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踏上回程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四,你們覺得我想方設法來到這邊,是因為什麽嗎?”
張寒淩略一沉吟,問了個答案很明顯的問題。
“自然是因為這一路上能發掘到大量財富,同時還能順便找到高產作物吧。”
朱棣有些疑惑,這不很簡單的問題嘛。
“是也不是~!你說的這些確實是主要原因,另外一個因素是,這兩塊大陸上的文明發展水平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一旦他們被發現,隻會有滅亡一條路。”
“而隨著先發文明的發展,大海的阻隔作用會大大降低,就如同我們一般,可以對世界各地進行探索和發掘。”
“而麵對這樣的文明發展程度低於我們的,我們會覺得毫無威脅,所以我們可以以一種征服者的姿態去麵對他們。”
“心理上我們就站在了製高點,同時由於這些印第安人發展的實在太落後,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有我們的幫助,他們也沒法從我們這裏學到太多東西,進而以此超過我們,最終來個反客為主。”
“但是,如果有的文明已經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已經發展到與我們差距並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這樣的文明就會成為我們的敵人,或者說,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成為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競爭者。”
喝了口水,張寒淩簡單的闡述了一下高低文明之間的關係。
看著朱棣漸漸陷入思索,張寒淩趁熱打鐵。
“而我之所以讓你們來這兩塊大陸,是因為我認為這裏的文明在未來數百年甚至千年以內都不會成為華夏文明的威脅。”
“至於其他地區的文明,或多或少已經發展到某個階段了,他們效仿的能力已經很強了,要是讓他們現在就意識到世界的大小,將目光投向海上,那華夏文明可能就沒有辦法獨占現有的一切了。”
“從曆史上來看,他們來到我們現在所在的大陸,還需要二百年。既然大明已經有了200年的先發優勢,就盡可能在這兩百年裏經略這些地方,徹底站穩腳跟,將那些未來可能的敵人圈在他們現有的土地上才是上策。”
“畢竟隨著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數量肯定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確保未來的明人都能擁有足夠多的資源,這件事必須要提前做。”
張寒淩揭露了這個世界殘酷的一麵,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你不占別人就會占,要想讓自己人過得好,就必須提前布局,將競爭者排除在外,這個地球的競爭在未來數百年裏必然都是零和遊戲,絕不能有一絲的心慈手軟。
“而且,不說未來的競爭者這麽玄幻的事,就隻說華夏文明一直以來遇到的問題。”
“大一統王朝存在的時間一般難過300年,本質原因就是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高度兼並,導致失地農民越來越多,進而讓王朝陷入窮途末路。”
“但是隻要你們占的地方夠多,土地資源相對於人口而言幾乎始終都是無限的,在中情況下,可以大大延緩土地兼並的進度,讓大一統的華夏文明盡可能得以延續。當然,這對底層百姓也是最大的利好,因為地夠多,畝產不夠麵積來湊,他們總會有糧食吃都吃不完的一天的。”
一番話下來,朱棣大受震動。
是啊,要是地夠多,每個人都能分到100畝,怕是所有人都能過上富農的生活了。
更何況,就這兩塊大陸,大明想要完全消化,沒有個百年以上想都別想。
既然如此,隻能如張寒淩所說的,先占下來再說,到時候遇到競爭者也能以逸待勞。
“行了行了,總之我的意見是,其他大陸盡量不要再去了,投入不一定每次都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更何況那些競爭者基本都是刀頭舔血的家夥,新大陸對他們生存空間的拓展,才是他們真正看重的東西。”
說完這些,也不能怪張寒淩想得太遠,畢竟以後的歐洲的那些家夥們確實是在掠奪了全球接近三百年,才讓後世的國民都能享受到極高的福利。
畢竟數百年的資源和財富積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吃完的。
“既然老師覺得我們應當先占盡先機,那我們肯定是按此來行事的。暫且先集中精力經略這一路走過的地方吧。”
“就這些地方,給我的感覺怕是有十多個大明大小,沒有幾百年的經營,確實是沒法消化的。”
“到時候相信隻要政策到位,比如每個來開拓新大陸的人分個1000畝地,應該是不會缺願意賭一把的普通百姓的。”
朱棣也終究是醒悟過來,這個世界本就隻有這麽大,而目前探索的地方,財富資源的豐度已經足夠消化好幾百年了,沒有必要打亂其他地方的曆史節奏。
“好啦,暫且就先這樣吧。我們這一行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了,可以準備回大明了。”
“但是有個問題,我們進入北極圈應該卡在每年的5月以後,8月之前就要離開,不然我們承受不了那裏的嚴寒的。”
“現在差不多是十一月份,回到舊金山補給站,大約也就到年底。恐怕要在那裏多留一段時間才行。”
“當然,留久一點也沒關係,趁此機會,直接把補給站給擴建成城市,然後爭取將印第安部落納入城市的管理,隻要建成的城池有個一千人以上,也足夠維持運轉了。”
“也不知道圖古羅那邊和海參崴那邊是什麽情況了,父皇有沒有派軍過去接管呢?”
在朱棣和張寒淩的討論中,船隊終於是啟航北上,終於重走來時路,踏上回程了。
————
將時間線往回撥,當張寒淩等人離開勘察加,正在白令海上於風浪搏鬥之際,遠在應天府的朱元璋終於是收到了鎮守北疆的徐大將軍的來信。
“標兒,對於信中老四和親軍都尉府的人描述的這些,你是怎麽看的?”朱元璋也不說自己的想法,想看看朱標的應對方案。
張寒淩略一沉吟,問了個答案很明顯的問題。
“自然是因為這一路上能發掘到大量財富,同時還能順便找到高產作物吧。”
朱棣有些疑惑,這不很簡單的問題嘛。
“是也不是~!你說的這些確實是主要原因,另外一個因素是,這兩塊大陸上的文明發展水平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一旦他們被發現,隻會有滅亡一條路。”
“而隨著先發文明的發展,大海的阻隔作用會大大降低,就如同我們一般,可以對世界各地進行探索和發掘。”
“而麵對這樣的文明發展程度低於我們的,我們會覺得毫無威脅,所以我們可以以一種征服者的姿態去麵對他們。”
“心理上我們就站在了製高點,同時由於這些印第安人發展的實在太落後,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有我們的幫助,他們也沒法從我們這裏學到太多東西,進而以此超過我們,最終來個反客為主。”
“但是,如果有的文明已經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已經發展到與我們差距並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這樣的文明就會成為我們的敵人,或者說,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成為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競爭者。”
喝了口水,張寒淩簡單的闡述了一下高低文明之間的關係。
看著朱棣漸漸陷入思索,張寒淩趁熱打鐵。
“而我之所以讓你們來這兩塊大陸,是因為我認為這裏的文明在未來數百年甚至千年以內都不會成為華夏文明的威脅。”
“至於其他地區的文明,或多或少已經發展到某個階段了,他們效仿的能力已經很強了,要是讓他們現在就意識到世界的大小,將目光投向海上,那華夏文明可能就沒有辦法獨占現有的一切了。”
“從曆史上來看,他們來到我們現在所在的大陸,還需要二百年。既然大明已經有了200年的先發優勢,就盡可能在這兩百年裏經略這些地方,徹底站穩腳跟,將那些未來可能的敵人圈在他們現有的土地上才是上策。”
“畢竟隨著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數量肯定是越來越多的,為了確保未來的明人都能擁有足夠多的資源,這件事必須要提前做。”
張寒淩揭露了這個世界殘酷的一麵,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你不占別人就會占,要想讓自己人過得好,就必須提前布局,將競爭者排除在外,這個地球的競爭在未來數百年裏必然都是零和遊戲,絕不能有一絲的心慈手軟。
“而且,不說未來的競爭者這麽玄幻的事,就隻說華夏文明一直以來遇到的問題。”
“大一統王朝存在的時間一般難過300年,本質原因就是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高度兼並,導致失地農民越來越多,進而讓王朝陷入窮途末路。”
“但是隻要你們占的地方夠多,土地資源相對於人口而言幾乎始終都是無限的,在中情況下,可以大大延緩土地兼並的進度,讓大一統的華夏文明盡可能得以延續。當然,這對底層百姓也是最大的利好,因為地夠多,畝產不夠麵積來湊,他們總會有糧食吃都吃不完的一天的。”
一番話下來,朱棣大受震動。
是啊,要是地夠多,每個人都能分到100畝,怕是所有人都能過上富農的生活了。
更何況,就這兩塊大陸,大明想要完全消化,沒有個百年以上想都別想。
既然如此,隻能如張寒淩所說的,先占下來再說,到時候遇到競爭者也能以逸待勞。
“行了行了,總之我的意見是,其他大陸盡量不要再去了,投入不一定每次都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更何況那些競爭者基本都是刀頭舔血的家夥,新大陸對他們生存空間的拓展,才是他們真正看重的東西。”
說完這些,也不能怪張寒淩想得太遠,畢竟以後的歐洲的那些家夥們確實是在掠奪了全球接近三百年,才讓後世的國民都能享受到極高的福利。
畢竟數百年的資源和財富積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吃完的。
“既然老師覺得我們應當先占盡先機,那我們肯定是按此來行事的。暫且先集中精力經略這一路走過的地方吧。”
“就這些地方,給我的感覺怕是有十多個大明大小,沒有幾百年的經營,確實是沒法消化的。”
“到時候相信隻要政策到位,比如每個來開拓新大陸的人分個1000畝地,應該是不會缺願意賭一把的普通百姓的。”
朱棣也終究是醒悟過來,這個世界本就隻有這麽大,而目前探索的地方,財富資源的豐度已經足夠消化好幾百年了,沒有必要打亂其他地方的曆史節奏。
“好啦,暫且就先這樣吧。我們這一行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了,可以準備回大明了。”
“但是有個問題,我們進入北極圈應該卡在每年的5月以後,8月之前就要離開,不然我們承受不了那裏的嚴寒的。”
“現在差不多是十一月份,回到舊金山補給站,大約也就到年底。恐怕要在那裏多留一段時間才行。”
“當然,留久一點也沒關係,趁此機會,直接把補給站給擴建成城市,然後爭取將印第安部落納入城市的管理,隻要建成的城池有個一千人以上,也足夠維持運轉了。”
“也不知道圖古羅那邊和海參崴那邊是什麽情況了,父皇有沒有派軍過去接管呢?”
在朱棣和張寒淩的討論中,船隊終於是啟航北上,終於重走來時路,踏上回程了。
————
將時間線往回撥,當張寒淩等人離開勘察加,正在白令海上於風浪搏鬥之際,遠在應天府的朱元璋終於是收到了鎮守北疆的徐大將軍的來信。
“標兒,對於信中老四和親軍都尉府的人描述的這些,你是怎麽看的?”朱元璋也不說自己的想法,想看看朱標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