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的學術沙龍裏,秦漢二朝有不少的擁躉者,畢竟這是華夏史上輝煌的一幕,不過尊崇盛唐的學子也更多,大唐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朝代,氣吞山河.萬邦來朝,更有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壯舉,這是漢人毫無疑問的高光時刻。
至於兩宋,文治有餘.武功不足,是為眾人所不喜,更誕生出了程朱理學這種東西,存天理滅人欲之言,主張抑製人的情感和欲望,其強調的三綱五常的反動學說,更是禁錮了漢民族的思想,這種學說認為個人道德是個人能力的基礎,但人無完人,事實證明這兩樣東西並不掛鉤。
元朝就不用說了,蒙古人根本不具備治理諾大山河的能力,腦子裏還是牧馬放羊那一套。
而當今的大明朝,嶺南這邊的學術沙龍中也進行過深入討論,有識青年們對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複漢家天下的壯舉給予高度評價,自古得國最正者莫過於此,不過老朱也有自己的缺點,往往對外人狠,對自家人寬容。
朱明的寶鈔.戶籍.海禁.把藩王當豬養,等製度你可以說它是生產力不足之下的措施,但弊政就是弊政,也不用找借口。
在學術沙龍裏,這種分析各朝利弊的思想很是流行,每次都會引來觀點不同者進行激烈的辯論,不過眾人在某些方麵卻都是一致的,可以總結為“批儒.批理。”
當然也不是就對整個儒學一棍子打死了,像舍身取義的亞聖孟子就受到了大家的尊崇,他們批判的是孔儒.董儒以及程朱理學。
當然批判歸批判,如何改變漢民族的現狀才是當務之急,嶺南的這些學生.有為青年們,都希望越王殿下能早些統一華夏,解救內地那些生活在困頓恐懼中的同胞,在認同感的驅使下,他們迫切的希望大夏能從割據政權變成大一統政權。
這些皇漢主義者們強調,應該學習大秦的霸氣.強漢的風骨.盛唐的包容,以此來為我大夏築成銅臂鐵骨,同時這些人群還認為,當權者應當尊崇科學.重視創新發明,使泱泱百姓脫貧脫困,這正是大夏的精氣神。
皇漢學說最先出自思明府的府學之中,隨後以很快的速度風靡整個廣西.嶺南,甚至逐漸向閩.滇.川.貴等地散播,不過這個傳播的過程倒也不是一帆風順,受到了舊官紳儒學派的一致抵製。
不過總的來說,信奉皇漢學說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百姓,以及廣大的工商階級,畢竟對於後者來說,那些大.小坊廠主們已經吃到了時代的紅利,成為了新生資本階級,而資本所生產出貨物是要向外賣的,這就對市場的需求很大。
換句話說,這些資本階級的本能就是擴張,他們比誰都想讓大夏變得更“大”,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廉價的原材料.勞動力,以及更多的商品傾銷地!
而皇漢派的核心思想便是“解救同胞.擴張漢文化圈的影響力”,兩者在這點上一拍即合。
而對於普通的雇工以及農民群體,皇漢學說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很大,因為這使大夥有了一種“主人公”式的自豪,在這個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作為大夏的最高意誌,皇漢學說的出現徐晉早就知道,甚至還是他一手促成的,要想使大夏快速騰飛起來,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行,得發動各階層人群,當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信念時,這種思想武器將會戰無不勝!
與此同時,北部灣潿洲島附近,一艘外表破舊的中型民船上,七八個皮膚黝黑的漁民正幹著清理著船艙以及檢查索具.打磨魚叉之類的工作。
這是一艘捕鯨船,船主是一位欽州老漁民,綽號老燜子,他身材清瘦,長著稀疏的絡腮胡不愛說話,每天幹的最多的事.就是架著那個褪色的了望筒,一動不動的掃視的海麵,這種姿勢甚至可以保持一兩個時辰之久。
大夏在嶺南沿海地區的捕魚業很發達,而捕鯨活動在兩廣自古有之,不過規模都不算大,但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這個行當,因為如果能捕到一頭鯨的話,可以賺到好幾年都賺不到的錢。
鯨魚肉可以吃,雖然腥味大.纖維粗糙但也是實實在在的肉啊,當然了,捕鯨人所為的不單單是鯨肉,而是它們身上的油脂,這是很好的工業潤滑油.還可以用來作香皂和燈油,市場需求是非常大的。
故此,一斤上好的鯨油能賣到三十多文錢,而一條一百二十噸的藍鯨能煉出三四十噸的油脂,相當於一千七百頭肥豬或者八千頭羊的脂肪總和,其中的恐怖利潤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那麽多鯨肉,後者雖然在民間不好賣,但大夏軍部是長期收購的,用以製作肉幹之類的軍糧。
正因如此,不少漁民都因為捕鯨發了財,像藍鯨這種體型的玩意在北部灣是見不到的,不過這裏的大須鯨卻不少,後世叫做布氏鯨,這種大魚的體型通常在四到五丈之間,體重約六到九萬市斤。
如果走運捕到一頭這樣的大魚,至少能賺好幾百甚至上千元,這個收益是極其豐厚的,要知道在南寧城內,一所體麵的宅院也不過兩百多元而已,一輛中檔的尊享版鳳凰馬車也差多是這個價,也就是說,捕到一條鯨魚後就直接可以買車買房了。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實際這事兒根本不是一兩個人幹的了的,一艘捕鯨船上的人員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幾名,利潤是要跟大夥分的,否則誰肯跟著你在海上顛簸。
突然,老燜子抓著了望筒的枯手微微一抖,波瀾不驚的老臉上也出現了一絲喜色,因為他剛剛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尾鰭正拍打著浪花,同時從那股粗壯的水柱判斷出這條魚的體型一定不小。
“快!別讓這個財神爺跑了!”
至於兩宋,文治有餘.武功不足,是為眾人所不喜,更誕生出了程朱理學這種東西,存天理滅人欲之言,主張抑製人的情感和欲望,其強調的三綱五常的反動學說,更是禁錮了漢民族的思想,這種學說認為個人道德是個人能力的基礎,但人無完人,事實證明這兩樣東西並不掛鉤。
元朝就不用說了,蒙古人根本不具備治理諾大山河的能力,腦子裏還是牧馬放羊那一套。
而當今的大明朝,嶺南這邊的學術沙龍中也進行過深入討論,有識青年們對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恢複漢家天下的壯舉給予高度評價,自古得國最正者莫過於此,不過老朱也有自己的缺點,往往對外人狠,對自家人寬容。
朱明的寶鈔.戶籍.海禁.把藩王當豬養,等製度你可以說它是生產力不足之下的措施,但弊政就是弊政,也不用找借口。
在學術沙龍裏,這種分析各朝利弊的思想很是流行,每次都會引來觀點不同者進行激烈的辯論,不過眾人在某些方麵卻都是一致的,可以總結為“批儒.批理。”
當然也不是就對整個儒學一棍子打死了,像舍身取義的亞聖孟子就受到了大家的尊崇,他們批判的是孔儒.董儒以及程朱理學。
當然批判歸批判,如何改變漢民族的現狀才是當務之急,嶺南的這些學生.有為青年們,都希望越王殿下能早些統一華夏,解救內地那些生活在困頓恐懼中的同胞,在認同感的驅使下,他們迫切的希望大夏能從割據政權變成大一統政權。
這些皇漢主義者們強調,應該學習大秦的霸氣.強漢的風骨.盛唐的包容,以此來為我大夏築成銅臂鐵骨,同時這些人群還認為,當權者應當尊崇科學.重視創新發明,使泱泱百姓脫貧脫困,這正是大夏的精氣神。
皇漢學說最先出自思明府的府學之中,隨後以很快的速度風靡整個廣西.嶺南,甚至逐漸向閩.滇.川.貴等地散播,不過這個傳播的過程倒也不是一帆風順,受到了舊官紳儒學派的一致抵製。
不過總的來說,信奉皇漢學說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擁有一定知識水平的百姓,以及廣大的工商階級,畢竟對於後者來說,那些大.小坊廠主們已經吃到了時代的紅利,成為了新生資本階級,而資本所生產出貨物是要向外賣的,這就對市場的需求很大。
換句話說,這些資本階級的本能就是擴張,他們比誰都想讓大夏變得更“大”,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廉價的原材料.勞動力,以及更多的商品傾銷地!
而皇漢派的核心思想便是“解救同胞.擴張漢文化圈的影響力”,兩者在這點上一拍即合。
而對於普通的雇工以及農民群體,皇漢學說對他們的吸引力也很大,因為這使大夥有了一種“主人公”式的自豪,在這個新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作為大夏的最高意誌,皇漢學說的出現徐晉早就知道,甚至還是他一手促成的,要想使大夏快速騰飛起來,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行,得發動各階層人群,當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信念時,這種思想武器將會戰無不勝!
與此同時,北部灣潿洲島附近,一艘外表破舊的中型民船上,七八個皮膚黝黑的漁民正幹著清理著船艙以及檢查索具.打磨魚叉之類的工作。
這是一艘捕鯨船,船主是一位欽州老漁民,綽號老燜子,他身材清瘦,長著稀疏的絡腮胡不愛說話,每天幹的最多的事.就是架著那個褪色的了望筒,一動不動的掃視的海麵,這種姿勢甚至可以保持一兩個時辰之久。
大夏在嶺南沿海地區的捕魚業很發達,而捕鯨活動在兩廣自古有之,不過規模都不算大,但如今卻有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這個行當,因為如果能捕到一頭鯨的話,可以賺到好幾年都賺不到的錢。
鯨魚肉可以吃,雖然腥味大.纖維粗糙但也是實實在在的肉啊,當然了,捕鯨人所為的不單單是鯨肉,而是它們身上的油脂,這是很好的工業潤滑油.還可以用來作香皂和燈油,市場需求是非常大的。
故此,一斤上好的鯨油能賣到三十多文錢,而一條一百二十噸的藍鯨能煉出三四十噸的油脂,相當於一千七百頭肥豬或者八千頭羊的脂肪總和,其中的恐怖利潤可想而知,這還不算那麽多鯨肉,後者雖然在民間不好賣,但大夏軍部是長期收購的,用以製作肉幹之類的軍糧。
正因如此,不少漁民都因為捕鯨發了財,像藍鯨這種體型的玩意在北部灣是見不到的,不過這裏的大須鯨卻不少,後世叫做布氏鯨,這種大魚的體型通常在四到五丈之間,體重約六到九萬市斤。
如果走運捕到一頭這樣的大魚,至少能賺好幾百甚至上千元,這個收益是極其豐厚的,要知道在南寧城內,一所體麵的宅院也不過兩百多元而已,一輛中檔的尊享版鳳凰馬車也差多是這個價,也就是說,捕到一條鯨魚後就直接可以買車買房了。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實際這事兒根本不是一兩個人幹的了的,一艘捕鯨船上的人員少則七八個,多則十幾名,利潤是要跟大夥分的,否則誰肯跟著你在海上顛簸。
突然,老燜子抓著了望筒的枯手微微一抖,波瀾不驚的老臉上也出現了一絲喜色,因為他剛剛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尾鰭正拍打著浪花,同時從那股粗壯的水柱判斷出這條魚的體型一定不小。
“快!別讓這個財神爺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