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
朱厚熜在收到周王等的藩王奏議後,就再次下旨廷議,命重新擬定宗藩製度,正式開展轟轟烈烈的宗室大改革!
最後,朱厚熜就將廷議所擬條例審議後,賜名為《宗藩條例》,命頒行天下。
雖然,新的嘉靖朝《宗藩條例》是廷臣們議的,但也一直是朱厚熜的聖意在操縱。
因為他早就把他要改革宗室的方向告知給了禦書房的大臣,且與禦書房的大臣確定了基本方案。
而他後麵又讓藩王奏議,讓朝臣廷議,不過是在查漏補缺的同時,也表示他這個天子改政之謹慎與愛納人言,進而增強《宗藩條例》的公信力而已!
所以,新的嘉靖朝《宗藩條例》內容上,基本都符合朱厚熜改革宗室的目的。
首先!
報生程序更加嚴格,依舊由宗人府附注宗支簿籍,以後各宗室有爵者,可直接派承奉進京向宗人府請封。
而後由禮部組織地方布政司核查奏報,若有不實者,由撫按核查。
承奉是各宗室有爵者的家臣,若承奉不聽命辦事,可被宗室處置,打死都可以。
所以,承奉自然也無權為索賄抑勒宗室有爵者請封。
而撫按在名義上,是皇帝派去地方的欽差大臣。
從製度上,皇帝應該要信任撫按。
畢竟你皇帝自己派的欽差都不信任,你還能信任誰?
當然!
皇帝自然也就需要在任命撫按官上更加慎重才行。
一般而言,隻要皇帝不是太差太懶,問題都不大,畢竟全國撫按官也就那麽多,皇帝無論如何也選的出足夠充任各地撫按官的可靠之人。
其次!
請婚這事,也與報生一樣,由宗室有爵者直接派承奉進京向宗人府請封,再由禮部下令,著地方布政司核查奏報。
若有不實者,再由撫按核查。
而對於禁令,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下的,皆可不再限製出行,且準予務農務工與舉業出仕。
而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上的宗室,每年清明與中元準在告知官府後,出城祭祖以盡孝,也準予受宗學考核出任學官、禮官、技術官。
對於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下的宗室親戚,即王妃與將軍夫人和儀賓的父母兄弟以及姐妹。
隻要是與王妃、將軍夫人不同祖父的,男子皆可為京官,女子子嗣皆可為京官。
而同祖父的男子,在原免役一丁的基礎上,皆按對應宗室等級賜散官,而免本房叔伯兄弟丁稅。
同祖父的女子,則免其夫子丁稅。
這樣做為的是鼓勵百姓與宗室通婚。
當然,朝廷要承擔一些丁稅的損失。
不過,現在朝廷收入大增,承擔這些損失也不是大問題。
至於祿米,依舊由地方官府從藩庫留存中撥發。
這是因為直接由中央撥發,運耗都夠發幾倍的祿米。
而這些祿米又不能直接由宗藩們自己掌握。
畢竟該有的限製還是要有的,各府親王要是直接掌控大量祿米,就等於掌控了大量錢糧,那造反的能力也就更強。
所以,還是得由地方官府撥發。
隻是,在撫按官監督地方官府有沒有認真撥發外,宗人府會每三年派一次駙馬、儀賓輪班組成巡視團隊去複查,而對官僚體係進行製衡。
而且,準許宗室派承奉進京奏告欠祿之事,且要求有司不得阻攔,否則以離間天家骨肉之罪論斬。
除此之外!
宗藩體例,還改革了宗室教育。
明確要求各王國設立宗學。
宗學分男女兩班,除女子隻學女四書與針織外,男子七歲入學,分經文、史學、算籌三門主科,和地理、醫學、營造、織染、器械、音樂諸專科,學三年主科和通識兩年諸專科後,可選一門主科和專科學習,再學三年,然後根據考試結果選入京師宮學。
而在京師則設宮學,宮學也分男女兩校,且選宗室與勳戚王親入學。
宗室勳戚與王親畢業後分配任學官、禮官、技術官。
宗學和宮學教育皆推行義務教育製。
宗學教育經費每年由內閣度支總司會同宗人府、戶部合議確定該年所撥額度。
若需要額外經費,則由各王府向宗人府申請,再由戶部與地方布政司核查覆奏。
撫按官不定期巡查是否有貪墨情事。
宮學教育由宗人府直接向皇帝申請內帑。
而宗學官員則從宗室外戚以及王親中選,相應官員編製則由宗學正官,奏請朝廷,然後由吏部確定增添。
宮學官員也從宗室外戚以及王親中選,但由皇帝直接任命。
朱厚熜之所以允許宗室王親任學官、禮官、技術官,其實是利用這些人的尊貴身份與優渥生活發展科教事業。
反正這些人隻是不宜掌握軍政上的權力,但完全可以利用朝廷給他們的優渥待遇,去從事學術研發與教育工作。
而對於那些不喜歡讀書隻喜歡動手的宗室,也可以去從事技術官的工作,當高級技術員,畢竟有時候哪怕把一輛船一輛車造的好,也是利於生產力進步的。
這樣,朝廷也沒算白用民脂民膏養他們。
如此一來。
宗人府也算是恢複了明初管理宗室的實權。
文官權力有所削弱。
但宗室事務仍受禮科的文官監督。
之所以還受文官監督,是因為文官管宗室,會索賄宗室,但不代表宗人府的皇親管宗室,就不會索賄!
故而,要最大可能地避免這種腐敗,那就得製衡。
朱厚熜從來也不是真的要把文官們都摒棄不用,把他們隔絕在許多重要事權之外,隻是讓他們被有所製衡,而不能像以前一樣,獨大到別說後宮、外戚、武勳被他們壓製得死死的,連皇帝自己都不能對他們如指使臂。
哪怕是這次宗室改革,所反映出的禮部和地方有司官員夥同王府官員以及部分宗親王郡王,為索賄抑勒宗室報生請婚和允非宗室之人冒封冒領賜婚銀的事,也是由朱厚熜派外戚會同文官去查。
以駙馬都尉沈學禮和左副都禦史桂萼為首,從勳戚子弟、翰林院、國子監、六科、都察院選出幹練正直之才,組成巡查團,去地方核查宗室情況。
禮部和地方許多官吏也因此開始慌張起來,原因自然是這一查,就會查出他們很多人瞞報造假宗室情況的貪墨情事來。
“陛下,山西撫按急報,奉旨去山西調查宗藩事的戶科右給事中丘章在山西太原驛站突遇大火,不幸身亡!”
“陛下,山東撫按急報,奉旨去山東調查宗藩事的禦史錢威在運河落水溺亡!”
“陛下,河南撫按急報,奉旨去河南的翰林編修徐益在去開封時,於銅瓦廂遇土匪被殺!”
而在這樣的宗室大改革背景下,朱厚熜不久後也從楊一清這裏得知,許多去調查的官員在路上遇害的事。
這讓他頓時心如火炙,氣得牙都要咬碎了。
朱厚熜在收到周王等的藩王奏議後,就再次下旨廷議,命重新擬定宗藩製度,正式開展轟轟烈烈的宗室大改革!
最後,朱厚熜就將廷議所擬條例審議後,賜名為《宗藩條例》,命頒行天下。
雖然,新的嘉靖朝《宗藩條例》是廷臣們議的,但也一直是朱厚熜的聖意在操縱。
因為他早就把他要改革宗室的方向告知給了禦書房的大臣,且與禦書房的大臣確定了基本方案。
而他後麵又讓藩王奏議,讓朝臣廷議,不過是在查漏補缺的同時,也表示他這個天子改政之謹慎與愛納人言,進而增強《宗藩條例》的公信力而已!
所以,新的嘉靖朝《宗藩條例》內容上,基本都符合朱厚熜改革宗室的目的。
首先!
報生程序更加嚴格,依舊由宗人府附注宗支簿籍,以後各宗室有爵者,可直接派承奉進京向宗人府請封。
而後由禮部組織地方布政司核查奏報,若有不實者,由撫按核查。
承奉是各宗室有爵者的家臣,若承奉不聽命辦事,可被宗室處置,打死都可以。
所以,承奉自然也無權為索賄抑勒宗室有爵者請封。
而撫按在名義上,是皇帝派去地方的欽差大臣。
從製度上,皇帝應該要信任撫按。
畢竟你皇帝自己派的欽差都不信任,你還能信任誰?
當然!
皇帝自然也就需要在任命撫按官上更加慎重才行。
一般而言,隻要皇帝不是太差太懶,問題都不大,畢竟全國撫按官也就那麽多,皇帝無論如何也選的出足夠充任各地撫按官的可靠之人。
其次!
請婚這事,也與報生一樣,由宗室有爵者直接派承奉進京向宗人府請封,再由禮部下令,著地方布政司核查奏報。
若有不實者,再由撫按核查。
而對於禁令,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下的,皆可不再限製出行,且準予務農務工與舉業出仕。
而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上的宗室,每年清明與中元準在告知官府後,出城祭祖以盡孝,也準予受宗學考核出任學官、禮官、技術官。
對於祖父為鎮國將軍之下的宗室親戚,即王妃與將軍夫人和儀賓的父母兄弟以及姐妹。
隻要是與王妃、將軍夫人不同祖父的,男子皆可為京官,女子子嗣皆可為京官。
而同祖父的男子,在原免役一丁的基礎上,皆按對應宗室等級賜散官,而免本房叔伯兄弟丁稅。
同祖父的女子,則免其夫子丁稅。
這樣做為的是鼓勵百姓與宗室通婚。
當然,朝廷要承擔一些丁稅的損失。
不過,現在朝廷收入大增,承擔這些損失也不是大問題。
至於祿米,依舊由地方官府從藩庫留存中撥發。
這是因為直接由中央撥發,運耗都夠發幾倍的祿米。
而這些祿米又不能直接由宗藩們自己掌握。
畢竟該有的限製還是要有的,各府親王要是直接掌控大量祿米,就等於掌控了大量錢糧,那造反的能力也就更強。
所以,還是得由地方官府撥發。
隻是,在撫按官監督地方官府有沒有認真撥發外,宗人府會每三年派一次駙馬、儀賓輪班組成巡視團隊去複查,而對官僚體係進行製衡。
而且,準許宗室派承奉進京奏告欠祿之事,且要求有司不得阻攔,否則以離間天家骨肉之罪論斬。
除此之外!
宗藩體例,還改革了宗室教育。
明確要求各王國設立宗學。
宗學分男女兩班,除女子隻學女四書與針織外,男子七歲入學,分經文、史學、算籌三門主科,和地理、醫學、營造、織染、器械、音樂諸專科,學三年主科和通識兩年諸專科後,可選一門主科和專科學習,再學三年,然後根據考試結果選入京師宮學。
而在京師則設宮學,宮學也分男女兩校,且選宗室與勳戚王親入學。
宗室勳戚與王親畢業後分配任學官、禮官、技術官。
宗學和宮學教育皆推行義務教育製。
宗學教育經費每年由內閣度支總司會同宗人府、戶部合議確定該年所撥額度。
若需要額外經費,則由各王府向宗人府申請,再由戶部與地方布政司核查覆奏。
撫按官不定期巡查是否有貪墨情事。
宮學教育由宗人府直接向皇帝申請內帑。
而宗學官員則從宗室外戚以及王親中選,相應官員編製則由宗學正官,奏請朝廷,然後由吏部確定增添。
宮學官員也從宗室外戚以及王親中選,但由皇帝直接任命。
朱厚熜之所以允許宗室王親任學官、禮官、技術官,其實是利用這些人的尊貴身份與優渥生活發展科教事業。
反正這些人隻是不宜掌握軍政上的權力,但完全可以利用朝廷給他們的優渥待遇,去從事學術研發與教育工作。
而對於那些不喜歡讀書隻喜歡動手的宗室,也可以去從事技術官的工作,當高級技術員,畢竟有時候哪怕把一輛船一輛車造的好,也是利於生產力進步的。
這樣,朝廷也沒算白用民脂民膏養他們。
如此一來。
宗人府也算是恢複了明初管理宗室的實權。
文官權力有所削弱。
但宗室事務仍受禮科的文官監督。
之所以還受文官監督,是因為文官管宗室,會索賄宗室,但不代表宗人府的皇親管宗室,就不會索賄!
故而,要最大可能地避免這種腐敗,那就得製衡。
朱厚熜從來也不是真的要把文官們都摒棄不用,把他們隔絕在許多重要事權之外,隻是讓他們被有所製衡,而不能像以前一樣,獨大到別說後宮、外戚、武勳被他們壓製得死死的,連皇帝自己都不能對他們如指使臂。
哪怕是這次宗室改革,所反映出的禮部和地方有司官員夥同王府官員以及部分宗親王郡王,為索賄抑勒宗室報生請婚和允非宗室之人冒封冒領賜婚銀的事,也是由朱厚熜派外戚會同文官去查。
以駙馬都尉沈學禮和左副都禦史桂萼為首,從勳戚子弟、翰林院、國子監、六科、都察院選出幹練正直之才,組成巡查團,去地方核查宗室情況。
禮部和地方許多官吏也因此開始慌張起來,原因自然是這一查,就會查出他們很多人瞞報造假宗室情況的貪墨情事來。
“陛下,山西撫按急報,奉旨去山西調查宗藩事的戶科右給事中丘章在山西太原驛站突遇大火,不幸身亡!”
“陛下,山東撫按急報,奉旨去山東調查宗藩事的禦史錢威在運河落水溺亡!”
“陛下,河南撫按急報,奉旨去河南的翰林編修徐益在去開封時,於銅瓦廂遇土匪被殺!”
而在這樣的宗室大改革背景下,朱厚熜不久後也從楊一清這裏得知,許多去調查的官員在路上遇害的事。
這讓他頓時心如火炙,氣得牙都要咬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