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說的是!”
“正因為得是不一般的商人才能承辦漕運,所以就給了陛下施恩的機會,也讓這項改製有了基礎。”
“張孚敬加征鈔關稅,非是操切之舉,是欲先投下一石而掀起漣漪。”
“漕船翻沉,運軍損失不輕,夾帶補貼之術也徹底失去了價值!”
“正所謂不破不立,如此,也就等到了官運改商運的良機。”
“因為運軍會麵臨著,要麽受陛下信任的人雇傭一起運糧經商,要麽因漕運不力被治罪的局麵。”
“前者自可保住一份收入,後者自然是會人財兩空。”
王瓊回道。
接著。
王瓊又在這時奏道:“陛下,內閣也認為可以趁此在南直推行一條鞭,準折銀元繳稅役錢,把收上來的銀元作為購糧之錢。”
“在南直推行一條鞭,銀元流通量足夠嗎?”
朱厚熜問道。
費宏這時替王瓊回道:“足夠的,南直富庶,做工經商的多,銀元大量流入當地,讓他們繳納銀元,比讓他們繳納實物更為便利!”
“那就先隻限於南直推行一條鞭,其餘地方還是準以實物繳納。”
“雖然朕也很想銀元銅錢盡快成為唯一收取賦役時的財物,但很多地方還是實物更便民,所以,其他地方還是讓各督撫根據各地實情來。”
朱厚熜說道。
費宏回道:“陛下說的是!”
他不得不承認,天子還是謹慎的,也是真的把百姓的利益看得很重,沒有完全隻在乎國家利益。
朱厚熜這裏則繼續說道:“朕覺得,夾帶之弊解決後,罷市以抗鈔關稅加征的事,也不一定真能解決。”
“陛下說的是,讓豪富之家吐出利來,素來皆是不是容易之事。”
“好在陛下聖明,讓兩國舅爺去南方開錢莊放貸,這樣一來,豪富之家雖不願吐利而繼續罷市,但普通商賈想來會因低息貸增多,而願意據有這貨物南來北往之利。”
“隻是朝廷這邊得保證地方安寧,商路暢通。”
王瓊這這時繼續言道。
朱厚熜聽後頷首:“保證地方安寧,商路暢通,是朝廷應該承擔的責任;另外,平抑物價也是朝廷應該承擔的責任!”
“所以,朕認為,如果罷市一直持續,豪富之家寧願不賺南來北往的經商之利,那就由朝廷官商接手!”
費宏、王瓊、王陽明不由得抬頭看了朱厚熜一眼。
朱厚熜也看了他們一眼,且繼續說道:“朝廷如今依舊收取大量實物為稅,糧食、布帛、胡椒蘇木等,所以平抑物價的能力還是有的,隻是需設立一個專門用來出售這些商貨。”
“那就設立一個官營店鋪!專賣各類由朕批準的各倉庫貯藏之物,以達到平抑物價的目的。”
“這個店鋪就叫供銷鋪,總鋪依舊由內閣直管,根據各鋪情況,向朝廷各司各倉庫采購,乃至也可向民間采購。”
朱厚熜如此說後,費宏就忙奏道:“陛下,這官營店鋪一出現,隻怕會滋生更多碩鼠之輩,比如出現以次充好、虧損嚴重的情況,如此商道大壞不說,國帑也會被侵吞嚴重!”
“臣請陛下三思!”
費宏說著就拱手作揖起來,以示自己所言之弊不能輕視。
“朕知道!”
“但如今,天下到底是官進民退,還是民進官退,決定權不是在朕手裏,是在權貴官紳們手裏。”
“他們要是能接受新的鈔關稅,不罷市,那這供銷鋪自會形同虛設,朕會讓其參與競爭,不使其壟斷行市。”
“但他們要是不接受鈔關稅,執意罷市逼朝廷妥協,那就隻能讓官營鋪子挑大梁!進而賣貨賣糧於民,承擔商業之作用,讓銀元先在各衙門之間流動起來。”
“至於這樣做以後,貪汙腐敗加重,那就隻能學太祖從嚴治貪!”
“總之,嚴治還是寬治,非朕所願,是看天下權貴豪紳有沒有半點體貼朝廷、體貼天下百姓的心思。”
朱厚熜說到這裏就看向費宏等大臣:
“你們覺得朕就願意獨治嗎,願意把天下事都管了嗎,怕讓權於地方嗎?”
“但凡,真要是權貴士紳們能在地方把自己一畝三分地管好,別整得餓殍遍野,流民四起,朕才不願意操這麽多心,累死自己呢!”
“無為而治,黃老之道,朕也想效仿!”
“可事實卻是,皇權到不了的地方,內鬥反而更嚴重,哪怕一個鄉,都會因為爭水發生幾個村的械鬥,從而導致上千人死於非命的情況出現!”
朱厚熜隨即看向這三位大臣:“你們說,是不是?”
“陛下說的這個,臣深有體會,臣在南贛剿匪期間,就發現民匪不分情況很嚴重!”
“很多百姓在本鄉為民,在彼鄉為賊的情況十分常見,臣因此請旨實行保甲製,讓官府可以管到鄉以下,才讓賊滅民增。”
王陽明這時說起自己的實際經驗來。
朱厚熜因而頷首,且看向王陽明:“那大塚宰既然親曆過地方,可知道為何會如此?”
“以臣愚見,還是民不富所致。”
“譬如,陛下說為爭水而械鬥之事,那是因為若不爭必全村饑荒。”
“民若富,自會知禮好仁!可使民富比使國富還難,眼下加征鈔關稅、免竹木抽分,就在於為使民減負而國用足才導致如此困難重重。”
王陽明回道。
朱厚熜知道王陽明的意思就是:大明百姓人均資源太少,才是導致底層互害互鬥,乃至統治階層也內鬥嚴重的症結所在。
而人均資源太少……
一是分配出現問題;
二是生產力長時間沒有顯著進步;
三是中華文明如今也沒有了對外開發新資源的動力。
在朱厚熜看來,王陽明作為這個時代的士大夫,能認識到民不富才導致讓權分權不具備現實基礎已經屬於很不錯。
甚至……
王陽明願意承認則也算是更加不錯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很多士大夫往往會因為私心而選擇裝瞎當鴕鳥。
所以,朱厚熜在王陽明說後就非常高興地笑著說道:“大塚宰說的很對,朕為天子,不求別的豐功偉業,隻為三件事:富民、富民,還是富民!隻要能富民,什麽手段都可以使用!”
朱厚熜這話一出,費宏臉色頓變。
朱厚熜注意到了費宏的神色,也就問道:“元輔可有話要說?”
“陛下既如此說,那臣請開海,非如此不能富民!”
費宏拱手言道。
王瓊神色不悅地看了費宏一眼,然後說道:
“陛下,臣也認為開海可富民,隻是開海之前,需先加強禁海!”
“怎樣講?”
朱厚熜笑著問道。
王瓊道:“因為天下豪右與小民之訴求不同,小民望開海如望甘霖,豪右則多主張禁海,哪怕是沿海豪右也欲禁海,而可壟斷海貿!”
“所以,既要開海成功,需豪右也要支持開海才行,這樣才能上下合一,使開海成為上下共同之呼聲!”
“而要豪右也支持開海,自然得讓他們知道禁海對他們也不好。”
朱厚熜看向了王陽明:“王陽明,你是浙中望族出身,你說說,王閣老所言是否有理?”
“陛下,正如王閣老所言,家鄉小戶希望朝廷官府開海,這樣就不用在出海後擔心官府當賊寇視之而被肆意盤剝了!”
“而大戶自是多希望朝廷官府禁海,這樣想出海的百姓就隻能托其庇護,使得大戶可以坐享其成。”
“所以,朝廷要想真的開海成功,也的確需要先以加強禁海為名,嚴厲打擊走私,讓閩浙豪右發現禁海對他們也沒有好處,讓他們也不得不呼籲朝廷開海。”
“好在陛下英明,以應對佛朗機之威脅的名義,廣造戰船,如此,也就有了以禁海為名、嚴厲打擊走私的條件!”
王陽明想了想回道。
朱厚熜則站起身來,又問道:“朕做過統計,南直、湖廣等地籍貫的官員都要求加強海禁,是吧?”
“回陛下,是的!”
費宏這時回道。
朱厚熜就道:“既如此,那就從了他們的意,再遇到他們上疏請求加強海禁,就多加褒獎采納!多選這些主張加強海禁的官員去沿海任職。”
費宏和王陽明拱手稱是。
接著。
朱厚熜又看向王陽明:“大塚宰最近有上本乞休歸假,以伺病重老父是吧?”
“臣是有此意。”
“還請陛下賜恩,準臣回鄉盡孝。”
王陽明伏首拜地。
朱厚熜揮手道:“那朕就準了!”
“謝陛下!”
即便這是王陽明和朱厚熜早就達成的默契,但王陽明此時還是忍不住淚從眶出。
“朕還知道你還想講學,正好,你回鄉後,就趁著朝廷加強海禁的期間,借著講學之機,為開海呼籲一二,另外,浙江的觀風整俗使,你就從你的門人中薦選一名,讓他助你在浙江,與奉旨在浙江加強禁海的官員鬥法!”
朱厚熜繼續囑咐起來。
“臣遵旨!”
朱厚熜一想到他得一邊支持禁海一邊又慫恿開海派鬧事,主導起一場真真假假、紛繁複雜的戲,就有些忍俊不禁起來。
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中華太大,人心各異,執掌最高權柄的人,有時候就得操弄人心,就得像個渣男一樣,對禁海派和開海派都時用時棄,才能促成自己想看到的真正情勢出現。
“正因為得是不一般的商人才能承辦漕運,所以就給了陛下施恩的機會,也讓這項改製有了基礎。”
“張孚敬加征鈔關稅,非是操切之舉,是欲先投下一石而掀起漣漪。”
“漕船翻沉,運軍損失不輕,夾帶補貼之術也徹底失去了價值!”
“正所謂不破不立,如此,也就等到了官運改商運的良機。”
“因為運軍會麵臨著,要麽受陛下信任的人雇傭一起運糧經商,要麽因漕運不力被治罪的局麵。”
“前者自可保住一份收入,後者自然是會人財兩空。”
王瓊回道。
接著。
王瓊又在這時奏道:“陛下,內閣也認為可以趁此在南直推行一條鞭,準折銀元繳稅役錢,把收上來的銀元作為購糧之錢。”
“在南直推行一條鞭,銀元流通量足夠嗎?”
朱厚熜問道。
費宏這時替王瓊回道:“足夠的,南直富庶,做工經商的多,銀元大量流入當地,讓他們繳納銀元,比讓他們繳納實物更為便利!”
“那就先隻限於南直推行一條鞭,其餘地方還是準以實物繳納。”
“雖然朕也很想銀元銅錢盡快成為唯一收取賦役時的財物,但很多地方還是實物更便民,所以,其他地方還是讓各督撫根據各地實情來。”
朱厚熜說道。
費宏回道:“陛下說的是!”
他不得不承認,天子還是謹慎的,也是真的把百姓的利益看得很重,沒有完全隻在乎國家利益。
朱厚熜這裏則繼續說道:“朕覺得,夾帶之弊解決後,罷市以抗鈔關稅加征的事,也不一定真能解決。”
“陛下說的是,讓豪富之家吐出利來,素來皆是不是容易之事。”
“好在陛下聖明,讓兩國舅爺去南方開錢莊放貸,這樣一來,豪富之家雖不願吐利而繼續罷市,但普通商賈想來會因低息貸增多,而願意據有這貨物南來北往之利。”
“隻是朝廷這邊得保證地方安寧,商路暢通。”
王瓊這這時繼續言道。
朱厚熜聽後頷首:“保證地方安寧,商路暢通,是朝廷應該承擔的責任;另外,平抑物價也是朝廷應該承擔的責任!”
“所以,朕認為,如果罷市一直持續,豪富之家寧願不賺南來北往的經商之利,那就由朝廷官商接手!”
費宏、王瓊、王陽明不由得抬頭看了朱厚熜一眼。
朱厚熜也看了他們一眼,且繼續說道:“朝廷如今依舊收取大量實物為稅,糧食、布帛、胡椒蘇木等,所以平抑物價的能力還是有的,隻是需設立一個專門用來出售這些商貨。”
“那就設立一個官營店鋪!專賣各類由朕批準的各倉庫貯藏之物,以達到平抑物價的目的。”
“這個店鋪就叫供銷鋪,總鋪依舊由內閣直管,根據各鋪情況,向朝廷各司各倉庫采購,乃至也可向民間采購。”
朱厚熜如此說後,費宏就忙奏道:“陛下,這官營店鋪一出現,隻怕會滋生更多碩鼠之輩,比如出現以次充好、虧損嚴重的情況,如此商道大壞不說,國帑也會被侵吞嚴重!”
“臣請陛下三思!”
費宏說著就拱手作揖起來,以示自己所言之弊不能輕視。
“朕知道!”
“但如今,天下到底是官進民退,還是民進官退,決定權不是在朕手裏,是在權貴官紳們手裏。”
“他們要是能接受新的鈔關稅,不罷市,那這供銷鋪自會形同虛設,朕會讓其參與競爭,不使其壟斷行市。”
“但他們要是不接受鈔關稅,執意罷市逼朝廷妥協,那就隻能讓官營鋪子挑大梁!進而賣貨賣糧於民,承擔商業之作用,讓銀元先在各衙門之間流動起來。”
“至於這樣做以後,貪汙腐敗加重,那就隻能學太祖從嚴治貪!”
“總之,嚴治還是寬治,非朕所願,是看天下權貴豪紳有沒有半點體貼朝廷、體貼天下百姓的心思。”
朱厚熜說到這裏就看向費宏等大臣:
“你們覺得朕就願意獨治嗎,願意把天下事都管了嗎,怕讓權於地方嗎?”
“但凡,真要是權貴士紳們能在地方把自己一畝三分地管好,別整得餓殍遍野,流民四起,朕才不願意操這麽多心,累死自己呢!”
“無為而治,黃老之道,朕也想效仿!”
“可事實卻是,皇權到不了的地方,內鬥反而更嚴重,哪怕一個鄉,都會因為爭水發生幾個村的械鬥,從而導致上千人死於非命的情況出現!”
朱厚熜隨即看向這三位大臣:“你們說,是不是?”
“陛下說的這個,臣深有體會,臣在南贛剿匪期間,就發現民匪不分情況很嚴重!”
“很多百姓在本鄉為民,在彼鄉為賊的情況十分常見,臣因此請旨實行保甲製,讓官府可以管到鄉以下,才讓賊滅民增。”
王陽明這時說起自己的實際經驗來。
朱厚熜因而頷首,且看向王陽明:“那大塚宰既然親曆過地方,可知道為何會如此?”
“以臣愚見,還是民不富所致。”
“譬如,陛下說為爭水而械鬥之事,那是因為若不爭必全村饑荒。”
“民若富,自會知禮好仁!可使民富比使國富還難,眼下加征鈔關稅、免竹木抽分,就在於為使民減負而國用足才導致如此困難重重。”
王陽明回道。
朱厚熜知道王陽明的意思就是:大明百姓人均資源太少,才是導致底層互害互鬥,乃至統治階層也內鬥嚴重的症結所在。
而人均資源太少……
一是分配出現問題;
二是生產力長時間沒有顯著進步;
三是中華文明如今也沒有了對外開發新資源的動力。
在朱厚熜看來,王陽明作為這個時代的士大夫,能認識到民不富才導致讓權分權不具備現實基礎已經屬於很不錯。
甚至……
王陽明願意承認則也算是更加不錯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很多士大夫往往會因為私心而選擇裝瞎當鴕鳥。
所以,朱厚熜在王陽明說後就非常高興地笑著說道:“大塚宰說的很對,朕為天子,不求別的豐功偉業,隻為三件事:富民、富民,還是富民!隻要能富民,什麽手段都可以使用!”
朱厚熜這話一出,費宏臉色頓變。
朱厚熜注意到了費宏的神色,也就問道:“元輔可有話要說?”
“陛下既如此說,那臣請開海,非如此不能富民!”
費宏拱手言道。
王瓊神色不悅地看了費宏一眼,然後說道:
“陛下,臣也認為開海可富民,隻是開海之前,需先加強禁海!”
“怎樣講?”
朱厚熜笑著問道。
王瓊道:“因為天下豪右與小民之訴求不同,小民望開海如望甘霖,豪右則多主張禁海,哪怕是沿海豪右也欲禁海,而可壟斷海貿!”
“所以,既要開海成功,需豪右也要支持開海才行,這樣才能上下合一,使開海成為上下共同之呼聲!”
“而要豪右也支持開海,自然得讓他們知道禁海對他們也不好。”
朱厚熜看向了王陽明:“王陽明,你是浙中望族出身,你說說,王閣老所言是否有理?”
“陛下,正如王閣老所言,家鄉小戶希望朝廷官府開海,這樣就不用在出海後擔心官府當賊寇視之而被肆意盤剝了!”
“而大戶自是多希望朝廷官府禁海,這樣想出海的百姓就隻能托其庇護,使得大戶可以坐享其成。”
“所以,朝廷要想真的開海成功,也的確需要先以加強禁海為名,嚴厲打擊走私,讓閩浙豪右發現禁海對他們也沒有好處,讓他們也不得不呼籲朝廷開海。”
“好在陛下英明,以應對佛朗機之威脅的名義,廣造戰船,如此,也就有了以禁海為名、嚴厲打擊走私的條件!”
王陽明想了想回道。
朱厚熜則站起身來,又問道:“朕做過統計,南直、湖廣等地籍貫的官員都要求加強海禁,是吧?”
“回陛下,是的!”
費宏這時回道。
朱厚熜就道:“既如此,那就從了他們的意,再遇到他們上疏請求加強海禁,就多加褒獎采納!多選這些主張加強海禁的官員去沿海任職。”
費宏和王陽明拱手稱是。
接著。
朱厚熜又看向王陽明:“大塚宰最近有上本乞休歸假,以伺病重老父是吧?”
“臣是有此意。”
“還請陛下賜恩,準臣回鄉盡孝。”
王陽明伏首拜地。
朱厚熜揮手道:“那朕就準了!”
“謝陛下!”
即便這是王陽明和朱厚熜早就達成的默契,但王陽明此時還是忍不住淚從眶出。
“朕還知道你還想講學,正好,你回鄉後,就趁著朝廷加強海禁的期間,借著講學之機,為開海呼籲一二,另外,浙江的觀風整俗使,你就從你的門人中薦選一名,讓他助你在浙江,與奉旨在浙江加強禁海的官員鬥法!”
朱厚熜繼續囑咐起來。
“臣遵旨!”
朱厚熜一想到他得一邊支持禁海一邊又慫恿開海派鬧事,主導起一場真真假假、紛繁複雜的戲,就有些忍俊不禁起來。
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中華太大,人心各異,執掌最高權柄的人,有時候就得操弄人心,就得像個渣男一樣,對禁海派和開海派都時用時棄,才能促成自己想看到的真正情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