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即便這這座浮橋是有熊人在倉皇逃竄中不及拆毀而無奈留下來的,先鋒師和滿驪部加在一塊足有五六千人,僅僅依靠這座狹窄的浮橋,怎敢貿然渡河呢?他們就不怕有熊人在對麵伏擊嗎?
再說了,即便有熊人無心應戰無暇設伏,先鋒師順利渡河後卻為何與神農族兩相廝殺?是神農族先進攻的先鋒師?還是先鋒師先進攻的神農族呢?
可是,不管戰鬥因何而起,既然神農與九黎大打出手,那有熊人又在何處?有熊人為何不與神農族聯手夾擊九黎呢?
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陰謀呢?
一念至此,龍中堂不由心中一凜:史書記載,炎黃二帝聯手征戰蚩尤,不會就是因此而起吧?這可不是什麽好事,一定要妥善解決這場紛爭,絕對不能讓他們兩家聯手……
一時間,他雖然心中緊張的揣測和盤算,可他的兩隻眼睛卻絲毫沒有放鬆,把視線所及的範圍內,從浮橋上遊到浮橋下遊全部細細搜查一邊,試圖查看其中有沒有可疑之處,會不會藏有什麽風險。
可是,他細心搜查半天,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不由稍稍放心,急忙把目光重新投向河對岸廝殺正酣的兩軍將士,絞盡腦汁地思索著如何盡快阻止這場戰鬥。
倘若此時和先鋒師相廝殺的是有熊人,他二話不說,馬上便會率領這兩千多名將士過河增援。
因為,不管對麵的戰局對九黎有利還是呈膠著之勢,有了這兩千多生力軍的增援,不僅實力大增,更會讓搏殺半天的九黎將士精神大振,讓敵人士氣大衰,此長彼消之下,必能一擊製勝。
甚至,退一步講,即便先鋒師稍落下風,但從雙方交戰這麽長時間並未分出勝負的情況來看,雙方實力應該相差無幾,而雙方將士此時所比拚的,也許僅僅是意誌和耐力而已。
在這緊要關頭,任何一方率先來了援兵,哪怕僅僅猛然出現三五百人搖旗呐喊,也會大大動搖另一方繼續戰鬥的信心,甚至,在心虛膽怯之下,很有可能為避免全軍覆沒而提前撤退。
可如今和先鋒師惡戰的卻偏偏不是有熊人,而是一直坐山觀虎鬥的神農族人,怎能不讓龍中堂進退維穀愁思萬千呢?
首先,從心理上來說,自從龍中堂來到九黎,便發覺九黎族的人們,不管是大王薑尤,還是臣僚百姓,無不對農皇畢恭畢敬,尊崇有加,從未有過背叛之心,更不會主動與之為敵。
其次,從戰略上來講,盡管龍中堂並未深入探查神農族的戰鬥實力,可是,單單憑借他與榆罔、誇娥和伯琴等人相處數日的簡單了解,便覺得神農族的戰鬥實力與九黎族應該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
至於眼前連戰連敗的有熊族,也許薑尤和計蒙等人已經把有熊人視為潰敗之師,以為他們隻知倉皇逃走,再也無心應戰,而龍中堂心中卻絲毫不敢輕敵。
因為,龍中堂覺得,以黃帝君臣的品行和能力,治理國家,即便不能稱得上國富民強,卻也不會民不聊生;更何況還有大鴻、常先和應龍等許多隻聞其名未見其人的能征慣戰之賢將良帥,又豈能打造不出所向披靡的精銳之師呢?
甚至,退一步講,如果說九黎族攻克泗水城時,是因為黃帝、力牧和風後等人遠在江南,使得有熊族群龍無首才僥幸一舉成功的話,那麽,當黃帝帶著風後和力牧回歸後,至少也應該做出一些有力的對抗才是。
可縱觀這數十日來,自從濁水邊增援先鋒師的那場勉強算得上激烈的戰鬥結束之後,有熊軍隊幾乎再也沒有組織過任何形式的正麵對抗。
甚至,即便在樹林火燒先鋒師之時,有熊人居然也沒有任何趁火打劫乘勝追擊的舉動!不得不讓他匪夷所思,滿腹驚疑!
難道,傳說中的千古一帝,傳說中的能臣良將,居然絲毫不懂兵法戰術而平庸至極嗎?
他打死也不會相信的。
因為,別說他早已從史書記載和神話傳說中對他們的豐功偉績有著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與黃帝和風後等人相處多日,也親眼目睹過嫘祖、倉頡和封巨等人的豐采神姿。
雖然龍中堂不能僅僅憑借幾麵之緣便一廂情願地認為對他們已經完全了解,可對他們的能力卻已然知之甚深,知道他們既不會倉皇潰逃,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他覺得,雖然有熊族連戰連敗的行為讓人匪夷所思,難以猜測和預料,可他們的真實實力絕對不會比九黎族差太多。而此時的有熊族、神農族和九黎族這三大部落聯盟,似乎已經與數千年後的魏、蜀、吳一樣,形成了遠古時期的三足鼎立。
隻是,稍有不同的是,魏蜀吳三分天下時,基本以長江為主要界限,而眼下的三分之勢,卻似乎以濁水——也就是被後世稱之為黃河的這條大河當做了約定成俗的境界線。
眾所周知,黃河發源於西北蠻荒的崇山峻嶺,自西向東進入雍州,受山陵阻擋,北上荒漠數千裏,受阻於陰山不能北上,於是掉頭東奔冀州,直至太嶽腳下,順著巍巍太嶽,穿過厚重的黃土高原,衝刷攜帶了巨量的黃沙泥土,使原本清澈見底的河水在進入豫州之前便已渾濁如湯,所以才被薑尤和農皇等遠古先輩稱之為“濁水”。
濁水滾滾衝進豫州境內,迎頭撞上八百裏太乙山,隻好順勢東流,數百裏後又被兗州丘陵阻擋而拐向東北,奔騰千裏後,總算在冀州東南匯入大海。
一路行來,它綿延數千裏,曲折迂回之中,赫然在神州大地上刻畫出一個令人蕩氣回腸歎為觀止的巨大“幾”字形。而這個“幾”字形的最後那筆長長的斜鉤,便是濁水從豫州流向冀州最終入海的最後一段河道,也就是九黎族從東到西搶渡過來這條濁水河。
再說了,即便有熊人無心應戰無暇設伏,先鋒師順利渡河後卻為何與神農族兩相廝殺?是神農族先進攻的先鋒師?還是先鋒師先進攻的神農族呢?
可是,不管戰鬥因何而起,既然神農與九黎大打出手,那有熊人又在何處?有熊人為何不與神農族聯手夾擊九黎呢?
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陰謀呢?
一念至此,龍中堂不由心中一凜:史書記載,炎黃二帝聯手征戰蚩尤,不會就是因此而起吧?這可不是什麽好事,一定要妥善解決這場紛爭,絕對不能讓他們兩家聯手……
一時間,他雖然心中緊張的揣測和盤算,可他的兩隻眼睛卻絲毫沒有放鬆,把視線所及的範圍內,從浮橋上遊到浮橋下遊全部細細搜查一邊,試圖查看其中有沒有可疑之處,會不會藏有什麽風險。
可是,他細心搜查半天,並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不由稍稍放心,急忙把目光重新投向河對岸廝殺正酣的兩軍將士,絞盡腦汁地思索著如何盡快阻止這場戰鬥。
倘若此時和先鋒師相廝殺的是有熊人,他二話不說,馬上便會率領這兩千多名將士過河增援。
因為,不管對麵的戰局對九黎有利還是呈膠著之勢,有了這兩千多生力軍的增援,不僅實力大增,更會讓搏殺半天的九黎將士精神大振,讓敵人士氣大衰,此長彼消之下,必能一擊製勝。
甚至,退一步講,即便先鋒師稍落下風,但從雙方交戰這麽長時間並未分出勝負的情況來看,雙方實力應該相差無幾,而雙方將士此時所比拚的,也許僅僅是意誌和耐力而已。
在這緊要關頭,任何一方率先來了援兵,哪怕僅僅猛然出現三五百人搖旗呐喊,也會大大動搖另一方繼續戰鬥的信心,甚至,在心虛膽怯之下,很有可能為避免全軍覆沒而提前撤退。
可如今和先鋒師惡戰的卻偏偏不是有熊人,而是一直坐山觀虎鬥的神農族人,怎能不讓龍中堂進退維穀愁思萬千呢?
首先,從心理上來說,自從龍中堂來到九黎,便發覺九黎族的人們,不管是大王薑尤,還是臣僚百姓,無不對農皇畢恭畢敬,尊崇有加,從未有過背叛之心,更不會主動與之為敵。
其次,從戰略上來講,盡管龍中堂並未深入探查神農族的戰鬥實力,可是,單單憑借他與榆罔、誇娥和伯琴等人相處數日的簡單了解,便覺得神農族的戰鬥實力與九黎族應該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
至於眼前連戰連敗的有熊族,也許薑尤和計蒙等人已經把有熊人視為潰敗之師,以為他們隻知倉皇逃走,再也無心應戰,而龍中堂心中卻絲毫不敢輕敵。
因為,龍中堂覺得,以黃帝君臣的品行和能力,治理國家,即便不能稱得上國富民強,卻也不會民不聊生;更何況還有大鴻、常先和應龍等許多隻聞其名未見其人的能征慣戰之賢將良帥,又豈能打造不出所向披靡的精銳之師呢?
甚至,退一步講,如果說九黎族攻克泗水城時,是因為黃帝、力牧和風後等人遠在江南,使得有熊族群龍無首才僥幸一舉成功的話,那麽,當黃帝帶著風後和力牧回歸後,至少也應該做出一些有力的對抗才是。
可縱觀這數十日來,自從濁水邊增援先鋒師的那場勉強算得上激烈的戰鬥結束之後,有熊軍隊幾乎再也沒有組織過任何形式的正麵對抗。
甚至,即便在樹林火燒先鋒師之時,有熊人居然也沒有任何趁火打劫乘勝追擊的舉動!不得不讓他匪夷所思,滿腹驚疑!
難道,傳說中的千古一帝,傳說中的能臣良將,居然絲毫不懂兵法戰術而平庸至極嗎?
他打死也不會相信的。
因為,別說他早已從史書記載和神話傳說中對他們的豐功偉績有著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與黃帝和風後等人相處多日,也親眼目睹過嫘祖、倉頡和封巨等人的豐采神姿。
雖然龍中堂不能僅僅憑借幾麵之緣便一廂情願地認為對他們已經完全了解,可對他們的能力卻已然知之甚深,知道他們既不會倉皇潰逃,也不會坐以待斃。
所以,他覺得,雖然有熊族連戰連敗的行為讓人匪夷所思,難以猜測和預料,可他們的真實實力絕對不會比九黎族差太多。而此時的有熊族、神農族和九黎族這三大部落聯盟,似乎已經與數千年後的魏、蜀、吳一樣,形成了遠古時期的三足鼎立。
隻是,稍有不同的是,魏蜀吳三分天下時,基本以長江為主要界限,而眼下的三分之勢,卻似乎以濁水——也就是被後世稱之為黃河的這條大河當做了約定成俗的境界線。
眾所周知,黃河發源於西北蠻荒的崇山峻嶺,自西向東進入雍州,受山陵阻擋,北上荒漠數千裏,受阻於陰山不能北上,於是掉頭東奔冀州,直至太嶽腳下,順著巍巍太嶽,穿過厚重的黃土高原,衝刷攜帶了巨量的黃沙泥土,使原本清澈見底的河水在進入豫州之前便已渾濁如湯,所以才被薑尤和農皇等遠古先輩稱之為“濁水”。
濁水滾滾衝進豫州境內,迎頭撞上八百裏太乙山,隻好順勢東流,數百裏後又被兗州丘陵阻擋而拐向東北,奔騰千裏後,總算在冀州東南匯入大海。
一路行來,它綿延數千裏,曲折迂回之中,赫然在神州大地上刻畫出一個令人蕩氣回腸歎為觀止的巨大“幾”字形。而這個“幾”字形的最後那筆長長的斜鉤,便是濁水從豫州流向冀州最終入海的最後一段河道,也就是九黎族從東到西搶渡過來這條濁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