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朱元璋的部署和李善長的分析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父皇,目前鬆江府那邊已經完工的戰船有五艘了,再有兩個月,就可以完工9艘,兒臣的意見是,先派出這五艘戰艦去海參崴和圖古羅,並且以此常駐那邊,主要的任務就是將那邊挖到的黃金和其他有價值的特產運回濟州島。”
“再由鬆江府這邊後續完工的艦隊護送回來即可。至於石見銀礦那邊,直接將現在的江防水師的船征用過來,將江防水師的那些蠢貨們丟回岸上,隻留下水手就可以了。”
“這樣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往濟州島運送士卒,為占領石見銀礦打下厚實的基礎。”
“所以,關鍵點還是在於濟州島的經營上。兒臣建議首批送去的士卒先實行屯墾之策,把那邊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行布局。”
朱標結合現在大明水師船隻數量和新式戰艦建設的情況,重點從戰略要地的因素上分析了應對之策。
“也可~!北邊確實需要一支艦隊存在了,一來是壓服東北方向上的那些野人,另一個是那邊有足夠多的財富,需要艦隊來保護和運輸。”
“而濟州島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要開發,那就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金銀。在石見銀礦還沒拿下的情況下,需要圖古羅那邊提供足夠的黃金,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把圖古羅掌握下來,將黃金都先運回來。”
“好了,準備擬旨吧。讓李文忠帶隊吧,去海參崴那邊直接接管雙城衛,把那些建州野人都給趕進山裏去,艦隊平時就駐紮在那裏。暫定城內駐守明軍3000人,艦隊士卒另算。”
“至於圖古羅,讓艦隊在海參崴補給之後,盡快過去,將物資和人員都運過去,那裏要盡快建城,駐紮人數不能少於3000人,至於勘察加半島,本環境太過惡劣,隻需要運過去五百人就行。”
“此次總共出動大軍2萬人,濟州島上屯墾人,剩下的7000人給海參崴和圖古羅、勘察加半島分別留人就行。”
定下出兵計劃,朱元璋明顯鬆弛了下來。
畢竟輕而易舉地拿下這些東西鍵別的衝突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得了的,而本次調動2萬人和之前去上海縣調動的那1.5萬人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本次調動的2萬人是要在出征地長期駐紮的,因此一定要嚴格選拔,實在不行就募集去,良家子弟比有些明軍中的人可是有血性的多。
“先去準備吧,兩個月後,船隊要有9艘船,到時候就開始運送士兵。”
朱元璋顯然已經心有定數,朱標也能及時查漏補缺,這邊出兵的動靜自然也被應天府內的百姓傳播開去。
————
自從上次胡惟庸案之後,朝中大臣包括留在京城中的李善長也都消停了不少。
但是幾個月前那興華伯無故殺人開始,直到上海縣事件的爆發,再到朱元璋禦駕親征大開殺戒,朝中不少人已經下了不少功夫調查這個興華伯的底細了。
雖說朱元璋在朝會上已經明確說了,誰要敢針對興華伯,那就等著夷三族。
但是,自宋以來的士大夫集團什麽時候會僅僅因為幾句皇帝的警告,就不去辦自認為與他們有利的事情的,他們的絕頂聰明從來都不會向皇權妥協的。
當然,他們還沒領教我大清的威能,所以還是自命不凡,以為這天下從來都不是天子的天下,他們想要辦成的事就沒有辦不成的。
“父親,有消息了。據傳說,這興華伯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直接出現在皇宮的。而且出現之後連續半年多的時間沒有外出過一次,所以其人相關的信息極其稀少。”
李善長府上書房中,李祺正在匯報收集到的一些消息。
“但是不得不說,自玻璃出現後的一切由太子殿下主導的皇室的活動,基本都有興華伯的影子。有理由猜測,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他弄出來交給那位的。”
“而且,從他僅僅因為厭惡而殺掉國子監監生的行為來看,他對於朝中部分士子文人有不小的敵意。”
“還有一點,孩兒覺得非常難以理解。那就是據傳那位讓皇室子弟都拜這興華伯為師了,各位皇子據說都稱呼他為老師。這是非常嚴重的,他的影響力如果傳到皇室的下一代去了,到時候怕更是無人可製了。”
手指輕輕叩擊著桌麵,李善長微微閉眼,不知在想些什麽。
許久,睜開眼睛,似乎是想通了些什麽。
“以後咱們李家就低調些吧,不要再和朝中眾人頻繁來往了。”
“同時,隻要是皇室現在正在實驗或者推動的產業及事項,能支持的一定要支持,能參與的一定要參與。”
“皇帝陛下,這是要狠狠清洗一批人的。新的產業或事項,全都是新勢力形成的基礎。隻要這些事情都想成熟,朝中這些人還有沒有就已經不重要了。”
不得不說,李善長的話有些驚掉了李祺的下巴。
“父親,您這是要徹底絕了自己的生路嗎?沒有那些人的支持,韓國公就永遠隻是韓國公。”
李祺調查了近半年時間,才初步掌握了掌握了這些資料。
如果因為這些資料,讓李善長明白到後麵對皇室的態度,怕是能跟上的就跟上,跟不上的就會被甩出啊。
“另外,這幾日一直有消息說那位要派人去北方了,是北元又有入侵了嗎?據說一次性要往北派2萬人呢,而且還有一路走海運,這可不是什麽好消息啊。”李祺麵色激動地說道。
“北元沒什麽動靜,那位如今的行為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每次出手,都不知道具體目標是什麽。不過這走海運的事,暫且壓下,不要透露給任何朝廷中人,這事兒與我們沒有關係,當作不知道就好。”
李善長心中不斷分析著這些消息,麵色凝重,不斷下著決定。
海禁本就是最近的一項政策,而且還是朱元璋一力主導的。
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政策怕是要鬆動了,隻是不知道會鬆動到哪個地步。
而且,江浙等南方沿海那些人的會怎麽想?好不容易慫恿朱元璋下了這個國策沒幾年呢,這就要收回旨意了嗎?
是想要搶奪海上貿易和運輸的巨大收益嗎?可是沿海的安全怎麽保障呢?
李善長心思流轉,列出了分析的幾個疑點,決定靜觀其變,由那些人自己去左右為難去吧。
“再由鬆江府這邊後續完工的艦隊護送回來即可。至於石見銀礦那邊,直接將現在的江防水師的船征用過來,將江防水師的那些蠢貨們丟回岸上,隻留下水手就可以了。”
“這樣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往濟州島運送士卒,為占領石見銀礦打下厚實的基礎。”
“所以,關鍵點還是在於濟州島的經營上。兒臣建議首批送去的士卒先實行屯墾之策,把那邊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行布局。”
朱標結合現在大明水師船隻數量和新式戰艦建設的情況,重點從戰略要地的因素上分析了應對之策。
“也可~!北邊確實需要一支艦隊存在了,一來是壓服東北方向上的那些野人,另一個是那邊有足夠多的財富,需要艦隊來保護和運輸。”
“而濟州島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既然要開發,那就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金銀。在石見銀礦還沒拿下的情況下,需要圖古羅那邊提供足夠的黃金,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把圖古羅掌握下來,將黃金都先運回來。”
“好了,準備擬旨吧。讓李文忠帶隊吧,去海參崴那邊直接接管雙城衛,把那些建州野人都給趕進山裏去,艦隊平時就駐紮在那裏。暫定城內駐守明軍3000人,艦隊士卒另算。”
“至於圖古羅,讓艦隊在海參崴補給之後,盡快過去,將物資和人員都運過去,那裏要盡快建城,駐紮人數不能少於3000人,至於勘察加半島,本環境太過惡劣,隻需要運過去五百人就行。”
“此次總共出動大軍2萬人,濟州島上屯墾人,剩下的7000人給海參崴和圖古羅、勘察加半島分別留人就行。”
定下出兵計劃,朱元璋明顯鬆弛了下來。
畢竟輕而易舉地拿下這些東西鍵別的衝突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得了的,而本次調動2萬人和之前去上海縣調動的那1.5萬人本質上是有區別的。
本次調動的2萬人是要在出征地長期駐紮的,因此一定要嚴格選拔,實在不行就募集去,良家子弟比有些明軍中的人可是有血性的多。
“先去準備吧,兩個月後,船隊要有9艘船,到時候就開始運送士兵。”
朱元璋顯然已經心有定數,朱標也能及時查漏補缺,這邊出兵的動靜自然也被應天府內的百姓傳播開去。
————
自從上次胡惟庸案之後,朝中大臣包括留在京城中的李善長也都消停了不少。
但是幾個月前那興華伯無故殺人開始,直到上海縣事件的爆發,再到朱元璋禦駕親征大開殺戒,朝中不少人已經下了不少功夫調查這個興華伯的底細了。
雖說朱元璋在朝會上已經明確說了,誰要敢針對興華伯,那就等著夷三族。
但是,自宋以來的士大夫集團什麽時候會僅僅因為幾句皇帝的警告,就不去辦自認為與他們有利的事情的,他們的絕頂聰明從來都不會向皇權妥協的。
當然,他們還沒領教我大清的威能,所以還是自命不凡,以為這天下從來都不是天子的天下,他們想要辦成的事就沒有辦不成的。
“父親,有消息了。據傳說,這興華伯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是直接出現在皇宮的。而且出現之後連續半年多的時間沒有外出過一次,所以其人相關的信息極其稀少。”
李善長府上書房中,李祺正在匯報收集到的一些消息。
“但是不得不說,自玻璃出現後的一切由太子殿下主導的皇室的活動,基本都有興華伯的影子。有理由猜測,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他弄出來交給那位的。”
“而且,從他僅僅因為厭惡而殺掉國子監監生的行為來看,他對於朝中部分士子文人有不小的敵意。”
“還有一點,孩兒覺得非常難以理解。那就是據傳那位讓皇室子弟都拜這興華伯為師了,各位皇子據說都稱呼他為老師。這是非常嚴重的,他的影響力如果傳到皇室的下一代去了,到時候怕更是無人可製了。”
手指輕輕叩擊著桌麵,李善長微微閉眼,不知在想些什麽。
許久,睜開眼睛,似乎是想通了些什麽。
“以後咱們李家就低調些吧,不要再和朝中眾人頻繁來往了。”
“同時,隻要是皇室現在正在實驗或者推動的產業及事項,能支持的一定要支持,能參與的一定要參與。”
“皇帝陛下,這是要狠狠清洗一批人的。新的產業或事項,全都是新勢力形成的基礎。隻要這些事情都想成熟,朝中這些人還有沒有就已經不重要了。”
不得不說,李善長的話有些驚掉了李祺的下巴。
“父親,您這是要徹底絕了自己的生路嗎?沒有那些人的支持,韓國公就永遠隻是韓國公。”
李祺調查了近半年時間,才初步掌握了掌握了這些資料。
如果因為這些資料,讓李善長明白到後麵對皇室的態度,怕是能跟上的就跟上,跟不上的就會被甩出啊。
“另外,這幾日一直有消息說那位要派人去北方了,是北元又有入侵了嗎?據說一次性要往北派2萬人呢,而且還有一路走海運,這可不是什麽好消息啊。”李祺麵色激動地說道。
“北元沒什麽動靜,那位如今的行為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每次出手,都不知道具體目標是什麽。不過這走海運的事,暫且壓下,不要透露給任何朝廷中人,這事兒與我們沒有關係,當作不知道就好。”
李善長心中不斷分析著這些消息,麵色凝重,不斷下著決定。
海禁本就是最近的一項政策,而且還是朱元璋一力主導的。
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政策怕是要鬆動了,隻是不知道會鬆動到哪個地步。
而且,江浙等南方沿海那些人的會怎麽想?好不容易慫恿朱元璋下了這個國策沒幾年呢,這就要收回旨意了嗎?
是想要搶奪海上貿易和運輸的巨大收益嗎?可是沿海的安全怎麽保障呢?
李善長心思流轉,列出了分析的幾個疑點,決定靜觀其變,由那些人自己去左右為難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