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s=maintext>第三十一回 度向氏一門複孝  化鬱全五子邪心</b>


    話說向古三人得了聖僧度脫,不獨反逆為孝,心情便正大起來。出了寺門遇見許多婦女,老的、小的,醜的、俏的,那小的執扇遮麵,這老的捧燭拈香,可憐那醜的無人顧視,獨嫌那俏的偏惹人觀。他三人便道:“是誰家沒禮義男子,放縱閨門婦女外遊?有這等不知羞婦女,借口燒香,庵觀混雜。雖然是釋門,清淨慈悲,普度善男信女,隻恐藏奸導欲,引惹市井無賴頑心。女菩薩有這善心,何不守婦道,不出閨門,在家堂焚香拜聖;何必瞞丈夫,信僧尼,入寺觀,出身露麵,見像焚修!清白世家說無,恐有村鄉小戶,傳引偏多。”他三人正說,隻見這些婦女中有兩個乃是向古弟兄妻小。妯娌二人,見了丈夫,便問道:“演化高僧在何處?”向古答道:“在殿上。為何你二人到此?”其妻答道:“昨見公公回家,回心轉意,說了一篇好言好語,都是這東度師父勸化他的。我想這僧人定是高賢聖眾,我們前怪公公請和尚來家,說我們不孝,故此把素齋內放了葷腥。誰知他不舉箸,天使給你們掀倒了。今日鄉村奶奶、大娘,傳說萬聖寺有高僧演化,故此我們來瞻拜燒香。”向古三人聽了,說道:“你為何不同婆婆來?這便還是你等不孝。”二婦道:“我們與婆說,反被她說了幾句沒好氣的言語。”三人道:“聖僧在殿上,你們既有村鄰伴來,我們且回家勸母,也來隨喜。”舅氏道:“你我方才講婦女不可出閨門,卻怎不叫二媳回家,任她們進寺,還要回家勸母來隨喜?”向古笑道:“二婦即回心信佛,已來寺內,且就她這好意。萬一高僧再有開度她們好言語,從前罪孽或可消除。我們回家勸母,他係老人家,便出了閨門,也無甚大過。”向今笑道:“千載難逢高僧聖道,隻要我們父子們跟從出來,以免嫌疑。”三人回去,兩婦同著眾女人到了正殿,瞻拜聖像,便走到殿旁。見幾多男女,來來往往,觀看祖師師徒。二婦上前合掌深深拜倒,口內念佛,懺悔前愆。道副卻認得是向在於家執棒打出屋來的二婦,便對尼總持說道:“化轉二婦之心,便是他一家之幸。”尼總持道:“這理真當,人家每每忤逆公姑,唆使不明的漢子。若是漢子賢孝,不聽長舌婦言,世間哪有說公道婆,背前麵後搬是非,唆男子,還是個良婦。為丈夫的,隻是一味不聽,把那偏心溺愛私情,做個光明正大道理。”道育在旁也說道:“人家三代五代積出富貴兒孫,都從此造。”尼總持道:“哪裏等三代五代之後,隻說眼前,一門歡慶,災害不生,婦女產育無難,丈夫家道興隆,皆出於此。”祖師聽得,開眼說道:“徒弟言,太迫切了。”當下二婦隻是磕頭,眾婦個個稱道好言語,起身出殿門而去。後有讚揚漢子莫聽長舌一篇道:


    切莫聽,切莫聽,是非都是婦爭競。


    說長道短漢遮攔,枕邊耳內何時靜;


    數公道婆罵小姑,吵鄰聒噪親姻聽。


    敗家門,夫不幸,聽了是非亂了性。


    多少不孝出此門,多少不義由斯徑。


    聽了不辨惹官非,聽了果是生災病。


    身家苦是行得正,除卻忠言俱莫聽。


    話說二婦聽了師徒言語,個個自思,悔想己身不是。回家把這好言,你勸我,我勸你。就有鄰家媽媽娘子,說向嫂不當才悔公婆。這二婦省悟,便去孝敬晚婆。卻說這晚娶婆子,果然初嫁入門,見前妻子媳雖也賢順,隻因此小拂意,當自想不守前夫之節,失身再醮鰥夫,百事含容忍耐,以圖過個平安日子。乃有心情強狠的,說我是母,我是婆便欺淩子媳;遇著那道理不明的,道他是晚,他是繼,不忿生嫌。後夫忘了前妻遺愛,隻要後娶心歡,偏聽成隙,日長歲增,真乃家門不幸。賢的做了不賢,順的成了不順。婦人家水性積了些,無處解散悶氣,多少染了些沒來由的疾病災危。向家晚婆子正是這宗根因孽障,自揣不明,積忿成病。卻得向老聞知祖師東行普度,請齋解救這怪異,誰想子婦又不明,鬧吵這一番。費了師徒唇吻,化解得一家複舊歡好。這婆子見了向老,來說些好話,二子一舅又來問安,兩個媳婦雙雙悔過前非,都借著和尚的良言,聖僧的勸解。這婆子一時也悔過更新,心和意快,疾病安愈,梳洗起來,也去會兩個尼姑道婆,往寺裏懺罪保安。向老好生歡喜,忙備,香燭幣帛,跟隨婆子到萬聖寺來。哪知向老平日一家父慈子孝,隻因他既有子媳,又複續弦,除了這淫欲根因,便惹了那王陽輩陰中攪擾。他這輩怕聖僧東度,人人崇信正道,不得遂他迷亂人心,乃遇著事機暗生魔阻。卻說向老同著婆子入得寺來,她不便上前謁聖,乃叫尼姑引著婆子,近師前瞻拜。祖師知基為向老續娶,釀成這一種根因,乘她悔悟前來,乃說一偈道:


    前節既失,後悍作禍。


    自不忍心,於人何過。


    婆子聽了偈語,哪裏知道?隻是合掌望著祖師拜禮。同著尼姑道婆出得殿門,把偈語念與向老聽。向老卻明白說道:“高僧偈語,隻要你忍耐免災,把你與二子、兩媳從前以後是非過惡俱消釋了。隻照你初到我家看待子媳的心腸,便無氣無惱,那疾病也不生。”婆子滿口答應。向老一心歡喜到家,一門仍舊和好。卻說人生五體,有個“三屍”魔孽。這三屍不喜人鎮靜長遠,專一鼓弄人作孽為非,鑿喪天真,所以修真悟道之家,屏卻三屍之魔。世間好事,他使的人不去做,便是那七情六欲,種種邪魔,都依附人心,弄得人七顛八倒,他才遂意。卻說王陽輩混跡世間,分門逐類,結構在那不明道理人心。這向家一戶,都也是他。今被聖僧點化了,他這些業障,計議道:“世間有正原無邪,有善原無惡,隻因人心不古,已生出我等,既有我們,怎肯容他?這僧人一念要演化度脫人心,從了正道善行,必然福壽資生。我輩怎得容留,把世人愚弄?”這些業障,乃就乘著國度中寺院遠近,不明道理的愚夫愚婦,使作的那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養;使作的那博奕好飲酒,不聽父母訓;使作的好勇鬥狠、惹禍生非,連累父母傷;使作的那作惡犯法,把父母身體發膚毀;使作的那違和遷怒,不把父母柔聲悅色待;使作的那為利為名、爭忿輕生,為父母憂。種種愚夫,不孝之罪滔天。還有一等愚婦,被他使作的偏愛子女,應孝公姑;使作的妒夫納妾,老至無兒;使作的咒公詛姑,中饋不潔;使作的偷饞抹嘴、暗地藏葷;使作的在家不奉母儀,出嫁不聽婆教,般般惡孽。雖說是“三屍”鼓噪,總是這七情六欲吳厭輩附和。因向尚正父子婆媳複舊孝順歡好,一門興旺,六畜滋生。這種種男女,有聞知度化的,惡念不悔,反生譏誚;也有誤遭邪惑,一念省悟的,到寺超脫,望求釋前非。


    祖師於靜室中,慧光普照,洞知這不齊情由,乃向尼總持道:“徒弟,汝為父母出家,不當完一身之孝。若能棄此善行,普及一切眾生,同歸正道,功德無量。”尼總持領了師旨,乃向道副問道:“師兄,這善行如何棄滿?”道副答道:“可度化的,須要言說;不可言說的,須要法力。師弟自揣近來道心善行,積成法力何如?若尚淺,當仗佛祖慈心方便,讚成功果。”總持道:“我知師兄道力弘深,仰仗扶持。”


    二人正說間,隻見許多善男信女,到殿中瞻拜祖師,紛紛雜雜。一個老漢說道:“聞知師父度化向老官長,父子婆媳悖逆複孝,老漢卻也遇著這宗怪事。老漢夫妻兩口,生了五子二女,也無一個孝順。若是師父慈悲,救正他們,也似向家一般改悔,老漢夫婦定然厚備金帛酬謝。”總持答道:“老善人,世間凡事有因,譬如地中布種,種豆出豆,種瓜出瓜。你前輩祖父,恐有失了孝順的,後代定然生出不孝不順子孫。”老漢答道:“先世無有這樣祖父,便是老漢也不敢誇口。”總持道:“為何不敢誇口?”老漢道:不是誇口,我老漢為子時,父母在堂,師父聽我說:


    父母在,不遠遊,戲彩斑衣解憂愁。


    飽食暖衣供早夕,不氣和顏聲更柔。


    這孝敬,在心留,少有違拂獨自尤。


    隻願雙親心喜悅,福壽康寧到白頭。


    老漢說了笑道:“師父莫怪老漢誇口,其實祖代傳來並無不孝的。”尼總持道:“世間怪事,多從積惡中來。隻恐老善人祖父積來過惡。”老漢道:這也不敢欺瞞,我祖父——都積善,不行惡,代代務本不逐末。


    無有奸盜與邪業,寬厚居家常守約。


    不趨勢利與炎涼,安分守己為生活。


    老漢說罷,尼總持道:“據老善人說來,祖父都行善,無有過惡,宜子孫代代孝順。今五子二女無一個行孝,想是老善人溺愛不明,未得孝子之方,縱放他的良心。你莫知他惡,這卻難勸化。教訓已遲,其實在老善人,修省也無用。”老漢道:“師父,如今仰仗道力,與老漢做個功德,使他們悔過前非,也見佛法無邊。”尼總持道:“善功德力固可感化,將來隻是轉變得你五子良心發現。我佛力不設怪誕,不行成令,順善心自然,成就菩提已耳。”道副聽得,乃對尼總持道:“師弟你答老漢之言,雖是一團至理,卻隻是收拾已壞之人心,不得不行個激濁揚清之術。比如雷霆懲惡,天道無私;五刑禁奸,王法不赦。若隻拘於我釋門慈悲方法,一聽其白化,隻恐那幼失教訓,執惡堅意不回的,卻怎生覺悟他悔改?”尼總持聽了,哪裏有個主意!兩隻眼隻看著老漢。老漢乃自袖中取出寶珠十數顆,奉尼總持說道:“師父,你定是能教誨我子女轉心改意,有道法的。願以此珠奉獻。”尼總持見老漢手捧著寶珠,卻又把眼看那右廡,見第二位阿羅尊者合掌笑著,傍有琉璃舍利之光,乃生覺悟,便向老漢說道:“小僧們為生死出家,一切世法金珠寶貝俱以塵土視之,受此無用。老善人何不把這些寶珠分給你子女,世間父子分顏生出那違拂情狀,多係財帛愛多競少。”祖師聽得總持說出這兩句,便睜眼看著那老漢,道了四句偈語說道:


    種惠生愛,種施生因。


    為失愛施,何不反惠?


    祖師說偈畢,依舊閉目端坐。老漢哪裏知解?隻求師父超脫他子女回頭轉意。道副說道:“老善人,我師尊說偈之意,也叫你回家分布些金寶與你子女,他自然孝順敬愛你。”老漢道:“實不瞞師父說,老漢莊田地土也不少,金銀財寶也略充,,每每分給子女,反惹得他們怨懟,毫無遜順,每每幹犯我老漢。”道育在旁聽得笑道:“老善人,此情易測,人心無有厭足,易起爭端,隻恐你分布不均,偏多偏少,得少便僧。若是有教訓,知道理,安分受惠,方且感父母之遺愛。若是失教誨,不明理,爭多嫌少,便生起不均之怨恨。”老漢道:“我從來公平,哪有偏多偏少。師父總是你說得好,人心無厭足。又且少年失了教訓,他個個不明白道理,如今釀成了個忤逆的性情。欲要呈明官府,隻恐王法不宥。他卻反說我老漢不慈。”道副說道:“老善人,你請回家,我小僧親來拜探我五位善人。”老漢大喜道:“老漢姓鬱名全,家住地方,就呼做鬱全村。師父若肯降臨,當齊相候。”老漢說罷回家。隻見五子已有人說與他道:“你父在寺與僧人備細講你弟兄不孝事情,卻也一問一答,都有道理。”五子聽了,個個生嗔,說道:“我等有何有孝之事?與和尚家講甚道理?”他這五人,心胸都是那邪魅鼓弄,三屍魔倡,一個個忿恨起來,直奔到寺。隻見殿上:香煙雲繞,鍾鼓聲敲,聖像莊嚴,高坐蓮花寶座;僧凜肅,分誦海會經文。‘傍列著一十八尊阿羅漢,位位金身;背坐著五十三參觀世音,活活菩薩。兩廡廊塑十殿閻羅,一山門排四金剛聖像。護法執杵降魔,彌勒開顏笑世。笑的是,忙忙愚俗墮紅塵;降的是,昧昧邪心沉苦海。


    話說這五人忿恨,走到寺來,見無數善男信女,燒香禮懺,又見了許多佛像菩薩,心裏便有幾分敬畏。及至到得祖師前,見眾人瞻拜,隻得也合掌敬禮。便向祖師前說道:“我等五人,即是鬱家老父之子。聞老父在師父這裏備細講說我等不是,不知有何不是?故此特來請問。”祖師閉目隻是不答。尼總持便問道:“列位善人名號?”五人齊聲答應。卻是何名,下回自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度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汝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汝浩並收藏東度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