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種地
我和係統在古代當躺狗 作者:平安的平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板漲工資,員工幹活的積極性大大增加,如今已經從詢問沈蟬吃什麽進化到給沈蟬背菜譜,她直接點菜。
沈蟬悄悄問李叔夜,“這種段位的阿姨,在你們富人圈什麽價位。”
李叔夜想了想,“我家有個阿姨,他兒子是我秘書。”
沈蟬“豁”了一聲,“子憑母貴。”
李叔夜頭又開始痛,“這成語不是這樣用的。”
“差不多,近水樓台先得月,不對不對,是走後門。”沈蟬對保姆這個職業很感興趣,“工資多少?”
“三十萬一年。”
除了這些基本工資,還有購物卡,禮品。
沈蟬的目光直勾勾投向灶房,“我現在學做飯還來的及嗎?”
“你不合適。”
“為什麽?我很有服務精神。”
李叔夜不知道該怎麽形容她腦子不行,隻得委婉說,“你有更好的前程。”
沈蟬得意挑眉,“有眼光,我奶奶給我找算命的看過了,當老板的命,你看,這不就靈了嗎?”
李叔夜起身,邀請道:“沈總,巡查一下你的產業吧。”
沈蟬意氣風發,“叫地主老爺。”
四十多畝在古代遠遠算不上地主,但足夠殷實。
遠山坳鳥不拉死,唯一的好處就是沒人搶水,一條水渠就可以澆透四十多畝地,更遑論山上還有一條泉水,四個幹活的長工,都是穿著短打,要不是天氣冷,褲腿和袖子都會擼上去。
旁邊的幾座老舊屋子全部推了,泥瓦匠請的多,十多天時間已經起了兩個屋子,再過一個月,長工就能入住,至於旁邊的大房子時間就花的久,按照現在的進度,還要兩個多月。
瓦工頭子跟主家解釋,“下了兩場雨,耽誤了些時間,不然屋子都快建成了。”
沈蟬看著沒有混凝土的石頭屋,有點擔心睡著睡著屋子就塌了,“要不要再多加兩根柱子?”
立柱都是半人粗的大木頭,在瓦工頭子看來已經很奢侈了,他們村裏人,哪舍得用這麽大的木頭,“東家放心,這屋子絕對結實。”
裏麵有五六個工人在幹活,沈蟬看著他們把石頭和泥巴和在一起,應該還加了別的東西,十分有粘性。
瓦工頭子生怕她覺得進度慢,又在旁邊解釋,“有些石塊得砸一下,花的時間就多,剩下的這幾間屋,十天時間差不多了。”
沈蟬和顏悅色,“我雖然急,但不喜歡敷衍。”
“東家放心。”瓦工頭子心一緊,瞅了瞅一旁的李叔夜,心想這主家也是怪,男人不出麵說話,全是女人做主。
看完了工程進度,接著就是去巡田,半畝大的小水塘,已經活了起來,還沒種藕,水底隻有一些小雜魚流動。
旁邊就是地主家的農田,四個長工,正趕著牛幹活,一個牽牛,一個扶犁,隔一會兒換一下,人輕鬆,活做的也快。
方二是城外犁窪村的人,他家兄弟六個,最後隻活了他這一個,娘受不住喪子之痛,早早的就去了。
老爹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十幾年,眼看著兒女大了,日積月累落的病突然發作,治了兩個月,錢花完了,人沒留住。
窮人家病不起,幾包藥就掏空家底。
方二十四歲就跟著親戚進城幹活,扛包、建房子、幹農活,他樣樣都做過。
小夥子幹活舍得費力氣,但家裏實在窮,又掏不出聘錢。
還是十八歲那年,親戚給他說了一個跛腳媳婦,雖然腿腳不利索,但人長的不孬,洗衣做飯樣樣都好,今年生了個孩子,家裏的錢就有點不夠用,方二到處打聽,剛好撞上了李家招長工。
主家大方,不壓工價,夥食也好,就是外地人,聽不懂土話,大家夥隻能磕磕絆絆說著蹩腳的官話。
還愛管種地,說是有好多地方的水稻,得分開種,方便以後選種。
方二沒聽懂,隻曉得悶聲幹活。
別家的地都是年前耕地下肥,養一個冬天地肥就夠了,不過從別人手上買回來,地肥差了一點,現在養地也來不及了,隻能等以後追肥,看看能不能養起來。
好在水稻種的晚,還在育秧,沈蟬趁此功夫去買了一批菜籽渣,到時撒在地裏。
除了三十多畝稻田,還留了幾畝地種棉花,小農思想,沈蟬總覺得自家彈的棉花暖和。
菜地瓜田留了兩畝,可以種甜瓜和寒瓜,到時都交給長工一塊打理。
沈蟬停下腳步,“地都犁完了嗎?”
方二覺得聲音耳熟,抬頭見沈蟬和李叔夜,忙道:“差不多了。”
田埂上都是小草,在腳邊蹭來蹭去,沈蟬抬高鞋子,把草踩在地下,才覺得舒服了,“方二,這邊有人種蜀黍嗎?”
“前些年還有人種,這幾年水利多了,大家夥就不愛種蜀黍。”官話說的最好的就是方二,雖然還是帶著濃重口音,但好歹能聽懂,“有不少地主家種胡麻,說是糕點鋪子裏要,也能炸油吃,南方那邊的有錢老爺就喜歡麻油香味。”
“收成好嗎?”
方二沒種過,也不知道收成好不好,不過地主老爺家種,那肯定是能掙錢的,“東家可以種一畝地試試。”
沈蟬搖頭,“這邊的田用水太方便了,不種稻子不劃算。”
兩個長工在心裏點頭,是啊,是啊,糧食能填飽肚子,怎麽都不會虧。
沈蟬不知道從哪裏掏出了一個本子和一隻筆,她狗腿一樣的遞給李叔夜,又細細盤問起來,比如說,除了油菜和水稻,大家夥還愛種什麽。
論種地,老百姓精著呢,什麽能掙錢,什麽收成好,她們心裏一清二楚,以前隋嶺府也不種油菜,隻是後來油價高,大家夥看到了錢,就漸漸把手裏的旱地都種了油菜,就算城裏貴人吃不完,還有進城的商人呢,一年到頭,比種麻種棉要掙錢的多。
方二在很多地主家裏幹過活,種稻子的多,一年兩季,但一般人家可不敢,沒這麽多肥,容易壞地,還有種油菜和寒瓜的。
寒瓜就是西瓜,雖然運輸不方便,但賣去隋嶺府幾個縣城也能掙不少。
沈蟬悄悄問李叔夜,“這種段位的阿姨,在你們富人圈什麽價位。”
李叔夜想了想,“我家有個阿姨,他兒子是我秘書。”
沈蟬“豁”了一聲,“子憑母貴。”
李叔夜頭又開始痛,“這成語不是這樣用的。”
“差不多,近水樓台先得月,不對不對,是走後門。”沈蟬對保姆這個職業很感興趣,“工資多少?”
“三十萬一年。”
除了這些基本工資,還有購物卡,禮品。
沈蟬的目光直勾勾投向灶房,“我現在學做飯還來的及嗎?”
“你不合適。”
“為什麽?我很有服務精神。”
李叔夜不知道該怎麽形容她腦子不行,隻得委婉說,“你有更好的前程。”
沈蟬得意挑眉,“有眼光,我奶奶給我找算命的看過了,當老板的命,你看,這不就靈了嗎?”
李叔夜起身,邀請道:“沈總,巡查一下你的產業吧。”
沈蟬意氣風發,“叫地主老爺。”
四十多畝在古代遠遠算不上地主,但足夠殷實。
遠山坳鳥不拉死,唯一的好處就是沒人搶水,一條水渠就可以澆透四十多畝地,更遑論山上還有一條泉水,四個幹活的長工,都是穿著短打,要不是天氣冷,褲腿和袖子都會擼上去。
旁邊的幾座老舊屋子全部推了,泥瓦匠請的多,十多天時間已經起了兩個屋子,再過一個月,長工就能入住,至於旁邊的大房子時間就花的久,按照現在的進度,還要兩個多月。
瓦工頭子跟主家解釋,“下了兩場雨,耽誤了些時間,不然屋子都快建成了。”
沈蟬看著沒有混凝土的石頭屋,有點擔心睡著睡著屋子就塌了,“要不要再多加兩根柱子?”
立柱都是半人粗的大木頭,在瓦工頭子看來已經很奢侈了,他們村裏人,哪舍得用這麽大的木頭,“東家放心,這屋子絕對結實。”
裏麵有五六個工人在幹活,沈蟬看著他們把石頭和泥巴和在一起,應該還加了別的東西,十分有粘性。
瓦工頭子生怕她覺得進度慢,又在旁邊解釋,“有些石塊得砸一下,花的時間就多,剩下的這幾間屋,十天時間差不多了。”
沈蟬和顏悅色,“我雖然急,但不喜歡敷衍。”
“東家放心。”瓦工頭子心一緊,瞅了瞅一旁的李叔夜,心想這主家也是怪,男人不出麵說話,全是女人做主。
看完了工程進度,接著就是去巡田,半畝大的小水塘,已經活了起來,還沒種藕,水底隻有一些小雜魚流動。
旁邊就是地主家的農田,四個長工,正趕著牛幹活,一個牽牛,一個扶犁,隔一會兒換一下,人輕鬆,活做的也快。
方二是城外犁窪村的人,他家兄弟六個,最後隻活了他這一個,娘受不住喪子之痛,早早的就去了。
老爹一個人拉扯他和妹妹十幾年,眼看著兒女大了,日積月累落的病突然發作,治了兩個月,錢花完了,人沒留住。
窮人家病不起,幾包藥就掏空家底。
方二十四歲就跟著親戚進城幹活,扛包、建房子、幹農活,他樣樣都做過。
小夥子幹活舍得費力氣,但家裏實在窮,又掏不出聘錢。
還是十八歲那年,親戚給他說了一個跛腳媳婦,雖然腿腳不利索,但人長的不孬,洗衣做飯樣樣都好,今年生了個孩子,家裏的錢就有點不夠用,方二到處打聽,剛好撞上了李家招長工。
主家大方,不壓工價,夥食也好,就是外地人,聽不懂土話,大家夥隻能磕磕絆絆說著蹩腳的官話。
還愛管種地,說是有好多地方的水稻,得分開種,方便以後選種。
方二沒聽懂,隻曉得悶聲幹活。
別家的地都是年前耕地下肥,養一個冬天地肥就夠了,不過從別人手上買回來,地肥差了一點,現在養地也來不及了,隻能等以後追肥,看看能不能養起來。
好在水稻種的晚,還在育秧,沈蟬趁此功夫去買了一批菜籽渣,到時撒在地裏。
除了三十多畝稻田,還留了幾畝地種棉花,小農思想,沈蟬總覺得自家彈的棉花暖和。
菜地瓜田留了兩畝,可以種甜瓜和寒瓜,到時都交給長工一塊打理。
沈蟬停下腳步,“地都犁完了嗎?”
方二覺得聲音耳熟,抬頭見沈蟬和李叔夜,忙道:“差不多了。”
田埂上都是小草,在腳邊蹭來蹭去,沈蟬抬高鞋子,把草踩在地下,才覺得舒服了,“方二,這邊有人種蜀黍嗎?”
“前些年還有人種,這幾年水利多了,大家夥就不愛種蜀黍。”官話說的最好的就是方二,雖然還是帶著濃重口音,但好歹能聽懂,“有不少地主家種胡麻,說是糕點鋪子裏要,也能炸油吃,南方那邊的有錢老爺就喜歡麻油香味。”
“收成好嗎?”
方二沒種過,也不知道收成好不好,不過地主老爺家種,那肯定是能掙錢的,“東家可以種一畝地試試。”
沈蟬搖頭,“這邊的田用水太方便了,不種稻子不劃算。”
兩個長工在心裏點頭,是啊,是啊,糧食能填飽肚子,怎麽都不會虧。
沈蟬不知道從哪裏掏出了一個本子和一隻筆,她狗腿一樣的遞給李叔夜,又細細盤問起來,比如說,除了油菜和水稻,大家夥還愛種什麽。
論種地,老百姓精著呢,什麽能掙錢,什麽收成好,她們心裏一清二楚,以前隋嶺府也不種油菜,隻是後來油價高,大家夥看到了錢,就漸漸把手裏的旱地都種了油菜,就算城裏貴人吃不完,還有進城的商人呢,一年到頭,比種麻種棉要掙錢的多。
方二在很多地主家裏幹過活,種稻子的多,一年兩季,但一般人家可不敢,沒這麽多肥,容易壞地,還有種油菜和寒瓜的。
寒瓜就是西瓜,雖然運輸不方便,但賣去隋嶺府幾個縣城也能掙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