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年六月廿三日。
這一天,京師萬裏無雲。
啾啾蟬鳴聲中。
豔陽直懸在紫禁城連綿成片的朱簷上。
幹熱的讓人煩躁。
朱厚熜半挽著袖子,搖著折扇,讓內侍把門窗都打了開。
同時。
他自己還隨意地從禦案上拿起一本章奏來看了看。
不過,朱厚熜沒怎麽認真看,略微瞅幾眼就丟到了一邊,甚至不少章奏直接就丟到了禦案下。
因為這些章奏基本上都說的是兩件事。
一件是彈劾楊一清在福建貪贓枉法、誣良為盜的。
一件是諫言在朝鮮開礦不利和睦鄰藩的。
這兩件事,在朱厚熜見了朝鮮使臣後,成為不少朝臣拿來進諫的目標物。
對於,楊一清在福建貪贓枉法、誣良為盜的事。
雖然朱厚熜作為君主,要持正為國,要兼聽人言,不能草率處置,所以會讓內閣隻令言者拿出證據。
但是朱厚熜認為,這很可能,就不是楊一清貪贓枉法、誣良為盜,而是有東南沿海不希望朝廷加強水師的勢力,在給楊一清潑汙水!
有意混淆視聽!
好讓自己這個皇帝,對楊一清產生疑忌,從而懷疑楊一清沒有認真創辦船政學堂,而是打著創辦船政學堂的幌子在斂財肥己、中飽私囊,乃至坑害正直人士。
因為在朱厚熜看來,楊一清如果沒有認真創辦船政學堂,就不會大膽培養疍戶,乃至和汪鋐一起上疏請求招安海寇。
而所謂楊一清貪贓枉法,應該就是楊一清以通夷之名殺了杜慶這樣的大鄉宦,引起了沿海士憤。
至於誣良為盜則,或許是跟,楊一清最近又上奏說,有海寇襲擊船政學堂,被官軍擊退的事有關。
而且!
朱厚熜近來也看到有章奏反對招安本國海寇,說本國海寇皆是賊心難改,招撫為官兵,將為沿海大患。
這讓朱厚熜更加意識到,閩浙大戶們是在跟楊一清等唱反調,在跟自己唱反調。
當然!
朱厚熜也不能說完全排除楊一清就沒有私心,沒有胡作非為的可能。
畢竟人性很複雜。
很多時候,知人知麵不知心,誰也不知道誰絕對可靠。
他雖是皇帝,但到底也隻是肉體凡胎,也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位大臣。
不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朱厚熜還是知道的。
再加上,他從客觀上分析,也覺得楊一清應該是在認真做事。
所以,朱厚熜默認了內閣偏袒楊一清的處置方式,即對這些章奏全部票擬為令其提供相關佐證。
但這種處置方式,雖然顯得中正和平,但也有弊端。
那就是……
如果直接負責做事的人,如果性格暴躁易激,就會因為受不了這些彈劾而要求朝廷嚴懲這些人,且以辭職為要挾。
如果性格軟弱一些的,也會因為感到了壓力而選擇辭職。
曆史上,天啟初期,遼東經略熊廷弼就因為性格太剛,與彈劾他的言官針鋒相對,而造成矛盾激化。
相反。
在萬曆時期,首輔申時行就因為言官彈劾太多,而受不了這份壓力,選擇了辭職。
這也可以說是反對派的陽謀。
他們知道自己不能直接阻止聖意,但可以給具體負責做事的人製造壓力,讓負責做事的人知道有多少人在反對他。
而具體負責做事的人往往還會為平息矛盾,主動為他們求情,乃至使得皇帝不得不看在具體負責做事的人的麵子上,對反對者網開一麵。
但朱厚熜相信,楊一清這種能鬥倒劉瑾的大臣,應該不至於承受不了反對者的壓力,也不至於因為彈劾的聲音多就驕躁不安。
至於第二件事。
即不少朝臣反對在朝鮮開礦,說有壞天朝形象、不利交好鄰藩的事。
朱厚熜對此感到很是無語。
明明朝鮮使臣自己都能接受大明朝廷去他邊境開礦,還主動請旨。
反而是本國不少大臣跟個聖母似的,乃至還是怕朝鮮生怨。
但朱厚熜知道,他們這不是怕朝鮮生怨,是怕勳貴們靠開發外利又得了勢,不過是借著怕朝鮮生怨的名義提出反對意見而已。
當然!
對於這件事的反對者,也很好處理。
畢竟朝鮮自己都不反對。
所以,內閣票擬的是正因要示恩鄰藩,所以才不能拒絕所請,而對妄言者予以罰俸警告。
無論如何。
在朝鮮開礦的事的確進入了日程。
鎮遠侯顧仕隆,在嘉靖四年六月就提前招好了礦工,隨後在收到旨意後,就去了錦衣衛預先勘探的礦脈,搭建工棚與燒石開采起來。
但在朝堂上,反開礦的聲音依舊不斷。
這一天。
朱厚熜於左順門朝會百官時,禦史王官特地站出來奏道:
“陛下,前日臣上疏言開礦會壞我天朝形象,使鄰藩生怨,非因擔心朝鮮君臣不滿,而是擔心朝鮮士民不滿!”
“蓋因,我朝軍民一旦入其境內開礦,則難免倨傲,而擾藩國士民,乃至借開礦之名,強占其地其產業,如此,則必然引起藩民怨憤呀!”
“請陛下明鑒!”
王官說後就持笏一拜。
一臉堅毅。
朱厚熜聽後看向朝中諸臣:“諸卿對此如何看?”
這時。
新升為太仆寺少卿的熊浹出列奏道:“陛下,臣有異議。”
“講來!”
朱厚熜微微頷首。
現在的朝堂上也是有他自己的人。
所以,很多時候,也不需要他這個皇帝直接下場對決。
熊浹這時稟道:“臣認為,王禦史所言固然有理,但可以派一禦史官去任監礦禦史,監察入朝的本國軍民是否不堪,若有不堪之舉,自可處置,以息民怨;乃至若本國軍民有被朝鮮士民折辱,也可為其伸張,乃至本國軍民采礦有何困難,也可反應。”
“陛下!”
“臣認為熊浹乃持正之言,開礦乃朝鮮所請,所以不好不應!而王禦史也憂慮的是,故派一監礦禦史也正合適。”
“臣看這王禦史頗憂心國事、且敢言,可謂剛直忠臣也!正適合為監礦禦史。”
王瓊這時附和起來,且拱手道:“所以,臣力薦禦史王官為監礦禦史!”
王官這時張大了嘴。
他可不想去朝鮮北部。
因為那裏可是苦寒之地,也就夏季稍微好些。
秋冬據說經常積雪,且常有大蟲與女真野人出沒。
關鍵是,他主張禁止開礦,明顯已得罪了邊將,真要是去朝鮮北部做監礦禦史兼理藩大臣,說不準就會被邊將給指使他人給暗中害死,比如讓朝鮮人或女真人暗殺他,那時,他冤都沒處訴!
“準!”
“傳旨,著廣東道禦史王官為監礦禦史兼理藩大臣,監察朝鮮開礦之事與當地藩事。”
但朱厚熜這時笑著回了這麽一句。
王官聽後當場膝蓋一軟,跪了下來。
“陛下!”
接著。
王官喊了一聲。
朱厚熜看向了他,笑道:“不必謝恩,朕知道,去朝鮮北部監礦乃辛苦之事,但朕相信你不是那等庸碌畏難的奸臣,會為朕為社稷蒼生做別人不敢為之事的!”
王官聽了朱厚熜這話,不得不把辯解說自己不能去的話憋了回去,而隻含淚道:
“陛下說的是,臣會履行好監礦禦史之責,而不負國恩!”
其他本要也在這件事上多說幾句的朝臣們,見此紛紛閉了嘴,都隻向王官投去憐憫的神色,向王瓊和熊浹投去了仇恨的神色。
王官在散朝後就生無可戀的來了內閣。
因為現在礦業歸內閣直管,鎮遠侯顧仕隆承包礦產,也是直接從內閣度支總司名下的礦業局承包礦場。
而王官自然要來內閣,接受內閣的指導。
但王官一見到首輔費宏和分管度支總司的王鏊就淚如雨下起來,而直接跪下道:
“兩位閣老,還請看在家有老父要盡孝的份上,讓下官能盡快被調回京,實在不行,下官願受劾貶黜為民,哪怕永不敘用也行!”
“你先起來!”
費宏這時說了一聲。
王官還是站了起來。
王鏊這時則道:“這都是王瓊做的好事!”
費宏沒有多言,隻看向王官說:“這雖說是你的劫難,但也說不準是造化,去了那裏,好好替朝廷盯著他顧家,真要是能讓顧家不能在礦利分紅上做貓膩,陛下自不會讓伱一直在那裏,我們也有理由繼續舉薦你!”
“是!”
王官含淚答應著,又在聽了閣臣們別的囑咐後,才離開了內閣,然後就在次日北上去了遼東。
且說!
當王官到了朝鮮北境的礦場後,直接負責該礦鎮遠侯之子顧密迎接了他,且帶著王官到了自己的臨時搭建的大堂,對王官說道:
“風憲怕我們惹怒藩地士民,要我們示仁於他們,故受朝廷之命來監礦,那現在,我們礦場正商量著雇傭本地藩民在礦場做些運礦渣之類的粗淺重活,就請風憲也說說話,認為我們該給給他們怎樣的待遇吧!”
顧密冷笑著說道。
王官知道這些武勳軍戶對他不滿,所以就有意示好,而訕笑說:
“諸位不要誤會!我那不過是書生之見,朝堂上做做樣子給外藩看而已,實際上,我心裏一直是向著我國朝軍民的!”
“至於本地藩民,不過低賤下等之人而已,以奴仆長工待遇對待就夠了!”
“這可是你說的?”
顧密笑了起來。
王官點首:“當然!舍人若不信,我可以在布告上聯名畫押!”
“好!”
顧密點頭笑道:“如此看來,王風憲也不是拘泥不化之人!”
於是。
顧密和王官便這麽定了下來,給來礦場務工的朝鮮人以國內長工待遇。
但是,半年後,鄭允謙特地來見了王官,問道:“上國礦所開場為何要給我們的逃民那麽好的待遇?”
“沒有很好啊?”
王官頗為不解地問道。
顧密這時也跟著頷首。
“哪裏沒有!”
“他們現在都逃佃往礦場跑,說這裏能讓他們吃飽飯!”
鄭允謙激動地說後就道:“我們藩民乃下等之民,不能同天朝上國之民一樣,故請不要待他們太好,否則有悖天理!”
這一天,京師萬裏無雲。
啾啾蟬鳴聲中。
豔陽直懸在紫禁城連綿成片的朱簷上。
幹熱的讓人煩躁。
朱厚熜半挽著袖子,搖著折扇,讓內侍把門窗都打了開。
同時。
他自己還隨意地從禦案上拿起一本章奏來看了看。
不過,朱厚熜沒怎麽認真看,略微瞅幾眼就丟到了一邊,甚至不少章奏直接就丟到了禦案下。
因為這些章奏基本上都說的是兩件事。
一件是彈劾楊一清在福建貪贓枉法、誣良為盜的。
一件是諫言在朝鮮開礦不利和睦鄰藩的。
這兩件事,在朱厚熜見了朝鮮使臣後,成為不少朝臣拿來進諫的目標物。
對於,楊一清在福建貪贓枉法、誣良為盜的事。
雖然朱厚熜作為君主,要持正為國,要兼聽人言,不能草率處置,所以會讓內閣隻令言者拿出證據。
但是朱厚熜認為,這很可能,就不是楊一清貪贓枉法、誣良為盜,而是有東南沿海不希望朝廷加強水師的勢力,在給楊一清潑汙水!
有意混淆視聽!
好讓自己這個皇帝,對楊一清產生疑忌,從而懷疑楊一清沒有認真創辦船政學堂,而是打著創辦船政學堂的幌子在斂財肥己、中飽私囊,乃至坑害正直人士。
因為在朱厚熜看來,楊一清如果沒有認真創辦船政學堂,就不會大膽培養疍戶,乃至和汪鋐一起上疏請求招安海寇。
而所謂楊一清貪贓枉法,應該就是楊一清以通夷之名殺了杜慶這樣的大鄉宦,引起了沿海士憤。
至於誣良為盜則,或許是跟,楊一清最近又上奏說,有海寇襲擊船政學堂,被官軍擊退的事有關。
而且!
朱厚熜近來也看到有章奏反對招安本國海寇,說本國海寇皆是賊心難改,招撫為官兵,將為沿海大患。
這讓朱厚熜更加意識到,閩浙大戶們是在跟楊一清等唱反調,在跟自己唱反調。
當然!
朱厚熜也不能說完全排除楊一清就沒有私心,沒有胡作非為的可能。
畢竟人性很複雜。
很多時候,知人知麵不知心,誰也不知道誰絕對可靠。
他雖是皇帝,但到底也隻是肉體凡胎,也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一位大臣。
不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朱厚熜還是知道的。
再加上,他從客觀上分析,也覺得楊一清應該是在認真做事。
所以,朱厚熜默認了內閣偏袒楊一清的處置方式,即對這些章奏全部票擬為令其提供相關佐證。
但這種處置方式,雖然顯得中正和平,但也有弊端。
那就是……
如果直接負責做事的人,如果性格暴躁易激,就會因為受不了這些彈劾而要求朝廷嚴懲這些人,且以辭職為要挾。
如果性格軟弱一些的,也會因為感到了壓力而選擇辭職。
曆史上,天啟初期,遼東經略熊廷弼就因為性格太剛,與彈劾他的言官針鋒相對,而造成矛盾激化。
相反。
在萬曆時期,首輔申時行就因為言官彈劾太多,而受不了這份壓力,選擇了辭職。
這也可以說是反對派的陽謀。
他們知道自己不能直接阻止聖意,但可以給具體負責做事的人製造壓力,讓負責做事的人知道有多少人在反對他。
而具體負責做事的人往往還會為平息矛盾,主動為他們求情,乃至使得皇帝不得不看在具體負責做事的人的麵子上,對反對者網開一麵。
但朱厚熜相信,楊一清這種能鬥倒劉瑾的大臣,應該不至於承受不了反對者的壓力,也不至於因為彈劾的聲音多就驕躁不安。
至於第二件事。
即不少朝臣反對在朝鮮開礦,說有壞天朝形象、不利交好鄰藩的事。
朱厚熜對此感到很是無語。
明明朝鮮使臣自己都能接受大明朝廷去他邊境開礦,還主動請旨。
反而是本國不少大臣跟個聖母似的,乃至還是怕朝鮮生怨。
但朱厚熜知道,他們這不是怕朝鮮生怨,是怕勳貴們靠開發外利又得了勢,不過是借著怕朝鮮生怨的名義提出反對意見而已。
當然!
對於這件事的反對者,也很好處理。
畢竟朝鮮自己都不反對。
所以,內閣票擬的是正因要示恩鄰藩,所以才不能拒絕所請,而對妄言者予以罰俸警告。
無論如何。
在朝鮮開礦的事的確進入了日程。
鎮遠侯顧仕隆,在嘉靖四年六月就提前招好了礦工,隨後在收到旨意後,就去了錦衣衛預先勘探的礦脈,搭建工棚與燒石開采起來。
但在朝堂上,反開礦的聲音依舊不斷。
這一天。
朱厚熜於左順門朝會百官時,禦史王官特地站出來奏道:
“陛下,前日臣上疏言開礦會壞我天朝形象,使鄰藩生怨,非因擔心朝鮮君臣不滿,而是擔心朝鮮士民不滿!”
“蓋因,我朝軍民一旦入其境內開礦,則難免倨傲,而擾藩國士民,乃至借開礦之名,強占其地其產業,如此,則必然引起藩民怨憤呀!”
“請陛下明鑒!”
王官說後就持笏一拜。
一臉堅毅。
朱厚熜聽後看向朝中諸臣:“諸卿對此如何看?”
這時。
新升為太仆寺少卿的熊浹出列奏道:“陛下,臣有異議。”
“講來!”
朱厚熜微微頷首。
現在的朝堂上也是有他自己的人。
所以,很多時候,也不需要他這個皇帝直接下場對決。
熊浹這時稟道:“臣認為,王禦史所言固然有理,但可以派一禦史官去任監礦禦史,監察入朝的本國軍民是否不堪,若有不堪之舉,自可處置,以息民怨;乃至若本國軍民有被朝鮮士民折辱,也可為其伸張,乃至本國軍民采礦有何困難,也可反應。”
“陛下!”
“臣認為熊浹乃持正之言,開礦乃朝鮮所請,所以不好不應!而王禦史也憂慮的是,故派一監礦禦史也正合適。”
“臣看這王禦史頗憂心國事、且敢言,可謂剛直忠臣也!正適合為監礦禦史。”
王瓊這時附和起來,且拱手道:“所以,臣力薦禦史王官為監礦禦史!”
王官這時張大了嘴。
他可不想去朝鮮北部。
因為那裏可是苦寒之地,也就夏季稍微好些。
秋冬據說經常積雪,且常有大蟲與女真野人出沒。
關鍵是,他主張禁止開礦,明顯已得罪了邊將,真要是去朝鮮北部做監礦禦史兼理藩大臣,說不準就會被邊將給指使他人給暗中害死,比如讓朝鮮人或女真人暗殺他,那時,他冤都沒處訴!
“準!”
“傳旨,著廣東道禦史王官為監礦禦史兼理藩大臣,監察朝鮮開礦之事與當地藩事。”
但朱厚熜這時笑著回了這麽一句。
王官聽後當場膝蓋一軟,跪了下來。
“陛下!”
接著。
王官喊了一聲。
朱厚熜看向了他,笑道:“不必謝恩,朕知道,去朝鮮北部監礦乃辛苦之事,但朕相信你不是那等庸碌畏難的奸臣,會為朕為社稷蒼生做別人不敢為之事的!”
王官聽了朱厚熜這話,不得不把辯解說自己不能去的話憋了回去,而隻含淚道:
“陛下說的是,臣會履行好監礦禦史之責,而不負國恩!”
其他本要也在這件事上多說幾句的朝臣們,見此紛紛閉了嘴,都隻向王官投去憐憫的神色,向王瓊和熊浹投去了仇恨的神色。
王官在散朝後就生無可戀的來了內閣。
因為現在礦業歸內閣直管,鎮遠侯顧仕隆承包礦產,也是直接從內閣度支總司名下的礦業局承包礦場。
而王官自然要來內閣,接受內閣的指導。
但王官一見到首輔費宏和分管度支總司的王鏊就淚如雨下起來,而直接跪下道:
“兩位閣老,還請看在家有老父要盡孝的份上,讓下官能盡快被調回京,實在不行,下官願受劾貶黜為民,哪怕永不敘用也行!”
“你先起來!”
費宏這時說了一聲。
王官還是站了起來。
王鏊這時則道:“這都是王瓊做的好事!”
費宏沒有多言,隻看向王官說:“這雖說是你的劫難,但也說不準是造化,去了那裏,好好替朝廷盯著他顧家,真要是能讓顧家不能在礦利分紅上做貓膩,陛下自不會讓伱一直在那裏,我們也有理由繼續舉薦你!”
“是!”
王官含淚答應著,又在聽了閣臣們別的囑咐後,才離開了內閣,然後就在次日北上去了遼東。
且說!
當王官到了朝鮮北境的礦場後,直接負責該礦鎮遠侯之子顧密迎接了他,且帶著王官到了自己的臨時搭建的大堂,對王官說道:
“風憲怕我們惹怒藩地士民,要我們示仁於他們,故受朝廷之命來監礦,那現在,我們礦場正商量著雇傭本地藩民在礦場做些運礦渣之類的粗淺重活,就請風憲也說說話,認為我們該給給他們怎樣的待遇吧!”
顧密冷笑著說道。
王官知道這些武勳軍戶對他不滿,所以就有意示好,而訕笑說:
“諸位不要誤會!我那不過是書生之見,朝堂上做做樣子給外藩看而已,實際上,我心裏一直是向著我國朝軍民的!”
“至於本地藩民,不過低賤下等之人而已,以奴仆長工待遇對待就夠了!”
“這可是你說的?”
顧密笑了起來。
王官點首:“當然!舍人若不信,我可以在布告上聯名畫押!”
“好!”
顧密點頭笑道:“如此看來,王風憲也不是拘泥不化之人!”
於是。
顧密和王官便這麽定了下來,給來礦場務工的朝鮮人以國內長工待遇。
但是,半年後,鄭允謙特地來見了王官,問道:“上國礦所開場為何要給我們的逃民那麽好的待遇?”
“沒有很好啊?”
王官頗為不解地問道。
顧密這時也跟著頷首。
“哪裏沒有!”
“他們現在都逃佃往礦場跑,說這裏能讓他們吃飽飯!”
鄭允謙激動地說後就道:“我們藩民乃下等之民,不能同天朝上國之民一樣,故請不要待他們太好,否則有悖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