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交通不便洄水區就轉化為全縣最窮的區。縣上發文、區公所報送文件靠郵政支局投送,要是緊急文件,需要安排人員步行送到縣上。這是極其有地方特色的交通運輸方式。


    每年年初,上級下達的救濟糧,全部靠人工運輸,無形之中給人民帶來負擔。


    洄水區救濟糧十幾萬斤(從春荒到夏收這段時間全靠救濟糧過日),國家分配的救濟糧通過火車運送到縣城糧食直屬庫,分配給洄水的救濟糧由船舶水運到洞河碼頭,然後全部寄存在洞河糧管所。


    洄水區派出糧管所幹部駐紮在洞河街上,負責分發糧食。


    各村委會,各村民小組接到運糧通知後,派出村組幹部到洞河領取救濟糧。領回的救濟糧各村各組派出精壯勞力,到洞河糧管所背運。


    浩浩蕩蕩的運糧大軍行走在山區的小路上,喊著運糧調子,每走一段路,背運糧食的山民發出長長的嘿呀聲,響徹整個山穀。為便於路途休息,村民用木材自製成高約100厘米的t型支架,運糧的時候在不堪重負需要休息的時候,將t型支架朝運輸工具下麵一放,身上沉壓得糧食重負就轉移到支架上,這時,運糧人終於可以站著稍作休息。


    歇息下來的汗水反而比托運糧食期間更多,運糧人身上的汗水大量蒸發,汗水順著臉上,衣服往外淌,衣服全濕了,臉上還淌下大顆大顆的汗水。


    由於是山路,路裏麵長滿雜灌,路外邊就是懸岩雜草,很多地段都無法放下糧食,徹底休息。運糧人也不隨身攜帶口杯,汗流浹背,口幹舌燥的時候,找個岩邊石包把糧食放下,跑到溝邊或者水井邊摘片樹葉,在溝裏或者水井邊舀水喝。


    休息幾分鍾,運輸隊長一聲大喊:“走起。”


    所有背運糧食的運輸工,站直身體背好糧食,將t型支架收起,拿在手中繼續向前走去。走一段路,又累的難受,於是再次集中休息一下。


    就這樣,走走停停終於天黑前到了洄水街,找家旅店住下,明天還要背運一天的時間才能回家。


    第十章.救濟糧(2)


    洄水區目連鄉是洄水區與洞河區交界的鄉,是離洞河街道最近的鄉,其他四個鄉就沒有這麽好的福氣,最近的鄉還要從洄水出發沿洞河向上遊行走近20公裏才能到達鄉政府。到達鄉政府後,還得走一段時間才能回家。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當年媒人給翟小風介紹:歐陽家環境可好了,家住目連橋。從家裏到街道不到500米,而且是通往洞河的要道,周圍兩個縣三個區十幾個鄉的村民要想出山都要從歐陽家門前經過,歐陽家是幹部家庭,家裏還有旅店,主要是方便運輸救濟糧的運糧大軍開設的,其他時候也沒人住。因為自給自足,農民除了到街上買些煤油、食鹽,到供銷社買點百貨,其他還真沒什麽事出山去。很多農民終其一生也沒有到過洞河,更別說到縣城開開眼,見見世麵了。


    所以,翟小風在媒人的帶領下,來到歐陽家住了幾天,還真是體驗到歐陽家那些優勢了,沒有多少猶豫,在媒人的撮合下就訂婚了。


    洄水街的地位是極端重要的,屬於邊貿重鎮,歐陽家的位置也是目連鄉和洄水鄉的交通咽喉。也是進入洄水街道最後一站。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要從歐陽家門前路過,經過三打灣,陀家梁,關門石,再朝前走就到了洄水街下街口。


    很多年以前,洄水街邊貿發達,一些搶匪獨占山頭,總是在人們不經意間衝進街口,進行搶劫。為防止土匪、搶匪等人危害,將下街口街道盡頭兩邊的房屋山牆用石頭封閉起來,在中間裝上厚重的木門,如城門一般,當地村民稱為炸子門(以前政府處理犯法人員的地方)。


    洄水街下街口大路本來不到三米寬。大路邊就是懸岩,街道裏麵是山梁。洞河繞街邊而過,街道修建在洞河岸邊,突發情況,隻要關閉炸子門,任何人也別想經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給佛祖當說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青山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青山人並收藏我給佛祖當說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