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朝之上,梁正越再次提告孫與斌,此番呈上的,還有數百名落榜舉子所書的陳情書。
“陛下,臣手中這份,不僅僅今年春闈考生的所書的陳情書,而是孫與斌擔任主考官這幾年來所有考生的陳情。考生一到上京,孫與斌便派人私下探訪他們的文章,選出他以為有望高中的,再向其索賄。即便當下拿不出錢的,簽下巨額欠條,上任後尋個肥差,搜刮民脂民膏,再還上。前三甲分別是五萬兩黃金,三百萬兩黃金,以及二百萬兩黃金。”
說著梁正越將手中文案在大臣手中,依次傳遞,再經由劉公公遞到皇帝手中。
折子還沒遞上去,朝野裏已經沸議:
“竟以錢財量文章,虧他還被稱作當代詩豪,明碼標價,簡直羞辱了古今所有讀書人!”
“竟然以此牟利,簡直讓天下讀書人寒心!”
“陛下如此重視科舉,此舉何止寒讀書人的心,更是打陛下的臉呐……”
……
皇帝接過那折子,在手裏頓了頓,地下的聲音已經說明了一切,看與不看已經沒有區別。
梁正越於是再次進言:“陛下,孫與斌身為國丈,代天子招募天下有才之事,卻中飽私囊,壟斷科考之路。知道的是他孫與斌道貌岸然,蒙騙君上,不知道的,豈非要說陛下近年加開恩科,打著廣納賢士的名頭,大肆斂財嗎?臣懇請陛下,徹查此事,嚴懲罪魁!”
群臣隨即複議:“臣懇請陛下,徹查此事,嚴懲罪魁!”
皇帝臉色極難看,手中緊緊攥著遞上來的折子,他何嚐不知道此事影響之惡劣,可若是查的有偏差,那便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因而才要交給自己人來查。
他看向元穆,問道:“此事已交鎮國公審查,鎮國公,你說說,查得怎麽樣了?”
元穆執笏出列,回稟道:“回陛下,此事牽連之廣,影響至深,臣以為,應當徹查,但卻不宜操之過急。一則國丈受賄是否屬實有待商榷,究竟是真受賄,還是落榜舉子懷恨在心有意誣陷,尚未可知;二則,往屆高中的舉子如今在何處為官,任上是否有搜刮民脂民膏一事,應到細細考察,以免誣陷忠良,殃及池魚;三則,便是今年春闈的舉子,不可就此耽誤,臣建議,另換一位主考官,重新開考,也不枉費他們苦讀一場,更讓天下讀書人知道,陛下清政惜才,以寬容胸懷,納天下能才。”
轉而元穆又對梁正越說道:“梁大人,此事本官已在嚴查,當前不宜透露過多,梁大人往後若是有新證據,不妨都遞交給本官,朝堂之上,除了引得沸議滿堂,人心惶惶,也沒有個結果。”
此話立即緩和了緊張的氣氛,皇帝也鬆了一口氣,更有大臣改了口風:“陛下,鎮國公說的有道理,此事初問令人震怒,可正因如此,才不可輕易處置。若是急急發落,錯放有罪之人,錯冤了有才之輩,豈不是得不償失,適得其反?”
皇帝滿意點頭:“說的不錯,朕看重人才,但絕不能容忍有人借朕的名義,大斂不義之財,此事必須徹查,朕信得過鎮國公。就依他說的辦。梁正越,你往後若再有證據,直接交給鎮國公。”
梁正越臉色鐵青,一臉不忿,本以為這一本折子能直接定孫與斌死罪,卻沒想到又被元穆攔了下來。好個鎮國公啊,果然是鐵齒銅牙。
“臣遵旨。”
就在眾人以為一切告一段落的時候,位列首排,一直沒有參與此事的長孫極忽然站出來,正如蕭淙之對元綺說的,皇帝的舅舅太後的親哥哥,長孫信將軍仍在西南駐軍,隻調回了他的兒子任兵部尚書,論輩分是皇帝的表兄,便是眼前這位長孫極大人了。
長孫極年過四十,雙眼晶亮,寒芒四射,話不多,隻在關鍵時刻開口:“請問陛下,方才鎮國公提議,重新開考,臣以為,主考官人選極為重要。不知陛下可有人選?”
此一問,問住了所有人,孫與斌本是最合適的,除卻他便是元穆,可元穆年輕,而且剛領了旨查案,他若要查案,主考官就得換別人,他若想主考,案子就得交給別人來查。
正此時,皇帝忽然看向蕭淙之問:“武定侯回來了?朕才看見,既然來了,不如說說你的想法吧?”
蕭淙之道:“臣剛回京不久,對此事也隻是剛才聽聞,所知不多。隻是這主考官一事,臣倒想起,上一屆的榜眼,是陛下欽點,派往西南,助力長孫信將軍,多次作為使者與蠻夷交涉,所出實績應當不假。為替陛下多選拔這樣的能人,臣以為重新開考的主考官,不應從官員中選拔,而該從宗室之中選出,如此才能代表陛下,代表天家態度。”
“既然如此,你覺得誰能夠勝任呢?”
“臣以為,不如讓太子殿下來。”
梁正越反對道:“孫與斌乃是太子的親外祖,此事太子理當避嫌才是,陛下的兄弟之中,肅王亦可代表宗家。”
蕭淙之卻道:“正因孫與斌和太子有親,才更應該由太子出麵。既為太子,那便是國之儲君,未來的國君,怎可以私情論政?孫與斌如今為天下人詬病,太子更該出麵,代表皇家撥亂反正,更可斷絕日後居心不良之人,對太子的詬病。天下讀書之人,皆是天子門生,陛下派儲君主事,足見重視,這份量,滿朝無一人可比。”
元穆回首看了一眼蕭淙之,雖不知他在打什麽主意,卻選擇配合他:“陛下,臣以為武定侯說的有道理,太子是國之儲君,非一家之嗣,此刻應當代表天家,撥亂反正!”
忽悠人道:“鎮國公,誰不知自幼與你交好,稱你為太子太傅也不為過吧,自己獨攬案卷不予公開,還要推太子主事,皇後偏袒國丈,豈止太子不會聽信其母之言?若是任由你們這些人擺布,落下話柄,將來豈非要進史書,任人世代恥笑?鎮國公與武定侯,為一己私欲,想要獨攬大權一手遮天,卻要犧牲我朝太子,其心可誅!”
又是哪冒出來的言官,元穆立刻反擊道:“太子年方十七,大人此言是以為太子還是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嗎?能為儲君者,若是連這點是非都無法分清,才真叫人詬病。”
“太子一心為國,但架不住有人讒言不斷呐!梁大人證據確鑿,卻因鎮國公幾句話便一拖再拖,你一無證據證他清白,二又隱藏卷宗不公開,誰知道你安的什麽心?究竟真是為大局著想,還是孫與斌所受賄賂也有你一份呐?”
大臣們忽然商量好了一般,對著元穆群起而攻之,本已經有了定論的事情,卻又因主考官一事再次起了爭執!
此時長孫極與蕭淙之並肩而立,誰都沒有說話,隻聽殿上越吵越激烈,扣的帽子也是越來越大。最後連元穆企圖蠱惑儲君把持朝政的話也說出來了。
皇帝心煩地閉上眼,聽他們吵了一會,睜眼給了蕭淙之一個眼神,蕭淙之了然,轉身走到攻訐元穆的大臣麵前問道:“敢問大人有幾顆腦袋?”
那人被蕭淙之盯得全身發毛,卻仍嘴硬:“你什麽意思,此乃大殿之上,你也看恫嚇威脅朝廷命官?該我問你有幾顆腦袋?”
蕭淙之輕蔑一笑:“看大人方才一番話,一說鎮國公實為太子太傅,蠱惑儲君,二說皇後偏私袒護國丈,更有教唆太子之嫌,三說太子年少不懂識人,無儲君風範。樁樁件件,敢問在大人眼中,陛下就如此昏庸短是非不分嗎?皇後,乃先帝為陛下親定,與陛下結發多年,太子乃陛下親封,帶在身邊自幼教導,鎮國公在陛下潛龍之際就已經效力多年。此三者乃陛下最親近之人,在大人眼中卻是蛇鼠一窩,如此不堪,敢問大人,究竟是他們不堪,還是陛下在你眼中如此不堪?”
“你!!你!!蕭淙之!”那人立即慌了神,下跪道:“陛下,臣沒有這個意思,臣真的是出於公心。”
“是否出於公心,大人自己心中清楚。”
“好了好了。”皇帝開了口,“吵了半天,越跑越偏,依朕看,就按武定侯所言,太子出任主考官,翰林院與肅王輔佐之,太子年紀不小了,孩子也該曆練曆練。”
朝野靜了幾秒,似乎想等是否還有弦外之音,但此次由蕭淙之出麵,皇帝已經拍板,幾秒之後,便是朝野應諾。
“臣,遵旨。”
眾人退走,皇帝忽而又喊住了蕭淙之:“武定侯,此番吊唁葛老,聽說遇刺,如今身體可痊愈了?”
蕭淙之回道:“多虧有尚陽公主照拂,臣已無大礙。但此番刺客蹊蹺,臣懷疑,那是流竄在外的祁王逆黨所為,臣恐他們借機生事,請陛下準許臣,追查祁王逆黨。”
“準了。尚陽是先帝最寵愛的女兒,也是朕的妹妹,從小沒有伺候過人,既然對你上心,你也該好好謝她。”
在此時提尚陽,當著眾臣,尤其是長孫家的麵,這是告訴他們,蕭淙之此後會與皇帝捆綁更加緊密。他當著群臣承了皇帝的情,便也是告訴所有人,此後為皇帝驅使,更加馬首是瞻。
“臣定不辜負陛下,亦不辜負公主。”
終於有一件事情是讓皇帝滿意的了,他揮了揮手,仿佛鬆了一口氣:“好,退了吧。”
眾臣散去,人群熙攘,每個人臉上卻都神色凝重。有些人怕引火燒身,有些則是越來越看不清這局勢了。
元穆在外頭等他,二人對視一眼,默契地沒有說話,一同騎了馬,出城後上了一條小船,泛舟湖上,獨自說話。
碧波蕩漾,春花初綻。元穆卻一身愁緒,難得在小舟上有了一絲鬆懈,他問蕭淙之:“這個時候,淙君請旨去追查祁王逆黨,是將自己摘幹淨了?”
蕭淙之卻有些心不在焉,望著岸邊的桃花與杏花,他離開時,她院中已有幾朵綻放,此刻她應立於繁花之下吧?
他漫不經心地回道:“長穆不是讓我別插手嗎?今日是看你遭群臣攻訐,不得不出手罷了。”
元穆露出苦笑:“無妨,我這佞臣的名聲恐怕會越來越難聽。”
“這幾年陛下新政,大力打壓外戚門閥,你出身世家卻打壓世家,兩頭都不討好。卻仍然堅持己見。”
“淙君不也是嗎?我隻知道陛下所行之政,使得天下財富不盡數落於門閥之手,天下才子不致於埋沒一生,百姓富足,朝野興盛。你我所立已然是人臣頂峰,眼前唯有兩條路可走,一則如那些門閥世家一般,積累財富便插耳目,盤踞在國家與人民之上,以一國供養一家,第二條路,便是大刀闊斧斬斷老樹根脈,滋養新的苗木,讓上麵的財學沉下去,讓底下的聲音傳上來。”
蕭淙之收回目光深看元穆,繼而感歎道:“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為民立心。位極人臣,仍不改其誌,長穆令人欽佩。”
元穆正色道:“淙君,或許我太過無情,但阿綺的事,我一定會盡心。隻是不知淙君是否另有他心,你對尚陽公主……”
蕭淙之笑道:“陛下為何選她給我,難道長穆不清楚嗎?”
元穆沉思道:“她生母得寵時得罪了不少人,又沒有兒子,說是守皇陵盡孝,實則是半逐出皇家了,找這樣的公主給你,成了駙馬,也隻是個空頭銜,不僅沒有任何助益,反而可能多幾個仇人。”
蕭淙之也認真道:“此事我不願多起漣漪讓她煩擾,權宜之計罷了。”
“既有你這句話,我也給你一句話,待我厘清此案,便是迎她回來之時。”
“你隻管查。我隻提醒你一句,惡人,讓太子來做。”
元穆深看他,卻沒有多問。自從那日錫林回來,他與蕭淙之雖然聯絡密切,卻也能感受到,他與從前不同了。許多事情他不說,即便是元穆也無法猜透,他究竟藏了幾分?
但元穆始終堅信,他是值得信賴之人。
“陛下,臣手中這份,不僅僅今年春闈考生的所書的陳情書,而是孫與斌擔任主考官這幾年來所有考生的陳情。考生一到上京,孫與斌便派人私下探訪他們的文章,選出他以為有望高中的,再向其索賄。即便當下拿不出錢的,簽下巨額欠條,上任後尋個肥差,搜刮民脂民膏,再還上。前三甲分別是五萬兩黃金,三百萬兩黃金,以及二百萬兩黃金。”
說著梁正越將手中文案在大臣手中,依次傳遞,再經由劉公公遞到皇帝手中。
折子還沒遞上去,朝野裏已經沸議:
“竟以錢財量文章,虧他還被稱作當代詩豪,明碼標價,簡直羞辱了古今所有讀書人!”
“竟然以此牟利,簡直讓天下讀書人寒心!”
“陛下如此重視科舉,此舉何止寒讀書人的心,更是打陛下的臉呐……”
……
皇帝接過那折子,在手裏頓了頓,地下的聲音已經說明了一切,看與不看已經沒有區別。
梁正越於是再次進言:“陛下,孫與斌身為國丈,代天子招募天下有才之事,卻中飽私囊,壟斷科考之路。知道的是他孫與斌道貌岸然,蒙騙君上,不知道的,豈非要說陛下近年加開恩科,打著廣納賢士的名頭,大肆斂財嗎?臣懇請陛下,徹查此事,嚴懲罪魁!”
群臣隨即複議:“臣懇請陛下,徹查此事,嚴懲罪魁!”
皇帝臉色極難看,手中緊緊攥著遞上來的折子,他何嚐不知道此事影響之惡劣,可若是查的有偏差,那便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因而才要交給自己人來查。
他看向元穆,問道:“此事已交鎮國公審查,鎮國公,你說說,查得怎麽樣了?”
元穆執笏出列,回稟道:“回陛下,此事牽連之廣,影響至深,臣以為,應當徹查,但卻不宜操之過急。一則國丈受賄是否屬實有待商榷,究竟是真受賄,還是落榜舉子懷恨在心有意誣陷,尚未可知;二則,往屆高中的舉子如今在何處為官,任上是否有搜刮民脂民膏一事,應到細細考察,以免誣陷忠良,殃及池魚;三則,便是今年春闈的舉子,不可就此耽誤,臣建議,另換一位主考官,重新開考,也不枉費他們苦讀一場,更讓天下讀書人知道,陛下清政惜才,以寬容胸懷,納天下能才。”
轉而元穆又對梁正越說道:“梁大人,此事本官已在嚴查,當前不宜透露過多,梁大人往後若是有新證據,不妨都遞交給本官,朝堂之上,除了引得沸議滿堂,人心惶惶,也沒有個結果。”
此話立即緩和了緊張的氣氛,皇帝也鬆了一口氣,更有大臣改了口風:“陛下,鎮國公說的有道理,此事初問令人震怒,可正因如此,才不可輕易處置。若是急急發落,錯放有罪之人,錯冤了有才之輩,豈不是得不償失,適得其反?”
皇帝滿意點頭:“說的不錯,朕看重人才,但絕不能容忍有人借朕的名義,大斂不義之財,此事必須徹查,朕信得過鎮國公。就依他說的辦。梁正越,你往後若再有證據,直接交給鎮國公。”
梁正越臉色鐵青,一臉不忿,本以為這一本折子能直接定孫與斌死罪,卻沒想到又被元穆攔了下來。好個鎮國公啊,果然是鐵齒銅牙。
“臣遵旨。”
就在眾人以為一切告一段落的時候,位列首排,一直沒有參與此事的長孫極忽然站出來,正如蕭淙之對元綺說的,皇帝的舅舅太後的親哥哥,長孫信將軍仍在西南駐軍,隻調回了他的兒子任兵部尚書,論輩分是皇帝的表兄,便是眼前這位長孫極大人了。
長孫極年過四十,雙眼晶亮,寒芒四射,話不多,隻在關鍵時刻開口:“請問陛下,方才鎮國公提議,重新開考,臣以為,主考官人選極為重要。不知陛下可有人選?”
此一問,問住了所有人,孫與斌本是最合適的,除卻他便是元穆,可元穆年輕,而且剛領了旨查案,他若要查案,主考官就得換別人,他若想主考,案子就得交給別人來查。
正此時,皇帝忽然看向蕭淙之問:“武定侯回來了?朕才看見,既然來了,不如說說你的想法吧?”
蕭淙之道:“臣剛回京不久,對此事也隻是剛才聽聞,所知不多。隻是這主考官一事,臣倒想起,上一屆的榜眼,是陛下欽點,派往西南,助力長孫信將軍,多次作為使者與蠻夷交涉,所出實績應當不假。為替陛下多選拔這樣的能人,臣以為重新開考的主考官,不應從官員中選拔,而該從宗室之中選出,如此才能代表陛下,代表天家態度。”
“既然如此,你覺得誰能夠勝任呢?”
“臣以為,不如讓太子殿下來。”
梁正越反對道:“孫與斌乃是太子的親外祖,此事太子理當避嫌才是,陛下的兄弟之中,肅王亦可代表宗家。”
蕭淙之卻道:“正因孫與斌和太子有親,才更應該由太子出麵。既為太子,那便是國之儲君,未來的國君,怎可以私情論政?孫與斌如今為天下人詬病,太子更該出麵,代表皇家撥亂反正,更可斷絕日後居心不良之人,對太子的詬病。天下讀書之人,皆是天子門生,陛下派儲君主事,足見重視,這份量,滿朝無一人可比。”
元穆回首看了一眼蕭淙之,雖不知他在打什麽主意,卻選擇配合他:“陛下,臣以為武定侯說的有道理,太子是國之儲君,非一家之嗣,此刻應當代表天家,撥亂反正!”
忽悠人道:“鎮國公,誰不知自幼與你交好,稱你為太子太傅也不為過吧,自己獨攬案卷不予公開,還要推太子主事,皇後偏袒國丈,豈止太子不會聽信其母之言?若是任由你們這些人擺布,落下話柄,將來豈非要進史書,任人世代恥笑?鎮國公與武定侯,為一己私欲,想要獨攬大權一手遮天,卻要犧牲我朝太子,其心可誅!”
又是哪冒出來的言官,元穆立刻反擊道:“太子年方十七,大人此言是以為太子還是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嗎?能為儲君者,若是連這點是非都無法分清,才真叫人詬病。”
“太子一心為國,但架不住有人讒言不斷呐!梁大人證據確鑿,卻因鎮國公幾句話便一拖再拖,你一無證據證他清白,二又隱藏卷宗不公開,誰知道你安的什麽心?究竟真是為大局著想,還是孫與斌所受賄賂也有你一份呐?”
大臣們忽然商量好了一般,對著元穆群起而攻之,本已經有了定論的事情,卻又因主考官一事再次起了爭執!
此時長孫極與蕭淙之並肩而立,誰都沒有說話,隻聽殿上越吵越激烈,扣的帽子也是越來越大。最後連元穆企圖蠱惑儲君把持朝政的話也說出來了。
皇帝心煩地閉上眼,聽他們吵了一會,睜眼給了蕭淙之一個眼神,蕭淙之了然,轉身走到攻訐元穆的大臣麵前問道:“敢問大人有幾顆腦袋?”
那人被蕭淙之盯得全身發毛,卻仍嘴硬:“你什麽意思,此乃大殿之上,你也看恫嚇威脅朝廷命官?該我問你有幾顆腦袋?”
蕭淙之輕蔑一笑:“看大人方才一番話,一說鎮國公實為太子太傅,蠱惑儲君,二說皇後偏私袒護國丈,更有教唆太子之嫌,三說太子年少不懂識人,無儲君風範。樁樁件件,敢問在大人眼中,陛下就如此昏庸短是非不分嗎?皇後,乃先帝為陛下親定,與陛下結發多年,太子乃陛下親封,帶在身邊自幼教導,鎮國公在陛下潛龍之際就已經效力多年。此三者乃陛下最親近之人,在大人眼中卻是蛇鼠一窩,如此不堪,敢問大人,究竟是他們不堪,還是陛下在你眼中如此不堪?”
“你!!你!!蕭淙之!”那人立即慌了神,下跪道:“陛下,臣沒有這個意思,臣真的是出於公心。”
“是否出於公心,大人自己心中清楚。”
“好了好了。”皇帝開了口,“吵了半天,越跑越偏,依朕看,就按武定侯所言,太子出任主考官,翰林院與肅王輔佐之,太子年紀不小了,孩子也該曆練曆練。”
朝野靜了幾秒,似乎想等是否還有弦外之音,但此次由蕭淙之出麵,皇帝已經拍板,幾秒之後,便是朝野應諾。
“臣,遵旨。”
眾人退走,皇帝忽而又喊住了蕭淙之:“武定侯,此番吊唁葛老,聽說遇刺,如今身體可痊愈了?”
蕭淙之回道:“多虧有尚陽公主照拂,臣已無大礙。但此番刺客蹊蹺,臣懷疑,那是流竄在外的祁王逆黨所為,臣恐他們借機生事,請陛下準許臣,追查祁王逆黨。”
“準了。尚陽是先帝最寵愛的女兒,也是朕的妹妹,從小沒有伺候過人,既然對你上心,你也該好好謝她。”
在此時提尚陽,當著眾臣,尤其是長孫家的麵,這是告訴他們,蕭淙之此後會與皇帝捆綁更加緊密。他當著群臣承了皇帝的情,便也是告訴所有人,此後為皇帝驅使,更加馬首是瞻。
“臣定不辜負陛下,亦不辜負公主。”
終於有一件事情是讓皇帝滿意的了,他揮了揮手,仿佛鬆了一口氣:“好,退了吧。”
眾臣散去,人群熙攘,每個人臉上卻都神色凝重。有些人怕引火燒身,有些則是越來越看不清這局勢了。
元穆在外頭等他,二人對視一眼,默契地沒有說話,一同騎了馬,出城後上了一條小船,泛舟湖上,獨自說話。
碧波蕩漾,春花初綻。元穆卻一身愁緒,難得在小舟上有了一絲鬆懈,他問蕭淙之:“這個時候,淙君請旨去追查祁王逆黨,是將自己摘幹淨了?”
蕭淙之卻有些心不在焉,望著岸邊的桃花與杏花,他離開時,她院中已有幾朵綻放,此刻她應立於繁花之下吧?
他漫不經心地回道:“長穆不是讓我別插手嗎?今日是看你遭群臣攻訐,不得不出手罷了。”
元穆露出苦笑:“無妨,我這佞臣的名聲恐怕會越來越難聽。”
“這幾年陛下新政,大力打壓外戚門閥,你出身世家卻打壓世家,兩頭都不討好。卻仍然堅持己見。”
“淙君不也是嗎?我隻知道陛下所行之政,使得天下財富不盡數落於門閥之手,天下才子不致於埋沒一生,百姓富足,朝野興盛。你我所立已然是人臣頂峰,眼前唯有兩條路可走,一則如那些門閥世家一般,積累財富便插耳目,盤踞在國家與人民之上,以一國供養一家,第二條路,便是大刀闊斧斬斷老樹根脈,滋養新的苗木,讓上麵的財學沉下去,讓底下的聲音傳上來。”
蕭淙之收回目光深看元穆,繼而感歎道:“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為民立心。位極人臣,仍不改其誌,長穆令人欽佩。”
元穆正色道:“淙君,或許我太過無情,但阿綺的事,我一定會盡心。隻是不知淙君是否另有他心,你對尚陽公主……”
蕭淙之笑道:“陛下為何選她給我,難道長穆不清楚嗎?”
元穆沉思道:“她生母得寵時得罪了不少人,又沒有兒子,說是守皇陵盡孝,實則是半逐出皇家了,找這樣的公主給你,成了駙馬,也隻是個空頭銜,不僅沒有任何助益,反而可能多幾個仇人。”
蕭淙之也認真道:“此事我不願多起漣漪讓她煩擾,權宜之計罷了。”
“既有你這句話,我也給你一句話,待我厘清此案,便是迎她回來之時。”
“你隻管查。我隻提醒你一句,惡人,讓太子來做。”
元穆深看他,卻沒有多問。自從那日錫林回來,他與蕭淙之雖然聯絡密切,卻也能感受到,他與從前不同了。許多事情他不說,即便是元穆也無法猜透,他究竟藏了幾分?
但元穆始終堅信,他是值得信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