寒淩決定讓老秦再次降低車速。
老秦聽從他的指示,將馬車的速度進一步放緩。
當他們接近一片田地時,張寒淩注意到遠方的農田中有幾位老農正在勞作。
他心生好奇,於是跳下馬車,讓老秦繼續駕車跟隨著自己。
張寒淩步行走到近前,仔細觀察著四周的環境。
他發現路邊的野草剛剛長出淺淺的嫩芽,而田間看上去則是一片荒蕪。
原本他以為這個時期的長江中下遊平原,除了種植兩季水稻之外,應該還會種植一季冬小麥。
然而,經曆過這個冬天嚴寒的拷打,他意識到,在這個時期種植冬小麥可能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處在小冰期的冬天,本身氣溫就相對較低,時不時還有寒潮的突襲,冬小麥雖然耐低溫,但是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成活率恐怕也很低了。
張寒淩遠遠看著,剛剛化凍的田間,老農帶著的應該是他的妻子,還有一個半大小子,都在吃力的翻耕著土壤。
一壟地也就百十來米,不多時,老農一家就耕至官道邊了。
雖說張老漢在張寒淩剛剛到來的時候便注意到了,但遠遠看去,張寒淩的衣著顯然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哪有資格穿這樣質地的衣服。
所以他並沒有在遠處招呼,而是繼續慢慢耕地,想來應該是城中某貴人趕路太累,臨了在路邊休息吧。
“老人家,您好!敢問您今年貴庚?”張寒淩見人已到跟前,趕忙開口。
“啥?貴人您說的啥?”顯然,張老漢並不清楚貴庚的意思。
“額~就是您今年多大年紀的意思。”張寒淩意識到,下鄉就要說白話,不然普通百姓是真的很難聽懂。
當然,這也從側麵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成地方官員,他們能不能做到與普通百姓的有效溝通呢?
張寒淩知道,大多數地方官員都是通過科舉考試成為文人舉子後進入仕途的,他們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這種語言風格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往往過於複雜和難懂。
就算是現代,這樣的情況依然存在,各種回複普通人的公告或者通報,都是一堆咬文嚼字的官方標準詞匯。
普通百姓哪裏能理解這些文字中飽含的深意,更何況那些人總喜歡玩一些文字遊戲,出問題了就把責任推給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讓他們有苦難言。
所以說,底層官員能否以接地氣的方式與普通百姓交流,並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是決定朝廷政策能否在這片地區成功推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隻有當官員們能夠深入到基層,與老百姓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才能夠更好地傳達朝廷的意圖,同時也更容易得到民眾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