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不合格的農民
穿越荒年之情係四道溝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老爺子喝了口茶,“主席才不跟以前的封建官僚比吃穿呢!
他老人家生活可樸素了,吃的也就比咱們老百姓稍好一點。
要說新社會就是好!國家領導人也跟咱老百姓一樣,上班工作領工資,吃住穿用,都是自己個花錢的……”
牛小芸最愛聽奇聞軼事,關老爺子古早故事懂得多,看兩個女孩子安安靜靜地乖乖坐著,捧場愛聽,還不會較真,不會隨便打斷他。
這樣的聽眾最受他喜歡,聽話懂事,更重要的是還會捧哏!
每當他講到精彩的地方,兩個女孩子都會給他最適宜的互動。
“真的嗎?”
“哎呀媽呀!真神奇!”
“沒聽說過呢?”
“在哪個方向,離城有多遠?”
“現在還有嗎?歸哪裏管?我們能去看看嗎?”
“進貢的貢品?那應該特別特別好,我們去移栽棵種苗,人家能給嗎?”
“現在城裏哪有賣的?”
祖孫三人一下午很是愜意,在清冷的冬天,圍著火爐喝茶,聊天講故事,做著手工活。
人的適應力最強悍,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
穿來幾個月,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一切都回歸原始。
韓昭昭適應的很好!
生活節奏變慢了,心情也很放鬆。
她感覺,好像是頂著小孩子的身體,過著退休後的慢節奏生活,挺好的!
一下午,韓昭昭從關老爺子這裏收集了很多信息,對她以後建設空間很有幫助。
收獲很大,她很滿意!
關老爺子是和牛小芸一起走的,韓昭昭給老爺子回了一瓶蜂蜜,一小包紅薯幹,外加一包炒麵。
“我們家沒有能密封的罐子了,您回家找個幹淨的麥乳精瓶子倒出來,在紙包裏容易反潮,結了塊就不好了。”
“哎呀,小小的人兒,咋這麽能嘮叨呢,都是跟你奶學的吧?
我老了,又不是傻了,放心吧,家裏有空瓶子,回去我就裝起來。
不過這蜂蜜真好,剛好我這幾天有些咳嗽,泡點蜂蜜水喝正對症。
昭昭,你再遇見那個賣蜂蜜的,別忘了多買一瓶,回來我給你拿錢!”
韓昭昭:您做夢也想不到,您麵前還真是個老太太,愛嘮叨是本能,一時半會兒是改不了的。
關老爺子提著東西上門,又滿載而歸,樂滋滋的提著籃子回家了。
韓昭昭給牛小芸把十幾個大棗帶上,看她喜歡吃,還另外給包了一斤左右的紅薯幹。
回到家,牛小芸又被她哥她姐給教訓了一頓。
牛小芸:“我也不想拿的,奈何昭昭太熱情,我無法拒絕!”
送走兩個串門的人,韓昭昭看時間還夠,趕緊進空間撿蛋。
這幾天忙,她都忘記撿蛋了,再不撿,她怕母雞要抱窩。
一下撿了幾百個蛋,裝了一簍子,雞蛋鴨蛋最多。
鵝也開襠下蛋了,韓昭昭看著手裏又大又白的鵝蛋,口水直流,想吃!
後世鵝蛋一個八九塊錢,還都是圈養喂飼料的。
她空間的雞鴨鵝,雖然也圈養,卻一點兒飼料沒喂,她撒了野菜籽,長了野菜它們吃野菜,來不及長大的它們就吃野菜籽。
隔三差五的,她還會給它們撈點小雜魚,拔些小青菜,它們吃的比她奶還好!
晚上,韓昭昭做了個鹹豬肉燉白菜粉皮,烀了一圈玉米麵餅子,煮了雜糧粥,又用大蔥炒了兩個大鵝蛋。
餐桌上,老太太指著鵝蛋問:“昭昭,你買的鵝蛋多少錢一個,比以前吃過的更香更好吃,也不知道人家喂的啥?”
韓昭昭:她奶身體比以前好了,連舌頭都好使了,多長時間沒吃過鵝蛋了,她竟然還能吃出味道不同。
“奶,這鵝蛋是鄉下農戶來賣的,八分錢一個,不便宜!
人家說冬天大鵝不愛下蛋,漲錢了,他家的鵝喂的是螺絲貝殼和豆渣,他家是做豆腐的。”
“你咋沒買塊豆腐呢?好長時間沒吃了,還有點兒饞那一口了!”
韓昭昭:“去晚了,人家賣完了!”
心裏卻想:想吃豆腐還不好辦嗎,等她收完莊稼的,馬上就安排!
到時候豆腐、豆腐皮、豆幹、豆漿、豆腐腦,全給您準備上。
不怕您不吃,就怕您吃傷了!
空間第一茬就能收一千來斤大豆,家裏就她們兩口人,躺著吃也吃不完。
她得提前打算,想辦法弄些大缸進空間。以後她會榨芝麻油、榨大豆油、榨花生油,存儲是個問題。
空間裏倒是有很多塑料箱塑料桶,但是都不能出現在空間外。
五七年,市麵上裝油的用具大多是大缸、瓦甕、陶瓦罐和玻璃瓶。
塑料桶,聽說外國已經有了,還是後世稱之為生塑料的,又厚又粗糙,而且還不如後來生產製品的結實。
但是國內還沒見過,現在仍然用的是老式器皿。
部隊裏好像還好,有用大鐵桶的,也不過是汽油桶換了個名稱。
天冷,祖孫倆吃完飯,收拾洗漱,早早上炕睡覺。
老太太想開了,能拿單位去做的活計不在家裏做,掌燈拔臘浪費自己家的電費,晚上坐在屋裏幹活,炕燒得再暖和,不動彈也覺得清冷。
反正廢品收購站白天很少顧客上門,他們倆個職工,也會在值班室燒爐子,老王頭眯瞪著眼睛打盹,她閑著難受,做點兒針線,時間過的還快些。
韓昭昭進空間早,扒完玉米曬上,又摘了綠豆、紅豆和蠶豆,全曬在院子前的空地上,她才鬆了口氣。
摘了遍草莓,衝洗一盤“叭唧、叭唧”吃完,又拿起竹耙翻了翻晾曬的糧食。
去棉花地和地瓜地轉了轉,為明天下地做好計劃。
棉花又該摘了,地瓜還能繼續長,倒是不急著收。
她觀察完有些後悔,前世沒在空間種過棉花,沒有經驗。
其實棉花和芝麻一樣,可以無限生長。
芝麻下麵怕炸果莢,需要打頭,以便統一及時收獲。
可棉花不怕炸呀,都是邊開桃邊采摘的。
她不該給棉花打頭的,隻需抹杈清理下部的老葉子就行,讓棉花長成又高又大的棉花樹,不是產量更高嗎?
隻要控製棉花的高度,方便摘棉花,豈不是種一次,能采摘好幾年?
看看,種了一輩子地了,至今她仍然不是個合格的農民。
是誰說做農民不需要技術的,出來,看她不捶死他。
一個好的農民,不但要有力氣,有耐心,有經驗,還要有技術!
要會看天氣,要懂節氣,要了解農作物的特征,要會看地形,更要熟知不同土質能種植什麽樣的莊稼!
看看,哪一條不是專業技能?
他老人家生活可樸素了,吃的也就比咱們老百姓稍好一點。
要說新社會就是好!國家領導人也跟咱老百姓一樣,上班工作領工資,吃住穿用,都是自己個花錢的……”
牛小芸最愛聽奇聞軼事,關老爺子古早故事懂得多,看兩個女孩子安安靜靜地乖乖坐著,捧場愛聽,還不會較真,不會隨便打斷他。
這樣的聽眾最受他喜歡,聽話懂事,更重要的是還會捧哏!
每當他講到精彩的地方,兩個女孩子都會給他最適宜的互動。
“真的嗎?”
“哎呀媽呀!真神奇!”
“沒聽說過呢?”
“在哪個方向,離城有多遠?”
“現在還有嗎?歸哪裏管?我們能去看看嗎?”
“進貢的貢品?那應該特別特別好,我們去移栽棵種苗,人家能給嗎?”
“現在城裏哪有賣的?”
祖孫三人一下午很是愜意,在清冷的冬天,圍著火爐喝茶,聊天講故事,做著手工活。
人的適應力最強悍,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
穿來幾個月,沒有網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一切都回歸原始。
韓昭昭適應的很好!
生活節奏變慢了,心情也很放鬆。
她感覺,好像是頂著小孩子的身體,過著退休後的慢節奏生活,挺好的!
一下午,韓昭昭從關老爺子這裏收集了很多信息,對她以後建設空間很有幫助。
收獲很大,她很滿意!
關老爺子是和牛小芸一起走的,韓昭昭給老爺子回了一瓶蜂蜜,一小包紅薯幹,外加一包炒麵。
“我們家沒有能密封的罐子了,您回家找個幹淨的麥乳精瓶子倒出來,在紙包裏容易反潮,結了塊就不好了。”
“哎呀,小小的人兒,咋這麽能嘮叨呢,都是跟你奶學的吧?
我老了,又不是傻了,放心吧,家裏有空瓶子,回去我就裝起來。
不過這蜂蜜真好,剛好我這幾天有些咳嗽,泡點蜂蜜水喝正對症。
昭昭,你再遇見那個賣蜂蜜的,別忘了多買一瓶,回來我給你拿錢!”
韓昭昭:您做夢也想不到,您麵前還真是個老太太,愛嘮叨是本能,一時半會兒是改不了的。
關老爺子提著東西上門,又滿載而歸,樂滋滋的提著籃子回家了。
韓昭昭給牛小芸把十幾個大棗帶上,看她喜歡吃,還另外給包了一斤左右的紅薯幹。
回到家,牛小芸又被她哥她姐給教訓了一頓。
牛小芸:“我也不想拿的,奈何昭昭太熱情,我無法拒絕!”
送走兩個串門的人,韓昭昭看時間還夠,趕緊進空間撿蛋。
這幾天忙,她都忘記撿蛋了,再不撿,她怕母雞要抱窩。
一下撿了幾百個蛋,裝了一簍子,雞蛋鴨蛋最多。
鵝也開襠下蛋了,韓昭昭看著手裏又大又白的鵝蛋,口水直流,想吃!
後世鵝蛋一個八九塊錢,還都是圈養喂飼料的。
她空間的雞鴨鵝,雖然也圈養,卻一點兒飼料沒喂,她撒了野菜籽,長了野菜它們吃野菜,來不及長大的它們就吃野菜籽。
隔三差五的,她還會給它們撈點小雜魚,拔些小青菜,它們吃的比她奶還好!
晚上,韓昭昭做了個鹹豬肉燉白菜粉皮,烀了一圈玉米麵餅子,煮了雜糧粥,又用大蔥炒了兩個大鵝蛋。
餐桌上,老太太指著鵝蛋問:“昭昭,你買的鵝蛋多少錢一個,比以前吃過的更香更好吃,也不知道人家喂的啥?”
韓昭昭:她奶身體比以前好了,連舌頭都好使了,多長時間沒吃過鵝蛋了,她竟然還能吃出味道不同。
“奶,這鵝蛋是鄉下農戶來賣的,八分錢一個,不便宜!
人家說冬天大鵝不愛下蛋,漲錢了,他家的鵝喂的是螺絲貝殼和豆渣,他家是做豆腐的。”
“你咋沒買塊豆腐呢?好長時間沒吃了,還有點兒饞那一口了!”
韓昭昭:“去晚了,人家賣完了!”
心裏卻想:想吃豆腐還不好辦嗎,等她收完莊稼的,馬上就安排!
到時候豆腐、豆腐皮、豆幹、豆漿、豆腐腦,全給您準備上。
不怕您不吃,就怕您吃傷了!
空間第一茬就能收一千來斤大豆,家裏就她們兩口人,躺著吃也吃不完。
她得提前打算,想辦法弄些大缸進空間。以後她會榨芝麻油、榨大豆油、榨花生油,存儲是個問題。
空間裏倒是有很多塑料箱塑料桶,但是都不能出現在空間外。
五七年,市麵上裝油的用具大多是大缸、瓦甕、陶瓦罐和玻璃瓶。
塑料桶,聽說外國已經有了,還是後世稱之為生塑料的,又厚又粗糙,而且還不如後來生產製品的結實。
但是國內還沒見過,現在仍然用的是老式器皿。
部隊裏好像還好,有用大鐵桶的,也不過是汽油桶換了個名稱。
天冷,祖孫倆吃完飯,收拾洗漱,早早上炕睡覺。
老太太想開了,能拿單位去做的活計不在家裏做,掌燈拔臘浪費自己家的電費,晚上坐在屋裏幹活,炕燒得再暖和,不動彈也覺得清冷。
反正廢品收購站白天很少顧客上門,他們倆個職工,也會在值班室燒爐子,老王頭眯瞪著眼睛打盹,她閑著難受,做點兒針線,時間過的還快些。
韓昭昭進空間早,扒完玉米曬上,又摘了綠豆、紅豆和蠶豆,全曬在院子前的空地上,她才鬆了口氣。
摘了遍草莓,衝洗一盤“叭唧、叭唧”吃完,又拿起竹耙翻了翻晾曬的糧食。
去棉花地和地瓜地轉了轉,為明天下地做好計劃。
棉花又該摘了,地瓜還能繼續長,倒是不急著收。
她觀察完有些後悔,前世沒在空間種過棉花,沒有經驗。
其實棉花和芝麻一樣,可以無限生長。
芝麻下麵怕炸果莢,需要打頭,以便統一及時收獲。
可棉花不怕炸呀,都是邊開桃邊采摘的。
她不該給棉花打頭的,隻需抹杈清理下部的老葉子就行,讓棉花長成又高又大的棉花樹,不是產量更高嗎?
隻要控製棉花的高度,方便摘棉花,豈不是種一次,能采摘好幾年?
看看,種了一輩子地了,至今她仍然不是個合格的農民。
是誰說做農民不需要技術的,出來,看她不捶死他。
一個好的農民,不但要有力氣,有耐心,有經驗,還要有技術!
要會看天氣,要懂節氣,要了解農作物的特征,要會看地形,更要熟知不同土質能種植什麽樣的莊稼!
看看,哪一條不是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