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廷議諸大臣,大多支持兵部尚書李承勳的提議,最終,這兩百萬石糧食的賠罪糧,也就被決定抵為兵部發去九邊的軍餉。


    朱厚熜對此結果自然是滿意的。


    更讓他滿意的是,這說明廷議諸大臣已大多數開始公心為國。


    隻是有邊臣關係背景的廷議大臣,對此頗為不滿地看了李承勳一眼。


    但也僅僅隻是不滿,沒誰敢再直接站出來,對抗皇權和對抗整個廷議中支持此決議的大多數官僚們。


    至於日出町如何統治。


    在各部衙在圍繞派駐官員數額與兵馬數額爭論,廷議最終則根據各部衙妥協後的結果決定,設一名宣撫使,以右僉都禦史的官,任此職;再設一名宣撫副使,以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的官,任此職,下領五千陸戰馬步兵,三千水戰備倭兵。


    對於隻想盡可能節省開支的官僚們而言,他們能不再違抗聖意,而願意派官兵外駐,已是難得,自然在確定派駐人員額度上,為節省軍費支出,是爭取能少就少,也就在朱厚熜鼓勵說真話的前提下而爭論許久後,才最終隻決定派八千人規模的軍隊。


    這對他們而言,八千規模的花費,至少還能接受,而如果再加五千一萬,似乎就要認為天子不顧民情國情了。


    朱厚熜對此也能接受,在他看來,反正現在倭國那邊能組織起來的兵力規模也有限,再加上還各自為戰,大明這邊又有裝備優勢,八千規模的常駐軍事力量不說徹底控製倭國,但自保和威懾倭國各地大名是沒問題的。


    至於派駐的官員,廷議諸臣也圍繞著派人去這麽遠的海外地方任職,是該算作貶黜去極邊之地還是算作重用展開了爭論。


    最終,朱厚熜自己定了任命方式,說既然是以朝廷京官身份去,那就不能算貶黜去極邊之地,而屬於重用,隻是去海外任職,的確會因為艱難險阻太多而讓人畏懼且覺得與流放區別不大,乃至比流放還嚴重,畢竟流放至少還是在中土,活著回鄉和落葉歸根的希望更大,所以就由吏部預推改為官員上本自薦,再由吏部預推,天子再決定是廷推後任命還是直接任命。


    而至此,關於東洋的事務,就隻剩下,大友氏請求大明阻止大內氏入侵的事。


    朱厚熜則是直接讓內閣票擬準予,且讓霍韜明告大內氏,如果不願意停戰,大明就會直接派兵討伐大內氏,且這筆支出最後還得由大內氏承擔。


    “朕為天下之主,自當使天下海晏河清、升平無事!”


    “所以,不但要準予霍韜阻止大內氏興兵,還準他便宜處事,調停倭寇其他無故征伐之事,若能及時阻止的就及時阻止,不能阻止的就上奏朝廷。”


    朱厚熜也就在禦書房說起此事,又加了幾句。


    楊一清等拱手稱是。


    而朱厚熜在讓內閣票擬準予巡視大臣調停東洋事務之後,就為有意整頓吏部的事,問起了財政上的情況:“皇商進貨繳納的稅款起運沒有,繳納了多少稅款?”


    “回陛下,據南京戶部奏,已起運五百餘萬稅銀。”


    楊一清這時回道。


    原來,自朱厚熜設皇商製度後,就讓戶部部議設定皇商關稅製度,而補朝廷為保障皇商商路而增加的開支。


    而且關稅的征收是在皇商進貨時就征收,所以,在皇商出海時,就完成了關稅繳納,相當於朝廷在皇商把貨賣出去之前就拿到了一年海貿之利的分成。


    這筆稅款也就提前按照起運比例,押解進京。


    朱厚熜聽後就想到眼下外朝欠債已達三百多萬元,便問道:“加上倭人賠償的兩百萬石糧食,還清債務後,大約還剩多少?”


    “還剩兩百來萬元銀元。”


    楊一清回道。


    朱厚熜聽後頷首:“如此看來,不但可以扭轉寅吃卯糧的困境,還能有剩了。”


    “此皆陛下善治之功。”


    楊一清這時回道。


    朱厚熜聽後頷首,又說道:“但不能就此就安於現狀,關稅還得再增加為好,才隻能起運五百萬,說明走私還是沒有徹底禁絕,要繼續加強海上監管力量!不過,眼下倒不急於這事,而是應該著實對吏部進行整頓改製,不然吏治就會難以持久保持清明!總不能一直寄希望吏部尚書足夠有威望魄力?且若吏治不能一直清明,海上監管力量再強大也形同虛設。”


    “所以,朕意得用這筆錢先整頓吏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捐納和改吏為官。”


    “吏部作為六部之首,不能繼續為吏員把持了。”


    “另外,如果需要增設官職,也當增設,由原吏和觀政進士補充,如果不足,則以考選的方式從實政學堂畢業者中選。”


    朱厚熜說出了自己要改革吏部的想法。


    於是,楊一清等閣臣便奉旨給吏部頒布了改革的諭旨。


    吏部尚書趙璜在收到諭旨後,沒有反對,而是頗為感慨地說道:“隻有陛下這樣的中興之朝,才能推行這樣的改製啊!”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可這樣的改製,也讓吏部短了捐納銀收入不說,還會讓大戶們失去了靠捐納送子弟為官而操縱地方吏治的機會。”


    “即便我們敢推行,底下官吏和大戶們也會不滿,而百般阻攔的。”


    文選司郎中王學夔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趙璜道:“閣老他們會在禦前提這些問題的,我們隻管通知下去,準備部議就是。”


    王學夔頷首:“也罷!不出意外的是,他們肯定會把需要的官職多報上來,原本隻需一個人幹的活,非得報成要三個官員才能幹。”


    趙璜道:“本朝正開啟中興盛世,歲入大增,增加官額,而使野無遺賢,乃是好事!”


    而楊一清等的確在禦前也說起了吏部這樣改,是在削天下大戶的權勢、削減吏部官吏收入的事,也提出了這樣會讓吏部虛報許多增設的官員額度來。


    “陛下,捐納製度始於景泰朝,乃是天下大戶奪天下吏治的方式。”


    “現在驟然斷掉,他們恐會在地方唆使盜賊鬧事,破壞地方的安寧,而逼著朝廷增加官員,增加開支,最終迫使朝廷冗員的問題出現且加重!”


    “同時,吏部也會因為斷了捐納收入,而促進此事,虛報出更多需要添設的官職來。”


    楊一清就在禦前提出了這些隱憂。


    朱厚熜聽後點了點頭,說道:


    “朕不怕冗員,就怕無人想做官,隻想花錢讓自家子弟,乃至奴才通過捐款去做官,操控官場,而自己在家裏做夜天子,不把官府乃至不把朝廷放在眼裏,至於冗員造成的財政問題不用擔心,朕會想辦法!朕既然敢增官,自然敢為朝廷殫精竭慮以增財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嘉靖承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渡清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渡清江並收藏嘉靖承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