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準備登基
穿越崇禎之貪官大狂歡,朕不管啦 作者:奔跑的老黃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中大臣們在曆經了這一係列的變故之後,終於從那追逐權力的美夢中清醒了過來。崇禎表麵上看似漫不經心地將所有事務都一股腦地丟給了他們。可實際上呢,他卻始終在幕後悄悄地幹著大事。
大臣們心中不禁湧起了深深的疑慮,他們甚至開始懷疑,崇禎或許是故意找借口跑出京城的。
畢竟這麽長的時間過去了,太子和皇後都沒有任何消息傳來。如果真的是義軍劫持了太子和皇後,那麽按照常理,他們早就應該拿著這個重要的籌碼來和朝廷談條件了。然而,現實卻是一片寂靜,沒有任何風吹草動。
回想起崇禎皇帝上台後的一舉一動,大臣們隻覺得冷汗直冒。崇禎實在是讓人難以捉摸啊。最恐怖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崇禎皇帝手裏究竟還掌握著哪些底牌。
一時之間,朝堂上那曾經激烈無比的黨爭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大臣們一個個變得更加神秘起來。
他們各自將心中的猜測迅速地傳了回去,讓他們背後那些隱藏的勢力共同商討一個能夠奪回控製權的辦法。
畢竟,這控製不了的皇帝是一定會做出有損他們利益的事情的。
崇禎要比以前的皇帝難對付多了,以前的皇帝無非大明大亮地高調地收回兵權。可崇禎呢?悄悄組建了自己的軍隊錦衣衛,然後突然襲擊,控製了勇衛營。從來沒說要兵權,卻一點點有了自己的勢力。
從這時候開始,在朝堂之上,大臣們都扮演起了好臣子的角色。不扮演不行啊,如今的局勢如此微妙,稍有不慎犯點錯的話,可能麵對的就不是崇禎皇帝本人,而是王承恩那個讓人畏懼的閹人。
多虧現在沒有東西廠和錦衣衛像以往那樣嚴密地查探他們,隻要不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崇禎皇帝也就沒有理由濫殺無辜。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同時還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那個曾經權傾一時的魏忠賢又要回來了。那股無形的壓力,讓他們時刻保持著警惕。
崇禎倒是顯得格外悠閑自在。他深知,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將失去作用。他饒有興致地看著朝堂的一切,心中暗自思忖著士族到底能爆發出什麽樣的能量。
他來到陝西已經七八個月了,總不能一直待在潼關無所作為。既然現在士族官員們暫時消停了,那麽自己也該有所行動了。
於是,從崇禎八年八月開始,崇禎就帶領著勇衛營在陝西的大地上開始了行動。咳咳,不對,不能說是在陝西隨意溜達,準確地說,是在陝西的黃河沿岸進行溜達。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知道自己是整盤棋的核心,不能有絲毫的意外發生。
至於潼關,崇禎皇帝放心地交給了那七千的錦衣衛看守。他心裏清楚,士族們如果真的要撕破臉,那目標肯定是衝著自己來的,而不會費力去攻打潼關。就這樣明朝這邊的局勢似乎漸漸進入了正軌。
然而,遠在沈陽的皇太極卻愁壞了。如今他要稱帝了,那這收服朝鮮的理由就不能再隨便瞎編了。必須得有一個像樣的、能讓人信服的理由才行。
可惜的是,自己剛剛成為大汗的時候,沒有考慮得這麽長遠。起薩爾滸之戰,朝鮮派出了一萬五千人參戰的理由被自己隨意給用掉了。
自己曾經用著這個借口在天啟七年的時候,討伐了一次朝鮮,最後卻隻是簽訂了一個“平壤之盟”。一想到這裏,皇太極心中就充滿了悔恨,恨得不要不要的。
這明朝朝廷也是,那時候看著還是有點實力的,可這才短短幾年時間,軍隊就變得不堪一擊。要是早知道明朝朝廷那時候已經外強中幹了,那當時就應該直接收服朝鮮,何必又等到現在呢?
可是,再怎麽後悔也沒有用了,還是得想別的理由。可惜啊,這朝鮮這幾年明麵上對後金那是恭恭敬敬,暗地裏和明朝朝廷勾搭也做得很隱晦。實在是找不到什麽合適的理由來出兵。
最後,還是我們的範大人心思活絡。到了崇禎九年的元月,範文程提醒皇太極不能再等了。所有人都知道這元朝的大印落到了皇太極手裏,再等個幾年,估計天下人都覺得他皇太極不敢稱帝呢,這必然會影響他的聲望。
至於朝鮮,範文程建議皇太極可以要求朝鮮派人來參加自己的登基大典,然後在登基大典上找找理由。這樣,稱帝後再直接起兵收服朝鮮,也可以穩固一下後金的聲望。這個時候,什麽改女真為滿人,改金為清這些決策早就已經定下來了,範文程自然是知道的,也就不避諱地將“大清”說了出來。
皇太極聽了範文程的建議,心中大喜。他覺得這範大人真是上天派下來輔佐自己的,簡直太牛了。範文程的分析極為合理,到時候就算朝鮮不惹事,那自己還不會栽贓麽?
說幹就幹,皇太極立即向著天下發通告,將自己準備在四月登基的事情昭告天下。同時,派遣人員通知明朝廷和朝鮮來參加自己的登基大典。朝鮮那邊自然不敢拒絕,畢竟後金的實力擺在那裏。反觀明朝朝廷這裏,可就炸了鍋了。
朝堂之上,大臣們無法決斷,這自然就成了大事,隻能給崇禎皇帝送來了這個消息,讓他自己決斷。好嘛,這種事就成了大事了,那攻打山西,陝西更換總督和巡撫這些事情難道就不算大事了?
崇禎真的是被被氣笑了,不過很快,他眼珠子一轉,臉上那種猥瑣的笑容又浮現了出來。
很快,崇禎的旨意就傳回了內閣。要求內閣組織使臣隊伍,參加皇太極的登基大典。這畢竟是登基的大事,那就由內閣首輔和禮部尚書帶頭前往。
這倒是沒什麽,可讓我們內閣首輔周延儒和禮部尚書薑逢元兩位大人吐血的是旨意的後麵部分。
前往沈陽之後,對皇太極私自登基的行為做一個譴責,然後當場宣布沒有明朝朝廷的冊封,皇太極的登基就是個笑話。
這哪裏是出使啊?這分明就是過去送人頭嘛!人家登基大典現場,自己上去說他們不合法,女真不將他們這些出使的人活剮了才怪呢?
還有,你崇禎都說登基是大事件了,為了顯示我們的誠意,那就由皇帝前往,不更顯得有誠意?
周延儒快被崇禎皇帝的這一操作氣死了,但還是將這封旨意拿出來在朝堂之上商討一番。
周延儒和薑逢元倆人都是東林黨,隻有東林黨的人和禮部的官員們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他黨派的人都覺得無所謂,反正和自己也沒有什麽關係。再說了,這禮部尚書都去了,那侍郎就不用去了,至於下麵的一些小嘍囉,也無所謂了。正好等這位禮部尚書死在遼東,他們又有機會了。
大臣們心中不禁湧起了深深的疑慮,他們甚至開始懷疑,崇禎或許是故意找借口跑出京城的。
畢竟這麽長的時間過去了,太子和皇後都沒有任何消息傳來。如果真的是義軍劫持了太子和皇後,那麽按照常理,他們早就應該拿著這個重要的籌碼來和朝廷談條件了。然而,現實卻是一片寂靜,沒有任何風吹草動。
回想起崇禎皇帝上台後的一舉一動,大臣們隻覺得冷汗直冒。崇禎實在是讓人難以捉摸啊。最恐怖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崇禎皇帝手裏究竟還掌握著哪些底牌。
一時之間,朝堂上那曾經激烈無比的黨爭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大臣們一個個變得更加神秘起來。
他們各自將心中的猜測迅速地傳了回去,讓他們背後那些隱藏的勢力共同商討一個能夠奪回控製權的辦法。
畢竟,這控製不了的皇帝是一定會做出有損他們利益的事情的。
崇禎要比以前的皇帝難對付多了,以前的皇帝無非大明大亮地高調地收回兵權。可崇禎呢?悄悄組建了自己的軍隊錦衣衛,然後突然襲擊,控製了勇衛營。從來沒說要兵權,卻一點點有了自己的勢力。
從這時候開始,在朝堂之上,大臣們都扮演起了好臣子的角色。不扮演不行啊,如今的局勢如此微妙,稍有不慎犯點錯的話,可能麵對的就不是崇禎皇帝本人,而是王承恩那個讓人畏懼的閹人。
多虧現在沒有東西廠和錦衣衛像以往那樣嚴密地查探他們,隻要不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崇禎皇帝也就沒有理由濫殺無辜。然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同時還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仿佛那個曾經權傾一時的魏忠賢又要回來了。那股無形的壓力,讓他們時刻保持著警惕。
崇禎倒是顯得格外悠閑自在。他深知,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的陰謀詭計都將失去作用。他饒有興致地看著朝堂的一切,心中暗自思忖著士族到底能爆發出什麽樣的能量。
他來到陝西已經七八個月了,總不能一直待在潼關無所作為。既然現在士族官員們暫時消停了,那麽自己也該有所行動了。
於是,從崇禎八年八月開始,崇禎就帶領著勇衛營在陝西的大地上開始了行動。咳咳,不對,不能說是在陝西隨意溜達,準確地說,是在陝西的黃河沿岸進行溜達。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他知道自己是整盤棋的核心,不能有絲毫的意外發生。
至於潼關,崇禎皇帝放心地交給了那七千的錦衣衛看守。他心裏清楚,士族們如果真的要撕破臉,那目標肯定是衝著自己來的,而不會費力去攻打潼關。就這樣明朝這邊的局勢似乎漸漸進入了正軌。
然而,遠在沈陽的皇太極卻愁壞了。如今他要稱帝了,那這收服朝鮮的理由就不能再隨便瞎編了。必須得有一個像樣的、能讓人信服的理由才行。
可惜的是,自己剛剛成為大汗的時候,沒有考慮得這麽長遠。起薩爾滸之戰,朝鮮派出了一萬五千人參戰的理由被自己隨意給用掉了。
自己曾經用著這個借口在天啟七年的時候,討伐了一次朝鮮,最後卻隻是簽訂了一個“平壤之盟”。一想到這裏,皇太極心中就充滿了悔恨,恨得不要不要的。
這明朝朝廷也是,那時候看著還是有點實力的,可這才短短幾年時間,軍隊就變得不堪一擊。要是早知道明朝朝廷那時候已經外強中幹了,那當時就應該直接收服朝鮮,何必又等到現在呢?
可是,再怎麽後悔也沒有用了,還是得想別的理由。可惜啊,這朝鮮這幾年明麵上對後金那是恭恭敬敬,暗地裏和明朝朝廷勾搭也做得很隱晦。實在是找不到什麽合適的理由來出兵。
最後,還是我們的範大人心思活絡。到了崇禎九年的元月,範文程提醒皇太極不能再等了。所有人都知道這元朝的大印落到了皇太極手裏,再等個幾年,估計天下人都覺得他皇太極不敢稱帝呢,這必然會影響他的聲望。
至於朝鮮,範文程建議皇太極可以要求朝鮮派人來參加自己的登基大典,然後在登基大典上找找理由。這樣,稱帝後再直接起兵收服朝鮮,也可以穩固一下後金的聲望。這個時候,什麽改女真為滿人,改金為清這些決策早就已經定下來了,範文程自然是知道的,也就不避諱地將“大清”說了出來。
皇太極聽了範文程的建議,心中大喜。他覺得這範大人真是上天派下來輔佐自己的,簡直太牛了。範文程的分析極為合理,到時候就算朝鮮不惹事,那自己還不會栽贓麽?
說幹就幹,皇太極立即向著天下發通告,將自己準備在四月登基的事情昭告天下。同時,派遣人員通知明朝廷和朝鮮來參加自己的登基大典。朝鮮那邊自然不敢拒絕,畢竟後金的實力擺在那裏。反觀明朝朝廷這裏,可就炸了鍋了。
朝堂之上,大臣們無法決斷,這自然就成了大事,隻能給崇禎皇帝送來了這個消息,讓他自己決斷。好嘛,這種事就成了大事了,那攻打山西,陝西更換總督和巡撫這些事情難道就不算大事了?
崇禎真的是被被氣笑了,不過很快,他眼珠子一轉,臉上那種猥瑣的笑容又浮現了出來。
很快,崇禎的旨意就傳回了內閣。要求內閣組織使臣隊伍,參加皇太極的登基大典。這畢竟是登基的大事,那就由內閣首輔和禮部尚書帶頭前往。
這倒是沒什麽,可讓我們內閣首輔周延儒和禮部尚書薑逢元兩位大人吐血的是旨意的後麵部分。
前往沈陽之後,對皇太極私自登基的行為做一個譴責,然後當場宣布沒有明朝朝廷的冊封,皇太極的登基就是個笑話。
這哪裏是出使啊?這分明就是過去送人頭嘛!人家登基大典現場,自己上去說他們不合法,女真不將他們這些出使的人活剮了才怪呢?
還有,你崇禎都說登基是大事件了,為了顯示我們的誠意,那就由皇帝前往,不更顯得有誠意?
周延儒快被崇禎皇帝的這一操作氣死了,但還是將這封旨意拿出來在朝堂之上商討一番。
周延儒和薑逢元倆人都是東林黨,隻有東林黨的人和禮部的官員們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他黨派的人都覺得無所謂,反正和自己也沒有什麽關係。再說了,這禮部尚書都去了,那侍郎就不用去了,至於下麵的一些小嘍囉,也無所謂了。正好等這位禮部尚書死在遼東,他們又有機會了。