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淒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原文】
<strong>木蘭花令·次1歐公2西湖3韻</strong>
霜餘已失長淮4闊,空聽潺潺清穎5咽6。佳人7猶唱醉翁詞8,四十三年9如電抹10。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11盈盈12還二八13。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釋】
1、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
2、歐公:指歐陽修。
3、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裏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
4、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5、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蘇轍《鮮於子駿諫議哀辭》:“登嵩高兮捫天,涉清穎兮波瀾。”
6、咽:讀“yè”。
7、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8、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9、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10、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11、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12、盈盈:美好的樣子。
13、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
【白話譯文】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隻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麽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王安石變法時,蘇軾與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舊的一麵,雖攻擊新法,但並沒有全盤加以否定;後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執政,開始廢除新法,他又與司馬光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因此又受到舊黨的排斥,隻得再度請求外調,先後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知州。
蘇軾當年京都應試時,歐陽修為主考官,對其文章十分賞識,錄為第二名,曾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說:“更數十年後,後世無有誦吾文者。”歐陽修的器重和期望,鼓舞著蘇軾終於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幾乎都取得了“獨步天下’’的成就。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遊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賞析】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致。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溫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歎,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隻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歎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麵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注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裏,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歎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隻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歎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氳進人的內心深處。
名家評論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先寫景後議論或抒情,其中又景中含情,相互交融,全篇飽含著蘇軾對歐陽修崇敬和懷念的真摯感情。
周輝《清波雜誌》: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淒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原文】
<strong>木蘭花令·次1歐公2西湖3韻</strong>
霜餘已失長淮4闊,空聽潺潺清穎5咽6。佳人7猶唱醉翁詞8,四十三年9如電抹10。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11盈盈12還二八13。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釋】
1、次……韻:依次用所和詩的韻作詩,也稱為步韻。
2、歐公:指歐陽修。
3、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裏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
4、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5、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蘇轍《鮮於子駿諫議哀辭》:“登嵩高兮捫天,涉清穎兮波瀾。”
6、咽:讀“yè”。
7、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8、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9、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10、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11、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12、盈盈:美好的樣子。
13、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
【白話譯文】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隻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麽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王安石變法時,蘇軾與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舊的一麵,雖攻擊新法,但並沒有全盤加以否定;後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執政,開始廢除新法,他又與司馬光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因此又受到舊黨的排斥,隻得再度請求外調,先後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知州。
蘇軾當年京都應試時,歐陽修為主考官,對其文章十分賞識,錄為第二名,曾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說:“更數十年後,後世無有誦吾文者。”歐陽修的器重和期望,鼓舞著蘇軾終於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幾乎都取得了“獨步天下’’的成就。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遊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賞析】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致。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溫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歎,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隻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歎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麵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裏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注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裏,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歎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隻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歎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氳進人的內心深處。
名家評論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先寫景後議論或抒情,其中又景中含情,相互交融,全篇飽含著蘇軾對歐陽修崇敬和懷念的真摯感情。
周輝《清波雜誌》: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