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清聽後猝然一驚。
接著。
楊一清就忙道:“陛下,臣的主張和張孚敬絕對不會一致,因為臣剛才那樣說,不是反對陛下大辦各類官學,而是擔心國朝會因此財力不濟!”
“朕知道你的擔憂,財力不濟的問題,朕會想辦法。”
“但你楊閣老總得在革新除弊這事上有個主張。”
朱厚熜回答。
楊一清想了想後明白了過來,突然就心悅誠服地向朱厚熜拱手一拜,道:“陛下聖明!臣明白了!”
“明白就好!”
“船政學堂這事,雖然是由汪鋐、樊繼祖具體負責,但你作管度支總司的大學士,也得為朕盯緊。”
朱厚熜囑咐道。
“臣遵旨!”
楊一清很高興地回到了內閣,且將麵聖的事告知給了毛紀。
毛紀聽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和準備票擬的奏本,也取下了鼻梁上的靉靆,而笑問道:
“這麽說,陛下之所以大辦新式學堂,是因為他更願意支持學政改製,而並不怎麽積極支持張孚敬提出的稅政改製?”
“可以這麽說。”
楊一清點了點頭,就也拿起一道奏本看了起來,道:
“陛下是謹慎有德之君,不會冒然改動天下大製,但又不能不對天下大弊視而不見!而陛下又作為勵精圖治之主,他就隻能在學政和稅政二選其一,如果學政尚且改製不能進行下去,自然也就放棄進一步改動稅製!”
“難得呀!”
毛紀為此感慨了一下,就道:“我就怕陛下太勵精圖治,就忘乎所以地要大改祖宗之法!祖宗之法雖然未必好,但改了未必就能更好!”
“不過,陛下雖然謹慎,但的確暗藏雄心大誌,似乎認為海外之利,可以讓他富國強兵,要不然也不會盯著海上,而不同於昔日憲廟乃至太祖太宗,更在乎的外敵是北邊!”
“隻是海外之利真能足以讓陛下實現心中大誌嗎?”
楊一清若有所思地說了起來。
毛紀笑道:“海外之事,誰能知曉!”
“因要知己知彼,陛下已下旨,準大臣去詔獄看問被關押在詔獄的西夷,公有意趣,倒是可以去問問來自海上的西夷!”
毛紀接著又說了起來。
楊一清道:“正該去問問。”
……
……
“非是我恭維貴國,貴國是我見過唯一地大物博之地!”
“海外各處與貴國九州最差的地方相比,都隻能算是蠻荒之地,茹毛飲血在海外甚至是常見之現象。”
“我佛朗機國雖比茹毛飲血之邦要好許多,但到底也比不上貴國,要不然也不會大造戰船,冒著海上妖風風險來貴國謀取財貨人口,就因為貴國真正是當今世界最為富足之地!”
“所以,海外之產對貴國而言,根本就不值得浪費人力財力去開采。”
“隻有我們這些物產匱乏之國才會覺得冒險出海是一件值得的事。”
科埃略在詔獄裏對來見他的大學士楊一清說起了自己對於海外的情況的了解。
楊一清聽後隻冷笑:“你這些話,怎麽聽著是不想讓我們對四海之外的世界感興趣。”
“絕對沒有!”
“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我隻是實話實說,閣老,您應該自信!”
“畢竟您是天朝的執政,您是最清楚天朝有多富足的。”
“而且,您這樣的聰明人也應該明白,如果事實不是這樣,誰會不遠萬裏地來貴國經商?”
科埃略目光躲閃地否認著。
楊一清沒再說什麽,隻在回內閣後對毛紀說:“我去問了詔獄裏的西夷後,倒是覺察到這些西夷似乎在懼怕我們知道很多真相!”
“真相?”
“什麽真相?”
毛紀忙問道。
楊一清看向毛紀道:“外麵有大量黃金白銀和肥沃良田的真相!”
“不會吧!”
毛紀有些意外地回了一句。
楊一清看向內閣外的朱牆,一臉認真思考地樣子,說:“應該是的,要不然真要是如西夷所說,我們地大物博,他們貧困得隻能冒險來經商,那他們為何不像蒙古人一樣直接開始襲擾我海疆,而是心存以武力入侵不成就與我們貿易的心思?可見他們是不缺金銀的,也不缺為他們在莊園耕種的奴隸!”
“有道理!”
“廣東那邊不是說,他們的船比我們的戰船還要厲害一些,火器也很厲害!”
“仔細想來,能造如此厲害的戰船和火器,說明他們至少和我們一樣,有可以不以耕種為生的工匠專門造船造火器,而且工匠數額應該不少,不然不足以造的這麽好!而要有這麽多的工匠,那相應的耕農就會更多,如此良田也得更多。”
毛紀這些日子也因為皇帝對佛朗機很關注,而跟著查閱了不少佛朗機的資料,所以就跟著說了起來。
楊一清道:“不僅僅工匠、耕農會很多,鐵礦、竹木資源想來也不少。”
“所以,這西夷說我地大物博,海外皆是蠻荒之地,明顯是在懼怕我們知道海外的真正情況。”
楊一清繼續言道。
毛紀則歎息道:“要是三寶公公的文書還在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知道海外真相,知道當年下西洋或許真的不是賠本賺吆喝!”
“是啊!”
“但好在如今陛下是真英明睿智!而早就察覺到了這些西夷非善類,更非普通海寇,知道海外之事也沒那麽簡單。”
楊一清言道。
毛紀則笑著說:“陛下不僅僅是察覺到西夷非善類,連中國衣冠之盜都未能騙得了他,使他對我士大夫也一直保持警惕之心。”
“元輔說的沒錯!”
“但陛下的圖治之方略的確是謹慎穩妥之上策!國朝衣冠之盜如果這都要阻止,那可就真是不忠不仁!”
“畢竟求知於海外,總比讓張孚敬這些人加劇黨錮之爭,或者再出現一黃巢使天下禮儀大壞強!”
楊一清跟著附和道。
毛紀頷首。
……
……
朱厚熜要大造戰船、廣建水師,開始讓大明帝國的戰略發展方向轉移向海上後,佛朗機和大明朝的衣冠之盜們非常慌張。
首先是佛朗機人。
總督哥丁霍在皮雷斯回來稟報了大明皇帝表示要宣戰,且真的要大造戰船,就非常擔憂地說:
“明國要是真的開始注重海上發展,那我們在東方的發展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畢竟他們可以在海上敗很多次,但我們隻要敗一次,就會傷筋動骨!”
“如今,光是屯門和西草灣,我們就不得不開始準備放棄對他們采取軍事行動,而隻能尋求別的方式,現在如果他們真要連貿易都不準我們貿易,還奪走我們在印度、日本和他們之間的貿易線,那我們就會徹底失去在東方的財富!”
“那我們該怎麽辦?”
皮雷斯為此問道。
哥丁霍道:“隻能示弱!向他們的皇帝示好,向達官顯宦行賄,向他們的平民表現我們的友好。”
“可他們的皇帝已經強硬表示要與我們為敵!為此,還關押了我們的另外一位使者,而被他俘虜的別都盧等更是沒有釋放的意思!”
皮雷斯說道。
哥丁霍道:“他們越是強硬,我們就越是要示弱;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
接著。
楊一清就忙道:“陛下,臣的主張和張孚敬絕對不會一致,因為臣剛才那樣說,不是反對陛下大辦各類官學,而是擔心國朝會因此財力不濟!”
“朕知道你的擔憂,財力不濟的問題,朕會想辦法。”
“但你楊閣老總得在革新除弊這事上有個主張。”
朱厚熜回答。
楊一清想了想後明白了過來,突然就心悅誠服地向朱厚熜拱手一拜,道:“陛下聖明!臣明白了!”
“明白就好!”
“船政學堂這事,雖然是由汪鋐、樊繼祖具體負責,但你作管度支總司的大學士,也得為朕盯緊。”
朱厚熜囑咐道。
“臣遵旨!”
楊一清很高興地回到了內閣,且將麵聖的事告知給了毛紀。
毛紀聽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和準備票擬的奏本,也取下了鼻梁上的靉靆,而笑問道:
“這麽說,陛下之所以大辦新式學堂,是因為他更願意支持學政改製,而並不怎麽積極支持張孚敬提出的稅政改製?”
“可以這麽說。”
楊一清點了點頭,就也拿起一道奏本看了起來,道:
“陛下是謹慎有德之君,不會冒然改動天下大製,但又不能不對天下大弊視而不見!而陛下又作為勵精圖治之主,他就隻能在學政和稅政二選其一,如果學政尚且改製不能進行下去,自然也就放棄進一步改動稅製!”
“難得呀!”
毛紀為此感慨了一下,就道:“我就怕陛下太勵精圖治,就忘乎所以地要大改祖宗之法!祖宗之法雖然未必好,但改了未必就能更好!”
“不過,陛下雖然謹慎,但的確暗藏雄心大誌,似乎認為海外之利,可以讓他富國強兵,要不然也不會盯著海上,而不同於昔日憲廟乃至太祖太宗,更在乎的外敵是北邊!”
“隻是海外之利真能足以讓陛下實現心中大誌嗎?”
楊一清若有所思地說了起來。
毛紀笑道:“海外之事,誰能知曉!”
“因要知己知彼,陛下已下旨,準大臣去詔獄看問被關押在詔獄的西夷,公有意趣,倒是可以去問問來自海上的西夷!”
毛紀接著又說了起來。
楊一清道:“正該去問問。”
……
……
“非是我恭維貴國,貴國是我見過唯一地大物博之地!”
“海外各處與貴國九州最差的地方相比,都隻能算是蠻荒之地,茹毛飲血在海外甚至是常見之現象。”
“我佛朗機國雖比茹毛飲血之邦要好許多,但到底也比不上貴國,要不然也不會大造戰船,冒著海上妖風風險來貴國謀取財貨人口,就因為貴國真正是當今世界最為富足之地!”
“所以,海外之產對貴國而言,根本就不值得浪費人力財力去開采。”
“隻有我們這些物產匱乏之國才會覺得冒險出海是一件值得的事。”
科埃略在詔獄裏對來見他的大學士楊一清說起了自己對於海外的情況的了解。
楊一清聽後隻冷笑:“你這些話,怎麽聽著是不想讓我們對四海之外的世界感興趣。”
“絕對沒有!”
“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我隻是實話實說,閣老,您應該自信!”
“畢竟您是天朝的執政,您是最清楚天朝有多富足的。”
“而且,您這樣的聰明人也應該明白,如果事實不是這樣,誰會不遠萬裏地來貴國經商?”
科埃略目光躲閃地否認著。
楊一清沒再說什麽,隻在回內閣後對毛紀說:“我去問了詔獄裏的西夷後,倒是覺察到這些西夷似乎在懼怕我們知道很多真相!”
“真相?”
“什麽真相?”
毛紀忙問道。
楊一清看向毛紀道:“外麵有大量黃金白銀和肥沃良田的真相!”
“不會吧!”
毛紀有些意外地回了一句。
楊一清看向內閣外的朱牆,一臉認真思考地樣子,說:“應該是的,要不然真要是如西夷所說,我們地大物博,他們貧困得隻能冒險來經商,那他們為何不像蒙古人一樣直接開始襲擾我海疆,而是心存以武力入侵不成就與我們貿易的心思?可見他們是不缺金銀的,也不缺為他們在莊園耕種的奴隸!”
“有道理!”
“廣東那邊不是說,他們的船比我們的戰船還要厲害一些,火器也很厲害!”
“仔細想來,能造如此厲害的戰船和火器,說明他們至少和我們一樣,有可以不以耕種為生的工匠專門造船造火器,而且工匠數額應該不少,不然不足以造的這麽好!而要有這麽多的工匠,那相應的耕農就會更多,如此良田也得更多。”
毛紀這些日子也因為皇帝對佛朗機很關注,而跟著查閱了不少佛朗機的資料,所以就跟著說了起來。
楊一清道:“不僅僅工匠、耕農會很多,鐵礦、竹木資源想來也不少。”
“所以,這西夷說我地大物博,海外皆是蠻荒之地,明顯是在懼怕我們知道海外的真正情況。”
楊一清繼續言道。
毛紀則歎息道:“要是三寶公公的文書還在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知道海外真相,知道當年下西洋或許真的不是賠本賺吆喝!”
“是啊!”
“但好在如今陛下是真英明睿智!而早就察覺到了這些西夷非善類,更非普通海寇,知道海外之事也沒那麽簡單。”
楊一清言道。
毛紀則笑著說:“陛下不僅僅是察覺到西夷非善類,連中國衣冠之盜都未能騙得了他,使他對我士大夫也一直保持警惕之心。”
“元輔說的沒錯!”
“但陛下的圖治之方略的確是謹慎穩妥之上策!國朝衣冠之盜如果這都要阻止,那可就真是不忠不仁!”
“畢竟求知於海外,總比讓張孚敬這些人加劇黨錮之爭,或者再出現一黃巢使天下禮儀大壞強!”
楊一清跟著附和道。
毛紀頷首。
……
……
朱厚熜要大造戰船、廣建水師,開始讓大明帝國的戰略發展方向轉移向海上後,佛朗機和大明朝的衣冠之盜們非常慌張。
首先是佛朗機人。
總督哥丁霍在皮雷斯回來稟報了大明皇帝表示要宣戰,且真的要大造戰船,就非常擔憂地說:
“明國要是真的開始注重海上發展,那我們在東方的發展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畢竟他們可以在海上敗很多次,但我們隻要敗一次,就會傷筋動骨!”
“如今,光是屯門和西草灣,我們就不得不開始準備放棄對他們采取軍事行動,而隻能尋求別的方式,現在如果他們真要連貿易都不準我們貿易,還奪走我們在印度、日本和他們之間的貿易線,那我們就會徹底失去在東方的財富!”
“那我們該怎麽辦?”
皮雷斯為此問道。
哥丁霍道:“隻能示弱!向他們的皇帝示好,向達官顯宦行賄,向他們的平民表現我們的友好。”
“可他們的皇帝已經強硬表示要與我們為敵!為此,還關押了我們的另外一位使者,而被他俘虜的別都盧等更是沒有釋放的意思!”
皮雷斯說道。
哥丁霍道:“他們越是強硬,我們就越是要示弱;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是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