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應天府鄉村現狀調查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敢叫貴人知曉,小老兒今年三十有六啦。這是咱婆娘和小子,快快來見過貴人!”張老漢趕緊衝妻子兒子喊道。
“這~36歲嘛?你們不必如此多禮,我也隻是普通行商,想跟您了解一下應天府周邊鄉間的情況而已。”
張寒淩看著這滄桑的臉頰,厚重的皺紋,怎麽也想不到這漢子竟然隻有36歲,與想象中的五十多歲相去甚遠。
“不知這田是你們自家的嗎?你們平常年間能餘下多少糧食,家裏人夠吃嗎?”張寒淩想看看普通農民基本溫飽能否保障。
“欸~小老兒也隻是這高家莊的一戶佃農,這一大片田都是高老爺家的。說起這個也是氣人。”張老漢不知想到什麽,一臉氣憤。
“雖說如今的皇帝對百姓還算不錯,之前曾專門頒布法令:若是有因戰亂逃離的地主,其耕地被普通農戶占用耕作,等地主歸來時,朝廷將不承認地契,農民所占的耕地歸自己所有。”
張老漢緩緩說道。
“可是這應天府周邊平定得太早了呀!這邊高家莊最大的地主,高老爺一家壓根兒就沒跑路,咱們這些佃戶依舊隻能給人家當佃戶,沒能從高老爺那兒分到一寸土地。”
張老漢一臉無奈。
“若不是後來皇帝陛下下令,新開墾的地屬於自己,我這才偷偷又開墾了五畝田,不然咱家哪兒來的自耕地啊?”張老漢想起此事便有些耿耿於懷。
張寒淩聽後十分驚訝,他本以為在這個地廣人稀的時代,家裏的地應該不少。
但沒想到這家人才僅僅有五畝自耕地。再加上糧食產量低下,恐怕這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富裕。
“老漢自家5畝地,還佃了高老爺家十畝,每畝兩季產糧合計有六石,自耕地糧稅約1層,佃的田交租子差不多7層,算下來每年能餘下來40石左右,夠一家人吃的啦。”
略一換算,一年能餘下4000斤呢,按一家五口人算,一年口糧400斤,也還多出一倍的量,這說明這明初的百姓吃飽肚子是問題不大的。
似乎是看出了張寒淩所想,張老漢慘然一笑。
“貴人別看好像每年咱家能留下的餘糧好像還不少,但是別忘了還有每年三個月的徭役啊。”
“現在國朝新立,百廢待興,什麽都要人去幹。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年光是修水利修路和給官府修城牆、挖河、修宮殿等,就要每家抽一丁去服三個月的徭役。”
“為了開墾這五畝田出來,這些年的徭役我們應天府周邊的農戶很大一部分都是出糧抵徭役的,每年光這個,就要被收走接近20石。”張老漢一臉肉痛的說道:“本來家裏就沒多少餘糧,這一下,生活更是艱難了。”
“還有,您以為這就完了?之前交糧稅說是國稅,為國交稅,這個我們樂意啊,本來就不算多,朝廷和皇帝也要享受供奉,我等也能接受。”
“最後,地方上每年都還有儲糧任務,據說是為了防止災年大家都沒得吃,專門修的倉庫儲糧的。然後就讓我們每家每戶都出一些,雖說吧,也是會給一點銀子,但是價格可比市麵上的糧價低了足足四層啊。但是這市麵上的糧價可沒降,這不是明擺著坑我們嗎?”
聽到這裏,張老漢兒子附和道:“是啊,是啊,這還隻是明麵上的,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呢!”
“比如說,村裏要修個橋或者打口井,也得讓我們出錢出力。”
“還有那些鄉紳們,總是借著各種名義來搜刮我們的錢財。”
“扣除上麵那些,每年咱家能留下的糧食也就15石不到,還得留種。真正可以吃進肚兒裏的也就十二石了。還虧得之前大兒子打仗死了,不然就這12石糧,肯定要餓死的。”
張寒淩聽著張老漢說完這些話,心裏頭一陣陣地發涼。他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這個時代農民的生活狀況,但現在才發現,現實比他想象的還要殘酷得多。
他怎麽也想不到,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勞作,到頭來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證。更別提其他方麵的需求了,比如衣物、住房等等。
更何況沒有豐富的蔬菜和肉類的前提下,人需要吃更多的糧食才能確保體力的消耗。
而且,這還是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等情況,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甚至於,要不是這些年連年不斷的戰亂,死掉了很多的青壯,減少了底層民眾的糧食消耗,底層餓死的人怕是會更多。
這些人在史書中的描寫也永遠是那麽的無足輕重,就算是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歲大饑,人相食”一句話輕飄飄帶過。
統治階級永遠不會缺少這些資源,因此即使知道這樣的情況,更多的也是放任發展,人口減少了,自然糧食和土地也就足夠了。
“這樣,老人家,不知小可能否去您家裏討口水喝。作為回報,我與我的隨從帶了些糧食,到時候可以分與您一些。”
張寒淩想去張老漢家裏看看,畢竟耽誤了人家耕地,總要給點補償的。
同時,他也想深入了解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現狀。
“瞧貴人您說的,雖說這年月咱家存糧也隻夠一年吃個半飽,但是咱農閑時也能搞點別的找補,怎地也不會缺了客人那口吃食的。”張老漢爽朗大笑,透露出一股萬千農民對客人特有的淳樸和豪爽。
跟隨張老漢一家,行走約一裏多地,便到了張老漢的家。
這是一個位於小山腳下的村莊,約莫百來戶人家。
正常來講,古人一日隻吃兩餐,基本都是早上晚上兩頓,中午是不吃的。
因而此時村莊沒有看到做午飯的炊煙,多數人估計都還在田地裏,所以也沒看到太多人。
隻有一群看起來不到十歲的小家夥在到處搗蛋,嬉笑聲也給這經曆過戰亂的村子帶來了一絲生氣。
進入村莊後,便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氛圍。
村莊中的房屋大多是用夯土加木材搭建而成,顯得古樸而實用。
但多數房屋屋頂都是茅草屋頂,這也是最容易獲得的房屋建材了。
張寒淩實在難以想象,大明建國已有十年了,這距離京師如此之近的鄉村竟然還是這樣一番模樣。
張老漢家在村子另一頭,一行人穿村而過,在村莊的中心,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涼透明,供村民們飲用。
井邊還有一些石凳和石台,方便村民們休息和交流。
那群嬉鬧的小孩兒見一群大人這個時間回村,皆是露出好奇之色。
張寒淩看著這些孩子,一個個麵露菜色,大多連完整的衣服都沒有,鞋子就更不用說了。
一時之間,張寒淩神色凝重,對於改善底層人的生活現狀有了更多的緊迫感。
“這~36歲嘛?你們不必如此多禮,我也隻是普通行商,想跟您了解一下應天府周邊鄉間的情況而已。”
張寒淩看著這滄桑的臉頰,厚重的皺紋,怎麽也想不到這漢子竟然隻有36歲,與想象中的五十多歲相去甚遠。
“不知這田是你們自家的嗎?你們平常年間能餘下多少糧食,家裏人夠吃嗎?”張寒淩想看看普通農民基本溫飽能否保障。
“欸~小老兒也隻是這高家莊的一戶佃農,這一大片田都是高老爺家的。說起這個也是氣人。”張老漢不知想到什麽,一臉氣憤。
“雖說如今的皇帝對百姓還算不錯,之前曾專門頒布法令:若是有因戰亂逃離的地主,其耕地被普通農戶占用耕作,等地主歸來時,朝廷將不承認地契,農民所占的耕地歸自己所有。”
張老漢緩緩說道。
“可是這應天府周邊平定得太早了呀!這邊高家莊最大的地主,高老爺一家壓根兒就沒跑路,咱們這些佃戶依舊隻能給人家當佃戶,沒能從高老爺那兒分到一寸土地。”
張老漢一臉無奈。
“若不是後來皇帝陛下下令,新開墾的地屬於自己,我這才偷偷又開墾了五畝田,不然咱家哪兒來的自耕地啊?”張老漢想起此事便有些耿耿於懷。
張寒淩聽後十分驚訝,他本以為在這個地廣人稀的時代,家裏的地應該不少。
但沒想到這家人才僅僅有五畝自耕地。再加上糧食產量低下,恐怕這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富裕。
“老漢自家5畝地,還佃了高老爺家十畝,每畝兩季產糧合計有六石,自耕地糧稅約1層,佃的田交租子差不多7層,算下來每年能餘下來40石左右,夠一家人吃的啦。”
略一換算,一年能餘下4000斤呢,按一家五口人算,一年口糧400斤,也還多出一倍的量,這說明這明初的百姓吃飽肚子是問題不大的。
似乎是看出了張寒淩所想,張老漢慘然一笑。
“貴人別看好像每年咱家能留下的餘糧好像還不少,但是別忘了還有每年三個月的徭役啊。”
“現在國朝新立,百廢待興,什麽都要人去幹。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年光是修水利修路和給官府修城牆、挖河、修宮殿等,就要每家抽一丁去服三個月的徭役。”
“為了開墾這五畝田出來,這些年的徭役我們應天府周邊的農戶很大一部分都是出糧抵徭役的,每年光這個,就要被收走接近20石。”張老漢一臉肉痛的說道:“本來家裏就沒多少餘糧,這一下,生活更是艱難了。”
“還有,您以為這就完了?之前交糧稅說是國稅,為國交稅,這個我們樂意啊,本來就不算多,朝廷和皇帝也要享受供奉,我等也能接受。”
“最後,地方上每年都還有儲糧任務,據說是為了防止災年大家都沒得吃,專門修的倉庫儲糧的。然後就讓我們每家每戶都出一些,雖說吧,也是會給一點銀子,但是價格可比市麵上的糧價低了足足四層啊。但是這市麵上的糧價可沒降,這不是明擺著坑我們嗎?”
聽到這裏,張老漢兒子附和道:“是啊,是啊,這還隻是明麵上的,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呢!”
“比如說,村裏要修個橋或者打口井,也得讓我們出錢出力。”
“還有那些鄉紳們,總是借著各種名義來搜刮我們的錢財。”
“扣除上麵那些,每年咱家能留下的糧食也就15石不到,還得留種。真正可以吃進肚兒裏的也就十二石了。還虧得之前大兒子打仗死了,不然就這12石糧,肯定要餓死的。”
張寒淩聽著張老漢說完這些話,心裏頭一陣陣地發涼。他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這個時代農民的生活狀況,但現在才發現,現實比他想象的還要殘酷得多。
他怎麽也想不到,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勞作,到頭來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證。更別提其他方麵的需求了,比如衣物、住房等等。
更何況沒有豐富的蔬菜和肉類的前提下,人需要吃更多的糧食才能確保體力的消耗。
而且,這還是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戰爭等情況,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甚至於,要不是這些年連年不斷的戰亂,死掉了很多的青壯,減少了底層民眾的糧食消耗,底層餓死的人怕是會更多。
這些人在史書中的描寫也永遠是那麽的無足輕重,就算是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歲大饑,人相食”一句話輕飄飄帶過。
統治階級永遠不會缺少這些資源,因此即使知道這樣的情況,更多的也是放任發展,人口減少了,自然糧食和土地也就足夠了。
“這樣,老人家,不知小可能否去您家裏討口水喝。作為回報,我與我的隨從帶了些糧食,到時候可以分與您一些。”
張寒淩想去張老漢家裏看看,畢竟耽誤了人家耕地,總要給點補償的。
同時,他也想深入了解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現狀。
“瞧貴人您說的,雖說這年月咱家存糧也隻夠一年吃個半飽,但是咱農閑時也能搞點別的找補,怎地也不會缺了客人那口吃食的。”張老漢爽朗大笑,透露出一股萬千農民對客人特有的淳樸和豪爽。
跟隨張老漢一家,行走約一裏多地,便到了張老漢的家。
這是一個位於小山腳下的村莊,約莫百來戶人家。
正常來講,古人一日隻吃兩餐,基本都是早上晚上兩頓,中午是不吃的。
因而此時村莊沒有看到做午飯的炊煙,多數人估計都還在田地裏,所以也沒看到太多人。
隻有一群看起來不到十歲的小家夥在到處搗蛋,嬉笑聲也給這經曆過戰亂的村子帶來了一絲生氣。
進入村莊後,便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和祥和的氛圍。
村莊中的房屋大多是用夯土加木材搭建而成,顯得古樸而實用。
但多數房屋屋頂都是茅草屋頂,這也是最容易獲得的房屋建材了。
張寒淩實在難以想象,大明建國已有十年了,這距離京師如此之近的鄉村竟然還是這樣一番模樣。
張老漢家在村子另一頭,一行人穿村而過,在村莊的中心,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涼透明,供村民們飲用。
井邊還有一些石凳和石台,方便村民們休息和交流。
那群嬉鬧的小孩兒見一群大人這個時間回村,皆是露出好奇之色。
張寒淩看著這些孩子,一個個麵露菜色,大多連完整的衣服都沒有,鞋子就更不用說了。
一時之間,張寒淩神色凝重,對於改善底層人的生活現狀有了更多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