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朱厚熜的確下了讓文武百官會集文華殿廷審的聖旨。
“這件案子,何必還要廷審,我們三法司已經審查明白,山西巡按馬錄所呈罪供已是證據確鑿,連巡撫以及布政使、按察使皆附議無妄!”
大理寺卿黨承誌在廷審時先發表了看法。
工部尚書張璁這時言道:“這不對,據我所知,馬錄為捏造罪證,對相關人犯進行了拷訊,這就造成了所奏失實!所以,陛下才讓我等廷審!”
黨承誌看向張璁:“大司空怎麽知道是拷訊所得的,難道山西巡撫和有司諸官還會包庇他馬錄嗎?!”
“錦衣衛所呈的奏報說馬錄有拷訊。”
“陛下在禦書房向我等展示了此報。”
張璁說道。
郭勳這時附和道:“沒錯,我可以作證,陛下也給我看了。”
楊一清也跟著道:“陛下也給我看了。”
“錦衣衛的呈報能信嗎?”
“非君子之報,皆不過是逢迎諂佞之舉!我們要信,就該隻信山西巡撫和有司諸官的呈報!”
黨承誌這時冷笑著說後,還譏諷著張璁和郭勳:“誰不知道你們本就是一黨,沆瀣一氣,所謂錦衣衛的呈報,不過是你們奸黨勾結錦衣衛,混淆視聽,以蒙蔽陛下!”
給事中杜侗跟著呼應道:“沒錯,錦衣衛的不足為信!奸黨之論,更不足為信!”
“難道楊公也是奸黨嗎?!”
閣臣林俊這時厲聲問了一句。
接著。
林俊就又說道:“如今這事,究其根源,還是在於我們到底想不想陛下勵精圖治,要不要損縉紳大戶之利以成中興之業!”
“而這一切則是圍繞著禁海還是開海這事來發生的,有人掀起此案的目的,也是為了鬥倒武定侯和兩位國舅!”
“因為他們為陛下嚴加禁海提供了助力,一個讓兵馬聽於陛下,一個讓錢財聽於陛下;”
“但是!”
“我們應該要明白的是,為了社稷蒼生,為了不讓君臣之間如仇讎,就應該順從帝意,力促其大業!而不是為門戶私計這樣不休不止的鬥下去,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
“所以,我認為,此案不應該再嚴追下去,到張寅為止!且以此為機會,力陳開海之便!”
林俊這時言道。
黨承誌和杜桐等嗬嗬冷笑。
接著。
黨承誌言道:“閣老真是老糊塗了,談案子就談案子,扯什麽要不要陛下勵精圖治,要不要損大戶之利!致君於堯舜,乃讀書人之正道,用得著多言嗎?!”
“而正因為要致君於堯舜,要忠於社稷,才嚴格公正審案,不能讓奸黨亂了國法!”
黨承誌這時繼續振袖言道。
“沒錯!”
“禁海是祖製,沒有要改正的必要,今天這事也與禁海開海扯不上關係。”
遂安伯陳惠跟著附和道。
右通政方獻夫這時說道:“林閣老沒有說錯,這件事就是因禁海開海之事而來,作為君子,就該坦然承認,沒有必要做虛偽之態!”
而郭勳這時想到了朱厚熜提點自己不夠為國為民的話,便也附和說道:“林閣老沒有說錯,與其圍繞這案子鬥得你死我活,乃至大壞君臣情誼,還不如為民請命,奏請開海!引陛下真的成造福萬民的堯舜之業!”
“可笑!”
“無知武臣也敢大談致君堯舜之業!”
黨承誌冷聲說了一句。
接著。
黨承誌就指著郭勳:“你們武臣但凡有點忠心,也不至於讓區區五十名倭寇在南都城下燒殺劫掠!”
“這隻是我們武臣的錯嗎?!”
郭勳怒火中燒,直接吼問了一句。
黨承誌冷冷一笑,故意欺負郭勳拿不出實證證明是南方大戶做了內應所致,也就繼續挖苦道:
“怎麽不是,南京守備是魏國公,提督操江總兵是宣城伯,難道不是你們武臣無能?”
“哈哈!”
杜桐等不少文臣也跟著大笑起來,眼裏對郭勳盡是嘲諷之色。
郭勳呼吸急促起來,額頭青筋直冒。
但他這時發現,遂安伯陳惠等武勳也在對他冷笑。
這讓他更加憤怒。
他知道,這是因為他聽了天子的話嚴查火銃丟失情況,沒有包庇定國公,得罪了這些也不想皇權做大的武勳。
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也是天子不肯給他大權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們這些武勳實在是太不爭氣了!
更有陳惠這些屁股早就坐在文臣那邊去的敗類,對文臣嘲諷他們武勳這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他自己也正如陛下所說,在操守上沒好到哪裏去!
郭勳在氣憤之餘也更加愧色難當。
但在場的林俊和張璁一些文臣倒是對郭勳剛才表態高看了一眼。
因為郭勳居然也主張開海,願意為民考慮了。
張璁沒有理會黨承誌等人對武勳的譏諷,乃至侮辱他和郭勳是奸黨這些話,隻在這時附和郭勳和林俊:
“誠如林閣老和武定侯所言,真要為造福沿海百姓開海,鄙人在這裏表示,隻要陛下下旨開海,我永嘉張氏願請天子開放皇商資格,以支持更多百姓能托皇威之庇護而出海經商,而補地利之不足!”
“善!”
張璁這麽一說,林俊也不得不讚歎張璁之大公無私,畢竟現在皇商隻有三家,其中就有張璁家,按理張璁不應該放棄壟斷皇商資格的機會的。
所以,林俊也就大讚一聲,且主動向張璁拱手作揖一拜:“大司空真高風亮節!”
張璁回了一禮:
“確實高風亮節,不愧昔日為大禮議正色發聲之人!”
“可謂真為國為民者!”
戶部尚書席書也這時稱讚起來,向張璁作揖,而表敬佩之意。
張璁也回了一禮。
但黨承誌、杜桐等心懷鬼胎之文臣則是麵色陰沉。
因為他們也清楚張璁這樣做的確是高風亮節,但這樣也的確顯得他們太自私太虛偽,為了自家私利,隻會說空話大話扣帽子於他人,而實際上,卻做著背君棄國的事。
所以,張璁、乃至林俊、席書越是表現的正直無私,他們就越是有種自己在被照鏡子的感覺,而心裏越是妒火中燒。
畢竟憑什麽大家都在當偽君子,你們幾個卻偏偏要真為國為民起來。
尤其是在大家都借著倭寇犯南都嘲諷武臣的時候,不跟著嘲諷,就已經很過分,竟然還跟著郭勳繼續提起開海的事來,還表示願意為開海讓利。
完全沒有自己作為士大夫,更應該站在士大夫立場的覺悟!
“我有一言,現在倭寇都能犯南都,這說明南方形勢危急,民意與君意不合,我們三法司為此才決定先從民意,畢竟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
“至於諸公意下如何,還請在廷審之後投豆以決。”
刑部尚書童瑞這時說了起來。
而最終,文武百官還是開始一起在童瑞主持下廷審了相關人犯,審查了相關罪狀,並以投豆的方式表決。
其中。
投紅豆意味著附和初審,即馬錄翻案之前的判決。
投黑豆意味著不讚成初審,支持馬錄和刑部以及三法司的判決。
因為大臣們手裏的黑豆和紅豆都很小,也就不容易被人察覺是投了什麽豆。
不過,最後統計發現,還是投黑豆的多。
如此,廷審結果依舊違背聖意,維持刑部和三法司原判,要審查郭勳和兩國舅,治兩人交通逆賊之罪!
郭勳對此結果自是幾欲咬碎鋼牙。
因為他知道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大多數文官在不記名時,選擇站在官僚集團一邊而對抗天子,大多數武官也這樣。
張璁也心裏難受,他不得不承認,大明朝的官員們是真的徹底爛了,不用十年二十年功夫狠治一番是不能的。
楊一清則因此歎氣,他知道這意味著是整個官僚集團在不支持天子圖治中興。
當廷審結果送到禦前後,朱厚熜看也看沒看,就把甩到了一邊:“朕不看這個,朕隻想知道,霍韜他們出發了沒有!”
“皇爺!”
“浙江巡撫蔡天祐報,巡視東洋的船隊已成功出海,另抓獲勾結倭寇逆賊定海衛指揮使王鉞、吳鑒、鄭良等!”
“另外,錦衣衛陸炳奏報,在益王堂舅父張昇、舅父張儼與致仕兵部尚書彭澤、副都禦史閔楷還有巡按禦史馬錄來往甚密,有其來往私信為證!”
不多時。
秦文再次來到了禦前,向朱厚熜奏稟起來。
朱厚熜聽後這才拿起了廷審結果,看了看後,就起身來到了禦書房,且讓秦文將新到的南方兩則消息告知給了禦書房大臣,然後把又把廷審結果丟在了這些人麵前:
“巡視東洋之事既已成功,再加上所謂倭寇也已被盡數剿滅於雙嶼島,乃至暗中勾結益王王親謀逆的大臣也已查明,那南方則已不必再擔心有什麽事端。”
“所以,朕決定,要親審此案,將所有涉案官員全部先下詔獄,派人去山西抓撫按諸司官,同時抓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還有那幾個在廷審時跳出來的給事中!”
“說朕的錦衣衛不可信,那朕幹脆連什麽三法司、乃至你們百官也都不信了!”
“既然要鬥,那就鬥到底!”
“朕說過,朕成為什麽樣的君主,不是朕一個人所能決定的!”
朱厚熜怒聲說到這裏時,就嘴角起了一絲弧度。
“這件案子,何必還要廷審,我們三法司已經審查明白,山西巡按馬錄所呈罪供已是證據確鑿,連巡撫以及布政使、按察使皆附議無妄!”
大理寺卿黨承誌在廷審時先發表了看法。
工部尚書張璁這時言道:“這不對,據我所知,馬錄為捏造罪證,對相關人犯進行了拷訊,這就造成了所奏失實!所以,陛下才讓我等廷審!”
黨承誌看向張璁:“大司空怎麽知道是拷訊所得的,難道山西巡撫和有司諸官還會包庇他馬錄嗎?!”
“錦衣衛所呈的奏報說馬錄有拷訊。”
“陛下在禦書房向我等展示了此報。”
張璁說道。
郭勳這時附和道:“沒錯,我可以作證,陛下也給我看了。”
楊一清也跟著道:“陛下也給我看了。”
“錦衣衛的呈報能信嗎?”
“非君子之報,皆不過是逢迎諂佞之舉!我們要信,就該隻信山西巡撫和有司諸官的呈報!”
黨承誌這時冷笑著說後,還譏諷著張璁和郭勳:“誰不知道你們本就是一黨,沆瀣一氣,所謂錦衣衛的呈報,不過是你們奸黨勾結錦衣衛,混淆視聽,以蒙蔽陛下!”
給事中杜侗跟著呼應道:“沒錯,錦衣衛的不足為信!奸黨之論,更不足為信!”
“難道楊公也是奸黨嗎?!”
閣臣林俊這時厲聲問了一句。
接著。
林俊就又說道:“如今這事,究其根源,還是在於我們到底想不想陛下勵精圖治,要不要損縉紳大戶之利以成中興之業!”
“而這一切則是圍繞著禁海還是開海這事來發生的,有人掀起此案的目的,也是為了鬥倒武定侯和兩位國舅!”
“因為他們為陛下嚴加禁海提供了助力,一個讓兵馬聽於陛下,一個讓錢財聽於陛下;”
“但是!”
“我們應該要明白的是,為了社稷蒼生,為了不讓君臣之間如仇讎,就應該順從帝意,力促其大業!而不是為門戶私計這樣不休不止的鬥下去,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
“所以,我認為,此案不應該再嚴追下去,到張寅為止!且以此為機會,力陳開海之便!”
林俊這時言道。
黨承誌和杜桐等嗬嗬冷笑。
接著。
黨承誌言道:“閣老真是老糊塗了,談案子就談案子,扯什麽要不要陛下勵精圖治,要不要損大戶之利!致君於堯舜,乃讀書人之正道,用得著多言嗎?!”
“而正因為要致君於堯舜,要忠於社稷,才嚴格公正審案,不能讓奸黨亂了國法!”
黨承誌這時繼續振袖言道。
“沒錯!”
“禁海是祖製,沒有要改正的必要,今天這事也與禁海開海扯不上關係。”
遂安伯陳惠跟著附和道。
右通政方獻夫這時說道:“林閣老沒有說錯,這件事就是因禁海開海之事而來,作為君子,就該坦然承認,沒有必要做虛偽之態!”
而郭勳這時想到了朱厚熜提點自己不夠為國為民的話,便也附和說道:“林閣老沒有說錯,與其圍繞這案子鬥得你死我活,乃至大壞君臣情誼,還不如為民請命,奏請開海!引陛下真的成造福萬民的堯舜之業!”
“可笑!”
“無知武臣也敢大談致君堯舜之業!”
黨承誌冷聲說了一句。
接著。
黨承誌就指著郭勳:“你們武臣但凡有點忠心,也不至於讓區區五十名倭寇在南都城下燒殺劫掠!”
“這隻是我們武臣的錯嗎?!”
郭勳怒火中燒,直接吼問了一句。
黨承誌冷冷一笑,故意欺負郭勳拿不出實證證明是南方大戶做了內應所致,也就繼續挖苦道:
“怎麽不是,南京守備是魏國公,提督操江總兵是宣城伯,難道不是你們武臣無能?”
“哈哈!”
杜桐等不少文臣也跟著大笑起來,眼裏對郭勳盡是嘲諷之色。
郭勳呼吸急促起來,額頭青筋直冒。
但他這時發現,遂安伯陳惠等武勳也在對他冷笑。
這讓他更加憤怒。
他知道,這是因為他聽了天子的話嚴查火銃丟失情況,沒有包庇定國公,得罪了這些也不想皇權做大的武勳。
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也是天子不肯給他大權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們這些武勳實在是太不爭氣了!
更有陳惠這些屁股早就坐在文臣那邊去的敗類,對文臣嘲諷他們武勳這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他自己也正如陛下所說,在操守上沒好到哪裏去!
郭勳在氣憤之餘也更加愧色難當。
但在場的林俊和張璁一些文臣倒是對郭勳剛才表態高看了一眼。
因為郭勳居然也主張開海,願意為民考慮了。
張璁沒有理會黨承誌等人對武勳的譏諷,乃至侮辱他和郭勳是奸黨這些話,隻在這時附和郭勳和林俊:
“誠如林閣老和武定侯所言,真要為造福沿海百姓開海,鄙人在這裏表示,隻要陛下下旨開海,我永嘉張氏願請天子開放皇商資格,以支持更多百姓能托皇威之庇護而出海經商,而補地利之不足!”
“善!”
張璁這麽一說,林俊也不得不讚歎張璁之大公無私,畢竟現在皇商隻有三家,其中就有張璁家,按理張璁不應該放棄壟斷皇商資格的機會的。
所以,林俊也就大讚一聲,且主動向張璁拱手作揖一拜:“大司空真高風亮節!”
張璁回了一禮:
“確實高風亮節,不愧昔日為大禮議正色發聲之人!”
“可謂真為國為民者!”
戶部尚書席書也這時稱讚起來,向張璁作揖,而表敬佩之意。
張璁也回了一禮。
但黨承誌、杜桐等心懷鬼胎之文臣則是麵色陰沉。
因為他們也清楚張璁這樣做的確是高風亮節,但這樣也的確顯得他們太自私太虛偽,為了自家私利,隻會說空話大話扣帽子於他人,而實際上,卻做著背君棄國的事。
所以,張璁、乃至林俊、席書越是表現的正直無私,他們就越是有種自己在被照鏡子的感覺,而心裏越是妒火中燒。
畢竟憑什麽大家都在當偽君子,你們幾個卻偏偏要真為國為民起來。
尤其是在大家都借著倭寇犯南都嘲諷武臣的時候,不跟著嘲諷,就已經很過分,竟然還跟著郭勳繼續提起開海的事來,還表示願意為開海讓利。
完全沒有自己作為士大夫,更應該站在士大夫立場的覺悟!
“我有一言,現在倭寇都能犯南都,這說明南方形勢危急,民意與君意不合,我們三法司為此才決定先從民意,畢竟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
“至於諸公意下如何,還請在廷審之後投豆以決。”
刑部尚書童瑞這時說了起來。
而最終,文武百官還是開始一起在童瑞主持下廷審了相關人犯,審查了相關罪狀,並以投豆的方式表決。
其中。
投紅豆意味著附和初審,即馬錄翻案之前的判決。
投黑豆意味著不讚成初審,支持馬錄和刑部以及三法司的判決。
因為大臣們手裏的黑豆和紅豆都很小,也就不容易被人察覺是投了什麽豆。
不過,最後統計發現,還是投黑豆的多。
如此,廷審結果依舊違背聖意,維持刑部和三法司原判,要審查郭勳和兩國舅,治兩人交通逆賊之罪!
郭勳對此結果自是幾欲咬碎鋼牙。
因為他知道這意味著,不僅僅是大多數文官在不記名時,選擇站在官僚集團一邊而對抗天子,大多數武官也這樣。
張璁也心裏難受,他不得不承認,大明朝的官員們是真的徹底爛了,不用十年二十年功夫狠治一番是不能的。
楊一清則因此歎氣,他知道這意味著是整個官僚集團在不支持天子圖治中興。
當廷審結果送到禦前後,朱厚熜看也看沒看,就把甩到了一邊:“朕不看這個,朕隻想知道,霍韜他們出發了沒有!”
“皇爺!”
“浙江巡撫蔡天祐報,巡視東洋的船隊已成功出海,另抓獲勾結倭寇逆賊定海衛指揮使王鉞、吳鑒、鄭良等!”
“另外,錦衣衛陸炳奏報,在益王堂舅父張昇、舅父張儼與致仕兵部尚書彭澤、副都禦史閔楷還有巡按禦史馬錄來往甚密,有其來往私信為證!”
不多時。
秦文再次來到了禦前,向朱厚熜奏稟起來。
朱厚熜聽後這才拿起了廷審結果,看了看後,就起身來到了禦書房,且讓秦文將新到的南方兩則消息告知給了禦書房大臣,然後把又把廷審結果丟在了這些人麵前:
“巡視東洋之事既已成功,再加上所謂倭寇也已被盡數剿滅於雙嶼島,乃至暗中勾結益王王親謀逆的大臣也已查明,那南方則已不必再擔心有什麽事端。”
“所以,朕決定,要親審此案,將所有涉案官員全部先下詔獄,派人去山西抓撫按諸司官,同時抓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還有那幾個在廷審時跳出來的給事中!”
“說朕的錦衣衛不可信,那朕幹脆連什麽三法司、乃至你們百官也都不信了!”
“既然要鬥,那就鬥到底!”
“朕說過,朕成為什麽樣的君主,不是朕一個人所能決定的!”
朱厚熜怒聲說到這裏時,就嘴角起了一絲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