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心中無佛
重生後成了權臣掌中嬌 作者:暖笑無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慈光寺位於盛京西郊外的巫溪山半山腰上,是附近香火最盛的寺廟。
有人說主持淨塵能夠窺破天機指點迷津,有人說寺中曾有活佛留下舍利澤披萬世,總之,不管是求子嗣還是保平安、亦或求一個錦繡前程的信徒香客們,每日裏總絡繹不絕。
許是宋聞淵一早就打好了招呼,慈光寺的小沙彌早早地候在偏門,見著元戈一行人略略施禮,將人迎了進去。
地點設在慈光寺後一處溪流邊的桃樹下,淨塵已經等在那裏,身披袈裟、手執禪杖,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遠遠看著身形高大身姿挺拔,倒像個武僧。
元戈在打量淨塵,對方也在打量她,小姑娘年紀輕輕,眼底卻有種萬物寂滅的蒼涼,令人心驚。他不知小姑娘是為誰超度,也未曾想過去打聽,隻上前兩步單手施禮低頭問候,“施主。施主氣色欠佳,還望節哀。”
元戈雙手合十,低頭回禮,“麻煩大師了。”
淨塵這才注意到元戈還纏著紗布的那兩隻手,微微一怔,輕聲歎了口氣,心有執念紅塵未盡者,多勸無益。他做著“請”的手勢,將人往一早準備好的蒲團上引,“施主,請。”
酒水、紙錢、香燭、瓜果,一一擺上,都是元戈親自去挑選準備的。超度的經文原是也打算親自寫的,隻她的手尚握不住狼毫筆,竭盡所能寫出來的字也仍然是歪歪扭扭醜陋不堪,隻怕被兄長看見了,不是嫌棄便是擔憂。
她素來不信鬼神,如今卻又希冀著鬼神真的存在。
是人是鬼……都無妨的。
天氣陰沉沉地壓著,元戈跪坐在蒲團之上,閉著眼聽著大師念著佛經超度……二長老信佛,每年都會請一波得道高僧來知玄山念經祈福開設講壇,隻她不信從未去過,也不知如今佛祖可會怪罪於她的怠慢?
猶記今年春天,正是桃花開得正好的時候,元岐身子稍有起色精神也不錯,恰逢二長老又開佛壇,她悶得慌,拉著兄長去後山賞花。沒成想,她自個兒貪涼,竟被一陣倒春寒吹病了,兄長一邊笑她尚不及病秧子的身子骨,一邊哄著她喝藥,說等病好了再去賞花。
自那之後,兄長的身子便每況愈下,偶爾還不錯的時候,也隻是在院子裏曬曬太陽,哪裏舍得讓他折騰?兄長為此總覺歉疚,總說明年春天一定陪她好好賞桃。隻可惜世事無常,自此沒了機會。
經文很長,淨塵嗓音綿長醇厚,她斂著眉眼聽得認真,隻盼著佛祖能因著她今次的虔誠,莫要為難兄長的魂靈。
念完了經,燒了紙錢,祭了亡魂,元戈在慈光寺後的一座竹屋裏設了靈堂,隻供了兩座無名的牌位。淨塵說那竹屋本是無主的,他在這慈光寺裏當小和尚的時候,這竹屋就在了,這些年空著也空著。說完,他又含蓄說道,“這竹屋年數久了,裏頭也算是有些老物件,平日裏都是落了鎖的,姑娘大可放心。”
元戈轉身回禮作揖,道了謝。
淨塵隻得再次出言提醒,“施主若是不方便親自寫這牌位名姓,老衲不才,願意為施主效勞。”
原以為這女子看起來魂不守舍的,大抵是沒那心思去理解自己話語裏的深意,誰知她隻是笑著說了聲謝謝,卻又道,“不必了。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姓甚名誰……不過身外物身後名。他們是誰、是什麽樣的人,我自個兒記著便好。”
淨塵一愣,抬了眼正正經經打量起對麵的女子,半晌,歎道,“人生於世,短短數十年……屆時,又當誰來祭掃這兩方牌位?”
小姑娘偏頭看來,雙手合十緩緩一禮,問道,“大師……大師相信人有轉世輪回之說嗎?大師相信,這世間真的有鬼神存在嗎?如若真的存在,那當真是遭了天妒吧……”
淨塵難得的啞口無言。
元戈垂眸苦笑,這才回答淨塵方才的問題,“幾十年後,若我不在了,這兩方牌位便也沒了意義……我立此牌位,隻為求一個緬懷祭掃之所罷了。若無輪回,不過身死魂消,若真有輪回地府之說,我與他……便也重逢了。”
陰雲未散。
竹屋裏點著蠟燭,光影搖曳。
淨塵眸色安靜打量著對方,收到宋聞淵的手書時,他還有些意外。
他和宋聞淵之間,有幾分自認的交情,卻委實不清楚對方認不認可這情分。畢竟往來多年卻也隻是下了幾盤棋這麽簡單……這是第一次,有事相托。溫淺,宋聞淵新過門的妻,隻是奇怪的是,溫家近日並無人新喪,若是新婚祭奠亡母,卻又有兩方……對此,宋聞淵沒說,他也不便打聽。
隻是,當了大半輩子和尚了,這慈光寺裏人來人往的,眾生相瞧的多了,便也自詡攢了幾分眼力見——這女子心中無佛、亦不信鬼神。
很矛盾的舉止。
明明不信,卻還是來了,兩塊無字牌位,也不知供著誰的亡魂。
他轉首看向屋外,陰雲層層攏著,山間的風帶著草木的清香,有了秋日的涼意。他輕輕歎了口氣,“人呐,隻有在遇到沒有辦法的事情,才會祈求神明……三十三層天外天,一十八層地府蜮,可這天下萬萬人,神明哪裏管得過來?左右是人力不能為的事情,答案還那麽重要嗎?如施主所說,不過是一個慰藉之所罷了。”
年紀不大,看得太透,甚有慧根,隻可惜……心中無佛、不敬鬼神。
元戈頷首行禮,“大師所言極是,聽君一席話,茅塞頓開。”
本就是通透之人,又何須他人點撥?淨塵緩緩回禮,又道,“午膳的鍾聲已經敲過了,女施主同老衲一道,嚐嚐著慈光寺的齋飯?”
元戈沒胃口,正欲搖頭,卻見對方已經當先一步跨出竹屋,“來吧。這齋飯雖寡淡得很,但偶爾吃一回,嚐嚐鮮、開開胃,也是不錯的……這過去的人呐,就讓他們留在這裏,若是得閑,偶爾來掃掃灰說說話是極好的……但若日日攏在心頭陰鬱著,就像連綿不絕的雨季,人心就要生病了。”
有人說主持淨塵能夠窺破天機指點迷津,有人說寺中曾有活佛留下舍利澤披萬世,總之,不管是求子嗣還是保平安、亦或求一個錦繡前程的信徒香客們,每日裏總絡繹不絕。
許是宋聞淵一早就打好了招呼,慈光寺的小沙彌早早地候在偏門,見著元戈一行人略略施禮,將人迎了進去。
地點設在慈光寺後一處溪流邊的桃樹下,淨塵已經等在那裏,身披袈裟、手執禪杖,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遠遠看著身形高大身姿挺拔,倒像個武僧。
元戈在打量淨塵,對方也在打量她,小姑娘年紀輕輕,眼底卻有種萬物寂滅的蒼涼,令人心驚。他不知小姑娘是為誰超度,也未曾想過去打聽,隻上前兩步單手施禮低頭問候,“施主。施主氣色欠佳,還望節哀。”
元戈雙手合十,低頭回禮,“麻煩大師了。”
淨塵這才注意到元戈還纏著紗布的那兩隻手,微微一怔,輕聲歎了口氣,心有執念紅塵未盡者,多勸無益。他做著“請”的手勢,將人往一早準備好的蒲團上引,“施主,請。”
酒水、紙錢、香燭、瓜果,一一擺上,都是元戈親自去挑選準備的。超度的經文原是也打算親自寫的,隻她的手尚握不住狼毫筆,竭盡所能寫出來的字也仍然是歪歪扭扭醜陋不堪,隻怕被兄長看見了,不是嫌棄便是擔憂。
她素來不信鬼神,如今卻又希冀著鬼神真的存在。
是人是鬼……都無妨的。
天氣陰沉沉地壓著,元戈跪坐在蒲團之上,閉著眼聽著大師念著佛經超度……二長老信佛,每年都會請一波得道高僧來知玄山念經祈福開設講壇,隻她不信從未去過,也不知如今佛祖可會怪罪於她的怠慢?
猶記今年春天,正是桃花開得正好的時候,元岐身子稍有起色精神也不錯,恰逢二長老又開佛壇,她悶得慌,拉著兄長去後山賞花。沒成想,她自個兒貪涼,竟被一陣倒春寒吹病了,兄長一邊笑她尚不及病秧子的身子骨,一邊哄著她喝藥,說等病好了再去賞花。
自那之後,兄長的身子便每況愈下,偶爾還不錯的時候,也隻是在院子裏曬曬太陽,哪裏舍得讓他折騰?兄長為此總覺歉疚,總說明年春天一定陪她好好賞桃。隻可惜世事無常,自此沒了機會。
經文很長,淨塵嗓音綿長醇厚,她斂著眉眼聽得認真,隻盼著佛祖能因著她今次的虔誠,莫要為難兄長的魂靈。
念完了經,燒了紙錢,祭了亡魂,元戈在慈光寺後的一座竹屋裏設了靈堂,隻供了兩座無名的牌位。淨塵說那竹屋本是無主的,他在這慈光寺裏當小和尚的時候,這竹屋就在了,這些年空著也空著。說完,他又含蓄說道,“這竹屋年數久了,裏頭也算是有些老物件,平日裏都是落了鎖的,姑娘大可放心。”
元戈轉身回禮作揖,道了謝。
淨塵隻得再次出言提醒,“施主若是不方便親自寫這牌位名姓,老衲不才,願意為施主效勞。”
原以為這女子看起來魂不守舍的,大抵是沒那心思去理解自己話語裏的深意,誰知她隻是笑著說了聲謝謝,卻又道,“不必了。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姓甚名誰……不過身外物身後名。他們是誰、是什麽樣的人,我自個兒記著便好。”
淨塵一愣,抬了眼正正經經打量起對麵的女子,半晌,歎道,“人生於世,短短數十年……屆時,又當誰來祭掃這兩方牌位?”
小姑娘偏頭看來,雙手合十緩緩一禮,問道,“大師……大師相信人有轉世輪回之說嗎?大師相信,這世間真的有鬼神存在嗎?如若真的存在,那當真是遭了天妒吧……”
淨塵難得的啞口無言。
元戈垂眸苦笑,這才回答淨塵方才的問題,“幾十年後,若我不在了,這兩方牌位便也沒了意義……我立此牌位,隻為求一個緬懷祭掃之所罷了。若無輪回,不過身死魂消,若真有輪回地府之說,我與他……便也重逢了。”
陰雲未散。
竹屋裏點著蠟燭,光影搖曳。
淨塵眸色安靜打量著對方,收到宋聞淵的手書時,他還有些意外。
他和宋聞淵之間,有幾分自認的交情,卻委實不清楚對方認不認可這情分。畢竟往來多年卻也隻是下了幾盤棋這麽簡單……這是第一次,有事相托。溫淺,宋聞淵新過門的妻,隻是奇怪的是,溫家近日並無人新喪,若是新婚祭奠亡母,卻又有兩方……對此,宋聞淵沒說,他也不便打聽。
隻是,當了大半輩子和尚了,這慈光寺裏人來人往的,眾生相瞧的多了,便也自詡攢了幾分眼力見——這女子心中無佛、亦不信鬼神。
很矛盾的舉止。
明明不信,卻還是來了,兩塊無字牌位,也不知供著誰的亡魂。
他轉首看向屋外,陰雲層層攏著,山間的風帶著草木的清香,有了秋日的涼意。他輕輕歎了口氣,“人呐,隻有在遇到沒有辦法的事情,才會祈求神明……三十三層天外天,一十八層地府蜮,可這天下萬萬人,神明哪裏管得過來?左右是人力不能為的事情,答案還那麽重要嗎?如施主所說,不過是一個慰藉之所罷了。”
年紀不大,看得太透,甚有慧根,隻可惜……心中無佛、不敬鬼神。
元戈頷首行禮,“大師所言極是,聽君一席話,茅塞頓開。”
本就是通透之人,又何須他人點撥?淨塵緩緩回禮,又道,“午膳的鍾聲已經敲過了,女施主同老衲一道,嚐嚐著慈光寺的齋飯?”
元戈沒胃口,正欲搖頭,卻見對方已經當先一步跨出竹屋,“來吧。這齋飯雖寡淡得很,但偶爾吃一回,嚐嚐鮮、開開胃,也是不錯的……這過去的人呐,就讓他們留在這裏,若是得閑,偶爾來掃掃灰說說話是極好的……但若日日攏在心頭陰鬱著,就像連綿不絕的雨季,人心就要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