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少靠走私取利的權貴縉紳,因為大明朝廷又從東洋得到一大筆錢而氣憤,但皇帝朱厚熜自己卻是很高興的。
有這筆錢,他自然也就可以進一步砸錢擴大基本盤。
宗室總算可以好好管一管了。
軍戶子弟也可以好好培養培養了。
朱厚熜之前沒有改革宗室,對宗室進行重新管理。
就是因為財力不足。
畢竟要改革宗室製度,就得有錢解決中下層宗室和他們王親的俸祿不足問題。
不然還不如保持現狀,坐視一些宗室子弟鬧官府,讓官僚們頭疼去,而避免中下層宗室真的把怨氣轉移到皇帝身上。
衛所軍戶也是一樣。
沒有財力改革衛所軍戶製,那就不能強製對軍戶逃亡的問題進行整頓。
而朱厚熜打算先改革宗室。
把宗室籠絡住。
避免宗室勢力與守舊派合流,被士大夫繼續利用,而對皇帝心懷不滿。
現在,朱厚熜既然又有了額外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就有開始有這個心思。
“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因陛下聖德遠播,威加宇內,所以才有倭酋大內氏為息幹戈而賠糧三百萬石,且願意本朝通商,而增稅兩百萬!”
看著源源不斷送去太倉的糧食和白銀,首輔楊一清等執政大臣也精神抖擻,亢奮不已,而向同來看這些錢糧的朱厚熜行禮祝賀起來。
朱厚熜則看著這些錢糧,也笑著頷首說:“這裏麵也有諸公的功勞,傳旨,霍韜、張鏜等巡視東洋、消弭倭亂有功,令有司論封賞,另外,禦書房大臣皆賞正一品俸,賜上柱國,還有各部衙門協助配合有功者也令吏部請功論賞。”
“陛下,這事,臣等並未做任何事,故談不上有功,也不敢領賞,請陛下收回成命!”
楊一清忙拱手推辭起來。
王瓊等也跟著:“臣等附議,請陛下收回成命!”
“你們禦前奏事,能公忠體國,未橫加阻攔,且居中為此事協調籌劃,怎麽能不算有功呢。”
“再有,此等富國惠民的事,不推功執政,也不利於鼓勵將來執政者銳意於富國惠民事。”
“所以,不準推辭!”
朱厚熜說道。
楊一清等連忙稱是,且神情更加愉悅。
對於他們而言,加工資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個顯赫的官爵名,將來百年之後,寫在神道碑上時,會更好看,也會更令子孫富貴得保。
“這三百萬石糧食和兩百萬兩白銀,諸公認為當如何處置?”
朱厚熜這時問道。
楊一清道:“陛下,臣等也議了一下,覺得把這三百萬石糧食充作明年的軍餉,這樣可以省下四百多萬銀元,再加上,這次從曰本運回來的兩百萬兩白銀,鑄造成銀元後,合計就能讓太倉所存銀元達七百萬!”
“國庫如此充盈,這無疑會大安天下人心的!也是國朝許久未有過的中興盛象,天下恐也無人敢誹謗說我大明國力衰弱!”
朱厚熜聽後點了點頭。
接著。
朱厚熜就語氣平和地笑著道:“朕記得荀子有言:‘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如果真按荀子所言,如果我們隻是以財實府庫,反而會使國亡。”
說到這裏。
朱厚熜就看向眾人:“諸公以為然否?”
楊一清等不由得一驚。
他們一下子就聽明白了皇帝的言外之意。
無非是要藏富於民。
而藏富於民也的確一直是儒家的主張。
隻是……
這片土地的統治者素來其實是主張儒表法裏,不是真的要藏富於民啊!
所以,他們在聽到皇帝這麽說後,就知道嘉靖帝朱厚熜是又要打著“藏富於民”的旗號,推行改革,繼續用士大夫本來是要限製皇帝的聖人之言來為自己改革張目。
“啟稟陛下,荀子所言,自是治國正道。”
“藏富於民,乃王者之道!”
楊一清先回了一句。
他是支持皇帝藏富於民的。
同時,他也敬佩皇帝願意把白花花的銀元拿來富民。
畢竟自古帝王很少在無災荒時,主動拿錢給窮苦百姓。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因為把白花花的錢給窮人,是違背官僚縉紳集團利益主張的,會被認為是在造孽!
盡管他們個人明麵上不能這麽認為,都會支持愛護百姓。
但這個群體天然是需要窮民困民才能兼並所有資源的包括以百姓本身為組成元素的人力資源。
朱厚熜聽後點頭:“既然是王者之道,那就該趁著如今國家富足,而拿出一部分錢來,用以富民,不能隻是滿足於天下無餓殍載道且盈於溝壑就行了,為政者不能對自己的要求那麽低!不然,江山社稷也依舊沒法長治久安!”
“陛下聖明燭照。”
“臣等願奉旨拿一部分錢用來富民。”
楊一清等立即回道。
“很好!”
朱厚熜撫掌一笑道:“朕的意思,要富民,就要富宗室,這也不是朕自私,隻優先想著自家人,而是要想江山社稷長治久安,首先就得解決宗室的問題,讓宗室安於富貴,忠君愛國,才能去談讓別的子民忠君愛國,畢竟如果天家的人也不在乎國朝的衰亡,那別人再去在乎就會顯得可笑。”
“陛下說的是,宗室問題是亟需解決。”
“明麵上看,宗室開支非常大,占了國帑開支的一大半,若非近年收入大增,朝廷幾乎就因為宗室開支太大而入不敷出!”
“但實際上,宗室的問題不僅僅是開支大,還有大部分宗室王親困窘貧寒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非下大決心不可!”
這時。
張璁先附和起來。
王瓊跟著道:“陛下,要解決宗室的問題,實現讓宗室安於富貴,而忠君愛國,就需要同禮部、戶部合議一下怎麽改。”
“朕也正是這個意思,你們禦書房、內閣就同禮部、戶部在文華殿合議一下,首先要定下來的就是,這宗室玉牒命名的問題不能再歸禮部,而是歸宗人府,由禮科監督,因為禮部和禮科由於自己不是宗室子弟,聯合起來要宗室給錢才積極上本請賜宗室名歸牒的事已經不是一兩起,幾乎快成了常見的陋規!”
朱厚熜這時說道。
“是!”
接下來。
禦書房大臣和內閣大臣以及禮部、戶部尚書就在文華殿合議起這事來。
“我知道,朝廷現在國帑大增,但所增之款是對外取來的,那就注定會積怨於外番!所以與其用此財惠宗室,還不如惠外番!從這筆錢中,撥出一部分用於鼓勵外番權貴子弟來京師求學,給予豐厚廩食與獎學之金,使其國中掌權者願宣我華夏之德也!”
禮部尚書吳一鵬則在合議時表示反對改革宗室,而希望這筆錢當用作支持外番子弟留學。
有這筆錢,他自然也就可以進一步砸錢擴大基本盤。
宗室總算可以好好管一管了。
軍戶子弟也可以好好培養培養了。
朱厚熜之前沒有改革宗室,對宗室進行重新管理。
就是因為財力不足。
畢竟要改革宗室製度,就得有錢解決中下層宗室和他們王親的俸祿不足問題。
不然還不如保持現狀,坐視一些宗室子弟鬧官府,讓官僚們頭疼去,而避免中下層宗室真的把怨氣轉移到皇帝身上。
衛所軍戶也是一樣。
沒有財力改革衛所軍戶製,那就不能強製對軍戶逃亡的問題進行整頓。
而朱厚熜打算先改革宗室。
把宗室籠絡住。
避免宗室勢力與守舊派合流,被士大夫繼續利用,而對皇帝心懷不滿。
現在,朱厚熜既然又有了額外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就有開始有這個心思。
“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因陛下聖德遠播,威加宇內,所以才有倭酋大內氏為息幹戈而賠糧三百萬石,且願意本朝通商,而增稅兩百萬!”
看著源源不斷送去太倉的糧食和白銀,首輔楊一清等執政大臣也精神抖擻,亢奮不已,而向同來看這些錢糧的朱厚熜行禮祝賀起來。
朱厚熜則看著這些錢糧,也笑著頷首說:“這裏麵也有諸公的功勞,傳旨,霍韜、張鏜等巡視東洋、消弭倭亂有功,令有司論封賞,另外,禦書房大臣皆賞正一品俸,賜上柱國,還有各部衙門協助配合有功者也令吏部請功論賞。”
“陛下,這事,臣等並未做任何事,故談不上有功,也不敢領賞,請陛下收回成命!”
楊一清忙拱手推辭起來。
王瓊等也跟著:“臣等附議,請陛下收回成命!”
“你們禦前奏事,能公忠體國,未橫加阻攔,且居中為此事協調籌劃,怎麽能不算有功呢。”
“再有,此等富國惠民的事,不推功執政,也不利於鼓勵將來執政者銳意於富國惠民事。”
“所以,不準推辭!”
朱厚熜說道。
楊一清等連忙稱是,且神情更加愉悅。
對於他們而言,加工資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個顯赫的官爵名,將來百年之後,寫在神道碑上時,會更好看,也會更令子孫富貴得保。
“這三百萬石糧食和兩百萬兩白銀,諸公認為當如何處置?”
朱厚熜這時問道。
楊一清道:“陛下,臣等也議了一下,覺得把這三百萬石糧食充作明年的軍餉,這樣可以省下四百多萬銀元,再加上,這次從曰本運回來的兩百萬兩白銀,鑄造成銀元後,合計就能讓太倉所存銀元達七百萬!”
“國庫如此充盈,這無疑會大安天下人心的!也是國朝許久未有過的中興盛象,天下恐也無人敢誹謗說我大明國力衰弱!”
朱厚熜聽後點了點頭。
接著。
朱厚熜就語氣平和地笑著道:“朕記得荀子有言:‘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如果真按荀子所言,如果我們隻是以財實府庫,反而會使國亡。”
說到這裏。
朱厚熜就看向眾人:“諸公以為然否?”
楊一清等不由得一驚。
他們一下子就聽明白了皇帝的言外之意。
無非是要藏富於民。
而藏富於民也的確一直是儒家的主張。
隻是……
這片土地的統治者素來其實是主張儒表法裏,不是真的要藏富於民啊!
所以,他們在聽到皇帝這麽說後,就知道嘉靖帝朱厚熜是又要打著“藏富於民”的旗號,推行改革,繼續用士大夫本來是要限製皇帝的聖人之言來為自己改革張目。
“啟稟陛下,荀子所言,自是治國正道。”
“藏富於民,乃王者之道!”
楊一清先回了一句。
他是支持皇帝藏富於民的。
同時,他也敬佩皇帝願意把白花花的銀元拿來富民。
畢竟自古帝王很少在無災荒時,主動拿錢給窮苦百姓。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因為把白花花的錢給窮人,是違背官僚縉紳集團利益主張的,會被認為是在造孽!
盡管他們個人明麵上不能這麽認為,都會支持愛護百姓。
但這個群體天然是需要窮民困民才能兼並所有資源的包括以百姓本身為組成元素的人力資源。
朱厚熜聽後點頭:“既然是王者之道,那就該趁著如今國家富足,而拿出一部分錢來,用以富民,不能隻是滿足於天下無餓殍載道且盈於溝壑就行了,為政者不能對自己的要求那麽低!不然,江山社稷也依舊沒法長治久安!”
“陛下聖明燭照。”
“臣等願奉旨拿一部分錢用來富民。”
楊一清等立即回道。
“很好!”
朱厚熜撫掌一笑道:“朕的意思,要富民,就要富宗室,這也不是朕自私,隻優先想著自家人,而是要想江山社稷長治久安,首先就得解決宗室的問題,讓宗室安於富貴,忠君愛國,才能去談讓別的子民忠君愛國,畢竟如果天家的人也不在乎國朝的衰亡,那別人再去在乎就會顯得可笑。”
“陛下說的是,宗室問題是亟需解決。”
“明麵上看,宗室開支非常大,占了國帑開支的一大半,若非近年收入大增,朝廷幾乎就因為宗室開支太大而入不敷出!”
“但實際上,宗室的問題不僅僅是開支大,還有大部分宗室王親困窘貧寒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非下大決心不可!”
這時。
張璁先附和起來。
王瓊跟著道:“陛下,要解決宗室的問題,實現讓宗室安於富貴,而忠君愛國,就需要同禮部、戶部合議一下怎麽改。”
“朕也正是這個意思,你們禦書房、內閣就同禮部、戶部在文華殿合議一下,首先要定下來的就是,這宗室玉牒命名的問題不能再歸禮部,而是歸宗人府,由禮科監督,因為禮部和禮科由於自己不是宗室子弟,聯合起來要宗室給錢才積極上本請賜宗室名歸牒的事已經不是一兩起,幾乎快成了常見的陋規!”
朱厚熜這時說道。
“是!”
接下來。
禦書房大臣和內閣大臣以及禮部、戶部尚書就在文華殿合議起這事來。
“我知道,朝廷現在國帑大增,但所增之款是對外取來的,那就注定會積怨於外番!所以與其用此財惠宗室,還不如惠外番!從這筆錢中,撥出一部分用於鼓勵外番權貴子弟來京師求學,給予豐厚廩食與獎學之金,使其國中掌權者願宣我華夏之德也!”
禮部尚書吳一鵬則在合議時表示反對改革宗室,而希望這筆錢當用作支持外番子弟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