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朱厚熜這麽說,楊一清等也就沒再多言。
而吏部這邊也正式開始就需要增設多少官員進行部議。
朱厚熜知道,大明不缺四品以上的大官,但很缺六品以下的小官。
從中央到地方都缺。
地方不必說,像南潯鎮這種十萬人家的江南大鎮,基本上都處於縉紳自治狀態,沒有派官治理。
而中央各部除一個尚書和左右侍郎外,下麵各司就隻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再下麵就隻有吏。
但吏也嚴重不足。
畢竟大明這麽大的帝國,又建國這麽久,各部衙的事務都增加了不少。
僅吏部所需要準備引薦起複的丁憂致仕或別的原因致仕的官員就比國初多了不少,還有報名選官的舉人拔貢也比國初多了不少。
很多時候,也就不得不添設員外郎和主事和吏員。
不過,因為大明朝廷素來財政不足的緣故,所以在增設官吏方麵都特別謹慎,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增添。
但朱厚熜現在不一樣,他的嘉靖朝財政收入大增,且他又知道外部還有許多資源可以轉化為國家財富。
所以,朱厚熜不怕增設官僚、加強官僚會給財政造成壓力這一問題,也就停捐納增官。
可吏部停捐納,的確等於是在斷大戶們操縱朝廷和官府的根。
而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拿錢來吏部買官的人。
因為他們剛到吏部,就得知吏部已不再掛出可接受捐納的缺官名單。
“朝廷不讓捐官了?”
靠著自己做官的兄長支持而經商發家,且也準備捐個官做的生員許守愚,好不容易來到京師後,就發現吏部停了捐納,而因此大失所望。
許守愚也就在離開吏部後,去找自己在京做禦史的兄長許翔生抱怨這事。
許翔生聽聞後也是大為失望:“這就是陛下勵精圖治、奪海貿之利於國的後果,朝廷歲入大增,自然就可以停捐納,我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所以才讓你趁著還沒停止捐納,盡快去捐個官做,而不是真的到了六十還要靠科舉。
“可不正是這個道理?”
許守愚一臉不滿地撫掌回了一句。
他現在是恨不得朱厚熜趕快駕崩為好。
誰讓朱厚熜勵精圖治、讓國家真的富足後,就停了捐納,讓他這樣的富戶想靠錢財走捷徑都不行了。
“沒有別的辦法了。”
“還是老老實實回鄉準備科舉,要麽繼續經商。”
許翔生對許守愚說道。
許守愚不甘心地道:“可我是真不想再做商賈了,做商賈,就算一年賺個幾十萬,在一個知縣麵前都得跟個狗一樣,別提更大的官了!每年鄉裏議事,因為沒有官身,也隻能站著議,而那些有官身的鄉宦不但可以坐著議,還能直接去官府見當地官員,甚至有名望的,還能訓飭!”
“那也沒有辦法!”
許翔生則鬱悶地厲聲喝了一句,隨後又說:
“當年能開捐納之製,是因為土木堡之後,皇威盡喪,國庫財竭,才能有那樣的機會,現在天子皇威大增,以皇商控海貿,就算要停捐納,誰也沒有理由阻止,更是阻止不了!”
許守愚深呼吸了一口氣。
過了一會兒後。
他就嗬嗬冷笑起來:“好!既然朝廷現在稅賦大增,不要我們大戶捐納的錢,那我就拿這些原本用來捐官的錢,去組織文社,發文撰稿,為百姓請命,隻要朝廷有不德之處,就別怪我們不為其遮掩!有本事,當今天子就真能一直做聖君,愛民如子,使國朝民殷國富!也不一定非得做官,才能掌握權勢。”
“你若真銳意於掌握權力,不滿足於經商取利,這樣做也不是不行。”
“權能生錢,但錢有時候也能生權。”
“隻是你要記住,不能亂來,別到時候朝廷沒威脅到,反讓天下縉紳不安。”
許翔生囑咐起來。
許守愚頷首:“我知道。”
接下來。
許守愚便真的在回南邊,在南京秦淮河的一所青樓裏,花重金請了不少關心時事的文人墨客來,道:
“今日請諸君來,不為別的,是因為被諸君的憂國憂民之心感動,決議支持諸君抨擊朝政,隻要諸君抨擊的好,鄙人願花一字一元的重金為諸君敬銀。”
這些文人墨客聽後非常興奮。
畢竟南京乃燈紅酒綠之地,消費不低,而這些文人墨客也都是醉心於各種高檔娛樂之人,自然也就頗為心動。
“既如此,我就抨擊朝廷到現在還不在全國清丈田畝!”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那麽多大戶的隱田不清丈出來,早晚會讓稅賦都加到百姓頭上,而造成流民越來越多,使得京師每年年關都得增加大量饑民。”
“而朝廷現在隻做什麽呢,隻是一味賑濟流民,可謂揚湯止沸,治標不治本!要徹底杜絕流民增加,隻能清丈。”
因在南直頗有文名也就受邀來許守愚所辦宴會上的唐順之就先開了口,還對許守愚拱手:“許君既然重金支持我等寫文抨擊朝政,我又剛好囊中羞澀,就借此做此一篇。”
咳咳!
許守愚卻在咳嗽起來,忙訕笑著阻止道:“這個還是不要抨擊為好,全國清丈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出亂子的,朝廷在這方麵謹慎一些是好的。”
“是啊,朝廷不清丈不算可以抨擊的點。”
“沒錯,丈田這事易擾民滋非,朝廷謹慎是好的。”
不少人也跟著附和。
唐順之隻得作罷。
“不能抨擊朝廷一直不在全國清丈,那不如抨擊朝廷不肯嚴管僭越禮法之事,當今天下,商賈著綢緞不說,庶民也起居八座,乃至男子著紅妝,女子衣著暴露,有悖太祖祖訓!”
這時。
因來南直遊學,且與唐順之一同來南都參加此會的葛守禮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一文人程文德聽後大怒:“你這不是指著和尚罵禿驢嗎?許君如今就經商,也穿著綢緞!你是不是還要人家脫下來?”
葛守禮不由得愣住,隨即連忙解釋道:“我沒有想到這個。”
說著。
葛守禮就忙向許守愚拱手致歉。
許守愚尷尬笑道:“沒事!”
他知道自己到底不是官,也真不能拿這些文人士子怎麽樣。
但他也因此頗為鬱悶的是,好像越是要抨擊朝廷沒做的政事,反而越像是讓自己這些大戶為難。
這讓他都不想組織文社了,總不能組織文社給朝廷唱讚歌吧?
而吏部這邊也正式開始就需要增設多少官員進行部議。
朱厚熜知道,大明不缺四品以上的大官,但很缺六品以下的小官。
從中央到地方都缺。
地方不必說,像南潯鎮這種十萬人家的江南大鎮,基本上都處於縉紳自治狀態,沒有派官治理。
而中央各部除一個尚書和左右侍郎外,下麵各司就隻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
再下麵就隻有吏。
但吏也嚴重不足。
畢竟大明這麽大的帝國,又建國這麽久,各部衙的事務都增加了不少。
僅吏部所需要準備引薦起複的丁憂致仕或別的原因致仕的官員就比國初多了不少,還有報名選官的舉人拔貢也比國初多了不少。
很多時候,也就不得不添設員外郎和主事和吏員。
不過,因為大明朝廷素來財政不足的緣故,所以在增設官吏方麵都特別謹慎,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增添。
但朱厚熜現在不一樣,他的嘉靖朝財政收入大增,且他又知道外部還有許多資源可以轉化為國家財富。
所以,朱厚熜不怕增設官僚、加強官僚會給財政造成壓力這一問題,也就停捐納增官。
可吏部停捐納,的確等於是在斷大戶們操縱朝廷和官府的根。
而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拿錢來吏部買官的人。
因為他們剛到吏部,就得知吏部已不再掛出可接受捐納的缺官名單。
“朝廷不讓捐官了?”
靠著自己做官的兄長支持而經商發家,且也準備捐個官做的生員許守愚,好不容易來到京師後,就發現吏部停了捐納,而因此大失所望。
許守愚也就在離開吏部後,去找自己在京做禦史的兄長許翔生抱怨這事。
許翔生聽聞後也是大為失望:“這就是陛下勵精圖治、奪海貿之利於國的後果,朝廷歲入大增,自然就可以停捐納,我就知道會有這麽一天,所以才讓你趁著還沒停止捐納,盡快去捐個官做,而不是真的到了六十還要靠科舉。
“可不正是這個道理?”
許守愚一臉不滿地撫掌回了一句。
他現在是恨不得朱厚熜趕快駕崩為好。
誰讓朱厚熜勵精圖治、讓國家真的富足後,就停了捐納,讓他這樣的富戶想靠錢財走捷徑都不行了。
“沒有別的辦法了。”
“還是老老實實回鄉準備科舉,要麽繼續經商。”
許翔生對許守愚說道。
許守愚不甘心地道:“可我是真不想再做商賈了,做商賈,就算一年賺個幾十萬,在一個知縣麵前都得跟個狗一樣,別提更大的官了!每年鄉裏議事,因為沒有官身,也隻能站著議,而那些有官身的鄉宦不但可以坐著議,還能直接去官府見當地官員,甚至有名望的,還能訓飭!”
“那也沒有辦法!”
許翔生則鬱悶地厲聲喝了一句,隨後又說:
“當年能開捐納之製,是因為土木堡之後,皇威盡喪,國庫財竭,才能有那樣的機會,現在天子皇威大增,以皇商控海貿,就算要停捐納,誰也沒有理由阻止,更是阻止不了!”
許守愚深呼吸了一口氣。
過了一會兒後。
他就嗬嗬冷笑起來:“好!既然朝廷現在稅賦大增,不要我們大戶捐納的錢,那我就拿這些原本用來捐官的錢,去組織文社,發文撰稿,為百姓請命,隻要朝廷有不德之處,就別怪我們不為其遮掩!有本事,當今天子就真能一直做聖君,愛民如子,使國朝民殷國富!也不一定非得做官,才能掌握權勢。”
“你若真銳意於掌握權力,不滿足於經商取利,這樣做也不是不行。”
“權能生錢,但錢有時候也能生權。”
“隻是你要記住,不能亂來,別到時候朝廷沒威脅到,反讓天下縉紳不安。”
許翔生囑咐起來。
許守愚頷首:“我知道。”
接下來。
許守愚便真的在回南邊,在南京秦淮河的一所青樓裏,花重金請了不少關心時事的文人墨客來,道:
“今日請諸君來,不為別的,是因為被諸君的憂國憂民之心感動,決議支持諸君抨擊朝政,隻要諸君抨擊的好,鄙人願花一字一元的重金為諸君敬銀。”
這些文人墨客聽後非常興奮。
畢竟南京乃燈紅酒綠之地,消費不低,而這些文人墨客也都是醉心於各種高檔娛樂之人,自然也就頗為心動。
“既如此,我就抨擊朝廷到現在還不在全國清丈田畝!”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那麽多大戶的隱田不清丈出來,早晚會讓稅賦都加到百姓頭上,而造成流民越來越多,使得京師每年年關都得增加大量饑民。”
“而朝廷現在隻做什麽呢,隻是一味賑濟流民,可謂揚湯止沸,治標不治本!要徹底杜絕流民增加,隻能清丈。”
因在南直頗有文名也就受邀來許守愚所辦宴會上的唐順之就先開了口,還對許守愚拱手:“許君既然重金支持我等寫文抨擊朝政,我又剛好囊中羞澀,就借此做此一篇。”
咳咳!
許守愚卻在咳嗽起來,忙訕笑著阻止道:“這個還是不要抨擊為好,全國清丈牽一發而動全身,會出亂子的,朝廷在這方麵謹慎一些是好的。”
“是啊,朝廷不清丈不算可以抨擊的點。”
“沒錯,丈田這事易擾民滋非,朝廷謹慎是好的。”
不少人也跟著附和。
唐順之隻得作罷。
“不能抨擊朝廷一直不在全國清丈,那不如抨擊朝廷不肯嚴管僭越禮法之事,當今天下,商賈著綢緞不說,庶民也起居八座,乃至男子著紅妝,女子衣著暴露,有悖太祖祖訓!”
這時。
因來南直遊學,且與唐順之一同來南都參加此會的葛守禮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一文人程文德聽後大怒:“你這不是指著和尚罵禿驢嗎?許君如今就經商,也穿著綢緞!你是不是還要人家脫下來?”
葛守禮不由得愣住,隨即連忙解釋道:“我沒有想到這個。”
說著。
葛守禮就忙向許守愚拱手致歉。
許守愚尷尬笑道:“沒事!”
他知道自己到底不是官,也真不能拿這些文人士子怎麽樣。
但他也因此頗為鬱悶的是,好像越是要抨擊朝廷沒做的政事,反而越像是讓自己這些大戶為難。
這讓他都不想組織文社了,總不能組織文社給朝廷唱讚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