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鬆江府,僅僅下設了兩縣,分別是華亭、上海兩縣,而華亭縣又離鬆江府更近。


    鬆江府也就是後世上海市的老城區,華亭縣就在邊上,發展的相當不錯。


    隻有上海縣相對偏遠,往北是寶山縣、往西是嘉定縣、往東是長江出海口。


    這個時期的上海縣實際就是未來上海市的主城區,但是管理範圍包括了崇明島以南的所有的鬆江府北部區域。


    根據賬簿來看,上海縣目前主要的稅收來源除去少量農稅外,就是鹽稅了,其他產業基本都是扯淡。


    不過也能理解,畢竟靠海,都是鹽堿地,種地連口糧都長不出來,還不如搞點私鹽來的劃算。


    全縣一年的收入竟然隻有區區三萬餘兩,鹽稅(這裏鹽稅還不是官方鹽稅,隻能算是從私鹽販子那裏的抽水)就占了2萬餘兩。


    看來海邊家家戶戶怕不是都在熬私鹽,要是沒有這個產業了,這上海縣兩萬丁口估計連土都沒得吃,全都得跑海上去當海盜了。


    當然,耕地也不是沒有,靠近鬆江府城的區域還是有不少耕地的,但是根據魚鱗冊來看,絕大多數耕地都是鬆江府大地主家的。


    哦豁!張寒淩看著看著就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尼瑪田田沒有,其他產業也沒有,不去熬私鹽的話,那這些人吃個雞毛啊。


    給地主老爺們打工,能有那麽好的?


    狗屎一般的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算是把張寒淩看笑了。


    把賬簿和魚鱗冊丟一邊,張寒淩也懶得看了。


    這還真是下等縣啊,下等縣的人活著可真是——太特麽難了。


    招來老秦,寫了封信給他,讓他盡快送去應天府給朱標。


    就這樣的破落地域,張寒淩也隻能找外援了。


    他打算先讓朱樉和朱棢先派人到這邊來搞兩個水泥和煉鐵的分廠。


    然後又找來上海縣目前的魚鱗圖,也不管現有的老城區域了,直接準備建設新城,然後老城整體搬遷完事。


    打造新城,那就需要考慮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錢。


    打定主意,張寒淩又讓老秦去跟縣丞說定,將接風宴提前了一日。


    第二日,鬆鶴樓,上海縣眾多大佬級人物盡皆到場,坐等新任縣令到場。


    張寒淩帶上老秦,兩人按時到場之後,在眾人的恭維聲中就坐。


    看了眼席麵,謔!檔次不算低,不過靠海吃海,海鮮占大多數也能理解。


    “大家一起來敬張大人一杯吧,張大人初到上海,往後在座諸位都應竭力配合,使得本縣蒸蒸日上,這才能不負陛下所托。”縣裏二把手縣丞吳立人首先起身。


    眾人也同時起身,端起酒杯遙敬張寒淩。


    微眯雙眼,張寒淩微微一笑,也舉起酒杯一飲而盡,示意大家坐下。


    “各位都是上海縣的頭麵人物,對上海縣的了解遠超本官,因此以後還須仰仗諸位了。吳大人,不如先給本官介紹一下?”


    “自當如此,這幾位前日已與大人認識,其他幾位是縣內德高望重的鄉老,分別是吳族長吳泰、劉族長劉方和蘇州商會上海分會的汪啟會長。”


    聽吳立人的介紹,張寒淩內心也有了一些猜測。


    這吳泰應該就是吳立人所在家族的族長,同理,劉方也是劉成文的家族族長,至於汪啟應該把控著全縣主要的商業活動。


    心中有數的張寒淩,打算宴會結束後,就先找胡典史試試口風,這家夥貌似沒有太深的根基。


    此外,要盡快劃定區域把水泥廠和煉鐵廠建起來,錢和人都可以找這些人弄。


    “昨日本官翻看了縣裏的賬簿和魚鱗冊,看完之後,感慨良多!”張寒淩挑起話題。


    眾人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張寒淩有何想法。


    “我縣百姓過得苦啊!陛下既然安排我等代天牧民,自然是希望我們能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的。”


    “但是看本縣的基礎,確實極為薄弱。本官雖然想要改變當前窘境,但卻不知從何處入手,不知各位可否教我?”


    張寒淩打算聽聽這些人的看法,不過其實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果不其然,大家看似在相互討論,半天卻也不見有人提出意見。


    既然如此,張寒淩決定主動出擊。


    “本官看到本縣一年財政稅收才3萬多兩白銀,而支出就達到了2萬8千兩,這還沒算各位主官的俸祿,要是算上,那本縣怕不是每年都要虧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辦法增加財稅收入?”


    “大人所言正是目前上海縣最大的問題啊,府庫每年都是虧空的。我們這幾個主官都快兩年沒有領俸祿了,不過我等也算族人眾多,好歹也是家有薄財,本著服務於治下子民的宗旨,我等才依舊兢兢業業。”


    張寒淩聽到這厚顏無恥的話,臉皮抽了抽。


    合著你們這些人還都是倒貼著給老朱打工呢,分幣不掙,還自掏腰包來當大老爺。


    “若要說增加縣裏財稅收入,也不是沒有辦法。雖說縣裏耕地較少,收成也低,而且商業薄弱,農商賦稅都隻能收到很少一部分,但是還有一項產業,產出是很不錯的。”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胡大勇開口說道,全然沒顧其他們眼神的阻止。


    “哦?不知是何辦法,要是真有奇效,首功算胡典史的!”


    張寒淩雖然已經猜測是私鹽產業,但是依舊假裝不知。


    “好叫大人知曉,縣裏很多破落戶都是靠海生活,漁貨經常不足以養活全家。於是一直有自家熬煮海鹽的習慣,有時候熬的多了點,便由縣衙委托城內各大家族去收購這些零散海鹽。”


    “收購的海鹽再由各家儲藏起來,等有鹽引的商人前來購買,最後零售給普通百姓。”


    稍稍頓了頓,胡大勇繼續說道:“在這個流程中,縣裏每年收取各大家族的鹽稅就有不下1萬兩。”


    “放屁!胡典史,每年各家交給府衙的鹽稅哪有那麽多,那些零散破落戶能有多少鹽?你這簡直是胡扯!”


    胡大勇話音才落,立馬有人跳出來反駁。


    “且不管是收了多少,本官關心的是,若是真有這等產業,那是不是說城內外百姓吃鹽是不成問題的?”顯然,張寒淩關心的點不同。


    “嗯嗯嗯,差不多差不多!”眾人趕忙點了點頭,有些含糊其詞。


    張寒淩見此便知道其中怕是有些貓膩,暫且壓下不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刀快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刀快跑並收藏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